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級期中測試地理試題注意事項:1.第Ⅰ卷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的答案標號涂黑。2.第Ⅱ卷共40分,請將答案填寫在答題紙上。第Ⅰ卷(單項選擇題,共60分)讀我國自然區域示意圖,回答1~3題。1.有關我國四大區域的描述,正確的是①有一定的面積、形狀和邊界②有不同的區域特征③主要依據水文、植被差異劃分④有明確的區域界線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2.各區域內部和區域之間,分別具有的特征是A.絕對一致性和相對一致性 B.相對一致性和差異性C.差異性和整體性 D.地帶性和非地帶性3.與A區域相比,B區域的特點是A.平原面積廣大B.森林、煤炭、石油、鐵礦豐富C.有色金屬礦產、生物資源、水力資源等相當豐富D.對外開放程度較低美國獨立后,工業發展速度加快。19世紀中葉開挖修建連接伊利湖與安大略湖間的人工運河;并且開通匹茲堡與蘇必利爾湖間的鐵路運輸,東北部工業區崛起。下圖為“美國東北部區域圖”,完成4~5題。4.19世紀中葉前,匹茲堡主要工業部門及主導區位因素組合,最有可能的是A.汽車工業----科技發達 B.煤炭工業----煤炭資源豐富C.鋼鐵工業----鐵礦資源豐富 D.機械工業----市場需求量大5.20世紀50年代后,“鋼都”匹茲堡走向衰落,其原因不包括A.資源枯竭 B.勞動力素質低C.企業老化,技術落后 D.環境污染嚴重下圖是我國某區域圖,圖中甲、乙、丙是重要的農業區,完成6~8題。6.甲地區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主要是A.全年高溫、干濕季節分明 B.土層深厚,土壤肥沃C.多地下水和冰雪融水 D.光照雖弱但日照時間長7.甲、乙、丙三個地區共同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是A.小麥 B.水稻 C.棉花 D.青稞8.丙地區與乙地區相比,其發展農業的不利條件主要是A.灌溉條件較差 B.日照時間太長C.氣溫較低,熱量不足 D.土壤鹽堿化嚴重中共十八大報告論述了“生態文明”,并提出“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據此完成9-10題。9.“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基礎是A.經濟可持續發展 B.社會可持續發展C.生態可持續發展 D.文化可持續發展10.下列人類活動中,符合“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理念的是A.退耕還林還牧,合理利用土地資源B.擴大地下水開采,滿足城市發展需要C.圍湖造田,擴大農作物種植面積D.全面關停重化工業,大力治理環境污染循環經濟可以緩解環境與發展之間的矛盾,實現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下圖為我國某地循環農業生產聯系圖,讀圖回答11~12題。11.該圖中的農業生產活動,遵循了可持續發展的A. 持續性原則 B. 公平性原則 C. 共同性原則 D.整體性原則12.關于圖中農業生產活動敘述正確的是①實現農業良性循環,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②種植業養殖業并舉,促進農產品多樣化 ③增加生產生活能源,顯著提高糧食產量 ④改善農田施肥結構,實現有機質還麥田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下圖是中國農牧交錯地帶分布示意圖。讀圖回答13~14題。13.影響北方農牧交鏘帶、西北綠洲農業牧業交錯地帶、青藏高原溫帶農業牧業交錯地帶、川滇鄂黔湘山地農業牧業交錯地帶等四地農牧交錯地帶形成的主導因素分別為 .A.水源 降水 熱量 地形 B.地形 水源 地形 降水C.降水 地形 水源 熱量 D.降水 水源 熱量 地形14.上述四個農牧交錯地帶中因自然原因引起空間分布最不穩定的是A.北方農牧交錯帶 B.西北綠洲農業牧業交錯地帶C.青藏高原溫帶農業牧業交錯地帶 D.川滇鄂黔湘山地農業牧業交錯地帶 讀下圖,回答15~16題。15.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有A.耕地質量下降,農作物單產降低B.大量泥沙匯入黃河,使中游河床抬升,成為“地上懸河”C.泥沙沉積,塑造了華北平原D.使當地成為世界上黃土分布最廣泛最深厚的地區16.黃土高原人地關系惡性循環示意圖中甲、乙、丙、丁四處依次應是①破壞植被、砍伐森林,擴大耕地面積 ②土壤肥力下降 ③人均耕地減少,燃料需求增加 ④農作物產量降低A.②④③① B.③②①④ C.④②③① D.②③①④下圖為我國甲、乙、丙、丁四個省級行政區的用水結構圖,讀圖回答17~18題。17.甲、乙、丙、丁代表的行政區最可能是A.北京、上海、廣西、新疆 B.上海、廣西、北京、新疆 C.廣西、新疆、上海、北京D.新疆、北京、上海、廣西18.據圖,可以判斷A.甲生活用水比例高與該地喀斯特地貌廣布有關B.乙地工業用水比例高是由于該地高科技工業發達C.生態用水比例丙小于丁說明丙地區生態用水量小于丁D.丁地農業用水比例高于其它三地與丁地干旱的氣候有關讀“我國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示意圖”,讀圖完成19~20題。19.關于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敘述,正確的是 A.消除海河流域的洪澇災害 B.減輕沙塵暴對北京的威脅C.可以自流引水 D.跨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水系20.南水北調工程能給受水區帶來 ①經濟效益——美化環境,改善城鄉居民的衛生條件 ②生態效益——控制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 ③社會效益——緩解城鄉爭水、工農業爭水的矛盾 ④環境效益——治理工業“三廢”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西氣東輸”二線工程是我國第一條引進境外天然氣資源的大型管道工程。讀下圖,回答21~22題。21.干線沿線自西向東依次經過我國的A.地勢第一、二、三級階梯 B.陰山、秦嶺、南嶺地形區C.寒帶、溫帶、熱帶氣候區 D.黃河、長江、珠江流域22.該工程建設對地理環境產生的顯著影響是A.加快新疆天然氣資源的開采,促進其經濟發展B.誘發沿線地區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C.緩解珠三角地區能源短缺,優化能源消費結構D.促進中國和中亞地區國家之間的社會文化交流西藏和黑龍江是我國沼澤濕地分布最多的省區。讀下表,回答23~24題。占全國沼澤濕地面積比(%)1990年1995年2000年黑龍江22. 1320.9717.67西藏24. 1725.5526.7523.黑龍江省和西藏自治區沼澤濕地成因的相似處是 A.降水豐富,集中于夏季 B.氣溫低,蒸發微弱 C.冰雪覆蓋,有利于下滲 D.地勢低平,排水不暢24.關于兩地濕地變化的原因和影響,不正確的敘述是A.黑龍江濕地大幅減少主要由于農業開發B.濕地減少加劇了黑龍江的洪澇災害C.西藏濕地面積增加與全球變暖有關D.旅游業開發是西藏濕地增加的原因之一山西省是我國重要的能源生產基地,圖12為該省近年來的產業結構示意圖。讀圖完成25~26題。25.該省產業結構變化特點是 A.第一產業比重略有回升B.第二產業的比重開始下降C.第二產業的比重持續上升且占據主導地位D.第三產業的比重下降速度最.該省工業主導產業是 A.機械制造B.有色冶金C.能源工業D.輕紡工業東部經濟地帶中部經濟地帶西部經濟地帶平均值廣東平均值湖北平均值青海1984年2.335.222.517.624.9610.261997年1.993.852.325.884.178.3927.中西部地區城市首位度過高主要是因為A.中西部自然條件差,自然資源在首要城市分布集中B.土地面積大城市數量多發展快C.區域經濟落后,城市體系不完善D.政策優惠,集中發展首位城市28.造成從84年到97年的13年間廣東的城市首位度大幅度降低的原因是①經濟特區的設立 ②城市化進程的推動 ③逆城市化現象的推動 ④產業轉移導致大量人口和資產外遷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④讀我國產業轉移路線圖,回答29~30題。29.下列不屬于改革開放初期珠江三角洲承接產業轉移的區位優勢是A.勞動力素質高 B.地價低廉C.瀕臨港澳,靠近東南亞 D.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30.近年來,造成珠三角地區眾多外資企業向長三角地區轉移的因素不包括A.與長三角相比,珠三角的產業基礎處于劣勢B.與長三角相比,珠三角的科技實力和人才隊伍處于劣勢C.靠近原料供應和能源基地D.擴大市場范圍第Ⅱ卷(綜合題,共40分)31.下圖中甲河為長江,乙河為萊茵河,讀圖及相關資料,回答下列問題。(8分)材料一:甲、乙兩河特征比較表河流長度(千米)徑流量(億立方米)干支流通航里程(萬千米)河口航道水深(米)河口地區通航能力(萬噸)流域面積(萬平方千米)甲630096005.75105180乙13207900.163~3.30.15-0.322.4材料二:近日,瑞士科學家與中科院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一起,從三峽到上海的長江各水段采集了100多份水質樣本?蒲腥藛T發現,長江污染嚴重。他們認為長江目前的受污染程度相當于30年前的萊茵河。材料三:目前長江干線貨運量已超過歐洲的萊茵河和美國的密西西比河,居世界第一。(1)甲河流域的綜合治理,上游應重點搞好 建設;中游應整治江河湖泊,防治 ;下游應綜合治理 。(3分)(2)萊茵河流經的世界著名工業區A是指 。20世紀60年代起該工業區出現的主要問題: 、 。(3)請分析A區域實現可持續發展所應采取的措施。(2分)32.下圖是我國黃河沿岸某區域及黃河支流R流域簡圖,根據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12分)材料一:圖中斜紋陰影區域是我國21世紀重點建設的能源基地。材料二:R河流域面積8706km2,水土流失面積達830山東省兗州市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1001016.html
相關閱讀:廣東省東莞四校2015-2016學年高二上期中聯考試題(地理)
四川省成都市六校協作體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題
高二地理下冊第一單元人口與環境單元測試題
湖南省長沙市第七中學高二上學期期中學業檢測地理(理)試題(無
高二地理下冊期末備考模擬綜合測試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