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那天在孫教授家確立了人生的核心目標之后,我的腦子里一天到晚塞滿了“北京大學”的概念。
星期一回到學校,我就在課桌上貼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我要考取北京大學!”沒想到立刻招來了一片嘲笑:“林剛,你是在做白日夢吧?”“林剛,你簡直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異想天開!”
這些迎面潑過來的“冷水”把我澆成了“落湯雞”, 我像泄了氣的皮球,一下子癟了。說實在話,別人的嘲笑不是沒有道理的,畢竟北大不是人人都能考上的,即使是像師大附中這樣的全國重點中學,也沒有幾個人能考得上,更何況是我們65中這樣的普通中學。
渾渾噩噩過了一個星期,又到了周末,我來到了孫教授家,把我的疑慮告訴了他。孫教授聽了哈哈大笑:“林剛,你認為自己能考上北大嗎?”
“孫伯伯,雖然我很想考上北大,但是我……” “你認為自己考不上?”
“是的! “你憑什么認為自己考不上?”
“因為從小學到初中,我的成績從來沒有考過全班前三名,最好的一次是初二下學期的期中考試,我考了全班第8名!
孫教授沉思了一會兒,對我說: “你所說的只是表明你過去的成績不是特別優秀,難道這就意味著你將來一直是這樣?我給你舉幾個例子,也許你會明白自信對于成功來說有多么重要。
“有一種動物叫大黃蜂,它的身體肥大笨重,翅膀卻十分短小。生物學家根據空氣動力學原理,并經過仔細計算,最后斷言,大黃蜂是絕對不可能會飛的。但令人不解的是,大黃蜂不僅能飛,而且飛行速度遠遠超過一般的蜜蜂。你說這是為什么?”
“因為大黃蜂不知道自己不會飛!
孫教授循循善誘地給我講道: “對!假如大黃蜂在很小的時候就聽信了科學家們的善意勸告:`小黃蜂,你的肚子這么大,身體這么肥胖,翅膀卻那么短小,你怎么可能飛得起來?你還是老老實實地在地上爬吧。'它這輩子恐怕只能像蝸牛一樣在地上緩慢地爬行了。”
“德國數學家高斯在上中學的時候,有一次,他在數學課上打瞌睡,下課鈴響了,他醒了過來,抬頭看見黑板上的一道題目,以為是當天的家庭作業。
回家后,他埋頭演算,就是算不出來。但他還是鍥而不舍。終于,他算出來了,并把答案帶到課堂上。老師見了,不禁瞠目結舌,原來那是一道被認為是無解的題。請問高斯為什么能算出這道題目呢?”
“因為高斯不知道這道題目是沒有答案的!
“正確。如果高斯知道這道題目是沒有答案,他就不會去做,這道題當然解不出來!
接下來孫教授給我舉了第三個例子,他說:“數千年來,人們一直認為要在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是件不可能的事。不過,在1954年5月6日,美國運動員班尼斯特打破了這個世界記錄。
他是怎么做的呢?每天早上起床后,他便大聲對自己說:`我一定能在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我一定能實現我的夢想!我一定能成功!'這樣大喊一百遍,然后他在教練庫里頓博士的指導下,進行艱苦的體能訓練。終于,他用3分56秒6的成績打破了一英里長跑的世界記錄。
有趣的是在隨后的一年里,竟有37人進榜,而再后面的一年里更高達二百多人。請問班尼斯特為什么能打破世界記錄?”
“因為班尼斯特相信自己能打破世界記錄。”我說。
“很好!林剛,你越來越聰明,F在給你講第四個例子。美國總統林肯在小時候,他父親在西雅圖有一處農場,上面有許多石頭。正因為如此,父親才以較低價格買下它。有一天,母親建議把上面的石頭搬走。父親說,如果可以搬走的話,主人就不會賣給我們了,它們是一座座小山頭,都與大山連著。
有一年,他父親去城里買馬,母親帶著他在農場勞動。母親建議說,讓我們把這些礙事的東西搬走,好嗎?于是他們開始挖那一塊塊石頭。不長時間,就把它們弄走了,因為它們并不是父親想象的山頭,而是一塊塊孤零零的石頭,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們晃動。請問這個故事給你什么啟示?”
我答道:“如果你在思想上認為一件事是不可能的,你在行動上自然就不會去做,自然就不會有什么好結果!
“你講得不錯。在現實生活中,當一件事被認為是不可能時,我們就會為不可能找到許多理由,例如:我的智商沒有別人高,我吃不了苦,我天生記憶力差,我不是學數學的那塊料……從而使這個不可能顯得理所當然,我們也就當然不會采取積極有效的行動,最終的結果肯定是這件事真的成了不可能了。”
孫教授接著說: “其實,`能'還是`不能'完全取決于你的信念,你認為`能',你就`能'。在我們一生當中,經常會聽到有人告訴我們`你是做不到的',而我們往往信以為真。這些聲音可能源于你的父母、師長的諄諄告誡,也可能是你比較接近的同學、朋友,甚至你自己。
當他們告訴我們要`實際一點'的時候,他們也許是沒有惡意,有的甚至有可能是發自內心的善意,但是他們的話常常會引發我們內心的恐懼與不安,使我們害怕嘗試冒險,自我設限,生活也變得千篇一律、原地踏步。
“事實上,`你做不到'并不是真理。除非你確實試過,否則沒有人能肯定地說`不可能'——因為沒有任何人知道。 幾乎每一個偉大的構想在開始的時候,沒有幾個人能想到它真的可行。
在飛機發明之前,科學家認為飛行是不可能的;在麻醉藥發明之前,醫生堅信無痛手術是不可能的;在原子彈發明之前,科學家也都相信原子是不可能分裂的,原子彈的構想根本是無稽之談。
蒸汽機發明之前,就有人數落富爾頓:`你有沒有搞錯,先生?你要在甲板下生起一團火,讓船能夠乘風破浪地航行?'但結果呢?富爾頓不但實現了目標,還因此發明了蒸汽機。
“你能夠想象在飛機發明之前,有多少人告訴過懷特兄弟他們的行為既幼稚又愚蠢——因為那看起來很笨拙的裝置,肯定是飛不起來的。就連他的父親也斷言人類永遠不可能翱翔天際,他說:`如果上帝肯讓我們飛上青天,早就賜予我們一雙翅膀啦!'
沒想到,這兩個`不肖子'以具體行動****了老爸的這句名言。而今我們不但可以飛到肉眼看不到的天空,甚至還可以飛得比聲音的速度還要快。
“生命中,沒有什么比完成別人口中`辦不到'的事情是更過癮的事了。人生的一大樂事就是完成別人認為你做不到的事。去看看教你放棄的這些人,他們是否有偉大的成就?是否勇于突破障礙,活出自己的夢想?這些人連自己都做不好,又怎么能教你怎么做?
記住,你得在沒有人相信的時候,對自己深信不疑。一旦你退縮,就永遠踏不出成功的腳步!因此你要慎下結論,去掉`不可能'的思想觀念,相信凡事都有可能,千萬不要自我設限,如`我根本不可能考上北京大學',`我這輩子不可能有大出息'等。
“人的行為是受思想觀念制約的,有什么樣的思想觀念,就會產生什么樣的行為,有什么樣的行為就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而這個結果又會使你對以前的觀念更加堅信不疑。如此經過多次循環,便形成信念,信念一旦形成,便很難改變!
“一個想當元帥的士兵,雖然不一定能當上元帥,但一個不想當元帥的士兵,則永遠不可能當元帥。一個想學好語文的學生,雖然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績,但一個不想學好語文的學生,則肯定不能取得好成績。因為一個人不可能取得他并不想要的成就。現在,你總該明白自信的重要性了吧?”
“是的,孫伯伯,經過您的循循善誘,我現在終于懂得了自信的重要性,但是我怎樣才能獲得自信呢?” “這個問題問得好。在回答你這個問題之前,先請你回答我一個問題:什么是自信?”
“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我答道。
“你的回答只是一種字面上的理解。自信的真正含義是:自信不是在你得到之后才相信自己能得到,而是在你還沒有得到之前就相信自己一定能得到的一種信念。
建立自信的基本方法有四種:一是不斷地獲得成功;二是不斷地想象成功;第三是把自己在一個領域里取得的成功經歷`移植'到你需要自信心的新領域中來。
舉一個例子來說,假如你的數學成績差,你對學好數學缺乏信心;而你的語文學得不錯,尤其是作文寫得好,經常在報紙、雜志上發表或獲獎。你不妨把作文獲獎時的情景‘移植’到數學課上,從而使它成為你自信的源泉。
第四是每天運用語言對自己進行自我暗示,自我肯定。你可以每天這樣大聲對自己說:‘我是最棒的!’、‘我相信我能夠成功,我一定要成功!’。
另外,我還想告訴你一句名言,這是法國心理療法專家艾米爾·庫埃的名言。在20世紀20年代的英國和美國,這句話被成千上萬的人反復念叨,這句名言就是:‘每一天,在每一方面,我都越來越好’!
“孫伯伯,你講得太好了,我一定按照你說的去做!
“林剛,我再給你講一件事。有一次,我去師大附中的那個試點班舉辦講座,我曾經問一個成績中等的學生:`你認為自己明年能考上重點大學嗎?'他搖了搖頭。我問他:`你怎么知道自己考不上?'他說:`我沒有這個實力,我從來沒有考進班上前十名。'
我說:`你聽說過跳蚤的故事嗎?跳蚤本來可以跳二至三尺高,但有一只跳蚤居然跳不出三寸高的玻璃杯,你想知道這是為什么嗎?'他用疑惑的眼神望著我。
我接著說:`科學家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把一只跳蚤放在一只玻璃杯里,然后在杯口蓋上一塊玻璃。跳蚤使勁一跳,頭重重地碰在堅硬的玻璃上。它不甘心失敗,又跳了一次,它的頭再一次重重地碰在堅硬的玻璃上。這樣,經過無數次碰壁以后,即使把玻璃拿掉,它也跳不出玻璃杯。你說這是什么原因?'
他想了想,回答道:`這只跳蚤由于受過多次挫折,它在潛意識里已經認定自己不可能跳出這只玻璃杯,它喪失了再試一次的勇氣。'
我說:`你講得很好。我希望你不要像那只跳蚤一樣,在遭受了一些挫折和失敗以后,就自我設限,喪失了追求成功的欲望和信心。其實,一件事能不能做好,并不取決于你的能力,而取決于你的信念!哉f,自信對一個人來說太重要了!
作者簡介:管斌全是教育成功學專家。從1995年開始致力于成功學理論的研究,他把成功學和教育學有機結合在一起,創建了“教育成功學”這一新的理論體系。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6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