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學習態度(認識)上,從過去被動的要我學逐步轉變為我要學
過去把學習當成一種負擔,一種包袱,為父母而學,為老師而學,為考試晉升而學,學習是被動的: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人們對學習的態度,對學習的認識有了較大的提高,人們逐步認識到學習是為了生存,為了發展,是為了實現人生的價值,活出生命的意義。所以,學習已成為市場競爭取勝的法寶,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生活的一種需要,一種樂趣。學習是主動的,自覺的,積極的。
二、在學習時間上,從過去階段性的學校學習轉變為貫穿人一生的終身學習
傳統意義上的學習,認為在學校里的學習才是學習,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升學、考試、晉升,在時間上具有階段性;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人的一生,從生到死的整個過程都是學習的過程,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為了適應快速劇變的社會變
化。未來不可知,成為學習的強大動力;在時間上具有終身性。
三、在學習內容上,從過去學科學技術為主逐步轉變為對人文科學的學習為主
過去由于物質匱乏、短缺,人們學習的內容主要是以制造物質的硬件(科學技術)為主;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物質從短缺到相對過剩,人們的學習內容也有了新的變化,逐步轉向了關于人本身的學問,主要是了解人的體系:人的行為、人的思考,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協作、相處以及復雜而微妙的互動關系,是一種軟科學(即人文科學)。這種人文科學院是指個人和群體對于自我認識和自我反思最貼切、最直接的學問。以人性生產的產品和以人性需要的服務將受到歡迎。以人為本將成為一切發展的主旋律。
四、在學習重點上,從過去以學為重點轉變為以習為重點
過去的學習,偏重學知識,學科學,學技術,學文化,偏重于理念的獲得與理解,即偏重于腦力的活動,重點在學;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則偏重于知識的運用,偏重于人的全面素質的提高,偏重于演練,偏重于手的活動,偏重于能力的培養,因為任何能力的培養,都需要不斷的練習,才能逐步提高,重點在習,習比學更重要。
五、在學習的難點上,從改造客觀世界為主轉變為改造主觀世界為主
俗話說:江山好改,本性難移。這里的“江山”指的是客觀世界;這里的“本性”是指人們的心智模式,心理素質、思維方式。過去是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應該把這句話倒過來,應在改造主觀世界的同時改造客觀世界。
經濟的發展,從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再到知識經濟,物質已從短缺到相對過剩,經濟的發展還在加速,人們的經濟生活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人們的心智模式,心理素質、思維方式的改變以及人們的素質的全面提高則大大落后于經濟的發展。
六、在學習方法上,從過去記背為主轉變為運用為主
學習的方法大體上包括這樣四種:書中學、做中學、玩中學、游中學。 過去注重書中學,注重書本知識的學習,理念的學習,考試的內容是看你認識了多少字,背出了多少書,多者分數就高,少者分數就低,學習者只得死記硬背,照本宣科,依樣畫葫蘆;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強調的是知識的運用,因為實踐
的體驗,實務的經驗尤為重要。實踐才能增長才干。 曾有一位學者發現,外國學生問老師:我做得好不好?而中國學生問老師卻是:我做得象不象?
七、在學習手段上,從過去靜態的單元的為主轉變為動態的多元的為主
過去的學習手段是:書本、紙和筆,是靜態的單一的;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的手段除書本、紙和筆外,使用更多的是電視、電腦、多媒體等動態的多元的學習手段。
八、在學習的對象上,從個體學習為主轉變為團隊學習為主
過去學習好象是個人的事,與別人關系不大,學習以個人為主;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強調的是團隊學習,如果個人智商都很高,為120,但團隊整體的智商卻只有62;在快速劇變的市場經濟競爭中,這個團隊肯定要失敗的。因而在今天,高素質的團隊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集思廣益、相濡以沫、配合默契的團隊才能戰勝對手,取得成功。
九、在學習形式上,從單一的正規學習形式為主轉變為多種學習形式
現在的學習形式,基本上有三種:正規學習,非正規學習,非正式學習。所謂“正規學習”主要是指在學校的學歷教育;所謂“非正規學習”,主要是指崗位學習、文件學習、聽報告講座、項目學習等,這種以單項為主的學習,有的還可以取得相應的學習結業證書;所謂的“非正式學習”,主要是指做中學、玩中學、游中學,如股市沙龍、讀書活動、聚會、跳舞、唱歌、打球、書法、繪畫等等的學習。
過去的學習,主要是在學校的學歷學習;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人們的學習已從學校階段性的學習轉變成終身學習。學習除了正規學習以外,更多的是非正規學習、非正式學習。非正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往往是一種愛好學習,興趣學習。這種愛好學習,興趣學習往往貼近于人的個性,有利于個人潛能的自由發揮,培養出各種專門人才。
十、在學習的評估上,從以分數為主轉變為“績效”為主
過去評估學習的優劣,只注重分數,而忽視能力,忽視知識的應用;進入知識經濟時代,評估學習既要看分數,更要看效果,所以用“績效”二字。學習效果,主要是看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創新能力所產生的成果。小的如小改小革,小發明,小創造,寫出有一定質量的總結、報告、論文等;大的如科學發現、新的創造、重大革新,高質量的學術報告、學術論文等。如果考試分數占績效的40%的話,則創新成果應占績效的60%。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5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