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論壇通告:學習中有不清楚的地方就點擊>>站內搜索<<,大部分的問題都有對應的解答!
您的位置:快速記憶法 > 學習方法論壇 > 成功勵志 > (轉貼)丑陋的成功學

(轉貼)丑陋的成功學

2008/12/31 09:38 作者:level_pp 本文已影響:5812人 
自從成功學傳入到中國后,成功學就成為了一個引人矚目的話題,在國內一下子出現了許多介紹如何成功的書籍著作,并出現了一批稱為職業成功訓練師這個專門教人成功的職業,而且這些成功大師,或許他們覺得他們外國前輩所說的成功學還不足以體現他們的水平,于是又取了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成功學的名字———超級成功學。
成功學在很短時間內,成為一種時髦,一種流行,因此也造就了一些教人成功的“成功”者。
        我曾有幸拜讀了國內某自稱國內頂尖成功訓練專家之一的XXX先生的成功書籍,并由于工作上的關系,還有幸聆聽了他主講的一次培訓課,他有個極具煽動性的觀點,代表了目前國內成功學的信念,就是———人人可以成功,只要你有態度和方法,
      只要你有方法,只要你有態度,或許你沒有方法,那就按照我教授給你的方法,人人就都可以成功,“成功”這個原本讓人夢寐以求的目標,原本能讓為之奮斗一生的目標,卻在成功學家的夸夸而談中,一夜之間,就淪落為如同市井的商品,似乎人人學了成功學,聽了成功大師的講課后,就都可以以成功者或未來的成功者自居了,成功真的是像這些成功學大師說的寫的那樣人人可以嗎??真的是只要有方法和態度就可以成功??還有,那些成功大師所說的成功真的可以復制嗎?
        這些成功學大師所宣揚的所謂人人可以成功,在他們成功案例中充斥著金錢、地位。這一切,對絕大部分普通人是一種誘惑,我在培訓課堂,也親身體驗到那些年輕人,尤其是剛剛踏入社會不久的年輕人對這種成功理論的那種崇拜,那種狂熱,這種成功理論對他們來說與其說是一種誘惑,還不如說更是一場災難。
追求人生和事業的成功,是所有人類的共同天性,在當今的中國社會中,人人都似乎在追求成功,但卻都是很盲目的,那些一夜成名或一天爆富的成功神話,如同瘟疫一樣在社會中傳播著,為人們津津樂道,卻很少有人去深思:究竟什么是成功?如何去做才能成功?自己是否能成功?金錢、地位、名譽、權力是不是衡量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如何去從現實的社會角度、人文角度、現實角度、自身角度去審視、去研究成功的含義,從而進行客觀實際,人性化論述?
      只可惜的是,我們那些自稱教人成功的成功學大師,并不是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去幫助這些希望成功的人,去客觀現實的去評價成功,指導成功,而是去迎合那些急于求成的人,尤其是涉事未深的年輕人,宣揚那些浮躁、急功近利,不切實際,甚至帶有點荒唐的方式追求成功,并使這種時髦的所謂成功理論成為許多年輕人的座右銘,并在不知不覺中成為這種所謂成功理論的犧牲品。
        冰心老人曾說過:“成功之花,人們往往驚羨它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它的芽兒卻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滿了犧牲的血雨”。
      一個我們的長者,也是一個智者的話,你應該能體會到“成功”這一個詞中,包含著多少份量。
        二十一世紀,不應該再是個狂熱的世紀,不應該再是個造神的世紀,更不應該是個盲目的世紀,用我們的知識和智慧,用我們的歷史和身邊的事例來仔細分析一下成功學,讓丑陋的成功學走下它的神壇,讓我們所有人的未來和希望能在理智的思維中得以實現。
        那我們先從成功的定義開始來解剖成功學。
                                                            ———什么是成功???—
        什么是成功,這定義似乎很容易下,按照成功學大師的說法,這連小學生都知道,因為只要一查字典就知道,字典上對成功的解釋是:達成預期的目標,許多國內自詡成功學大師是這個詞語解釋的忠實追隨者,(有時我覺得他們做語文老師更合適)。只要每個人能達成你所定的預期目標就是成功,或許再加上另一個條件:即社會和公眾的承認,那你就是個成功者。
我前面說到的那位國內頂尖成功訓練專家,他對成功的解釋除了照搬了字典的含義外,還做了如下定義:
1、        成功要有個預期目標。
2、        達到預期目標才算成功。
3、        成功有三個標準,即自己標準、他人標準、群體標準(社會標準)。   
4、        成功是個中性概念。
5、        成功是有數學概念,所有目標都應該是只能夠量化的目標。
一個人所做的成功與否就看他是否達到上述要求。
粗看這些定義沒什么問題,還覺得十分有道理,事實上,他們所對成功下的這些定義是根據成功這個詞語的解釋引伸而做出的定義,嚴格來說,這個解釋只能從純詞語的方面去理解,但如果把他引用到社會學角度去理解,那這種解釋是種誤導和歪曲,就比方“黑色”這個詞語,按照成功學家的思維我可以作同樣的定義:
1、        黑色要有個標準。(怎樣才叫黑?)
2、        達到這個標準才叫黑。
3、        黑色有三個標準,即自己標準、他人標準、群體標準。(也要人承認。
4、        黑色是個中性概念。(好人能用黑色,壞人也可以用黑色)
5、        黑色是有數學概念,所有標準都應該是只能夠量化的標準。(黑色太小就是標點符號)
        但如果把黑色這個詞語從純語言的理解或定義去延伸到社會學角度去理解,如:黑色三分種,黑色幽默,黑色交易等等,那你看還是它原有的字面上的意思嗎?它的含義還是字典上的詞語解釋所能表達的嗎?
      那成功呢?是不是延伸到社會學角度去理解,還是和字典上及成功學家定義所一樣嗎??
      按照他的成功解釋和定義,我們來舉個例子來看看:
      籃球明星姚明來說,他是我的老鄉,對他,我想沒有人會去否定他不是成功者,事實上,他的確是個成功者,但如果用那位成功專家對成功的定義來對照,姚明似乎就不再是個成功者了,每個籃球運動員肯定都想去最優秀的球隊去,姚明肯定也不例外,我想他的心中所希望的(預期目標)肯定是去NBA的強隊洛杉磯湖人隊或芝加哥公牛隊去打球,而不是在目前的中下游球隊火箭隊打球,那他就違反了前面所說的那位成功專家第2點(達到預期目標)和第3點的第一個標準(自己的標準),按照這位專家的定義,姚明就不能稱為成功者,至于成功是有數學概念的這說法,套到姚明身上那就更顯滑稽了,是不是要規定姚明扣幾個籃板,蓋幾個帽,幾個3分球才能算作成功????
      再來舉個另外的例子看看:
      甲、乙、丙三個射擊運動員,
甲說:由于年齡和其它等先天條件的約束,能得到全國冠軍是我的成功。
乙說:由于為培養新人,我主動讓賢,運動生命不久了,所以能獲得亞洲冠軍是我的成功。
丙說:能奪得世界冠軍是我的夢想,如果我得到了,那就是我成功。
結果,他們都如愿了,甲成為了全國冠軍、乙成為亞洲冠軍,丙成為了世界冠軍。
      他們3個都有預期目標,而且都達成了預期目標,也自認為是成功的,也得到了社會和公眾的承認,而且都取得了一塊金牌,有了量化標準,符合成功學家的成功標準。
      那他們都是成功者嗎?
      世界冠軍和全國冠軍是可以相提并論的嗎?
      在伊郎王冠正中央有顆被稱為“光明之眼”的鉆石,重約60克拉,是世界上最大的淺玫瑰紅色鉆石,也是世界上最珍貴的鉆石之一,或許我問你們,這顆鉆石為什么珍貴,恐怕你們會嘲笑我了,人人都知道他珍貴的原因,因為它稀少,所以它珍貴,是啊,這顆鉆石是因為它的稀少才顯示出了它的珍貴,顯示出了他的價值,才能有資格鑲在伊朗國王的王冠上,但如果全世界哪怕只有千萬分之一的人都擁有這樣大的鉆石,那這顆鉆石還稱得不稱得上珍貴呢??我想肯定稱不上了,只能說它罕見,少有,或寶貴,絕對稱不上珍貴,那么成功呢??
      物以稀為貴,對于成功,我想也是這如此,成功只有是代表巔峰,才顯得出成功的珍貴,成功的價值,成功的榮耀。
    說的這,你該知道這三個冠軍中,我認為誰是成功者了吧,肯定是世界冠軍,那你會問:你說世界冠軍是成功者,那其它兩個又如何去評價?
事實上很好容易評價:
    甲:在射擊運動上只是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乙:在射擊運動上只是取得了相當的成就。
    丙:在射擊運動上取得了成功。
人的事業或人生成長分為三個階段:成績,成就,成功.
你的生意賺了幾百萬或當上了一個百人公司的老板,那只能代表你的事業或你的人生有所成績。
你的生意賺了幾千萬或當上了一個千人公司的老板,那只能代表你的事業或你的人生有所成就。
而當你的生意賺了幾億或當上了一個萬人公司的老板,能在你行業傲視其它同行,那就意味著你事業或你的人生成功。
你或許經過10年或更長時間的奮斗和努力,流了無數的汗水和淚水,你終于有了自己的事業,有了豪華的別墅,汽車,游艇,嬌妻,愛子,公眾的羨慕、尊重、贊美等等,在我們成功大師和社會公眾眼里,你毫無疑問已經是個“成功者”了,或許你也自覺得自己是成功者了,但如果在你身邊有無數和你一樣、甚至遠遠超過你所謂的“成功”的成功者,你還覺得自己是個成功者嗎??你賺了100萬,有很多人賺了200萬,等你賺了200萬,你又發現還有很多人賺300萬,依次類推,雖然你達到了自己預期目標,雖然你得到社會和公眾的承認,但你看著在你前面望不了頭的“成功者”你會覺得這“成功”兩個字有你去感到自豪的價值嗎??你憑什么去自豪??事實上,你只是取得了一點成績,或許是一點成就,但絕對不是什么成功,成功可絕不是像成功學家描繪的那樣,是一個人人可以往自己頭上套的光環詞語。
成績、成就、成功,是完全不同的人生和事業標準,而我們的成功學家卻把這三種不同的標準去混為一談,就如同拿著清朝的花瓶卻告訴你,這是漢朝的古董,這花瓶是古董不錯,可是清朝的還是漢朝的,價值卻有天壤之別,你的事業或人生有所作為,這作為是取得了成績還是成功??你自己追求的是成功還是成就、你獲得的是成功、成就還是成績,這幾者中間,有很大差距,理解一但存有偏差,把取得的一些成績或成就當作成功,而沾沾自喜,夜郎自大,會給人的心態帶來沖擊,行為帶來偏差,給個人和社會造成危害,你或許覺得我這是威言聳聽,那我們舉幾個例子看看:
      改革開放初期,在上海等地出現一批炒股票致富的人群,這些人在當時國家政策不完善和絕大部分人對股市很陌生的情況下,他們勇于嘗試,在這群人里面,應該是涌現出一些有所成就的人,看到嗎??我認為他們只是有所成就,但問題是他們覺得自己是個成功者,于是到處以一個炒股成功者,股市高手的姿態出現在社會和自己身邊人周圍,而他們周圍的人也被他們的自我感覺所迷惑,于是把手里資金紛紛交給他們,期望這些成功者能把他們帶入富裕的階層,結果,股票一市場化,那些炒股高手紛紛顯了原形,敗下陣來,絕大多數人都輸的很慘,自殺的也屢見不鮮,而那些把資金交給那些“成功者”,希望他們能給自己帶來成功的人,也損失慘重,如果當初這些在股票如果當初這些在股市上已經賺了幾百或幾千萬的人,這些已經取得一些成績的人清楚的認識到自己只是在股市上取得一些成績,離成功還很遠的話,那他們絕不至于落到害人害己的境地。
全國人民耳聞能詳的“腦白金”創始人史玉柱先生,他和他的巨人集團的失敗,學術界有各種各樣的評論,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他那時絕對是被“成功者”的喜悅,“成功者”的自豪,“成功者”的花環籠罩著,絕對已經把自己放在成功者的寶座上了,已經不知道天有多高,海有多深了,所以這位94年列為《福布斯》大陸富豪第8位,資產只有4億的“成功者”才會異想天開的去投資10億,去造一座70層高的大廈,結果被自己的豐碑工程拖跨了,要知道,就在2004年,世界的十大高樓的第七位深圳的信興廣場才69層。
事實上,那時候的史玉柱和他的巨人集團,遠還沒有成功,無論從他自己和他的企業來說,只是取得了一點成就,離成功還很遙遠,還遠遠沒有到為自己立豐碑的時候,可是他覺得自己成功了,我不知道他學過成功學沒有,但按照成功學的理念,他是屬于成功了,成功的定義在他身上一一得到對照,但就在他認為自己已經成功的一瞬間,失敗找上了他,如果那時候他清楚的知道自己還沒成功,遠未到為自己立碑的時候,繼續踏實,務實的開創他的事業,或許,他已經是個成功者了。
像史玉柱這種例子很多,改革開放初期涌現出的那第一批民營企業家,絕大部分都栽在自己的心態上,結果都輸的很慘,這些例子我不就一一舉了,國內很多的管理文章上都有介紹。
      或許你會問,你說史玉柱這樣人心態不好,那你說什么樣的人心態就算好?什么心態才是成功人的心態?那我就舉中外兩個成功偉人例子,大家來看看,真正成功人是如何的心態:
    牛頓,世界著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經典力學體系的奠基人,創建微積分和經典力學,他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編寫了《光學》一書,確定了冷卻定律,創制了反射望遠鏡,在世界科學史上,和愛因斯坦并稱兩大科學巨人,可當聽到別人祝賀他成功時,他卻說:“我不知道在別人看來,我是什么樣的人;但在我自己看來,我不過就像是一個在海濱玩耍的小孩,為不時發現比尋常更為光滑的一塊卵石或比尋常更為美麗的一片貝殼而沾沾自喜,而對于展現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卻全然沒有發現!迸nD,這樣一個成功的科學巨人,卻有這樣謙遜的心態和精神,牛頓的成功就毫不奇怪,不成功才叫奇怪。
    竺可楨,世界著名的氣象學、地理學家,在離他逝世兩個星期前的一天里,當他得知外孫女婿來到他家,便迫不及待地叫他為自己講授一些高能物理基本粒子的知識。他老愛人就勸他:“你連坐都坐不住了,還去問這些干什么?”竺老先生聽了老愛人的話兒,一邊咳嗽一邊說:“不成,我還知道得太少!币痪洹拔抑赖锰佟本妥阋宰屇切┰谑聵I上微微取得一些成績,卻已經自高自大的人汗顏。
    那么,我們的成功學家不知道這道理嗎??我想不是,按照他們的知識水平和閱歷,他們應該完全明白,但他們卻依舊把這三種不同的標準去混為一談,混淆視聽,目的就是一個:那就是踩在所有夢想成功人的肩上去獲得他們的“成功”。
那究竟什么樣才是成功呢??撇去字典上的純詞語的解釋,從社會學的角度去給成功作定義的話,我覺得它的含義是:在特定環境下所能達到的完美狀態,這種狀態應該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
就如同我前面舉的例子:
    如果我們國內,也就是特定環境,有很多人去NBA打球的話,姚明就不是成功者,雖然姚明在這個運動項目中還不算是最出色的,但在目前的特定環境中,只有極少人能達到這個狀態,那他就是當之無愧成功者。
而甲、乙、丙三個射擊運動員也如此,如果在特定環境下,射擊運動最高水平只是全國冠軍的,那甲就無疑是這個運動的成功者,依次類推,如果有了世界冠軍,那全國冠軍就無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成功者。
而那些炒股票的和史玉柱先生,他們的成績遠未達到完美狀態,所以他們稱不上成功者。
      但這種成功是種事業或物質的成功,是一種有形的成功,也就是成功學家刻意宣揚追求的那種所謂成功,是一種極其狹義但及具誘惑力的成功學,這種成功更多的是教人追求著金錢,利益,名譽等等,在許多成功學家的著作里,你可以時不時的看到有人因為學了成功學而成為百萬富翁,億萬富翁,成為名人的例子,那么,是不是所有學習了成功學、成千上萬人都成了富翁,都成了名人了呢??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很多學過成功學的人依然保持著他們沒學習成功學時候的狀態,甚至有些人為了盲目的,不合實際的去追求所謂的成功,人生活的比原來更累了,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那些成功學家離千萬富翁、億萬富翁更近了。
    社會是多方面,多棱角的,雖然成功學家的成功學有其狹義的一面,但在社會也有其廣大的市場和追求者,存在既是合理,畢竟,事業或物質成功也是成功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那讓我們看看,成功學家所推崇的這種成功,是有什么樣的因素決定的呢?是不是和那些成功學家教導的如出一轍??
什么因素決定著的成功———
在談這個問題之前,先讓我們看看那些成功學家告訴我們的,是什么因素決定著人的成功,我們的成功學家告訴我們6個方面進行改變,你就會成功,這六個方面是:
A.        思維方式
B.        信念
C.        態度
D.        目標
E.        潛意識
F.        習慣
粗看是不是覺得他們分析的很專業?也似乎很有道理,但你仔細看看,逐個想一想,這六個要素中,有哪個要素是你能控制或改變的??
    當你在聆聽那些所謂成功大師在講臺上唾沫星子亂飛講著成功學的時候,當你在閱讀成功學大師充滿誘惑的著作的時,我想,你的思維方式,信念、習慣已經應該早已經形成,(當然,你在襁褓里就去聽、去看的、那就例外了),那么,幾小時的一堂課或幾本書就能改變了你幾年或十幾年形成的思維方式、信念、習慣嗎??如果是的話,那對與一個人格已經成熟的人來說,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悲哀??退一萬步來說,就算你按照成功學大師的教導改變了自己的思維方式,信念、習慣,和那些成功大師灌輸思維方式,信念、習慣一致了,你有沒有覺得或想象一下,幾千人、幾萬人,甚至十幾萬人有著同一樣的思維方式,信念、習慣,是不是有點滑稽啊??
至于其它幾個因素:
目標是隨著每個人成長歷程的變化而改變的。
潛意識是人無法控制的內心活動。
態度取決你對事物的看法。
所以說,那些所謂成功要素只是一個幌子而已,只是為了讓成功學家所教授的所謂成功學看上去更專業,更科學,更玄妙而已。
既然這些都不是決定成功的因素,那什么決定了成功??
從我個人的看法來說,我覺得,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有著三個基本要素,這三個基本要素是:環境條件{是指天生家庭環境和后天生存環境},個人資質{分為智商(IQ)和情商(EQ)}、手段心態。
很多事實與經驗告訴我們,這三個因素相當復雜多變,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受人控制或改變的,這決定了成功的人只能是極少數,絕大多數都只能在成功的夢想中過一種平常人的生活,所以,一個人之所以能成功,是有環境條件{是指天生家庭環境和后天生存環境},個人資質{分為智商(IQ)和情商(EQ)}、方法手段三個條件中的某一個條件所決定的,如果你個人能滿足這三個條件任何一條以上,你就會獲得成功,但這三個條件是99%普通人所不能達到,這也就是我所說的,你不必去刻意追求成功,因為你無法成功,原因就是成功的要素不是你能選擇或控制的,或者是你能夠選擇,但你卻不會去選擇,也許你具備成功的天資,但卻沒有人賞識或沒碰到好的機會;也許你有成功的機會,但個人資質的缺陷又使成功失之交臂;也許素質也有、機會也有,但因缺乏必要的方法,結果依然是無法成功,這也是解釋為什么社會結構永遠是一個金子塔型的結構,一個金子塔型的社會結構,也就決定著在頂尖的成功者永遠是少數,而成功永遠是大多數人的夢,并帶著成功的遺憾終此一生。
那我們來看看成功的三個要素所衍生的具體內容,大家可以去對照、去衡量、去思考,是不是這道理,你具不具備成功的條件。
                                                                                    一、        成功是天生的;
這里包含這兩個含義;
A.        你天生的資質。
      這個條件是任何人所無法選擇的,也是成功要素中最戲劇性的要素,因為每一個人都無法去選擇你出生在那里,出生時候是什么樣的智商,從古至今,中國、外國的,有很多杰出的成功人物屬于這類天生資質成功者,他們真的是命運的寵兒,舉幾個天生資質、聰明絕倫而成功的人士。
德國著名音樂大師貝多芬,很早就顯示了出眾的作曲才華,當他還是一個十二三歲孩子的時候,其的音樂作品就已經在音樂周刊《鮮花集》上發表了。
中國明代大書法家祝允明更是天生奇才,很早就顯示出其智慧,五歲就能寫尺余大的字,九歲能做詩、做文章,書法尤佳,名動海內。他的小楷取法高古,草書更是明代最高水平。
中國著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7歲知書,10歲能文。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21歲的蘇軾隨父蘇洵進京,次年,與其弟蘇轍(也是個天生成功者)中同榜進士。蘇氏父子皆能文,在當時皆負盛名,史稱“三蘇”,其中以蘇軾的影響為最大,他開創了宋詞新的風格。
韓國世界圍棋冠軍李昌鎬在12歲時候,這個對其他的學圍棋少年來說,估計還正在為入段而奮斗,但他已經能很輕松地擊敗九段高手,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小年齡擊敗九段高手的記錄。
張亞勤:12歲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第二期,23歲獲得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電氣工程博士學位。曾擔任美國四大研究中心之一的Sarnoff公司多媒體實驗室總監,31歲成為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院士。1999年回國,加盟微軟,先后出任微軟中國研究院的首席科學家,微軟公司全球副總裁。
謝敏:14歲進少年班,第二期少年班學生,15歲由國家派往瑞典留學,先后就讀于斯德哥爾摩大學、瑞典皇家工學院和利徹平大學。1987年,年僅23歲的他獲利徹平大學工學博士學位,成為該校歷史上最年輕的博士,1991年榮獲“李光耀頂尖科研獎”。
諸如此類的天生才智的成功人士還有很多,你可以想想你在12、3歲的時候在干什么,如果和我一樣我只知道玩,整天逃課的話,那你就不具備這條邁向成功的路。
具有這種天生才智的人無疑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即在某個領域嶄露頭角,我相信他們肯定沒聽過成功學大師教誨,甚至連這個年齡該受的正常教育也沒結束,但并不妨礙他們最后因為他們的天資聰慧而成為一個成功者。 
我們再舉個更淺而易懂的例子來理解有些成功與天生之間的關系:
      走獸之王是老虎,作為野獸,能成為百獸領袖應該是每個獸類所追求,希望的。成為百獸之王的獸類無疑是個成功者,如果有一只鹿,她或許聽了我們成功大師的教導,“態度決定一切”“只要努力,你一定能成功”,于是它也想成為百獸之王,成為獸中成功者,那你說它該如何做呢??按照成功大師教的1、2、3、4、。。。。要求去做,每天苦練搏斗,虛心像豹學習撕咬,向熊學習摔跤,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那你們說這只鹿最終能打敗老虎而成為獸中之王嗎???結果我想不用說大家都明白,那只鹿只是去為那只老虎送去一頓豐盛的食物而已,那為什么會有這樣結果呢??答案也是很明了的,因為它天生是一只鹿,而老虎是天生就是獸王。
也許你覺得這種觀點有點宿命論觀點,說句實話,對宿命論的觀點,我理解不多,但你、或者那些成功學家如何去解釋那些十歲左右就鋒芒畢露,最后走到事業成功的天才呢??除了用“天生”去解釋外,你還能作如何更好的解釋呢??
也許你天生并沒有貝多芬他們的資質,那就看你另一個天生的因素,你所不能選擇的因素:你的家庭或你的父母。
B.        你出生的家庭或環境。
這個因素應該是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在某種程度上講,有優越的家庭或優秀的父母,或兩者兼而
有之,那么,你想不成功也難。
當代著名學者、作家王曉明在其代表作〈魯迅傳〉的第一章一開頭有這樣一段開場白:
“直到經過了最近這一二十年的人生波折,我才漸漸明白了,人世間的確有“命”這一樣東西。當然不是算命先生說得口沫橫飛的那種神秘的主宰,它實際上非常簡單,就是指你在什么時候,出生在什么地方。一個人的出生,完全是被動的,沒有任何人來征求他的同意,他也完全沒有可能為自己作哪怕是一點點的選擇,就是由于某個偶然的機緣,甚至他的父母也沒有料到,他一下子獲得了生命,赤條條的站到了人世間。仔細想想,這實在荒謬,我們每一個人,竟都是這樣被胡亂推到了人生的起點,開始長長短短,各不相同的跋涉。當然了,誰都想盡快踏進樂園,享受為人一世的生趣,可人壽那樣短暫,倘若你一睜開眼睛,就已經被扔在了廢墟的門口,就是身手再怎樣矯健,恐怕也跑不了多遠,只能遙遙地看著別人奔向樂園,自己在一旁哀怨吧。有多少次,你用力鞭打著生存意志的快馬,在人生道上縱興馳騁,終至于人疲馬乏,滾鞍下馬,卻吃驚地發現,你其實還是在離起點不遠的地方打轉轉,不過像如來佛手掌上的孫行者,自己做一個好夢罷了。你當初的誕生時間和地點,正牢牢地把你攢在手心里:這就是你的命!
我們不去管王曉明先生的寫這一段話是基于如何的心情下寫的,我們看看現實中的。
因為出生家庭背景或受家庭熏陶而成“名”得“利”成功人士的舉不盛舉,就現代在世界各國政界中很多走到事業成功頂端的,就是因為他們所出生的家庭(家族),無論是你標榜自己最民主的國家或被稱為獨裁的國家,都難逃這個宿命:
如美國布什總統、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朝鮮國家主席金正日等等,
在商界中因家族而成功的也很多,我們不說國外百年的商業家族,也不去說諸如香港霍英東家族、李嘉誠家族的后代的成功,就來看國內的一些青年。
劉  暢:希望集團總裁劉永好之女,民生銀行和金鷹成長基金的股東
李兆會:海鑫集團總裁李海倉之子,在2003年的中國內地富豪排行榜上,最年輕的上榜富豪。
魯偉鼎:萬向集團總裁魯冠球之子,萬向財務公司總經理。
王  瀚:均瑤集團董事長王均瑤的長子,均瑤集團第一大股東。
等等。。。。。。
還有很多類似這樣的成功青年,他們用很短的時間就走到了別人或許一生努力都達不到的職業頂峰,很短時間就擁有了所有人想追求的成功結果,為什么??原因很簡單,不是我們比他們笨,比他們懶,也不是他們比我們更努力,更聰明,而是他們的家庭造就了他們的成功,因為他們有這家庭環境的熏陶,有比我們普通人更多學習理論和實踐知識的機會,所以他們比我們更容易成功,比如:一般來說,一個普通的人,如果靠自己,能夠參與到一家有相當規模企業的日常管理,需要有相當長的時間,而他們,很多人在求學階段,就參與到自己家族企業的管理中去,而且,平時日常生活中耳聞目睹的都是企業的經營和管理,所以他們能夠很快的成為一個企業高層管理者,從而邁向成功,在說的庸俗點,這就是他們出生的“命”好,而我們卻沒這“命”
當然,有很多人不相信“命”這個說法,遠在中國秦朝的時候,就有人不相信所謂的“命”,曾有過一句著名的口號,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勝就是高呼著這句極有誘惑力的口號揭竿而起,并在很短的時間內從一名社會最低層的奴隸而一下成為大名鼎鼎的“陳勝王”,天下英雄豪杰,甚至一些六國貴族紛紛加入他的隊伍,看樣子他好像是改變了自己的“命”,走向了成功,但其實不然,他的卑微出身的自卑造就了他心胸狹隘(他的出生不是他能選擇的),貧窮的家庭使他無法去獲取知識而造成個人才能、素質的低下;
如:陳勝在起義之前曾給人當過長工,因此有很多在一起種田的農民朋友。當陳勝成了高高在上的大王之后,有幾個農民朋友去王宮拜訪,找他想沾點故友的光,沒想到陳勝認為他們丟了他“陳勝王”的臉面,竟然把他們全部用酷刑處死。
所以他的失敗滅亡如同他的崛起同樣迅速,從他起義到失敗才半年多一點的時間
而當車夫莊賈把陳勝的人頭血淋淋地提在手中時,陳勝的衛士居然沒一個對他刀兵相加,可想而知,這位“陳勝王”的為人了。
陳勝的曇花一現改變了中國的一段歷史,但無法改變他出生卑微從而走向失敗的命運。事實上陳勝也知道自己出身對自己并不利,所以起兵是以秦始皇長子扶蘇和楚將項燕的名義號召群眾,否則,有多少人會追隨他還是個未知數。
我們再來看看我們小時候上歷史課時,所知道到的那些曾是社會最低層,但又不向命運低頭,向命運挑戰想改變自己人生的農民起義軍的作為吧。
明末農民起義軍張獻忠,1644年入川,9月占領成都并稱帝,張稱帝以后,隨即在成都平原拉開了一幕四川有史以來最殘酷的大屠殺。他以科舉為名,騙進士、舉人、貢生一萬七千人于青羊宮中,盡數殺戮。古蜀以來四川三千年文明史跌入最黑暗的年代。成都府十室九空,府南兩河“尸為之塞,不能行船”,成都平原頓成曠野,天府之國數年之間竟虎狼遍地。
明末另一著名的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元旦在西安稱帝后,隨即率領他的“大順”農民軍東征,向北京進發。渡黃河入山西,攻關破城,一路順風。不料,在二月二十一日攻打寧武關時,卻遇到了一位難纏的對手、守關總兵周遇吉。李自成的大軍在此受到阻擊,連攻數日均不克,并傷亡慘重,還損失了四員大將。到最后,李自成不惜犧牲,以人海戰術拼力進攻,才總算將已外無救兵內無糧草的寧武關打下,殺死了周遇吉。但因為此役付出代價太大,李自成的農民軍破城之后,李自成竟然下令屠城,以泄憤怒。
唐朝的黃巢農民起義軍,農民起義軍中的一個將領被當時的陳州官吏抓了,黃巢非常氣憤,就率領全軍攻打陳州近一年時間里,抓到俘虜就吃,甚至專門準備了磨子、巨碓數百,又準備了幾百個石臼,把活人放在臼里,搗碎,磨粉,連骨帶肉一起吃掉。[《舊唐書》:“(黃巢)賊圍陳郡三百日,關東仍歲無耕,人餓倚墻壁間,賊俘人而食,日殺數千。賊有舂磨砦,為巨碓數百,生納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其駭人聽聞的程度,前所未聞,既是中國之最,大概也是世界之最。黃巢的部隊進入長安時,也曾發布過“黃王起兵,本為百姓”的告諭,然而等待著長安百姓的,卻不是菊花般的悠閑芳香,據載,黃巢的部屬“居數日,各出大掠,焚市肆,殺人滿街,巢不能禁”。待得官軍反撲長安的時候,一城百姓便完全站到了幫助官軍打擊黃巢的立場上去了,“巢怒民之助官軍,縱兵屠殺,流血成川,謂之洗城”。譽滿天下的名城長安,經過了此一劫難,從此一蹶不振,再也沒有了成為中國首都的資格。
清末著名的義和團,“相率到津,勒民供給,兼索官餉,稍有不從,肆行擄掠。并至紫竹林租界,殺人放火,見有洋行洋房,立即焚毀”(蔡東藩《清史演義》)
看了那些農民起義軍的所作所為,不知道你有何感想,你看看他們所作的這一切,你就知道他們為什么會走向失敗,那他們這些的所作所為是因為什么原因造成的?我想你馬上就會回答;是因為他們的“素質”。那“素質”又是什么決定的呢?我想你也應該知道,教育和環境,那我再說,良好的家庭出生是接受良好教育和得到良好環境的前提,我不知道你會不會反對呢?
這些農民起義軍的首領,都出生于社會最低層的,也就決定著他們無法擁有沒有良好的家庭環境,也就談不上受到良好社會和知識教育的機會,行事獨斷、素質低下,所以雖然他們也努力,也想改變自己思維方式,信念、習慣等等,但由于出生而造成的文化和社會地位的局限,使得這些農民起義首領人物與當時一些出身于良好家庭的貴族政治家相比,其在物欲、色欲、權力欲往往更強,也因此決定著他們最終與成功無緣。雖然他們改變了歷史的某一段進程,甚至影響了一個朝代,但結果他們仍然沒逃脫失敗的命運,成功也就和他們是絕對無緣的了。
從社會學角度去說,由于長期地壓抑和受到歧視,使出生社會低層的人在精神和心態的畸形發育,所以,任何一點的權力和富裕,不但不會使他們精神、思維有一絲絲的脫胎換骨,反而使他們更不顧一切,變本加厲去報復這個社會,這樣的心態,你說他們成功的概率有多少??
而良好的家庭出生的,同樣是奪江山的,卻是完全不同的行為。
漢光武帝劉秀,他手下有一親信大將叫吳漢,率大軍入蜀,在滅了公孫述以后,“放兵大掠”,劉秀聞報后對大臣劉尚說:“城降三日,吏人從服,孩兒老母,口以萬數,一旦縱兵放火,聞之可為酸鼻! 為此對吳漢進行了嚴厲的斥責。
而在派另一員大將馮異出征關中時候,劉秀對他告誡到;“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
事實上,很多有見識的名人,對這個問題早就有過評價;
如魯迅所言:“暴君治下的臣民,大抵比暴君還暴,暴君的暴政,時常還不能饜足暴君治下的臣民的欲望!
高爾基講過:“人類生活的一切不幸的根源,就是貧窮。因為貧窮,所以,才有嫉妒、怨恨、殘暴,因貧窮,所以才有貪欲,才有一切窮人共同的對生活的恐怖和相互疑懼
我國著名作家李國文先生講:“從農村殺出來的流氓無產者,一朝得勢以后,手中掌握了一定的權柄以后,首先極易得到滿足的兩大需求,無非一是金錢,一是女人。這兩樣東西,是最能讓昨天的泥腿子乖乖地舉起雙手。從貧窮中過來的人們,是最經不起糖衣炮彈的侵蝕的。一旦機會來臨,是等不到糖彈上膛的,便會主動張開臂膀,擁抱糖彈!
從中國歷史上來看,出身于社會最低層的歷史人物,很少有能改變自己命運的,成為一個成功者的,大多只是改變了一段歷史而已,從我個人感覺,歸根到底,是他們出生的家庭所決定的,但很多成功人物,比如開創一代王朝的開國大帝們,絕大多數都具有良好的家庭出身,如:
隋文帝揚堅:他在十四歲時便開始做官,做過驃騎大將軍,大興郡公,不滿二十歲的就做了隋州刺史。
唐高祖李淵:其祖父李虎,是后魏的隴西郡公,官最高到太尉,死后追封唐國公,這就是后來李淵所建大唐年號的來歷。李淵的父親繼承了唐國公的封號,在北周時任柱國大將軍。在公元566年(北周天和元年)李淵出生于長安,僅七歲就繼承了唐國公的稱號。
宋太祖趙匡胤:他的祖父趙敬 , 歷營、薊、涿三州刺史。其父弘殷 , 少驍勇 , 初為趙王王镕將 , 繼為后唐莊宗典禁軍。 后漢 , 因功遷護圣都指揮使。后周廣順末 , 為鐵騎第一軍都指揮使 , 轉右廂都指揮使領岳州防御使。顯德年間 , 從周世宗征淮南 , 累官檢校司徒 ,
元世祖忽必烈:成吉思汗之孫,憑這個輩分,估計不用在說明其他了吧
清太祖努爾哈赤:祖先受明朝冊封為建州左衛都指揮使。他本人曾被明朝冊封為都督僉事.龍虎將軍
唯有例外的是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但他們也沒逃脫缺乏良好家庭背景和教育所帶來的惡果,如同陳勝一樣,由于出身低微,有強烈的自卑心理,心胸狹窄,所以,劉邦和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殘害功臣最瘋狂,最無人性的帝王,也是受后人非議最多、爭議最多的;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句話就始于漢朝,其開國因戰功而先后分封了8大異姓諸侯王:趙王張耳、楚王韓信、淮南王英布、長沙吳芮、燕王臧荼、燕王盧綰、韓王信、梁王彭越。不是被殺,就是被貶,或離鄉遠逃,劉邦甚至將開國功臣梁王彭越殺了后,把他剁成肉醬,分賜各個諸侯,足見其心胸之狹窄,手段之殘忍。
而朱元璋在1380年,以“謀反”罪將胡惟庸誅殺,李善長、陸仲亨、唐勝宗、費聚等大臣也株連被殺;稱為明初文臣之首的宋濂也涉案被流放,死于途中。案件前后株連三萬余人,史稱“胡獄”。1393年,涼國公藍玉因“謀反”罪被殺,誅連死者一萬五千余人,史稱“藍獄”。兩獄合稱“胡藍之獄”。此外,淮安侯華云龍,太史高啟,大將廖永忠、朱亮祖,右丞相汪廣洋,戶部侍郎郭桓,江夏侯周德興,靖寧侯葉昇,穎國公傅友德,定遠侯王弻,宋國公馮勝,監察御史王樸等,都因各種“罪名”被處死或賜死,背上長瘡的徐達被賜蒸鵝而亡。
他們兩位的現象,就大概如同魯迅先生所講的一樣:“暴君治下的臣民,大抵比暴君還暴。。。!
如果大家有心的話,可以看看中國很多成功的歷史或近代人物,他們一般都出生在良好的家庭背景,我可以隨便舉出很多:
孔子:其父親叫叔梁紇,魯國任陬邑大夫。
韓非子:韓國貴族公子
孫武:齊國貴族
柳宗元:出生官宦之家,其祖上皆為朝廷大吏。
史可法,祖父是萬歷間舉人,做過知州,為官清廉。
康有為,近代思想家、文學家。出身于士宦家庭
魯迅: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曾任內閣中書,
等等~~~~
或許這些都是歷史,離我們過于久遠,那我們再說個近代名人的例子
中國近代著名人物之一的張學良將軍,出生就注定他是個將軍,因為他父親是張作霖,東北的大帥,不管張學良愿不愿意,他一出生就是張少帥,不管他放蕩風流,也不管他吸毒成癮,他還是成為人人羨慕的中華民國陸?杖姼笨偹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國難當頭的危急時候,有很多和他一樣,或比他更積極的愛國志士,由于沒有張少帥那樣雄厚的背景實力,只有用筆,用吶喊,甚至用生命去呼吁去抵抗外族的侵略,而張少帥懷揣著他父親留給他的,由他父親苦心經營的幾十萬東北子弟兵,一場“西安事變”,使他一夜之間成為國家,民族的英雄,張學良父親給張學良留下的幾十萬東北子弟兵,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是在哪個亂世中最好的遺產,也是張學良將軍能成功的成為民族英雄的基石,從一件事就能看出東北軍對張學良將軍的忠誠。
1933年3月11日,張學良將軍因“九一八”事變不抵抗而被逼辭職出國,7月1日,東北軍將領致電張學良,要求他回國,11月下旬,東北軍再一次電請張學良將軍回國,12月23日,得知張學良將軍回國,歡迎張學良委員會在上海成立。高紀毅、榮臻、富雙英等人24日經津赴滬。萬福麟、王以哲、王樹常等東北軍將領25日聚議于萬家,先謀東北軍之團結,向中央**,請必命張學良為東北軍統帥。
而他同年代的一些愛國名將,論才智,膽略,能力、作風遠比張少帥強,也曾手握重兵,但由于他們的出生家庭(絕大多數出生貧寒),決定著他們無法像張少帥得到一支有其父輩苦心經營數十年、訓練有素,且忠于他們的軍隊,終于未能完成自己的事業而卻早早成為一縷英魂,如:
馮玉祥將軍;在與蔣介石的戰爭中,手下30萬西北軍在一夜之間全部倒戈,包括他從士兵一步步提拔成將軍的韓復渠、石友三,被逼出國,并死在回國路上
吉鴻昌將軍;曾手握重兵,但被逼出國考察回來后無兵可帶,1932年8月到湖北麻城宋埠策動舊部第30師(吉將軍曾是該師的師長)起義失敗,只能變賣家產舉兵,但終失敗被殺。
揚虎城將軍;西安事變之后,楊虎城被迫辭職。1937年6月,蔣介石令其“出洋考察”。七七事變后,楊虎城欲返國參戰,但遭到蔣介石拒絕。11月回國,即被逮捕,后遭殺害。
同樣被蔣介石被逼出國“考察”,可結局卻如此不同,大家可以想一想是為什么。
而現在中國社會,也存在這種現象,中國社科院“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研究課題組”推出的第二部力作——《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報告》。報告明確指出,“干部子女當干部的機會比常人高2.1倍”。2。1倍,大家可以算算那是個什么概率??
或許你會說,中國不是有句老話叫“雞窩里飛出金鳳凰”,也有很多出生貧寒家庭的人終于走向成功的,是的,那是因為他們具備了其它成功條件,你看完了本書全部的內容就會明白。
或許你出生的時候,你父母并沒有留下物質或地位什么的,但如果你的父母是個優秀的人,他們同樣會讓你成為一個成功人,因此受到家庭良好教育和習慣的熏陶成為成功者的也比比皆是;
曾被美國《幸!冯s志評為“美國最成功的企業家”的美國數字設備公司(DEC)始創者、總經理奧爾森,在談及他的成功時,他總是要提到父親,因為他的父親用行動影響了他的一生。奧爾森的父親奧斯瓦爾德是一個沒有大學文憑的工程師,擁有幾項專利,后來成為一名推銷員。曾有一位顧客想從他的手中購買他推銷的機器,但是當他發現這位顧客并不真正需要這部機器時,他極力勸告這位顧客不要購買,此事讓他的老板火冒三丈,但卻為奧斯瓦爾德贏得好名聲。奧斯瓦爾德的三個兒子以他為榜樣,誠信做人,全部成為有成就的工程師。奧爾森本人在生活作風和為人處世上秉承了父親的優點,不喝酒,不抽煙,辦事講原則,合作重誠信,贏得了員工和商業伙伴的信賴,走向了成功。
而美國IBM公司的創始人老沃爾森和他的接班人小沃爾森的故事更能說明問題。老沃爾森創立IBM時,IBM并不是做計算機,其主打產品是鉆孔機,當該公司鉆孔機占領國際市場上很大份額時,小沃爾森作為富家子弟,與一些花花公子混在一起,染上了一些壞習性,成為問題少年,差點被中學開除。由于老沃爾森為人正直,援助了很多公益事業,在社會上享有很高的威望,老師和老沃爾森的朋友們經常拿他們父子進行對比,希望小沃爾森不要損害父親的名譽,使得小沃爾森的壞習性得到收斂,不敢滑得太遠。后來,老沃爾森引導小沃爾森朝他感興趣的方向發展,讓好動的小沃爾森學會了開飛機,并冒著危險送他參軍,參加了打擊日本軍國主義的戰爭,經受了炮火的洗禮。通過部隊幾年的嚴格訓練,小沃爾森終于被打造成了守紀律、責任心強的青年軍官。退伍后,小沃爾森進入IBM公司工作,業務不斷精進,數年后,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被研制出來,人們還看不到它的商業價值時,小沃爾森大膽倡議,上馬生產計算機產品。老沃爾森感到兒子已經超過自己,遂急流勇退,把位子讓給小沃爾森。而小沃爾森也不負眾望,把IBM打造成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公司。
歐姆定律的發明者喬治?西蒙?歐姆,他生于德國埃爾蘭根城,父親是一個普通的鎖匠。但是,他父親有是個非常好學的人,他自學了很多關于數學和物理方面的知識,并把這些知識教給少年時期的歐姆,喚起了歐姆對科學的興趣,從而奠定了歐姆成功的基礎。
而喬治。華盛頓在談到家庭對的成功的曾說過這樣評價他母親:
我的母親是我見過的最漂亮的女人。我所有的一切都歸功于我的母親。我一生中所有的成功都歸功于我從她那兒得到的德、智、體的教育。
李嘉誠先生是香港諸多商業巨人中少有的出身貧寒者,父親李云經先生一度經商,失敗后回家鄉教書,最終在地方教育上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之所。李云經先生是一個敬業的教育家,是中國傳統教育那種傳道與授業解惑集于一身的教育家。李嘉誠在童年因此受到很好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這些教育也為李嘉誠先生今后的成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現代教育學也證明了,良好的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能夠培養和造就人才,但可惜的,現在社會很少有父母知道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子女,子女教育充斥著急功近利、拔苗助長、你只要看看每次高考點門口成群結隊的父母,看看社會上各種樂器,書法、外語的培訓如火如荼,看著那些幼小的孩子休息天到處趕場子上課,在對比一下上面我所舉的例子,你就知道,為什么我們大學生越來越多,但成就事業的卻越來越少。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狹義觀念,普遍深植在一般人的腦海里,大多數的家長都希望子女能獲得高學歷,能成為老板、富翁、名人,因此,很多家長只是注重孩子的學業成績,追求分數,但忽視孩子自己的能力興趣,忽視了培養孩子的社會道德,忽視了孩子對職業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對未來世界的認識,如果你父母在你學習的時候也只是注重你的學業成績,或你父母一直教導你要做老板,做名人,賺大錢的,那我就恭喜你了,你和我一樣,站在了社會的大多數人一邊了。
                                                                                  二、        成功是出自偶然
  這也有兩個含義。
A.        你的運氣和機遇
這里所指的“機遇”,不僅僅是一個時間概念,它還包括當時的政治氣候、經濟條件、社會環境
多重要素,就如同人們常說的“時世造英雄”,在你有良好機遇的時候,就算你個人有點缺陷,在運氣和機遇的作用下,你依然能成為一個成功者,縱觀歷史,許多成功者都借了“時世”這個光,成為個成功者。
漢朝開國皇帝劉邦,不讀書,不勞動,混跡鄉里,連其父親也稱其無賴,可在當時在全國一片反秦的時機下,而其負責押送的民夫逃跑殆盡的情況下,被迫起兵,在眾多英雄豪杰幫助下,開創了大漢朝400多年的江山,要不是當時全國一片反秦的條件下,劉幫到死也可能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混混。
英國歷史上最有聲望的首相邱吉爾,酗酒,吸大麻,脾氣暴躁,但在二次大戰中,他的抵抗政策得到國民支持,推薦到首相的位置,并帶領英國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的勝利,如果沒有二次大戰,這位有著諸多缺點但有很強民族心的邱吉爾頂多是英政府眾多內閣成員之一
拿破侖很早就是一個很有軍事才干的軍官,但一直得不到機會表現,一次,他奉調前往一個海防部隊去的,途中,正好路過一支功打土倫城久未成功部隊駐地,在部隊里的國民公會的特派員、拿破侖的老鄉薩利切蒂立即推薦拿破侖接替多原指揮官馬爾坦的職務,擔任土倫平叛部隊的炮兵指揮官。這一任命很快就得到了巴黎軍事**的批準。誰也沒有料到,正是這樣一個偶然的機遇,使拿破侖獲得了一個初試鋒芒的舞臺。18日,法軍收復了土倫城。這一捷報立即傳遍了整個法國,許多人不肯相信土倫這個曾被看作是無法攻克的堡壘竟會陷在一個初出茅廬、默默無聞的拿破侖之手。這意外的勝利格外激動人心,拿破侖也因這次戰役由一個普通軍官一躍為眾人矚目的風云人物,根據杜戈米埃將軍的提議,拿破侖于1793年12月22日由炮兵上尉被破格提升為炮兵準將。當時,他年僅24歲,1794年2月6日,國民公會任命拿破侖為意大利軍團的炮兵指揮,從此他開始了一生的輝煌。一戰成名,由一個上尉軍官連升數級,成為一個將軍,我們設想一下,如果拿破侖不是因為有這次偶然機遇在調任途中,碰到那支打了敗仗倒霉的部隊,如沒有遇見識才的薩利切蒂推薦,拿破侖或許也會成功,但成功的概率有多少呢??
1944年,現代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博士考取清華公費留學美國,這是他一生成功的一個重要機遇;同時考取的有西南聯大工學院的張燮。張燮曾得江西省數學比賽第一名。在西南聯大讀書時,楊振寧是理學院的狀元,張燮是工學院的狀元。當時工學院有一門必修課程的考試最難通過,全班常常有一半學生不及格,但張燮只用了一半時間就交了頭卷,而且得了滿分,工學院的學生都說他是天才。但1957年楊振寧在美國獲**諾貝爾獎時,張燮在國內卻因文革動亂在云南大學被打成了右派,從此一蹶不振,就這樣,兩個同一年代天才,因為地區的不同,卻造成天淵之別的結果,你說這是不是命呢?。
假象一下,如果當時揚振寧和張燮互換一下,張燮在美國,揚振寧在國內,我不敢說張燮也會成為一個著名的物理學家,但揚振寧絕對不會是現在的揚振寧,
也許你覺得機遇運氣這東西你還是不太服氣的話,我再說個現實中的故事:
李春平,早年為演員,因打架被勞動教養三年,后赴美國,在偶然一次機會,戲劇性的意外獲得巨額遺產,成為億萬富翁,并成為北京市慈善協會副會長,有“中國第一慈善家“美稱,擁有北京十全食品公司及美國的一些企業,
他是這樣敘述的:“一個外國女人看到我之后主動走了過來,她問我這邊有沒有人坐。那時候我還不會說英文,她也不會說中文,我們用手勢進行表達。她叫麗斯,是化名,我們就是這樣認識的。第二年,也就是1980年,她為了我,在北京住了3個多月。當她離開時,我拒絕了隨她去美國的計劃,轉而去了英國。在那里打工,涮盤子洗碗。有一天晚上回家的時候,半夜三更的時候,過馬路,被一輛出租汽車撞了,撞出了十幾米遠,出租車司機開車跑了。過了兩個星期以后,腿疼得實在不行了。我就拄著拐杖,在9個月后坐飛機又回到了北京。回來之后一檢查,骨折了。回來之后我們居民委員會主任告訴我,說有個美國老太太,她派人在北京等你呢,住在北京飯店,你給她打電話吧,咱們這兒留了她的電話。至于為什么會選擇我,麗斯后來告訴我,是因為自己做了一個夢,夢中天主告訴她,她的情人在中國,而那天在北京飯店看到了我,她認定了這個人就是我!
1980年,麗斯以母子關系的名義把李春平帶到了美國,到機場迎接他的是一輛黑色的勞斯萊斯。
  作為麗斯的男伴,李春平在美國上學、打工,直到麗斯一生中的最后兩年。當她被診斷為患了不治之癥后,李春平辭去工作,陪伴并照顧她。在去世前幾天,麗斯告訴李春平,她的財產將由他繼承。李春平說,自己都不清楚麗斯給他留下的90%的遺產到底有多少,只知道這是個天文數字
您說這不是運氣,不是命是什么,我是做夢都想這好事,可我沒這命,沒這運氣。
瑞典著名化學家諾貝爾與父親在拿破侖三世的資助下研究甘油炸藥,曾發生過多次爆炸事故。在1867年9月3日發生的一次大爆炸中,工廠完全被炸毀,諾貝爾的弟弟和許多工人被炸死,造成轟動一時的“海倫波事件”,但他本人卻只是被炸傷,我想,一個人要被炸了幾次都沒被炸死的話,這就不能簡單用“偶然”去評說吧。
還有一些企業的成功也如此;
1879年,寶潔公司研發了一種初步命名為“依芙玉”的新型肥皂。工人只要把產品原料置于攪拌器,攪拌棒不停地旋轉攪拌,操作員依據肥皂漿的顏色、味道來判斷濃度是否達到要求,然后就可以倒入肥皂鑄模。原料冷卻硬化后,就變成了塊狀肥皂,即可切割包裝。
有一天,操作員打開蒸汽驅動的攪拌器后,忘了關掉機器就出去吃午餐。當他回來后,由于攪拌過久,香皂原料充滿泡沫。經過現場主管鑒定,原料本身并沒有受到破壞。于是,依然出售,一個月后,大量客戶竟然在訂單上指名要“飄浮香皂”。因為皂體里充滿了氣泡,故香皂得以浮在水面上,免去人們洗浴時候“海底撈月”之苦。
這個偶然發生意外事件引起了寶潔公司管理層的重視。公司修改了程序,專門生產這種“飄浮香皂”,這種產品后來風靡一時,成了寶潔公司發達的基石。
可見,一個偶然的機遇對企業,對個人成功有多重要的意義。
雅虎的CEO楊致遠也曾談到他對創業成功的三個體會中說到成功三個要素中曾經提到:
“第三個因素,是完全是靠運氣,因為沒有運氣的話,我想你可能努力幾十年都沒有這種機會,像我的運氣很好,才會有創業的成功”。
而我國著名哲學大師馮友蘭先生曾對人生成功作說明時候也說了三點要素,其中有一點和揚致遠先生有這驚人的相似
“命:事業方面,命或機會成分占得多。命指人在一生之中所遭遇到的宇宙之事變,而且又非一人之力所可奈何的。” 
揚致遠先生和馮友蘭先生對成功的理解和那些做在寫字樓里閉門造車的成功學大師對成功的理解相比,一個在天,一個在地,成功人對成功的理解,遠比那些大師深刻,我想起我曾參加的那個成功學培訓大師,分析了一大堆因為。。所以。。后,說了句讓我震撼的豪言壯語:“成功,100%因為我們的態度”,也就是說,你有100%態度,你就一定能成功“。再回頭看看已經是成功人的揚致遠先生、哲學大師馮有蘭先生所理解的,我們的那些成功大師,你們是實際經驗還是理論知識能超越這兩位先生呢??
B。遇到一個賞識你的人而這個人給了你一個機會。       
韓信沒遇到蕭何,有可能他永遠是個執戟的小武官,姜子牙遇不上周文王,估計也只是個老死渭水旁的漁夫,魏征沒遇到唐太宗恐怕他永遠也成不了一代名相。
中國的文化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這句話就精辟的闡明了這道理,就算你是千里馬,沒有伯樂的出現,那你只能老死南山,這世界有多少才華橫溢的人因為沒有遇到“伯樂”而長嘆一聲,郁郁而終,但許多成功的人都因為幸運的遇到了一個識才,愛才的人,使的他們終于成為成功者,我們舉幾個例子看看:
岳飛,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人物之一,也是最受國人愛戴,敬慕的英雄之一,許多人都受了《岳飛傳》等之類小說影響,把他描繪成一個靠自己不斷努力而成功的例子,那就讓我們來看看歷史;
在岳飛政治軍事生涯中,他曾有過作為軍人最可恥的一幕,他曾在與當時的上司,著名的“八字軍”首領,官拜南宋都統制的王彥因觀點相左,意見不合,一怒之下,竟然不辭而別,離開了軍營,按照當時的大宋軍法,作為部屬擅自離開其主將,均以逃兵論處,其罪當斬首,(不光當時的大宋軍法,就按現在中國的軍法,這種情況也屬于逃兵),但就在他在開封被抓獲并要斬首時,當時任開封的最高長官的宗澤覺得他是個有出息的青年,于是救了他,同時覺得他武藝高強,但對兵法等并非精通,于是又傾己所學,教授岳飛陣圖兵法,從爾為他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代名將打下基礎。
沈慶京,臺灣著名實力企業家,臺灣國民*中央常委, 在臺灣,有臺灣“紡織配額大王”之美稱,他年少時曾誤入黑道,并因斗毆入獄數年,出獄后,他想改邪歸正,并投身商界,但由于昔日“污點”,很多人因其前科而避免與他做生意甚至給他設阻。就在此時,當時臺灣紡織業龍頭企業,中興紡織的董事長鮑先生主動約見沈慶京,不顧親友的反對,不但給了他信任還決定跟他做生意,不但跟他做生意還教他做人。沈慶京在鮑老先生的幫助和自己努力下,終于獲得成功。
在中國數學界,中國近代數學的先驅,熊氏無窮數開創者—熊慶來有著伯樂的美譽,1930年,他在清華大學當數學系主任時,偶爾從學術雜志上發現了華羅庚的名字,當他了解到華羅庚的自學經歷和數學才華以后,便毅然打破常規,請當時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19歲的華羅庚到清華大學。給予悉心培養,在熊慶來的培養下,華羅庚后來成為世界著名的數學家。
而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紅頂商人” 胡雪巖,看過他傳記的都知道,他的經商能力的確相當不錯,但他還是靠杭州知府王有齡起家,又靠封疆大吏左宗棠而得到發展,如果沒有這兩位老兄的幫助,胡雪巖有沒有成功的可能,誰也不可預料
這幾位中國古今人物,雖然年代不同,事業不同,但他們有個共同點,那就是遇到了一個能識才愛才的“伯樂”,如果沒有這些伯樂,這些人的命運將不會有現在的輝煌。
現在社會,無論你在職場上還是在自己事業上小有成就,第一步我想都是有人給你機會,這個人或者是你朋友,是你上司,是你老板,否則,你就是想努力也沒有方向,很多原本平凡而有才華的人,因為有了這些識才愛才的人而變得不平凡,而那些本沒有什么才華的人,也因為得到了一次機會而顯現出自己的原本所本所未察覺的能力,就說我吧;
一個普通本科畢業生,國營企業破產后四處求職,雖又自學了計算機維修大專,但在大學生遍地,人才滿街的上海來說,求職難度可想而知,真可謂看夠了招聘人員臉色,踏遍了上海大街小巷,做過發廣告的,賣保險的,食品推銷員,電腦維修,那時候唯一的夢想是有一份安定的工作就知足了,但在一次應聘臺資企業面試中,這家公司的人力資源部副理改變了我的命運;
我當時是去應聘電腦維護的,但這位人事副理和我交談后,問了我一句;“你愿意做人事嗎?”就這一句話,我擊敗了其它眾多有人事工作經驗的應聘者,成為了這家擁有3個工廠,十幾個分公司,員工數千人的企業總部的人事助理,從而奠定了我后來成為一個職業HR人的基礎,也奠定了我在這里指手劃腳,自以為是批駁他人成功學的基礎。
曾好幾次,當我簽好文件上最后一個名字,完成一天工作,站在淮海路上的寬大的辦公樓里,望著樓下霓虹燈和近在咫尺的人民廣場,想起最初求職的窘迫和現在職業的成績,想到有多少能力遠勝于我的人,用尊敬的眼光看著我的時候,想到自己的虛榮心被極大滿足我的時候,我從內心感謝那位副理給我的機會,我現在所有的成績,完全就是那一次她給我的,那出乎意料的機會,沒有這次機會,說不定我現在還在職場上到處奔波,根本不可能有現在的成績。
你如果喜歡閱讀,你就會發現古今中外有很多成名的人物,最初踏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因為有一個識才,愛才的人,有許多成功的人在他最關鍵的一步得到了“伯樂”的幫助,終于走向成功的頂峰。不信的話,你可以去仔細閱讀,細心體會。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6429.html
快速記憶法 - 逍遙右腦記憶 - 右腦記憶論壇 - 速讀訓練軟件
Powered by DiY-Page 6.5.0 © 2005-2025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