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論壇通告:學習中有不清楚的地方就點擊>>站內搜索<<,大部分的問題都有對應的解答!
您的位置:快速記憶法 > 記憶方法論壇 > 記憶概論 > 快速提高成績的法寶——學會的三個標準

快速提高成績的法寶——學會的三個標準

2008/9/18 16:02 作者:yrr 本文已影響:3646人 
  很明顯,學習過程的目標就是把知識學會。
  學會是我們的目標,關于學會有兩個基本的問題:什么是學會?學會的標準是什么?
  怎么能在考試的時候準確地考出結果?怎么能在工作生活中很快學會并且發揮出自己最好的水平?
  這些問題看似不那么重要,但請跟著我一點點分析完了,你就知道這個問題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我們可以說,只要明白了上面的問題并能夠依照來實行的話,每個孩子,只要他不是天生的大腦有問題,都可以進入清華北大這樣的大學。
  這兩個問題給出了學習每個知識的檢驗標準,試想如果學習到什么程度沒有個標準,也就是說,所有的學習我們不知道什么時候學會。如果不知道什么時候學會,就會由于不知道是不是學會了,浪費很多時間不斷重復已經學會的知識,而且在學習的時候不能有一個檢驗指標,不能指導學習過程,使學習過程科學化。
  問題不明確就會走很多冤枉路,這種事情非常普遍。
  人們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很多時候自以為很明確問題是什么了,但事實上不清楚問題到底是什么。這種情況非常普遍,而且不止是知識不夠不足的人,很多世界著名的研究人士也會犯這種錯誤。
  20世紀50年代,全世界都在研究制造晶體管的原料——鍺,幾乎所有的研究者都在做一個研究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驟:如何將鍺提煉得更純。
  日本新力公司的江畸博士和助手黑田百合子也在不斷進行探索,但每次試驗都難免會混進一些物質,而且到了一定階段后,每次測量都顯示出在一定范圍內的無規則的數據。顯然他們的研究已經進入了一個死胡同。
  后來在一次討論中,他們重新考慮這個研究的問題,我們到底要研究什么?
  經過反思,他們認識到他們原先對問題的定位不夠準確,他們把問題局限在如何將鍺提煉得更純這一點上,但真正的問題是:讓鍺在晶體管中起到應有的作用,制造出更好的晶體管。
  問題一旦明確了,他們的工作就容易進行了。他們去掉原來的前提,而另辟新途,既然提純很難,那么可不可以添加一些雜質來達到目的?
  于是他們有意地一點一點添加雜質,研究晶體管隨著雜質的增加,性能發生的變化,終于他們發現:在將鍺的純度降到原來的一半時,晶體管的性能最理想。
這項發明一舉轟動世界,江畸博士和黑田百合子分別獲得諾貝爾獎和民間諾貝爾獎。
  人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往往不自覺地想趕緊往前走,趕緊找出答案,但經常忽略問題本身。我們應該從界定問題開始,首先搞清楚“問題到底是什么?”
  我們接下來就要詳細分析上面提到的問題。
  學會有三個標準:
1.得滿分
  人們在制定目標的時候往往會不敢明確,因為他們希望給自己留有余地,希望到最后完不成目標的時候可以找到借口,不讓自己太難受,因此,很多人習慣于把目標定得模模糊糊,而且標準也是盡量低一點。
  這里,我們提出的學會的標準就是得滿分。如果一個題目10分,那么得滿分就是得10分。只有得10分才叫學會了,否則,得9分、8分,都叫做不會!怎么辦?繼續學習!重新做!
  只要學生沒有得滿分,就要重新做。
  把一個題目學到得滿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得滿分含有三層意思:
  一是前因后果,因果關系絕對不能錯。
  題目中有的前后兩步驟之間是因果關系,有的不是。
  凡是有因果關系的,要考慮第一步是不是一定可以推出第二步?
  什么時候可以推出來,什么時候推不出來?
  因果關系中先因后果,次序是否有錯?
  題目的整體思路為什么是這樣的?
  除了這種思路,還可以有什么樣的思路?
  為什么要選擇這樣一條思路?
  第一步為什么要這么做?
  不這么做行么?
  最規范的做法應該是什么樣的?
  畫輔助線的說法有沒有問題?是不是標準的說法?
  每一步驟與后一步驟之間是什么關系?
  每一步是不是必然推出下一步?
  這一步還可以推出什么結果?
  因為有什么條件才能推出下一步?
  這一步用了什么概念、公式、定理?
  每一個概念我是不是完全掌握了?
  這個概念中的關鍵詞語我都很清楚了么?
  公式的前提條件是什么?這個題目符合公式的前提么?
  對這個公式自己是否能夠熟練掌握?
  這個公式有幾種變型?每一種變型適用于什么情況?
  所用定理的前提條件是什么?
  定理中的每一個關鍵概念是不是清楚的?
  題目做完了,有沒有感覺上比較容易出錯的地方?
  有沒有什么地方比較羅嗦?
  什么樣的答案既簡練又準確?
  ……
  把上面的問題都想明白了,這個題目從道理上來講就基本掌握好了。
  二是采分點一個都不能少。
  每個大題都會有幾個關鍵步驟,這些關鍵步驟都分別承擔一些分數,只要某一關鍵步驟出現錯誤,就一定要扣分,不論其他部分做得是否正確。
  當我們把題目理解透了的時候,看到一個題目,就需要明白一下問題:
這個題目在考什么?
什么地方是真正的考點?
根據這個考點,答題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問題?
什么地方應該作為答題的重點?
考官設了什么陷阱?
他出題是不是夠妙?
如果我出題的話,怎么出題會更能夠考出學生的水平?
……
  三是只要這個題目會做,一個字都不能錯。
  很多時候,一個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他總會想著趕緊把這件事情做完,再趕去做另外的事情。這就是典型的浮躁。
  人們總是不能停留在當下,不能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全身心地投入到當前的事情之中。幾乎每件事情都是如此。
  所以,人們總是活的不真實,總是沒有在生活,而是在奔波,在急匆匆地往前走。
  走到前面去干什么呢?
  其實沒有干什么,是再往前走!
  問題是人們錯過了當下,他們做的幾乎每一件事情都不夠完美,他們不能享受現在的時光,他們的心不是在追憶從前,就是在暢想未來,唯獨沒有現在。
  在這種心理支配下,人們總是想著感覺做完手頭的工作,在著急著做完的時候,就會出現很多不應該出現的錯誤。
  一個有智慧的人是一個活在現在的人,就是活在此時此地、活在這個片刻,而不活在其它地方的能力。
  三倍快速學習技術提示我們,只要沒有完全正確,哪怕錯一個字都要全部重做!
  這是體罰么?
  我們這么做的目的是給學生一種刺激,讓學生形成一種認識:只要我會做,不可以做錯,因為做錯了會重做,這可是一件很討厭的事情。與其匆匆忙忙地做錯了重做,還不如稍微慢一點,只要會做的全部做對呢。
  當學生們有了這種心理狀態的時候,他們就踏實多了。他們就會安安穩穩地坐下來,不急不慌地把題目仔仔細細地做完,并在上交前認認真真地檢查好,爭取不出現任何錯誤。
  有人可能會不滿意:只錯了一個字就讓學生重做,會不會太耽誤時間了?
我們要強調的是:既然這個題目會做,為什么要錯一個字?為什么不一次性做到滿分?尤其要提醒的是:為什么沒有在上交之前把這個錯字自己檢查出來?
  所以,在這里,只要做錯了,就要重做。
  什么是做錯?
  不得滿分就是做錯!
  一般第一次用這種方法訓練的同學,從不會到一次性做到滿分,一般需要重復至少5次。有的同學甚至需要做十幾次才能真正把一個題目做到滿分。因為他從來沒有這么真正學會過一個題目。
  北京藍靛廠中學有一位同學名字叫賈伯松,他第一次來我中心補習課程的時候,上完兩個小時就來投訴我的老師,說老師耽誤時間,兩個小時時間,居然連一個問題還沒有講完。我問他,“你能夠做到滿分么?”他不好意思地說:“盡管我還做不到滿分,但是我可以回家做!”我馬上接口:“如果你能夠回家好好做,今天就不用來我們這里補習了!”……
2.熟練化
  在清華讀書,有一個很大的便利,那就是,你有機會接觸到各省各市的狀元。
  記得前總理朱鎔基在2001年6月6日,清華大學綜合體育館為經管學院全體師生和清華其他各院系學生代表做的講座中就說過這樣一則故事:
  ……
  談到為學,坦率地說,我不是一個好學生,我不喜歡工程,因為英文好,喜歡文科,老想著轉系,不過沒轉成。有人說沒轉成是對的, 因為國家后來還是重視工科的。我那時候在班里不是最好的,……我說我在中學時是班里的第一名,現在跟班上那些認真學習的人相比也沒有怎么不用功?張(一位師兄)告訴我說:在來清華之前,哪個不是第一名???清華競爭的確非常激烈,人才出了不少,我們班里(指電機系)就出了三個院士。
  ……
  接觸到這么多的第一名,就有機會學到很多自己不具備的能力。
  一個人的成功可能出于偶然因素,但100個人的成功中一定存在必然因素。
  三倍快速學習技術集中研究了很多名清華北大各省市狀元和各學科學習尖子的學習方法,經過統計分析,在摒棄了這些學生的天生的智力因素的基礎上,總結影響這些學生們學習的可以復制的非智力因素,從而形成了目前的三倍快速學習技術。
  在這些非智力因素中,我發現大多數學習尖子都有一個很明顯的共同特點,那就是:他們學得最好的那門課考試時都有一種非常接近的感覺——試卷發現來后,他們會感到試卷中的題目大多數是很熟悉的,有一部分甚至不需要計算都可以保證寫出準確的答案,只有最后的一兩道題目是沒有十分的把握的,但也基本上有信心可以做對。
  有這種感覺的學生往往會成績都會達到147分左右(150分滿分)。他們之所以沒有得滿分,往往不是因為有什么題目做錯了,而是因為有的答案與標準答案不一樣而扣去了幾分。
  基于這種調查,三倍快速學習技術提出一個題目不僅要做到滿分,而且有非常熟練地做到滿分,具體標準就是:如果一個題目需要10分鐘做出來,在這個學生學會這個題目以后,這個同學必須能夠達到在8分鐘之內做出這道題并得到滿分。否則,就不能說會。
3.舉一反三
  經過前兩步的學習,一個題目的正確性和熟練程度基本上已經沒問題了,進一步的做法是舉一反三。
  舉一反三,出自孔子《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狈矗侯愅。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它許多事情。比喻善于學習,能夠由此及彼。
  當一個題目已經能夠熟練地做到滿分的時候,就需要進一步問自己:
這個題目可以有幾種解題思路?
哪知思路最快,而且最容易讓人接受?
這個題目曾與以前的哪個題目比較相似?它們之間的差別和相似點分別在哪里?
這個題目實質是什么問題?
這個題目的前提條件可以有幾種變化?
每一種變化怎么做出來得滿分?
問題可以有幾種問法?
每一種問法通常的解決方案是什么?
這個題目解決方案的關鍵是什么?
什么地方容易出問題?
出題人考的是哪個點?
這個題目的每一個步驟我都能夠根據條件自然推出來么?
每一個步驟與下一步驟之間的關系準確么?
如果兩步驟之間應該是因果關系,那么前一步驟是充分條件么?
如果有隱含的條件,那么隱含的條件是什么?
  顯然,要做到上面提到的三點并不容易,所以很少有學生能夠自己主動地把知識學到這個程度。
  難以執行的原因在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沒有認真的能力,也就是說沒有“一次性把一個題目做到滿分”的能力。
文章引用自: 唐曾磊《愛學習會學習》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5270.html
快速記憶法 - 逍遙右腦記憶 - 右腦記憶論壇 - 速讀訓練軟件
Powered by DiY-Page 6.5.0 © 2005-2025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