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常說的死記硬背(或是機械記憶),即是指既不去理解,也不進行歸納整理,任何技巧都不講就去記憶。這樣的學習記憶效率很低,顯然應該及力避免。理解和條理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思考的過程。人有多種思維方式:比較、劃分、聯想、判斷、推理、概括、分析、歸納、總結、猜想、反證等等,當然也包括記憶。什么是思考,思考就是就是這些思維方式的綜合運用。顯然,記憶只不過是思考中的一種方式而已,如果我們只用記憶這樣一種思維方式來學習,而其他思維方式則很少涉及,這顯然是對我們大腦資源的一種浪費。我們的頭腦為我們提供了這么多的思維方式,我們卻不去開發不去利用,那頭腦資源閑置的后果就是效率低下。所以,我們決不能死記硬背。
需要指出的是,不去理解不去條理化就進行記憶當然不好;而理解以及進行條理化之后,不去有意識的記憶也是不好的。所謂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所以,知識在進行加工后,也要進行有意識的記憶一下。
另外,有時候要記憶的東西太多,而對這些東西我們做不到多深的理解。比如,對于一個第一次操作電腦的人,鍵盤上過多的按鍵以及使用各種軟件過多的操作,肯定會讓他眼花繚亂無所適從。他會感到要記憶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實際上,他不需要上來就記憶,他可以動手操作。在實際應用一段時間后,他會感到,雖然他沒有特意記這些按鍵及操作,但是他卻通過多次實際演練已經記憶住了。這樣的經驗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有,只要某件事我們親身體驗過了、實際操作過了,我們會發現記憶效果相當好。就好象書中的概念定理公式,經過做練習題后會較為容易的記住。另外許多人感到在校學習某門學科時比較有困難,但在實際工作后需要用到這門知識時,卻發現通過實際工作天天查閱、翻看,并且結合實際工作中出現的情況與書本上的內容對照,這時候這些內容不知不覺地就掌握了,而且掌握的效果相當好。所以,在發現需要記憶的東西實在太多了的情況下,不要急于記憶,找個機會多實際演練演練就容易記了。
有個術語叫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這個術語所說的是關于記憶的規律。對于記憶過的知識材料,人能回憶起來的知識量呈現出一個下降的趨勢,如下圖所示
橫坐標為時間t,縱坐標為所保持的記憶內容v。圖中零時刻即為記憶剛結束的時刻,可以看出,在較短的時間內,人能保持住起的知識量急劇下降,到了t2時刻,遺忘率已達到90%。顯然如果我們在學習新知識后,在t2時刻或更靠后的時間再去溫習,這時我們就感到已經學過的知識又變得幾乎跟新的知識一樣陌生了。相信這種體驗,每個人都經歷過。顯然,這種情況會給我們的學習造成非常大的麻煩,使得我們的學習投入與產出極為不成比例。對于這種情況我們當然不能等閑視之。
既然在t2時刻或以后再復習會令我們感到如同重新學習一樣,那我們一定要避免這種浪費時間、降低效率的情況的發生。我們應選擇在t1時刻左右去進行復習,此時不需要浪費多大力氣即可鞏固學習成果。顯然這種情況下的學習方式是節省時間和精力的,當然也是相對高效的。
修補一座堡壘總比重建一所堡壘省事得多。
還有,從心理角度講,一個人在興趣盎然、充滿熱情的情況下,記憶力會大為提高;而當悶悶不樂、心情壓抑的情況下,記憶力會顯得較差。在工作中,有的人責任心很強,心中總是想著工作的事請,這種情況下他的記憶力會顯得很好,似乎什么事請都能記住,反應也較為敏捷;而有些人的責任心不太強,不太愛想工作上的事,這種情況下會顯得記憶力一般,反應也不夠快。
記憶技巧所談的實際上也就是記憶規律,或者說關于大腦記憶的客觀規律。如果我們按規律辦事,就會取得預期的效果。而違反規律,則必然會遭到規律的懲罰。最常見的情形就是,如果一味死記硬背,則不僅記憶效率低,且容易使人精神疲憊、頭腦困乏。嚴重者連正常的學習也進行不下去了。所以當你感到學習很累很煩時,你或許會因為自己的吃苦耐勞精神而有所感動,但你更應考慮一下你的學習方式或學習方法是否出了問題。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8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