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好書,是中醫入門的好幫手,希望大家能喜歡
目錄:
目錄
上篇 概論
第一章 《黃帝內經》的成書與流傳(第1-2 講)…………………………………………… 3
第一節《黃帝內經》課的性質與學習方法………………………………………………… 3
第二節 《黃帝內經》的成書與流傳……………………………………………………… 9
第二章 《黃帝內經》的學術體系(第3~4 講)…………………………………………… 15
第一節 《黃帝內經》學術體系的結構與形成……………………………………………15
一、《黃帝內經》學術體系的結構………………………………………………………15
二、《黃帝內經》學術體系的形成………………………………………………………15
第二節 《黃帝內經》學術體系的特點與學術價值………………………………………20
一、《黃帝內經》學術體系的特點………………………………………………………20
二、《黃帝內經》的學術價值……………………………………………………………25
下篇 經文選讀
第一章 陰陽五行(第5~14 講)…………………………………………………………29
第一節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29
第一段 陰陽的概念與應用……………………………………………………… 30
第二段 陰陽轉化與應用………………………………………………………… 34
第三段 陰陽理論與疾病的聯系………………………………………………… 38
第四段 陰陽五行與天、地、人其象相應……………………………………… 44
第五段 陰陽亢盛為害及調攝陰陽養生………………………………………… 55
第六段 天人合一思想下的養生問題…………………………………………… 59
第七段 治病必求陰陽及早期治療……………………………………………… 63
第二節 素問·臟氣法時論………………………………………………………………67
第三節 素問·六微旨大論………………………………………………………………77
第二章 藏象(第15~30 講)…………………………………………………………… 84
第一節 素問·靈蘭秘典論…………………………………………………………… 86
第一段 十二臟之相使…………………………………………………………… 86
第二段 醫學探微………………………………………………………………… 96
第二節 素問·六節藏象論…………………………………………………………… 98
第三節 素問·五臟別論……………………………………………………………… 108
第一段 以藏瀉分臟腑………………………………………………………… 108
第二段 氣口主五臟及察竅觀神……………………………………………… 115
第四節 素問·經脈別論……………………………………………………………… 123
第一段 生病起于過用……………………………………………………………123
第二段 水谷精微輸布,合于四時五臟陰陽……………………………………131
第五節 素問·太陰陽明論……………………………………………………………135
第一段 太陰陽明異位、受病不同………………………………………………………135
第二段 論脾病四肢不用之理………………………………………………………… 142
第六節 靈樞·本神…………………………………………………………………………148
第一段 神的分類與概念………………………………………………………………148
第二段 神志受傷及其臨床表現………………………………………………………155
第三段 五臟所藏及其病證……………………………………………………………159
第七節 靈樞·營衛生會……………………………………………………………………164
第一段 營衛運行與會合………………………………………………………………164
第二段 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及其功能………………………………………………174
第八節 靈樞·決氣…………………………………………………………………………180
第三章 經絡(第31~32 講)……………………………………………………………………186
第一節 素問·骨空論………………………………………………………………………187
第一段 風從外人的病證以及針刺取穴法……………………………………………187
第二段 沖、任、督脈循行及其病證……………………………………………………191
第三段 水腧五十七穴及寒熱病灸法…………………………………………………193
第二節 靈樞·經脈(節選)…………………………………………………………………196
第四章 病因病機(第33~47 講)……………………………………………………………199
第一節 素問·生氣通天論…………………………………………………………………201
第一段 生氣通天………………………………………………………………………201
第二段 陽氣的重要作用………………………………………………………………204
第三段 論陽氣失常則受邪而病………………………………………………………205
第四段 陰精的作用以及陰陽和調的重要性…………………………………………216
第五段 五味偏嗜所傷…………………………………………………………………221
第二節 素問·玉機真臟論…………………………………………………………………225
第一段 病氣的逆傳和順傳……………………………………………………………226
第二段 病有以次傳和不以次傳………………………………………………………229
第三段 五實五虛及其生死……………………………………………………………234
第三節 素問·舉痛論………………………………………………………………………235
第四節 素問·調經論………………………………………………………………………240
第一段 有余不足及其調治原則………………………………………………………241
第二段 神氣血形志有余不足之病及調治法…………………………………………242
第三段 氣血失調而生虛實之證………………………………………………………249
第四段 論陽虛外寒,陰虛內熱…………………………………………………………255
第五節 素問·至真要大論…………………………………………………………………257
第六節 靈樞·百病始生……………………………………………………………………268
第一段 病因不同,所傷異位……………………………………………………………268
第二段 兩虛相得則病………………………………………………………………… 270
第三段 病氣傳變及其病機……………………………………………………………274
第四段 積塊病生成的病因與病機……………………………………………………277
第五段 內傷病的病機及治療原則……………………………………………………281
第五章 病證(第48~61 講)…………………………………………………………………285
第一節 素問·熱論…………………………………………………………………………286
第一段 外感熱病皆屬于傷寒…………………………………………………………286
第二段 六經熱病的癥狀、治法與飲食護理……………………………………………287
第三段 兩感病的癥狀及預后…………………………………………………………293
第四段 根據夏至劃分溫病與暑病……………………………………………………294
第二節 素問·評熱病論……………………………………………………………………296
第一段 論陰陽交的癥狀、病機與預后…………………………………………………296
第二段 論風厥的病因、病機與治法……………………………………………………299
第三段 論勞風的癥狀與預后………………………………………………………… 300
第四段 論腎風的癥狀與病機………………………………………………………… 303
第三節 素問·咳論…………………………………………………………………………308
第四節 素問·舉痛論………………………………………………………………………316
第五節 素問·風論…………………………………………………………………………324
第六節 素問·痹論…………………………………………………………………………335
第一段 論痹證病因、證候分類及治療原則……………………………………………335
第二段 營衛逆亂受邪為痹及痹證寒熱與多汗的病機……………………………… 346
第七節 素問·痿論…………………………………………………………………………350
第八節 靈樞·水脹…………………………………………………………………………363
第一段 論水脹、膚脹、鼓脹的癥狀、病機與鑒別……………………………………363
第二段 論腸覃、石瘕的病因、癥狀及其鑒別…………………………………………368
第六章 診法(第62~66 講)…………………………………………………………………371
第一節 素問·脈要精微論…………………………………………………………………371
第一段 擇時診病及諸診合參………………………………………………………… 372
第二段 論四診決死生之法…………………………………………………………… 373
第三段 脈應四時……………………………………………………………………… 379
第四段 論色脈互參及尺膚診………………………………………………………… 386
第二節 素問·平人氣象論…………………………………………………………………389
第一段 論調息診脈法…………………………………………………………………390
第二段 論五臟平病死脈………………………………………………………………391
第三段 虛里診法………………………………………………………………………395
第四段 論水腫、黃疸、胃疸、妊娠診斷要點以及脈逆四時…………………………397
第三節 靈樞·五色…………………………………………………………………………399
第七章 論治(第67~73 講)………………………………………………………………402
第一節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402
第二節 素問·異法方宜論…………………………………………………………………405
第三節 素問·湯液醪醴論…………………………………………………………………411
第一段 時移病異,治法宜變…………………………………………………………411
第二段 水腫病的病機與治療法則……………………………………………………413
第四節 素問·臟氣法時論…………………………………………………………………417
第一段 論五臟應時及其所苦之治法…………………………………………………417
第二段 五臟所欲之治法………………………………………………………………420
第三段 飲食五味調養五臟……………………………………………………………423
第五節 素問·標本病傳論…………………………………………………………………425
第六節 素問·五常政大論…………………………………………………………………433
第七節 素問·至真要大論…………………………………………………………………435
第一段 各種治法的應用舉隅………………………………………………………… 435
第二段 制方法則………………………………………………………………………442
第八章 養生(第74~80 講)…………………………………………………………………447
第一節 素問·上古天真論…………………………………………………………………447
第一段 養生的原則……………………………………………………………………447
第二段 腎氣與生命階段及生殖能力的關系…………………………………………455
第三段 養生水平不同,結果也有差別………………………………………………462
第二節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466
第一段 四季養生之原則………………………………………………………………467
第二段 四時陰陽從之則生,逆之則死………………………………………………472
第三節 靈樞·天年………………………………………………………………………477
第一段 論生命源于先天………………………………………………………………477
第二段 長壽的特征……………………………………………………………………479
第三段 論人體生命各階段的生理特點………………………………………………481
第四段 短壽的特征……………………………………………………………………485
[emule]ed2k://|file|%E7%8E%8B%E6%B4%AA%E5%9B%BE%E8%AE%B2%E7%A8%BF%28%E7%BC%A9%E5%B0%8F%EF%BC%89.pdf|167355010|a4c2e6a5a6f08185b4523acef2eed50b|h=ut3lsc3vnsb5tun2u3rmfqjhi3wimwo5|/[/emule]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9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