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張法
他很瘦
他瘦的什么樣
他瘦的什么樣,且又不同于一般
過分的夸張未必有用,關鍵是要找到特殊的地方,胖的把門擠破只說明胖的厲害,胖人都可以這樣描述,所以未著邊際的夸張是不實用的。
奇異法
如果說要我記憶監考老師的問題,那確實很雞肋。換個想法,比如說記憶計算機發展的五個階段:大型機階段、小型機階段、微型機階段、客戶機\服務器階段、互聯網階段。假如沒見過大型機,也不知道客戶機這樣的抽象概念所指何物,就沒有辦法奇異。要記憶清朝歷代皇帝登基時間,也沒有辦法。抽象的東西不適合奇異。
比喻法
將平常的東西,通過比喻,達到奇特的目的。
語法上,比喻是用來說明事物的手段,是將復雜的事物簡單化,形象化。所以對于要記憶,就必須先理解,這個基礎上進行比喻。
對比法
所謂物以類聚,舉一反三,說的就是對比,它是認識新事物的一個好方法。一般用的時候都是具有可比性的,但在這里,將人和摩托車,牛來對比,和原來的說話思考方式不恰當,有點不妥。主要似乎也多記了一個平等的概念。比如我要記憶劉小平這個人,我將他的特點和鄧小平對比,也許好記。換個人,張昌平,這時候我已經認識李嵐,且他們有可比性,如果我將他倆對比,雖然暫時記得,但許多年后,也許就記不得誰誰誰了。
綜上,對于習慣嚴謹思考的人來說,夸張,脫乎現實的想象有點難度。因為打破了一個人慣常的思維習慣。而科學的研究一個東西的時候,將一些夸張的東西帶進來,雖然一時記得快,但是大量不必要信息帶入,在乏味的工作當中會不會產生影響呢?或許,如果將要學的東西看做一個系統的話,用系統類的東西來夸張、奇異 、比喻和對比,效果和效率也許也好點。這樣的話,剩下的問題在于,對比的時候,要設法突破平等關系。這里設想的辦法是,可以記牢其中一個,另一個可推;或者找出在其他條件、定義下他們的非對比關系、統屬關系。
比如:清朝1616年建立1644年進關,1664年基本平定天下?膳c努爾哈赤世襲父位,十三甲起家聯系,在寒冷的冬天,一位兇狠的東北大漢,忍無可忍,帶著13個身著盔甲和3個沒有盔甲的士兵揭竿而起。那年是1616,要順要順。然后他順利打贏薩爾滸戰役,殲敵24萬,營造了1644年入關的局勢,1644年大順軍李自成殺進皇宮,崇禎死。同年多爾袞殺進關內,李自成死。兩死。所以要順的大軍在兩大敵人接連死去后,挺進中原。要順的話兩死,要順兩死,1644.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9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