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記憶是人腦中最能在深層次起作用的、最積極的、也是最有潛力可挖的一種記憶力。是目前最和乎人類的右腦運作模式的記憶法,它可以讓人瞬間記憶上千個電話號碼,而且可達一個星期之久而不會忘記。但是,當人們在利用語言作為思維的材料和物質外殼,不斷促進了意義記憶和抽象思維的發展,促進了左腦功能的迅速發展,而這種發展又推動人的思維從低級到高級不斷進步、完善,并越來越發揮無比神奇作用的過程中,卻犯了一個本不應犯的錯誤——逐漸忽視了形象記憶和形象思維的重要作用。
于是,人類越來越偏重于使用左腦的功能進行意義記憶和抽象思維了,而右腦的形象記憶和形象思維功能漸漸遭到不應有的冷落。經過漫長的歲月之后,終于發展到今天的“左腦占優勢”的社會,左腦這個后起之秀已成為公認的“優勢半球”。
其實,我們對右腦形象記憶的潛力還缺乏深刻的認識。那么,形象記憶和意義記憶之間的差別究竟有多大呢?據日本創造工學研究所所長中山正和推算,我們一般人“記憶中的語言信息量和形象信息量的比率為1∶1000”。美國圖論學者哈拉里有一句名言,“千言萬語不及一張圖。”真是“英雄所見略同”。
為了證明形象記憶在我們大腦中的重要位置,我們不妨做一個西維累爾擺動實驗(由19世紀澳大利亞化學家西維累爾發明)。準備一根長25~30厘米的細線,下端栓一枚大紐扣或小螺母,當成一個吊擺。再在一張紙上畫一個直徑為10厘米的圓;通過圓心在圓內畫一個十字。然后按下列步驟開始實驗:
第一,平穩地坐在椅子上,兩肩放松,胳膊放在桌上,心情平靜,呼吸平緩,排除雜念。
第二,用右手食指和拇指輕輕捏住細線,使下面的紐扣垂懸在圓心,高度距紙3~5厘米。
第三,眼睛緊緊盯住紐扣,頭腦中浮現紐扣左右擺動的形象,如果一時想像不出紐扣擺動的形象,可以左右移動自己的視線(不要搖頭);并暗示自己:“紐扣開始擺動了!边@樣在不知不覺中紐扣就真的會擺動起來。這時再進一步暗示自己:“紐扣擺動的越來越大了!
第四,如果你想像停止紐扣擺動的形象,那紐扣就真的會慢慢停止擺動。
第五,熟練以上方法后,還可以用想像隨意讓紐扣做前后擺動、對角線擺動或者繞圓周旋轉。也可以把紐扣懸在玻璃杯里,通過浮想使其碰杯子內壁,碰幾下完全聽從你的指揮。
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有趣的現象呢?原來這是大腦中的手或手指活動的形象記憶在暗暗地起作用。因為任何人的手或手指都有過前后、左右晃動的經歷,這就是晃動的形象,不論自己是否意識到,都已經深深地記憶在腦海中了。同時,這種形象記憶還同當時的身體動作(運動記憶)結合在一起。因此,當你回憶和想像時,身體就會自發地重現當時的表現。
日本能力開發研究所所長保坂榮之介曾介紹,東洋大學教授恩口彰曾帶領學生進行過這種實驗,看看語言信息和形象信息對實驗結果有何影響。他把學生分成兩組,每組男女生各半,讓其中一組學生只在嘴里念叨“紐扣前后擺”或“紐扣左右晃”,而頭腦中不浮現紐扣擺動的形象;讓另一組學生默不作聲地在頭腦中浮現紐扣擺動的形象。實驗結果表明,浮現形象的小組紐扣擺動的現象開始的早,并且擺動的幅度比只在嘴里念叨的小組要大4~5倍。這個實驗說明什么問題呢?保坂榮之介認為:“通過形象的浮現,大腦肯定會向我們的身體發出變化的指令信號。實際上,這里面正好隱藏著記憶力、注意力的秘密……增強記憶力、注意力的動力,似乎就隱藏在如何控制形象記憶中!边@個實驗實際上揭示了人的記憶力的一個最大的奧秘,即形象記憶是人腦中最能在深層次起作用的、最積極的、也是最有潛力可挖的一種記憶力。為什么人腦中的形象信息量要遠遠多于語言信息量?為什么人腦形象記憶力遠遠大于意義記憶力呢?我們可以從生物進化史的角度來認識這個問題。
科學界普遍認為,地球的歷史已有45億年,而地球上的生物的歷史也已有36億年,為了便于理解,我們把36億年壓縮成一年的長度。按這樣的比例壓縮,每天相當于歷史上的1000萬年,每小時相當于42萬年,每分鐘相當于7000年。照此類推,我們可以看到從原始生物產生到人類語言能力形成的進化,顯示為以下順序:
如果1月1日在地球上產生原始生物,那么最早的真核細胞在9月20日出現;
恐龍到12月1日才出現,并在同一天滅絕;
12月25日出現靈長目動物;
12月30日出現猿類;
12月31日才出現會說話的人類;
12月31日晚上11時,北京猿人才學會用火;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8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