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的記憶?
《辭!分小坝洃洝钡亩x是;“人腦對經驗過的事物的識記、保持、再現或再認。識記即識別和記住事物特點及聯系,它的生理基礎為大腦皮層形成了相應的暫時神經聯系;保持即暫時聯系以痕跡的形式留存于腦中;再現或再認則為暫時聯系的再活躍。通過識記和保持可積累知識經驗。通過再現或再認可恢復過去的知識經驗。從現代的信息論和控制論的觀點來看,記憶就是人們把在生活和學習中獲得的大量信息進行編碼加工,輸入并儲存于大腦里面,在必要的時候再把有關的儲存信息提取出來,應用于實踐活動的過程。把兩者結合起來,可以將記憶的含義表述得更確切一些。所謂記憶,就是人們對經驗的識記、保持和應用過程,是對信息的選擇、編碼、儲存和提取過程。
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彪m然歷經數十年,仍有人能背誦不忘。再如:您相遇幾十年前兒時的朋友,卻立刻能認出他并叫出他的姓名,盡管您好像早已把他忘得無影無蹤了。還有,您過去學過的成語、外語單詞、看過的電視、聽過的歌曲,一旦在一定場所,你就會很快地在腦海中重現出來……。這些都是記憶的具體體現。
人的記憶能力,實質上就是向大腦儲存信息,以及進行反饋的能力。人的大腦主要有神經細胞構成,每個神經細胞的邊緣又都有若干向外突出的部分,被稱作樹突和軸突。在軸突的末端有個膨大的突起,叫做突觸小體。每個神經元的突觸小體跟另一個神經元的樹突或軸突接觸。這種結構叫做“突觸”。神經元通過“突觸”跟其他神經元發生聯系,并且接受許許多多其它的神經元的信息。神經元傳遞和接受信息的功能,正是大腦具有記憶的生理基礎。每個神經元上有多少個突觸呢?有人估計,在人們大腦皮層每個神經元上平均有三萬個突觸。那么,人腦有多少神經元呢?大約有140億個。這140億個神經細胞之間的突觸聯系的,用天文數字也難以表達。這樣的結構特點,就使大腦成為一個龐大的信息儲存庫。一個人腦的網絡系統遠比當今英特網還復雜。科學家認為,一個人大腦儲存信息的容量,相當于十億冊書的內容,一個人的大腦即使每一秒鐘輸入十個信息,這樣持續一輩子,也還有余地容納別的信息。這說明:我們大腦的記憶容量是無限的,有很大的記憶能力。
如前所說,記憶在人們的生活實踐中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它是人的生理、心理活動的一種本質特性。人生是充滿活力創造力的,而一切活力與創造力都離不開記憶這個源泉。失去了記憶人的行為就必然失去活力和創造力,甚至會失去許多屬于“本能”的本領,人就很難生活下去。
人類之所以能夠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而成為“萬物之靈”,關鍵就在于人類具有卓越的思維能力、記憶能力。正是依靠這些思維、記憶能力,人類才得以學習、積累和應用各種知識、經驗,才能不斷地推動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大腦記憶的原理
我們說閱讀是對知識“記”的存儲過程,而對知識的再現和運用往往是“憶”的提取體現。記憶的關鍵不在于儲存,而在于提取、檢索。我們掌握快速記憶法的關鍵就是人們當需要知識的時候,能有效地把記下的內容,大量地、準確地“憶”出來。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能把記的內容牢固地記(儲存)在腦海里,而且能在適當的時候快速地把這些內容憶“提取”出來。其實,這種能力開發的巨大潛力我們每個人都具備,只不過人自身還沒有自覺地認識和發現它,去科學的訓練和系統地掌握它罷了。
人類的大腦由大腦縱裂分成左、右兩個大腦半球,兩半球經胼胝體,即連接兩半球的橫向神經纖維相連。大腦的奇妙之處在于兩半球分工不同。美國斯佩里教授通過割裂腦實驗,證實了大腦不對稱性的“左右腦分工理論”,并因此榮獲1981年度的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
按照這一理論,人的左腦支配右半身的神經和器官,是理解語言的中樞,主要完成語言、分析、邏輯、代數的思考、認識和行為。也就是說,左腦進行的是有條不紊的條理化思維,即邏輯思維。與此不同,右腦支配左半身的神經和器官,是一個沒有語言中樞的啞腦。但右腦具有接受音樂的中樞,負責可視的、綜合的、幾何的、繪畫的思考行為。觀賞繪畫、欣賞音樂、憑直覺觀察事物、縱覽全局這都是右腦的功能。
研究還發現,人腦所儲存的信息絕大部分在右腦中,并在右腦中正確的加以記憶。右腦如同一個書架,架上分類擺放不同的書籍,每本書有自己的書名,書中再分章劃節層層記述,右腦信息儲存量是左腦的一百萬倍。思考的過程是左腦一邊觀察提取右腦所描繪的圖象,一邊將其符號化、語言化。換言之,右腦儲存的形象的信息經左腦進行邏輯處理,變成語言的、數字的信息。
愛因斯坦曾這樣描述他的思考問題時的情景:“我思考問題時,不是用語言進行思考,而是用活動的跳躍的形象進行思考,當這種思考完成以后,我要花很大力氣把他們轉化成語言!憋@然,正是左右腦協同工作,使人類具有感知力、創造力。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人對自身右腦潛力的開發與運用尚處于低級階段?茖W家們已經證明:右腦具備的圖形、空間、繪畫、形象的認識能力,即形象思維的能力,使它處于大腦感知世界的前沿。創造性思維中的“知覺”和“一閃念”是極其重要的,這一個“火花”往往孕育一個新理論、新學說,有的甚至催毀了原有的思想體系。此時,右腦具有的直觀的、綜合的、形象的思維機能發揮巨大的作用。一句話,創新必須充分調用右腦。
我們強調開發右腦的重要性,并不是要用右腦思維取代左腦思維,事實上右腦思維也不可能取代左腦思維。右腦儲存的大量信息、它的知覺都必須經左腦語言的描述和邏輯的加工才具有最終的價值。然而右腦畢竟是我們使用的“弱項”,注重開發右腦潛能,也許更能“少投入、多產出”。正確使用右腦,人生才能更加充實美好。盡管人人都得使用左腦,因為左腦掌管語言功能。但以左腦為中心的生活方式卻是單色調的,因為左腦是以利害得失計算和愉悅感情統治的世界,用非常狹隘的視野觀察人生和社會,人們難免迷失于紛紛擾擾的現實社會。右腦是基于人類許許多多年遺傳信息考慮問題,因而更豁達,視角更寬廣。學會用右腦思考,您會發現,原來生活可以更美好,學習可以更輕松,您的潛在能力更巨大。
在美國,榮獲1981年度醫學、生物學獎的斯佩里博士做過一個有名的實驗。斯佩里博士切斷患者的位于左右腦連接部的腦梁,然后擋住其左視野,在其右視野放上畫或圖形給患者看,患者可以使用語言說明圖形或畫上的東西是什么?墒,如果在左視野顯示數字、文字、實物,哪怕是讀法很簡單,他也不能用語言說出它們的名稱。
通過實驗,人的兩腦分工情景越來越清楚了。如前所述,左腦有理解語言的語言中樞,而右腦有與之對應的接受音樂的音樂中樞。這一點,從左、右腦的外形差別便一目了然。其次,語言中樞的左腦與人的意識相連。如果打擊左腦,人的意識會立即變得模糊。
右腦支配左手、左腳、左耳等人體的左半身神經和感覺,而左腦支配右半身的神經和感覺,右視野同左腦,左視野同右腦相連。因為語言中樞在左腦,所以左腦主要完成語言的、邏輯的、分析的、代數的思考認識和行為。而右腦則主要負責直觀的、綜合的、幾何的、繪圖的思考認識和行為。
中央電視臺曾播放過一次現場表演:一位青年書畫家,他用左手作畫,右手寫書法,龍飛鳳舞、左右開弓。畫圖是非線性的直觀行為,所以是右腦發揮作用,指揮左手完成;而右手寫書法(詩詞),需要完成記憶性的語言和思維,所以是左腦指揮右手完成。這個例子生動地說明了左、右腦的分工情況。所以日本著名右腦專家春山茂雄形象科學地把左腦稱為包含感情的“自身腦”,把右腦稱為繼承祖先遺傳因子的“祖先腦”。
記憶的起源、研究及發展
自從有了人類之后,記憶便跟隨并服務于人們的生活中。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生存就要記住周圍的環境,要分辨出哪些動物、植物對人們有害,哪些有益,如何尋找食物,如何應付各種自然災害。把這些經驗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就需要保存住記憶。同時,增強記憶力,也成了十分重要的學問,倘若發生什么大災害,人類自身及所有知識記錄慘遭毀滅性打擊的時候,如果氏族首領僥幸存活的話,他們就需要盡一切努力去恢復一切已經失去的知識,所以他們平時要訓練增強記憶的能力,把一切圣典記在自己的大腦中。據記載,新西蘭毛利族的首領卡馬塔那能背誦全族長達1000年的,包括45代人的歷史,這些內容足足夠他背上3天3夜,而他卻從不看筆記之類的東西。
為了解決記憶問題,古人還用結繩記事的方法,據說印加人能夠用結繩記下十分 復雜的長篇史詩。
但是人類究竟從什么時候開始研究記憶力的,現在人們已很難說清楚了。不過關于記憶力的第一批概念的形成卻應該歸功于古希臘人。盡管有些理論在現代人看來顯得很幼稚,但他們的確是第一批提出記憶力的學術概念的人。
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帕蒙尼德認為,人的記憶是由明暗(或冷熱)兩種物質構成的混合體,只要混合體沒有受到干擾,記憶就是完整的,一旦混合體發生變化就會出現遺忘現象。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人迪奧澤尼提出了另一種看法。他認為記憶是由使體內空氣保持均勻分布的東西所組成的,與帕蒙尼德一樣,他也認為一旦平衡遭到破壞,就會出現遺忘現象。
在記憶問題上提出重要概念的第一人是公元前4世紀的思想家柏拉圖。他的理論被稱為"蠟板假說"。他認為,人對事物獲得印象,就象有棱角的硬物放在蠟版上所留下的印記一樣。人對事物獲得了印象之后,隨著時間的推移該印象將緩慢的淡薄下去乃至完全消失。這就象蠟版表面逐漸恢復了光滑一樣。所謂"光滑的蠟版"相當與完全遺忘。這種學說雖然也不完善準確,但還是影響了許多人。
亞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紀末,提出了一個較為科學的概念。今天我們所認為的一些的大腦的功能,在他那時主要被當作了心臟的功能。他認識到了心臟的部分功能與血液有關,而記憶則是以血液流動為基礎的。遺忘的發生主要是血液流動減緩所致。亞里士多德還提出了聯想法則,這是他在記憶研究領域所做出的另一個重大貢獻。直到現在,有些聯想法則還在影響著我們。
古羅馬人在記憶理論上的研究很少,不過他們使用的"羅馬家居法"和"直接聯想法"一直傳到了今天。這幾種方法很實用,現在許多書上講的快速記憶方法都有這兩種方法的影子,有的只是變通了叫法或則略加了改進,但實質內容是一樣的。
一直到公元17世紀,記憶研究幾乎沒有什么大的進展。
17世紀中葉,英國出現了以霍布斯、洛克為代表的"聯想主義"心理學派;舨妓箤τ洃洭F象做了唯物主義的分析;洛克則在歐洲心理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重要的記憶現象--"聯想"一詞,此后"聯想"便成了專門的術語了。
第一個在心理學史上對記憶進行系統實驗的是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他對記憶研究的主要貢獻一是對記憶進行嚴格數量化的測定,二是對記憶的保持規律作了重要研究并繪制出了著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1885年他出版了《論記憶》一書。從此,記憶成了心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特別是60年代以來,記憶研究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美、英、日、蘇等國家或設立記憶法?茖W校,或開辦函授教學,開始對人們進行增進記憶的普及教育。
我國從1980年左右開始,有關記憶研究的專著、譯著相繼出版問世,1984年我國第一家記憶研究會-錦州市記憶研究會在遼寧省錦州市成立。1984年末遼寧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舉辦了最早的快速記憶函授。夢真、王維、曾憲禮、王進收等第一批有影響力的記憶專家們對于中國快速記憶方法的普及推廣做出了巨大貢獻,其后的倪新威至今在中國快速記憶領域也仍舊很有影響力。近幾年,快速記憶培訓班在各地如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有越來越多人加入到傳播快速記憶方法的陣營中,也使得更多的人從中受益!
現代人類對記憶的研究仍在繼續,盡管當今的科學技術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到揭開記憶之謎還相距甚遠,在探索記憶內在機理的同時,我們現在談的快速記憶多是指運用那些經過實踐后能有效提高記憶力的方法、技巧,使之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工作、生活、學習中。我們普通人能熟練應用這些技巧和方法就可以了,至于大腦是如何記憶的等內在機理就留給科學家們去研究吧。
記憶研究在當代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學技術和方法的進步。從50年代開始研究記憶現象的生物學基礎理論認為,在記憶過程中有一種復雜的分子——核糖核酸,由它來充當化學介質。核糖核酸產生于一種決定著遺傳物質的脫氧核糖核酸中。人的眼睛的顏色就是由脫氧核糖核酸決定的。人們已經對核糖核酸做了一些實驗來支持核糖核酸與記憶很有關系的觀點。例如人們發現,對動物進行一定的訓練,其某些細胞中的核糖核酸就會發生變化。此外,如果動物體內的核糖核酸的產生被停止下來,它就會失去學習和記憶的能力。還有一個令人感興趣的實驗:當把一只老鼠的核糖核酸取出來移植給另一只老鼠時,第二只老鼠就能“想起”第一只老鼠學過的而它本身從未學過的東西。
直接刺激腦細胞的研究工作是由加拿大的潘費爾博士開始的。他在為癲癇病患者實施開顱手術時(需切除一小部分腦子),第一次取下了部分腦殼骨。手術之前,潘費爾對打開的腦子進行了全面的電刺激,意識清醒的病人則回答每次刺激后的感覺。在早期的一次案例中,當潘費爾刺激患者腦子的顳葉部分時,病人說自己想起了童年的經歷。潘費爾發現,刺激大腦皮層的不同區域所得到的反應都很多,但只有刺激顳葉部分才能產生清晰而集中的記憶感覺。這些感覺常常是很全面的,包括了以往體驗過的那些色彩、聲音、動作和情感等等。
這些研究中有一個特別值得一提的事實是:潘費爾教授通過電刺激所引發出來的記憶,在正;叵霔l件下卻想不起來。此外,刺激出來的回憶體驗要比正常的回想準確、清晰、全面得多。這使得我們相信,一個人在下意識中注意的任何事物都會記錄在腦子里,而且這種記錄基本是永久性的,盡管它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被"遺忘"了。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6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