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高中質量抽測2019.1 高二 理科綜合生物
1、下面關于基因突變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親代的突變基因一定能傳遞給子代
B、子代獲得突變基因一定能改變性狀
C、突變基因一定由物理、化學或生物因素誘發
D、突變基因一定有基因結構上的改變
2、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之間進行重新組合,稱為基因重組。下列各選項中能夠體現基因重組的是
A、利用人工誘導的方法獲得青霉素高產菌株
B、減數分裂時發生了同源染色體上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交叉互換
C、在海棠枝條上嫁接蘋果的芽,海棠與蘋果之間實現基因重組
D、二倍體水稻種子萌發期用秋水仙素處理得到稻穗碩大的后代
3、下圖表示生物新物種形成的基本環節,對圖示分析正確的是
A、a表示基因突變,是生物進化的原材料
B、b 表示地理隔離,新物種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離。
C、c表示新物種形成,新物種與生活環境共同進化。
D、d表示生殖隔離,生殖隔離是生物進化的標志
4、下圖為人體內體溫與水平衡調節的示意圖,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①當受到寒冷刺激時,a、b、c激素的分泌均會增加
②c激素分泌增多,可促進骨骼肌與內臟代謝活動增強,產生熱量增加
③下丘腦是體溫調節中樞
④下丘腦具有滲透壓感受器功能,同時能合成、釋放e激素
⑤寒冷刺激使下丘腦分泌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直接促進甲狀腺的活動來調節體溫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5、下列有關生物豐富度的說法正確的是
A. 豐富度是指單位面積或空間內生物個體數目的多少
B. 越靠近熱帶地區,生物的豐富度一定越高
C. 一般來說,某個區域生物豐富度越高,該區域的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越高
D. 在探究土壤中小動物豐富度的過程中,要對取樣土壤中的各種生物個體逐個計數
6、關于生態系統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生態系統中生產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費者得到的
B、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對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
C、生態系統的食物鏈中營養級越高的生物,其體型必然越大
D、生態系統的食物鏈中營養級越高的生物,期個體數量必然越少
24、通過檢查染色體的形態結構或數目,有助于診斷下列哪些先天性疾病
A、苯丙酮尿癥 B、鐮刀型細胞貧血癥 C、貓叫綜合征 D、先天性愚型
25、科學家發現一種蜣螂(俗稱屎殼郎)提高了“生活品位”,不僅吃糞便,還取食包括蜈蚣在內的千足蟲。與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結構也發生變化:頭部較窄而長,便于進食千足蟲內臟;后腿較卷曲,便于捕獵千足蟲。下列推測合理的是
A.該蜣螂與普通蜣螂肯定已經產生了生殖隔離
B.與普通蜣螂相比,該蜣螂的某些基因頻率發生了改變
C.該蜣螂既是消費者又是分解者
D.該蜣螂頭部和后腿結構發生變化,是用進廢退或人工選擇的結果
26、(16分,每空2分)下表為4個不同水稻雜交組合及其子代的表現型和植株數目,其中抗病性用A、a表示,抗鹽性用B、b表示。據表推斷:
組合序號 親 本 子代的表現型和植株數目
抗病
抗鹽 抗病
不抗鹽 易感病
抗鹽 易感病
不抗鹽
父本 母本
一 易感病、不抗鹽 抗病、抗鹽 145 0 110 0
二 易感病、不抗鹽 易感病、抗鹽 0 0 414 0
三 抗病、抗鹽 抗病、不抗鹽 0 422 0 130
四 抗病、抗鹽 易感病、不抗鹽 0 184 0 182
(1)在水稻抗病與易感病這對性狀中,抗病是顯性性狀;若抗鹽與不抗鹽這對相對性狀的遺傳物質在線粒體中,現有抗病不抗鹽和易感病抗鹽植株,要通過雜交培育抗病抗鹽植株,則應選擇易感病抗鹽為母本,抗病不抗鹽為父本。
(2)現有多株抗病抗鹽水稻,若想鑒定并保留純合品系,最好采用的交配方式是自交。
(3)若通過基因工程將該抗病基因轉入荔枝體細胞內,通常采用土壤農桿菌的質粒作為運載體,其變異的生物學原理是基因重組,該基因在荔枝體內能夠表達是因為它們共用一套遺傳密碼。為了鑒定轉基因的荔枝是否具有抗病性,最簡便有效方法是接種相應的病原體實驗。
27、下圖是內環境穩態與各系統的功能聯系示意圖,請回答相關問題。
(1)a表示_____系統,b表示_____系統,c表示_____系統,下丘腦與垂體之間有神經聯系和血液聯系,切斷其神經聯系后,血液中的促甲狀腺激素含量沒有減少,說明下丘腦調節垂體分泌促甲狀腺激素的方式是體液(或激素)調節。(每空1分共4分)。
(2)CO2不從組織液進入組織細胞的原因是:組織細胞內的CO2濃度高于組織液。(2分)
(3)激烈運動后體溫逐漸升高,一段時間后在較高水平上維持相對穩定,這是產熱和散熱達到動態平衡的結果,這時雖然感到疲勞,但運動員任能堅持完成項目,控制該行為的中樞是大腦皮層。
(4)腸道病毒EV71常引起兒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喉炎,人體細胞內的該病毒的免疫過程是通過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共同作用(2分)
(5)嘗試構建人體肝臟內血漿、組織液、成熟紅細胞內液間O2、CO2擴散的模型(①在圖形框間用實線箭頭表示O2,用虛線箭頭表示CO2。②不考慮CO2進入成熟紅細胞內液。)
(4分,其中箭頭2分)
27答案:(1)呼吸 消化 泌尿(或排泄) 體液(或激素)(2)組織細胞內的CO2濃度高于組織液
(3)產熱和散熱(2分)(4) 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共同作用(2分)
(5)
28、如圖甲為某湖泊生態系統的能量金字塔簡圖,其中I、Ⅱ、Ⅲ、Ⅳ分別代表不同的營養級,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圖乙表示能量流經該生態系統某一營養級的變化示意圖,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請據圖作答:
(1)圖甲中,m1、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別為太陽能(或生產者固定的能量)、熱能(或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2)圖乙中,若A表示營養級II所攝入(吃進)的全部能量,則B表示營養級II 同化固定的能量,C表示營養級II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
II.某山區坡地生態環境破壞嚴重,人們根據不同坡度,分別采取保護性耕作、經濟林種植和封山育林對其進行了治理。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內,經歷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木本三個階段,其典型物種的種群密度變化如圖所示。
調查植物種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樣方法。圖中o→a物種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適宜條件下,物種①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填“大于”或“小于”); c點后,在適宜氣候條件下,群落中最終占主導地位的植物類型是(填“灌木”或“喬木”)。該坡地經治理后,既擴大了植被覆蓋面積、增加了對大氣中CO2的固定,又提高了經濟產出,初步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
效益的同步發展。
29 (2011•泰州聯考)同學們在課外活動中發現植物的落葉在土壤里會逐漸腐爛,形成腐殖質。他們猜測落葉的腐爛是由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不同生態系統的土壤微生物分解能力不同,并設計了實驗進行驗證。
(1)實驗設計首先要遵循的是自變量為單一變量原則和無關變量為等量性原則。
(2)以帶有同種落葉的土壤為實驗材料,均分為A和B兩組。實驗時A組不做處理(自然狀態);B組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的恒溫箱中滅菌1小時。B組處理的目的是殺死土壤微生物,同時避免土壤理化性質的改變(4分)。
(3)(2)中實驗的自變量是土壤微生物(作用)的有無,因變量是落葉的腐爛程度,無關變量是土壤溫度、含水量、pH、落葉的種類和大小等(至少寫出兩點)。
(4)如果同學們用帶有相同量同種植物落葉的凍土苔原和熱帶雨林的等量土壤為實驗材料,分別模擬原生態系統的無機環境條件進行C組和D組的實驗,定期抽樣檢測樣品土壤中未腐爛的落葉的含量,請根據預測結果在右圖中繪出相應的曲線。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1331400.html
相關閱讀:【解析版】浙江省溫州市溫州中學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
山東省兗州市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生物)
福建省廈門一中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生物試題
浙江省紹興一中2015-2016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生物試題 Word版含答
湖北省華師一附中2018屆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生物試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