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邵倩伊學習成績平平,但學習積極性較高。母親就給她安排了補課的日程表:星期六上午語文家教,星期日上午數學下午科學家教。女兒很乖,很聽話,對母親的安排沒有任何意見,你不讓她看電視她就關掉電視機,可就是成績不長進。 有人問她母親:這么辛苦地補課,為的是什么?是想考進重點中學吧?母親搖頭。她成績太一般了。那么是因為她要留級了嗎?也不是,她的成績在班上算是中游水平。那為什么呢?母親仔細想想笑了:讓她多學點總是有好處的。
案例二 “陳弘毅很聰明,要是能用功些,他的學習成績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每次家長會上,弘毅媽媽總是聽老師這樣評價自己的兒子。讀小學四年級的兒子弘毅雖然每天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但質量不高;雖然每次考試分數能及格,但低級錯誤極多;雖然沒有迷戀電腦游戲等壞習慣,但不肯額外多學一點點功課……每天放學回到家,東磨西蹭浪費了很多時間,晚飯后開始慢慢做作業到9點鐘勉強結束。雙休日更是讓家長操心,不是出去和同學打籃球,就是上網QQ聊天打游戲。弘毅并不覺得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因為班級里有好些男生都像他一樣渾身充滿跳動的細胞,他可不愿意像小女生那樣做循規蹈矩的乖娃娃。至于學習,“過得去就行了唄!”
案例三 “家教真的有那么神?”進入初三后成績一直不理想的盛奇彥經過陳老師的幾次點撥,成績扶搖直上,考上了自己心儀的高中。被他視為偶像的陳老師卻認為,成績應該歸功于盛奇彥平時的學習和積累,他只是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如何整理課堂筆記?如何通過練習發現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如何安排讀、寫、背、練?如何在考試過程中把握好“舍”與“得”的火候?如何合理安排各學科的復習時間……看似僅僅解決了小問題,卻使盛奇彥的學習變得胸有成竹、運籌帷幄。 曾經有美國一家調查中心,在全國25個州的48家雜志上刊登了這樣一條消息:“如果你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知道許多家庭不幸的原因,但我們更想了解家庭幸福的表現!焙芸,他們收到了3000多封關于家庭幸福秘訣的回信,這些回信的答案都指向“和諧、信心、充滿希望和對未來的樂觀”。學習成績優秀的孩子何嘗不是如此呢?他們掌握了良好的學習策略,他們能很好地平衡各科學習和自己的興趣學科之間的關系,充分利用課堂學習,提高課外學習的效率,并能持續地激勵自己不斷開拓學習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學習策略使學習事半功倍
一項關于“學生學習策略和學業成就關系”的10所學校近2000人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經過中考后進入不同學校學習的學生學習策略差異顯著,考入重點中學的孩子學習策略水平明顯高出其他群體,說明學習策略的差異是造成她們學業成就差異的重要原因。更有趣的是,考入重點高中的女生學習策略高于其他群體,而自我效能感(自己對是否具備實現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心)卻低于其他群體。從中可以看出,如果女生能克服自身怯懦,大膽、自信、創新性地學習,她們的學習成績將非常優秀。 孩子學習過程中需要具備哪些基本學習策略呢?
預習讓學習更從容 老師上課面對一個班的學生提出一樣的要求,而學生的接受程度不一樣,學習基礎不一樣,智力與心理素質也有差別,長期這樣的學習必然會慢慢地拉開同學之間的差距。預習的目的就是為了孩子的學習和整個班集體學習進度一致,提高聽課效果,而不只是強調提前學習。讀小學六年級的范榕楠上課總是注意力分散——因為他感覺老師講的內容他經過預習都懂了。范榕楠反應很快,是一個“一看就懂、一放下就忘”的孩子,從小學一年級起,他每天晚上完成作業后都必須詳細認真地預習第二天將要學習的內容,久而久之養成了他上課不專心的習慣。殊不知,老師上課不僅僅是就課本講課本,會有很多背景介紹、知識拓展、探究訓練、舉一反三的練習。在預習時,要做到:了解教材的大概內容與前面已學的知識框架;找出本章或本課內容與前面已學知識的聯系,找出所需的舊知識,并補習此時的知識;找出本課的難點和重點(作為聽課的重點);對重點問題和自己不理解的問題,用筆劃或記入預習筆記。
筆記使學習更清晰 大多數學生對課堂筆記持否定態度!皬男W開始,我就不喜歡上課記筆記,開學初迫于無奈記一些,后來不了了之,可惜了我那本漂亮的筆記本!” “我上課喜歡緊跟老師的思路思考問題,記筆記會打斷我的思路! “上課根本沒必要記筆記,老師講的東西書上全有,我只要在書上劃劃就可以了! 當然,也有學生感受記筆記的好處!拔疑险n記筆記,一方面是為了避免自己分心,另一方面是因為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記一遍可以加強記憶”…… 1981年,心理學家巴納特等人把大學生分成3組,研究不同聽課方式的效果。結果顯示: A組(一邊聽、一邊用手邊的紙筆記筆記,并摘出要點)大都能較完整地復述錄音內容,包括其中的一些細節; B組(在聽之前發給每人一張印有要點的紙,在聽的同時可以看已列好的要點)能講出主要內容;C組(單純地聽,不做任何其他的事)同學復述出的內容差別很大,他們各不相同的復述了一些他自己注意到的內容;更有趣的是,間隔的時間越長,C組的同學越是忽略其他主要內容而擴大了自己注意到的那部分內容的重要性,有些人還添加進了一些錄音中未提及的相關知識內容。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記筆記目的和好處至少有三點:1.引起注意,這是我們學習知識的第一階段。2.便于發現新內容與原有知識間的聯系,有助于我們對它進行加工處理,存于腦中。3.提供了從大腦中提取知識內容的線索,有助于回憶起有關內容較為詳盡的資料。
記憶是學習的第一步 法國作家伏爾泰曾說“人,如果沒有記憶就無法發明、創造和聯想!睂W生對知識的有記憶是學習的第一步。心理學研究表明,有意記憶的效果明顯優于無意記憶效果,理解記憶的效果優于機械記憶。有意記憶就是有明確的目的或任務、憑借意志努力記憶某種材料;理解記憶就是在積極思考、達到深刻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材料。 宋朝有個讀書人叫陳正之,他看書一目十行,但讀過的書卻像過眼煙云,很快就忘記了,這使他十分苦惱,疑心自己是不是記憶力不好。有一天,他遇到了當時的著名學者朱熹,就向朱熹請教。朱熹詢問了他的讀書過程以后,給了一番忠告:以后讀書不要只圖快,讀的時候要用腦子想、用心記。陳正之這才明白,他讀過的書所以記不住,不是因為他的記性不好,而是學習目的不明確,方法不對頭,他把讀書多當成了讀書的目的,忽視了對書籍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陳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勸告,每讀完一段書,就想想這段書講了些什么,有幾個要點,并且留心把重要的內容記住。經過日積月累,他終于成了一個有學識的人。 人們根據心理學研究成果和經驗總結歸納出許多行之有效的記憶方法與技巧,但任何記憶方法都離不開孩子的意志力,要下決心記住一段材料,就要進入“兩耳不聞窗外事”,“頭懸梁,錐剌股”的境界。如果面對著要記的東西,連連叫苦不迭,或漫不經心,或知難而退,都不會取得好效果。
復習是不可或缺的學習環節孔子云,“溫故而知新”。就是說,復習過去的知識能得到很多新的收獲。及時復習的優點在于防止通常在學習后發生的急速遺忘,可加深和鞏固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根據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可以知道,遺忘主要發生在識記后的兩三天,那時遺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漸緩慢下來。所以要及時“趁熱打鐵”,切忌在學習之后很久才去復習,那時所學知識遺忘殆盡,就等于重新學習。 復習環節更重要的意義在于能使知識達到了系統化、融會貫通的新水平。知識的系統化是對知識的掌握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要做好這項工作:一要靠平時把概念和原理學好,為建造“知識大廈”備好料;二要肯于堅持艱苦的思考,思想懶漢,逃避艱苦思考的人,是不可能真正掌握好知識的;三要學會科學地思維。
科學思維方法是學習的終極目的 在應試教育的陰云籠罩下,學生的思維習慣大多停留在單向的線性思維上,求同不求異,求斂不求散。課堂學習的唯一目的變成了要考個好分數。不少孩子平時只滿足于記住和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考試前拼命打聽考試重點,揣摩出題老師的出題習慣,還死記硬背“標準”答案。其實,做作業、考試的目的在于將知識引申、擴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題之后的重要環節。一般說來,習題做完之后,要從五個層次反思: 1.為什么這樣做?想解題依據的原理;2.為什么想到這種方法?想解題的思路;3.怎樣做出來的?想解題采用的方法;4.有無其他方法?哪種方法更好?想多種途徑,培養求異思維;5.能否變通一下而變成另一習題?想一題多變,促使思維發散。要在心理操作層面上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就要徹底打破這一思維習慣,代之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的和創造性的思維能力。要培養學生的勇于批判的精神。批判精神是學生對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綜合性運用。
良好學習習慣成就孩子
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有兩個操作層面:具體行為和心理行為。具體行為操作是學校在孩子入學后首先應該強化的,這是可見的和外在的學習策略。比如認真預習、專心聽課、及時復習、獨立完成作業、積極應考等好習慣。但這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深入學生的心理層面培養和訓練他們,養成諸如專心致志、有疑必問、有錯必改、積極探究等優良習慣,使他們的學習越來越輕松自如、水到渠成,充滿自信。養成專心致志的習慣 邵煒是一名學習成績時好時壞、極不穩定的學生,做作業或答試卷時他經常不是漏掉答案的單位、少寫符號,就是審題不仔細,看錯條件而答錯了題,甚至草稿紙上算好的答案,抄到試卷上卻抄錯!每次考試后,各門功課到底能考幾分,他心里沒一個“準”。 邵煒自己也不愿意這樣,可他不知道自己怎樣才能不粗心。 注意力不集中是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它背后反映出很多孩子學習方式簡單化,不太注意消化、鞏固,細節方面疏漏較多。氣質類型對孩子的注意力也有影響。膽汁質的孩子,高級神經活動的強度較大,易興奮,情緒不夠平衡;而多血質的的同學雖然神經活動均衡性較好,接受新知識迅速快,但往往流于表面,并且常常由于意外干擾而轉移注意力,做事不扎實。 人的注意力具有指向和集中性,要養成專心致志的習慣,應做到:1.增強學習工作的目的性,養成較長時間內關注同一事物的耐性,善始善終完成任務的習慣;2.使學業深度恰到好處,并加強綜合性訓練,多進行自我檢查;3.加強學習策略培養,訓練學習技巧,提高學習效率。勇于知難而進的習慣 《學記》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同學之間的學習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問題通過討論,吸取別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像蜜蜂似的,不斷吸取群芳精華,反復加工釀造蜂蜜。 但是就學習過程而言,教師、家長都只是引路人,孩子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學習中的大量問題,主要靠孩子自己去解決。獨立思考、自學是掌握和鞏固知識的主要途徑。孩子做習題時遇到困難,家長切不可馬上幫孩子解決;孩子做完習題,也不要老是由家長負責檢查,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等、靠、要的習慣,這種習慣一旦成為孩子的行為模式,將成為他學業以及今后的事業發展的絆腳石。
擅于定時定量的習慣 新學期伊始,阮圓晨每次決心都很大,開學頭幾天晚上很遲才睡覺,她不但要求自己聽好每節課做好筆記、超額完成作業,還要自學很多內容?墒且粌蓚月后由于成績上升很慢,也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是不是有效,就堅持不下去,不了了之了。 學習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就如一日三餐,要有規律地吃,暴飲暴食對身體是不利的。學習也同樣,不能前松后緊或前緊后松。學習任務繁重,孩子如果不為自己安排一個周密的任務表,只有按照碰巧落在桌上的東西去分配時間,時松時緊,也就是完全由別人來決定他們的學習行動,就不能指望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成績了。 制定學習計劃,要充分考慮自己的學習現狀、思維習慣、身體素質、學校課程進度、考評要求等,計劃不能太宏觀,策略要有針對性,任務要具體能檢查,時間也不能摳得太死。“邊界模糊”化,但又不能無原則放恣自己。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8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