第一節 次感元是什么
在上一課中,我們提過我們的大腦用五種感官來輸入信息,用三種感元來保存信息,這三種感元分別是:視感元、聽感元、觸感元(也叫內感覺)。它們的縮寫是VAK。
而科學家發現:雖然我們見到或者想到一個人時,腦里會涌出一張面孔和一個聲音,其實這只不過是很多很多細小資料的合成結果,而這些細小資料,并非像拼圖游戲中的每一小塊,而是一些更基本的構成元素。這些元素從感元中再細分下來的基本元素被稱之為次感元(Sub-modalities)也叫經驗元素,即組成我們的經驗或說記憶的基本元素。
例如:
視感元的次感元有:光亮度、大小(形狀)、顏色、距離、清晰度、位置、對比、動或靜畫、全畫面或有框架(如電視機)、速度、跳動或連續、光的角度等。
聽感元的次感元有:來源方向、距離、速度、音量、聲調、清晰度、位置、拍子、對比、持續或間斷等。
觸感元的次感元有:壓力、位置、范圍、強度、溫度、頻率、期間、形狀、粗/滑、重量等。
每一項記憶,只涉及到有關的構成原素做成組合。如此,不同的記憶,便有不同的組合,而構成原素則基本不變。
我們腦里所儲存的所有記憶,都是由次感元構成。事情發生了我們不能改變,但事情帶給我們的情緒效應、我們可以憑改變構成記憶的次感元而改變之。
以下是一個簡單的實驗去證明這個道理。
1. 回想一件使你憤怒的事情,把當時的情景在腦中重現,注意這幅腦中景象的一些特質:
顏色:是黑白抑或彩色?若是彩色,注意是暗色、粉彩色、淡色,抑或鮮明的顏色。
光暗:光線光亮或暗淡的程度。
距離:景象中的事物距離你多遠或近?
清晰:景象中的事物是清晰的抑或模糊?
大。壕跋笾械氖挛锏拇笮?
畫面:景象是360度包圍著你,抑或像電視銀幕般有框邊的?
動靜:景象是靜止抑或是活動(像電影)的?
位置:景象(像照片)中心的事物,在你腦中的甚么位置(左、右、正中、上或下)
把上述的特質記下,然后想一些其它事,再:
2. 回想一次使你感到愉快的經驗,把景象在腦中重現,檢查一下上述的8項特質這次是怎樣的,亦把它們記下。
3. 再想一想其它使你憤怒或愉快的事情,注意是否情緒性質相同的事情都有相同的次感元?
第二節 探索一個人的關鍵次感元
所有次感元,都可以由本人隨意改變。改變有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是使該經驗帶來的情緒效應加強,另一個方向則是使之減弱。
NLP中之“優良狀態”及“借力”等技巧正是運用第一個方向,使對自己有助的經驗(因而情緒感覺,因而能力)加強。亦有很多NLP技巧,屬第二個方向,幫助受導者更易回復平靜,取回對人生的有效控制權。事實上,只要一件往事的次感元改變了,這件事帶給人的情緒便會改變。
每一個人都有兩三項次感元比其它的更具效果。這是說,改變一件事情中這兩三項次感元,情緒感受的改變來得特別迅速,而其它的次感元也會因為這兩三項的改變而隨著改變。我們稱這兩三項次感元為“關鍵次感元”(Critical Sub-modalities)。上頁的「次感元探索表」,就是幫助你去找出自己的關鍵次感元。
幫助自己認識本人的次感元模式和關鍵次感元,可以做這個練習:
1. 準備30-45分鐘的時間,找一個寧靜的地方,沒有打擾,先做一兩個深呼吸,使自己平靜下來。
2. 回想一件使自己有點不愉快的往事(一般事情便可,不要挖掘一些藏了很多年給你重大創傷的往事,因為你仍未掌握處理這類往事的能力。這個練習,只是你開始學習這類能力的一個初階練習)。把自己帶回那件事的時與地,看、聽和感覺當時的情形。
3. 按「次感元探索表」的排列次序把腦中的內視/聽/感覺的次感元寫下,待全部(三個內感官)的都已寫下了,才做下一步。
4. 在一個內感官的項目中,逐一嘗試把次感元改變,例如內視覺的光亮度,由原有的調校暗一點,注意一下內心情緒感受的改變,亦可調校光一點,試試效果。
5. 這樣一步一步地做,待三個內感官的次感元都做完后,你會有一個很清晰的了解,知道自己的關鍵次感元是什么?
6. 兩人一起,相互做對方的引導者,并且寫下心得,會較容易。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3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