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201-2014學年第一聯考1.答題前,考生務必用0.5mm黑色中性筆,將學校、姓名、班級、考證號填寫在試題和答題卡上。2.請把答案做在答題卡上,交卷時只交答題卡,不交試題,答案寫在試題上無效。3.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第 Ⅰ 卷 選擇題共分題共40小題,每小題1.5分,共60.下列有機化合物中,只含有CH、O三種元素的是A.氨基酸 B.核糖 C.磷脂 D.脫氧核糖核酸.下列哪項不是細胞膜的功能A.具有保護細胞的作用 B.與細胞的物質交換關系密切C.與細胞的遺傳有重要關系 D.細胞之間的信息交流..人體白細胞能吞噬入侵的細菌細胞碎片或衰老的紅細胞,在白細胞中與這些物質消化有密切關系的細胞器為A.溶酶體 B.核糖體 C.液泡 D.中心體A.高爾基體 B.細胞質 C.核糖體 D.內質網7.使用顯微鏡時,換上高倍鏡,不應出現的操作是A.調節光圈 B.調節細準焦螺旋C.調節反光鏡 D.調節粗準焦螺旋RNA徹底水解后,得到的化學物質是A.氨基酸、葡萄糖、堿基 B.氨基酸、核糖、核苷酸C.核酸、堿基、磷酸 D.核糖、堿基、磷酸9.一只基因型為Aa的白羊產生了400個精子,含A的精子有A.400 B.200 C.100 D.5010.噬菌體與其受侵染的細菌之間的關系為A.共生 B.競爭 C.寄生 D.捕食11.就二倍體而言,下列組合中屬于配子的是A.MMNN B.Mm C.MN D.Nn12.對血漿、組織液和淋巴三者間的物質聯系的正確表述是13.人劇烈活動后,隔一段時間血漿的pH會A.大于7.35~7.45 B.遠小于7.35~7.45C.維持在7.35~7.45 D.穩定在3~414.與人體細胞直接進行物質交換的是A.體液 B.細胞內液 C.細胞外液 D.消化液15.在動物體內兩個神經元之間,興奮的傳導方向最可能是A.樹突→軸突 B.軸突→樹突 C.細胞體→細胞體 D.細胞體→軸突16.運動神經纖維末梢釋放乙酰膽堿屬于A.自由擴散 B. 主動運輸 C.胞吞作用 D.胞吐作用17.將大白鼠從25℃的環境移到0℃的環境中,將出現的生理反應是A.耗氧量減少,立毛肌放松 B.耗氧量增加,皮膚血管收縮C.耗氧量減少,心率減慢 D.耗氧量增加,體溫升高18.大面積燒傷護理不當時,易發生感染而引起嚴重后果,這主要是由于A.非特異性免疫能力減弱 B.特異性免疫能力減弱C.體液大量損失 D.營養物質得不到及時補充19.下列哪種激素分泌不足會引起糖尿?A.甲狀腺激素 B.胰島素 C.胰高血糖素 D.生長激素20.下列不屬于免疫細胞的是A.吞噬細胞 B.紅細胞 C.T細胞 D.B細胞21.連接生物界和無機自然界的兩個重要環節是A.生產者和非生物成分 B.消費者和非生物成分C.生產者和消費者 D.生產者和分解者22.影響生物群落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外在因素不包括A.光照強度 B.土壤類型C.溫度大小 D.生物種群的特征23.要得到番茄無籽果實,需將一定濃度的生長素溶液涂抹在該花的柱頭上。處理該花的時期和條件是A.花蕾期,不去雄蕊 B.花蕾期,去掉雄蕊C.開花后,不去雄蕊 D.開花后,去掉雄蕊24.在生態系統中,當狼捕食山羊時,狼是A.第三營養級和一級消費者 B.第三營養級和二級消費者C.第二營養級和二級消費者 D.第二營養級和一級消費者25.進行種群密度的取樣調查時,宜采用的做法是A.選取多種植物為調查對象B.對某種植物的調查常采用樣方法C.調查植物的樣方只能采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D.必須逐一計數該地域內某個種群的個體總數26.從生態學上考慮,農民在農田里除草是為了調整A.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方向 B.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C.水和肥料的使用效率 D.作物和雜草間的共生關系27.在單側光照時,植物莖表現出向光彎曲生長的特點,這是由于單側光使A.生長素在莖的向光側分布的多,細胞分裂快 B.生長素在莖的向光側分布的多,細胞生長快C.生長素在莖的背光側分布的多,細胞分裂快D.生長素在莖的背光側分布的多,細胞生長快28.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是A. 種群密度 B.種群大小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遷入率和遷出率29.演替過程中灌木逐漸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A.灌木繁殖能力較強B.草本植物壽命較短C.草本植物較為低等D.灌木較為高大,能獲得更多的陽光30.下列有關艾滋病的敘述中,的是A.艾滋病病原體(HIV)B.艾滋病毒主要細胞C.母嬰D.艾滋病各種感染31.人體生命活動的最高級中樞在A.腦干 B.大腦皮層 C.腦 D.下丘腦32.關于內環境穩態調節機制的現代觀點是A.神經調節B.體液調節C.神經―體液調節D.神經―體液―免疫調節.A.B.C.D.A.CO2B.組成生物體的蛋白質C.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元素D.組成自然界的元素36.關于碳循環的敘述,錯誤的是A.碳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以CO2的形式進行循環B.生態系統的各種成分都參與碳循環過程C.大氣中的CO2要變成含碳有機物只能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如果碳循環過程不能進行,生態系統將會被破壞而消失7.以下可以稱作生態系統的是A一個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B.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C一個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D.一個魚缸中所有金魚和水草.制約環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A.資源狀況B.科技發展水平C.人口的文化 D.生活消費水平1998年長江中下游特大洪災,從生態環境的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A.長江口熱帶風暴B.長江上游森林植被被破壞C.水庫泄洪過快D.北方風沙使河床變淺.據生態學原理,要使能量流經食物鏈的總耗量最少,人們應采取哪一種食物結構A.以禽類、蛋類為主B.以淡水養殖的魚蝦為主C.以谷類和植物蛋白為主D.以豬肉等家畜肉類為主共40二.非選擇題(本題有4小題,共40分)41.(10分,每方格或每空各1分) 下圖表示某淋巴細胞,膜外顆粒為抗體,請回答:(1)該細胞為__________細胞,它是由________細胞直接分化而來的。(2)抗體的化學本質是 ,它在 中起作用。抗體從合成到分泌出細胞,經過的細胞結構依次是(用標號) ?贵w的分泌過程說明細胞的各種生物膜在結構和功能上具有 性,并以[ ]_________的形式運輸的。(3)在抗體分泌的過程中要消耗由[ ]_______________提供的能量。42.食物鏈、食物網是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是沿著此渠道進行的。假如在某溫帶草原上存在如右圖所示的食物網。請分析回答:1)該生態系統的成分中,草屬于 ,貓頭鷹屬于 兔處于第 營養級。2)該食物網的各種生物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 。該生態系統的能量最終來源是 ,其能量流動的特點是 。3)在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中,碳元素以 形式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中進行循環,生產者通過 作用使碳元素進入到生物群落中,各種生物通過 作用使碳元素回到無機環境中4)已知各營養級之間的能量轉化效率為10%,若一種生物攝食兩種一營養級的生物被攝食的生物量相等,則貓頭鷹每增加10千克生物量,需消耗生產者 千克。兩個神經細胞之間有一個大約2050 nm的間隙,之間通過突觸連接,圖表示一種脊椎動物普遍具有的化學突觸及神經傳導過程;卮鹣铝袉栴}:1)突觸間隙存在,使神經信號傳導只有某些化學物質神經遞質如乙酰膽堿參與下,神經遞質由A細胞合成經過 細胞器包裝加工,形成突觸囊泡,后者再與 融合,而將神經遞質釋放進入突觸間隙。2)突觸后膜上受體與相應神經遞質結合,引起B細胞的反應。膜上受體的化學本質最可能是 。3)乙酰膽堿在發揮作用后,很快被膽堿脂酶所破壞研究發現有機殺蟲劑能抑制膽堿脂酶的活性,使乙酰膽堿不被破壞, ,動物常處于震顫、痙攣之中,直至最后死亡。突觸 。44.填概念圖(5分,每空各1分)A.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______忻州市201-2014學年第一聯考40小題,每小題1.5分,共60題目答案BC題目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題目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題目31323334353637383940答案二.非選擇題(本題有4小題,共40分)41.1)漿B細胞或記憶細胞2)蛋白質③→④→②→⑦→①(不答⑦也得分)連續性⑦ 囊泡3)⑥ 線粒體1)生產者 消費者 二2)草 光能 單向流動、逐級遞減3)CO2(或氣體 光合 呼吸 4)550043.(5分,每空各1分)(1)高爾基體 突觸前膜2)糖蛋白蛋白3)持續興奮(興奮傳導不正常)(4)電信號 化學信號 電信號44.(5分,每空各1分)(A、B之間順序不作要求;C、D、E順序不作要求) A.體液調節 B.免疫調節 C.滲透壓平衡(滲透壓)D.酸堿度平衡 E.溫度(或答血糖平衡等也給分)山西省忻州市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聯考生物試題(B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206318.html
相關閱讀:高二生物下冊開學初考試題(文科)(含答案)
【名師解析】廣東省東莞市南開實驗學校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
河南省唐河一中高二上學期10月第三次月考生物試題
與遺傳和變異相關的探究題型的解法及思維方法
安徽省安慶市五校聯盟2019-2019學年高二上期中生物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