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能記住事情"感到莫名其妙的希臘人,在懵懂之間,將這一特異的現象與左右生命的明暗或冷熱等因素聯系在了一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希臘的巴門尼德(par-menides),他在公元前六世紀首先提出:記憶是光明與黑暗或是熱和冷的混合物。
巴門尼德還認為,只要這一混合物保持不變,記憶就是完好的;一旦這個混合物發生了變化,遺忘也就產生了。
在公元前五世紀,希臘的迪歐根尼(djogenes)將記憶與身體里的空氣連在了一起,提出"平衡說"假說:
記憶是由一些能使身體里的空氣保持均衡分布的事件所組成的過程。如果這種平衡被打亂,遺忘就會發生。而另一種假說是基于"腦和心是生命的重要部件"的觀點產生的,似乎更有建設性。西方醫學的奠基人希波克拉底(約公元前460-337年)和克羅丹等人得知有人在戰場上發生"腦受外力打擊會突然喪失記憶"的情況后,就將理智、情感與心、腦聯想到一起,提出了腦司"理智"、心司"感情"的理念,即"心腦合一"說。
記憶的特點
人們發現了許多有趣的事實,遺忘了的信息在很久之后還能被"拾撿"回來。一位科學家每天讀幾篇希臘文給二歲的兒子聽,當兒子八歲半時,又讓兒子學習希臘文章。經測試,掌握二歲時聽過的文章要比掌握尚未聽過的文章快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進入二十世紀,各國相關學科的科學家們在近百年里發揮了各自獨有的優勢,研究了記憶的特點,并取得了趨一的如下認識:
①易變性
②不可見性
③不完全可靠性
④瞬捷性
⑤潛力大無窮
在古希臘大悲劇詩人阿斯基洛斯的"記憶是智慧之母"的定義之后,二十世紀的各國相關學科的研究者們都發揮了各自獨有的優勢,對記憶的定義進行了不同風格的研究。
總的來說,記憶是過去的經驗在大腦中的反映,亦可視作是經驗的保持,有時在保持中還經歷了一個積極的創造性過程。
分開來講:
①心理學家認為,記憶是大腦的一種復雜而又積極的心理過程,包括識記--保持--認知(再認)或回憶這三個依序發展又密不可分的環節,還是"整個心理活動的基本條件"。
②信息控制論專家說,記憶是貯存知識經驗的有效方式,是信息的接收--編碼--貯存--提取的過程。
③哲學家講,記憶是對經驗過的事情能夠記住,并在以后回憶或認知時能再認識的過程,還是從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的橋梁,亦是人借以認識周圍世界的一種積極的有目的性的過程。
④生物學家提出,記憶是大腦的一種機能--整個中樞神經系統的一種特殊的機能,其本質是一種生物化學的過程,即腦生理活動的過程。記憶是生物(人)腦接納--貯存--提取事物訊息的一種極其復雜的心理和生理協同合作的綜合過程。
對記憶的分類可謂"橫看成嶺側成峰",人們從各個角度對記憶進行的不同分類漸趨完善。
①按記憶時啟動的主要人體感官劃分:
●視覺記憶●聽覺記憶
●嗅覺記憶●味覺記憶
●觸覺記憶●平衡覺記憶
●視聽覺結合記憶●視聽觸覺結合記憶
●多種感覺器官結合記憶
②按記憶的材料在腦中保持的時間劃分:
●瞬時記憶--不超過一二秒鐘
●短時記憶--不超過一二分鐘
●長時記憶--超過一二分鐘甚或直至終生
③按記憶材料的大腦半球劃分:
●左半球記憶:負責記憶邏輯信息、語言信息
●右半球記憶:負責記憶形象信息、藝術信息
④按心理特征劃分:
●情緒(感)記憶
●非情緒(感)記憶
⑤按生理特征劃分:
●運動(動作)記憶
●非運動(動作)記憶
與眾不同的記憶素質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