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高二級—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統一考試本試卷分為第I卷(選擇題)和第II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1.答題前,考生必須將自己的姓名、統考考號、座號和考試科目用鉛筆涂寫在答題卡上。2.第I卷共25小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的答案標號涂黑,如要改動,必須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第II卷則用黑色的鋼筆(或簽字筆)按各題要求答在答題卡相應的位置上。3.考試結束時,將答題卡交回。第Ⅰ卷(選擇題,共50分)一、單項選擇題(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不同區域要素的組合不同,區域特征相差很大,結合“中國政區圖”,完成12題。1.關于甲、乙兩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A.甲區域生長期較長 B.乙區域土地集中連片C.甲區域機械化程度高D.乙區域礦產資源貧乏2.丁省與丙省相比A.勞動力資源豐富 B.陸地交通便捷C.畜牧業比重大 D.第二產業比重大3.該生態環境問題是A.土地荒漠化 B.水資源短缺 C.酸雨 D.生物多樣性減少4.解決生態環境問題需要針對不同自然條件,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在我國西北地區防治該生態環境問題,適宜的措施是①大量的人口外遷,以減輕人口對土地的壓力 ②開發深層地下水,擴大農田灌溉面積 ③因地制宜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和水能,解決農村能源問題 ④擴大植被覆蓋率,設置沙障與封育固沙 ⑤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合理放牧,積極營造護田林網 ⑥合理分配水資源,發展節水農業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④⑤D.④⑤⑥5.要對該生態環境問題進行宏觀監控,宜選用的地理信息技術是A.遙感技術B.地理信息系統C.全球定位系統D.6.下列敘述中運用到GIS技術的是A.農作物產量的估算B.發生地質災害時迅速及時了解受災地區的災害狀況C.珠穆朗瑪峰高度的精確測量 D.交通路線、人口密度與商業網點布局的相關分析下洞庭湖20世紀50年代和90年代的水域分布圖完成第7題。7.20世紀90年代較50年代洞庭湖水域面積變化的直接人為原因是A.南水北調B.城市面積擴大C.圍湖造田D. 毀林開荒讀下列甲、乙兩地傳統民居圖,回答第8題。8.分析甲、乙兩傳統民居可得出結論是 A.甲地水熱條件優于乙地B.乙地晝夜溫差大 C.甲地土壤直立性強D.乙地地勢平坦讀我國部分城市位置圖及七月平均氣象資料表,回答9—10題。9.表中氣象資料與圖中城市搭配最匹配的是A.①——丁B.②——丙C.③——乙D.④——甲10.下列關于四地自然災害季節性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A.①地秋季多暴雨B.②地春季多干旱 C.③地冬季多寒潮D.④地夏季多臺風綜合發展指數是對某地區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生態、科技等方面測量的綜合性指數,數值越高,發展水平越好。讀我國2000年及2008年農村綜合發展指數圖,完成1112題。11.八年來,中部地帶農村綜合發展指數變化不大的省級行政區是A.鄂B.C.冀D.皖12.促進內蒙古農村綜合發展指數提升的主要原因是A.糧食生產大幅增加B.勞動力增加 C.生態建設成效顯著D.災害性天氣頻率大幅度減少我國農業生產布局調整取得重大進展,主要農產品生產向優勢產區集中的格局逐步形成。這是我國某一農作物的分布圖,讀圖回答1314題。13.該農作物是A.稻谷B.小麥C.棉花D.油菜14.A地區作物的單產和質量均高于BC兩地,從氣候條件分析,A地占優勢的是A.光照B.熱量C.水分D.風能近些年,“千湖之省”湖北針對省情,夯實農業發展基礎,積極推進武漢都市圈建設,推動區域協調發展。讀“1990~2009年湖北省耕地面積變化的區域差異圖”,完成1516題。15.湖北省耕地面積減少,其原因可能是退耕還林城市化快速發展退田還湖氣候變暖,降水量減少開發礦產資源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荒漠化加劇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②⑥D.④⑤⑥16.武漢都市圈的興起對該地區農業發展的影響是 A.促進農業生產結構調整B.提高科技水平,積極發展水稻種植業C.縮小城鄉差距D.占用耕地,促進城市化發展循環農業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途徑之一,讀循環農業模式圖完成1718題。17.最適宜該模式的是A.B.浙閩丘陵?C.東北平原D.黃淮海平原18.循環農業對建設美麗鄉村的主要作用是①提高經濟效益②加快城鎮發展③提供清潔能源④促進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19.我國十分關注能源問題,下列能體現中國綠色低碳能源戰略主要內涵的是大力發展節能技術高效利用化石能源,特別是煤炭和石油 加快發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敦促發達國家減排溫室氣體 加強地質勘探,提高能源自給率A.B.C.D.讀2001—2005年廣東省三個區域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變化圖,回答第20題。20.圖中信息反映A.2005年珠江三角洲國內生產總值比2004年少B.2001—2005年珠江三角洲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變化在三個區域中最大C.2001—2005年北部山區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始終高于東西兩翼D.2001—2005年東西兩翼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最小的是2001年讀三大經濟區域產業內部結構比較圖,回答第21題。21與浦東、深圳相比,天津濱海新區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利用毗鄰長三角的優勢,積聚高端人才,加大科技研發投入B優化工業結構,大力發展高端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C利用臨近黃河、臨海的港口優勢打造現代服務業D積極發展傳統服務業,引進現代服務業我國某省級行政區人口與主要城鎮分布圖數值為各區域占省區總人口的百分比。讀圖完成2223題。22該地區人口密度最小和最大的地區分別是A日喀則地區、拉薩市? ?B林芝地區、山南地區C阿里地區、拉薩市 D那曲地區、昌都地區23圖示城鎮空間分布特點及其主導因素是A沿平原分布、水源 B集中于河谷地帶、 熱量C沿山麓分布、交通? ?D集中于河谷地帶、土壤“西氣東輸”二線工程是我國第一條引進境外天然氣資源的大型管道工程。讀圖完成24—25題。24干線沿線自西向東依次經過我國的A地勢第一、二、三級階梯 B.準噶爾盆地、黃土高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區C.寒帶、溫帶、熱帶氣候區 D.長江、黃河、珠江流域25.該工程建設對沿線地區產生的顯著影響是A.加快新疆天然氣資源的開采,促進其經濟發展B.縮短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的經濟差距C.緩解珠三角地區能源短缺,優化能源消費結構D.促進沿線地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第Ⅱ卷(非選擇題,共50分)二、非選擇題26.讀我國部分地區示意圖和相關材料,回答下列問題。(共16分)材料二: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和法國有關專家經過考察,發現丁地的小氣候十分適合優質葡萄的生長。當地人民經過兩年的辛勤勞動,一起完成3萬畝葡萄基地和防護林的建設。下表為丁地的氣候資料:地點海拔高度(米)1月均溫(℃)7月均溫(℃)1月降水量(mm)7月降水量(mm)年降水量(mm)年日照時數(小時)丁1111—8.423.31.242.2193.72975.71)圖中b河段的流向大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該河段主要屬于_____________(填干濕區名稱),主要流經的地形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2)甲、乙所在區域的氣候類型分別是 、 ;乙、丙兩地的主要環境問題分別是 、 。(4分)3)丙地發展農業生產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是 ,解決的具體措施為 。(2分)。4)請分析丁地發展葡萄種植的有利自然條件?(3分)5)如果大量利用流經丁地的河水大力發展葡萄生產,可能對本地和河流中下游地區產生的不利影響是什么?(4分)27.近年來,呼倫貝爾和通遼等城市承接了山西、遼寧等地煤炭開采與加工的設備制造項目。呼倫貝爾市位于呼倫貝爾高原上,高原上的呼倫貝爾草原水草豐盈,生態環境優美,是眾多中國乳業企業優質奶源基地,根據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5分)材料二:圖乙是內蒙古部分地區含煤地層分布示意圖材料三:圖丙是2009~內蒙古、山西和全國煤炭產量統計圖(1)從A到B沿線主要農業土地利用類型有三種,分別是______________、林地、______________。分析B地區發展農業的優勢自然條件。(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丙圖中內蒙古地區的煤炭產量比山西省的煤炭產量______________?,在全國、內蒙古、山西三者中,煤炭產量增長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_________?。(2分)(3)呼倫貝爾市正在打造“綠色能源”之都,開發的能源類型可能是________和_________,請解釋其中一種能源的成因(任選其一)。(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呼倫貝爾和通遼兩城市在承接煤炭開采與加工的設備制造項目中,應采取哪些措施以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8.(19分)目前珠三角經濟區產業競爭優勢逐漸喪失,面臨產業結構調整的巨大壓力,而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正不斷承接根據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二:廣西壯族自治區及周邊區域圖材料三:廣西防城港是位于北部灣沿岸的深水良港,是我國西南地區最近的出海門戶,為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港。(1)南寧降水集中在______________月份,分析南寧年降水量大的原因。(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據圖中信息,分析a—b河段和c—d河段河流開發利用方式:(4分)a—b河段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廣東省中山市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地理)word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1035586.html
相關閱讀:高二地理下冊第一單元人口與環境單元測試題
高二地理下冊期末備考模擬綜合測試卷[1]
廣東省東莞四校2015-2016學年高二上期中聯考試題(地理)
湖南省長沙市第七中學高二上學期期中學業檢測地理(理)試題(無
四川省成都市六校協作體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