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考越來越靠近實踐、越來越強化考查能力。生產應用是學習的落腳點,也是高考的考查的傾向點,更是近幾年的高頻考查題型。生態學和生產應用之間的結合就找到了數據類試題作為一個良好的命題載體。因此,表格形式的處理數據類代表題型走向普遍化,而且趨勢又發展向大容量、新穎性、復雜化和多樣化。其他形式的數據類坐標題、數據柱狀圖都是這類引申。鑒于此,值得考生們把握風格、錘煉能力,提煉方法。
1、基于基本層面的系列數據的判斷或比較類的試題
──這類問題是較為基本的直接判斷類或平面比較類內容。如種群數量(密度)大小比較、種群類型的判斷、數量變化趨勢的預測、群落的豐富度大小比較。此類試題一般是通過并列的數據做一個簡單的表層判斷,將核心數字的量做一比較。或者稍作加工引申之后,做一簡單的推理,其中厘清概念來去是此類試題的應對關鍵。比如種群的三種類型,根據幼體、成體和衰老個體數量判斷即可。
★典例1:考點針對性──種群的年齡結構的不同類型判斷
(2010年海南卷)甲、乙、丙是同一物種的三個種群,其年齡組成見表。三個種群年齡結構的類型為( )
年齡期
個體數
甲
乙
丙
幼年期
600
400
200
成年期
400
400
400
老年期
200
400
600
A.甲是增長型,乙是穩定型,丙是衰退型 B.甲是穩定型,乙是增長型,丙是衰退型
C.甲是增長型,乙是增長型,丙是衰退型 D.甲、乙、丙三個種群都是穩定型
甲
乙
丙
【解析】:此題就是考查種群的年齡結構基本概念的辨析區分。通過表格類的數據模型給出不同年齡組成的比例。甲種群中:幼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年齡結構類型為增長型。乙種群中:幼年期=成年期=老年期,三者較為均衡,相對較穩定,年齡結構相對接近穩定型。丙種群中:幼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年齡結構明顯為衰退型。選A。
【解題方法歸納】:數據模型與圖類模型的轉換是關鍵(右圖)。
★典例2:考點針對性──種群數量變化的相關數據分析
(2009年廣東理科)太平洋一個小島上的某野兔種群變化如下表:該種群變化率最大的時期為( )
年份(年)
1920
1925
1930
1935
1940
1945
1950
數量(百只)
130
200
398
990
1350
1290
1190
A.1925年~1930年 B.1930年~1935年
C.1940年~1945年 D.1945年~1950年
【解析】: 本題要求考生有較好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知識整合和分析數據的能力,能力要求較高。本題考查種群的數量變化,即種群增長“S”型曲線特點。由表可知,種群的K值在1350左右,種群在種群數量達到1/2K值(675)時增長率最大,即種群變化率最大,這個值介于398~990之間,此時期為1930年~1935年。答案選B。
另外,此題由比值判斷也可以,種群變化率是單位時間內種群數量變化的情況,從表中可以看出在1930年~1935年內種群變化率是(990-398)/5年=118.4,1925年~1950年分別為1、90、負值、負值。
【解題方法歸納】:注意問題的數學類含義,將所給已知條件轉換成為試題設問含義的數學形式。
★典例3:考點針對性──物種間競爭趨勢的數據判斷
在溫室中混合播種不同比例的大麥和燕麥,結果如下表:如果在溫室中,混合播種50%的大麥和50%的燕麥,其他條件不變任其發展,若干年后溫室中的植株數( )
播種量的比例
收獲種子的產量
大麥
燕麥
大麥
燕麥
0.2
0.4
0.6
0.8
0.8
0.6
0.4
0.2
42
81
98
105
133
56
32
13
A.大麥和燕麥各占一半 B.大麥遠遠多于燕麥
C.燕麥遠遠多于大麥 D.大麥和燕麥均減少
【解析】:此題主要通過兩種麥類的在不同比例下親子代的數據變化的比較,來判斷他們的發展趨勢,換言之,是在比較兩種植物的競爭能力,而判斷競爭優勢物種。因此,換成右側的表格,可能夠直觀反映兩者變化。概括是四種比例下都是燕麥的子代在遞減,明顯處于競爭劣勢。若混合播種大麥:燕麥=1:1,大麥遠遠多于燕麥。選B。
播種量的比例
收獲種子的產量
大麥
燕麥
大麥
燕麥
1
1
1
1
4.0
1.5
0.7
0.25
1
1
1
1
3.2
0.7
0.33
0.12
【解題技巧歸納】數據轉換是更加直觀顯現兩者競爭趨勢的關鍵所在。
★典例4:考點針對性──不同類群之間物種豐富度和種群密度的比較
(2010年安徽卷)生物興趣小組為了調查兩個河口水域的水母類動物類群(甲、乙)的種類組成及其數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撈網(網口內徑50?,網身長145?,網目孔徑0.169mm)各隨機取樣3次,調查結果如表(單位:個):
物種1
物種2
物種3
物種4
物種5
物種6
物種7
物種8
物種9
物種10
甲類群
樣本1
55
10
0
15
12
0
42
0
21
10
樣本2
52
30
0
23
13
0
41
0
22
12
樣本3
44
20
0
20
15
0
39
0
20
11
乙類群
樣本1
33
40
12
40
0
10
25
11
15
22
樣本2
35
60
10
41
0
12
30
14
27
21
樣本3
33
50
18
35
0
11
25
12
16
19
下列關于甲、乙兩個類群之間物種豐富度和種群密度的比較,正確的是( )
A、甲類群的豐富度大,物種2的種群密度小
B、甲類群的豐富度小,物種4 的種群密度大
C、乙類群的豐富度大,物種7的種群密度小
D、乙類群的豐富度小,物種10的種群密度大
【解析】本題考查有關群落中的物種豐富度和種群密度大小的比較。物種豐富度定義是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成為豐富度。所以甲類群的豐富度小,乙類群的豐富度大;種群密度是批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所以乙類群中的物種7種群密度相對甲來說較小。甲類群中的物種4的種群密度相對乙類群較小。所以C選項正確。【答案】C。
【解題技巧歸納】注重橫行與縱列之間的相互比較,注重試題選項的所要求是關鍵。
【同類變式拓展1】
資源的合理使用是使產量最大化,又不影響資源的持久利用。自然種群增長呈“S”型曲線。假設鯉魚種群的最大值K=200,N表示種群數量水平,根據下表判斷,在鯉魚的捕撈中,保持最大產量的種群水平是( )
曲線上的點
種群大小
(K—N)/K
種群的增長量
Sl
20
0.90
18
S2
50
0.75
38
S3
100
0.50
50
S4
150
0.25
38
S5
180
0.10
18
A.N=0.1K時 B.N=0.5K時 C.N=0.9K時 D.N=K時
2、多角度地橫縱向解讀、比較生態學相關概念或指標
易比較的生態學內容:時間前后種群數量改變、群落豐富度變化數據、生態系統的生產量,及相關衍生的推理內容。
──此類試題需要橫向和縱向同時互相比較才能判斷試題所設疑問,甚至還要據此數字計算或者進一步推理分析,有相關拓展深化內容,因此需要多維度的思考,注重概念之間的靈活聯系與邏輯推理。
★典例5:考點針對性──植物多樣性與環境關系分析
(2010江蘇卷)某城市的一塊荒地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被改造成另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改造前后的一些變化見下表。據此作出的相關判斷中錯誤的是( )
植物種類
植被覆蓋率
群落中的植物優勢種
改造前
20種
10%
狗尾草、艾蒿、蒲公英
改造后
30種
25%
菖蒲、蘆葦、睡蓮
A.改造增加了該區域的濕地面積
B.改造后該區域的植物多樣性增加
C.改造后該區域的小氣候得到改善
D.改造的主要目的是為人們提供豐富的生產和生活物質
【解析】:本題考查了生態系統的知識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由表格數據可知,改造后的生態系統水生植物較多,應是增加了濕地面積,從而使植物多樣性加大,小氣候條件得到改善,其目的并不是為了提供生產和生活物質,D為答案。
【解題規律歸納】要綜合表格中的文字內容和數據相結合,熟悉相關生物的類型和特點,才能全面解讀選項含義,判斷其正誤。
★典例6:考點針對性──生態系統之間各數據比較分析
(2010年天津卷)下表為三個穩定草原生態系統中植物調查的統計數據。
草原類型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植物總種數
160
100
80
平均種數(種樹/m2)
20
18
10
平均產量(kg干重/hm)
2000
900
200
旱生植物的種數比例(%)
25.0
49.1
78.0
據表可以確認的是( )
A.在植物豐富的區域采用樣方法獲得數據
B.典型草原中各種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經草甸草原的總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豐富度最高
【解析】采用樣方法調查植物種群密度時,不是在植物豐富的區域取樣,而是要隨機取樣,A錯。典型草原中旱生植物的種群密度(100×49.1%)小于荒漠草原(80×78.0%),B錯。流經某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該生態系統中全部生產者所固定太陽能的總量,僅根據表格中兩種草原的平均產量,不清楚其它能量情況,無法比較2個草原上的生產者固定太陽能的總量,C錯。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豐富度最高,大于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正確答案:D。
【解題規律歸納】干擾性大,隱蔽性強。需要轉換相關數據,橫行縱列之間需要互相聯系,多向推理計算后才能解出所設問內容的正誤。
★典例7:考點針對性──生物多樣性類群的綜合因素分析
(2011年江蘇卷)我國西南橫斷山區被公認為全球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地區,不同海拔區域蝶類物種多樣性研究結果見下表。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不同垂直帶的植被類型差異是群落演替的結果
B.不同垂直帶的植被類型差異反映了群落的空間結構特征
C.蝶類物種多樣性與各垂直帶植被類型無關
D.蝶類物種多樣性與各垂直帶氣候特征有關
【解析】不同垂直帶的植被類型差異是氣候變化的結果,群落演替概念含義是強調在同一地域發生的替代;群落的空間結構都包括水平結構和垂直結構,并非垂直帶的植被類型差異所反映;因此A、B都錯誤。蝶類種數在不同垂直帶的差異與植被類型(尤其是棲息環境與食物)和各垂直帶的氣候特征均密切相關。D選項正確。
【解題方法歸納】:這是結合具體數據考查生態學基本概念和數據處理能力類試題,需緊密圍繞數據進行針對性強的判斷分析。解答此類問題,需要扎實精準運用基礎知識,需要靈活整合的圖文轉換能力。
【同類變式拓展2】
(2010年天津卷)下表為三個穩定草原生態系統中植物調查的統計數據。
草原類型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植物總種數
160
100
80
平均種數(種樹/平米)
20
18
10
平均產量(千克干重/公頃)
2000
900
200
旱生植物的種數比例(%)
25.0
49.1
78.0
據表可以確認的是( )
A.在植物豐富的區域采用樣方法獲得數據 B.典型草原中各種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經草甸草原的總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豐富度最高
【同類變式拓展3】
(2011年浙江卷)是調查某野山羊種族生存狀況的原始數據。若把表中數據轉換為存活曲線圖并進行分析,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
年齡(年)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存活數(只)
1000
801
789
776
764
734
688
640
571
439
252
96
6
3
死亡數(只)
199
12
13
12
30
46
48
69
132
187
156
90
3
3
A.存活曲線圖中橫坐標采用的數據來源于年齡,縱坐標來源于存活數
B.該種群的存活曲線圖呈凹形(類型III)
C.該種群中大多數個體在平均生理年齡后死亡
D. 分析存活曲線可知該種群對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
3、綜合解讀數據差別進行模型化分析或相關實驗設計
易跨章節或模塊考查相關數據,意在探究不同類因子的關系,如兼顧生態環境因子的不同差別和遺傳性狀、或者生理功能、生理數據不同之間的因果關系。
──這是強化能力構建和多方位的跨越生態范疇的試題,可能圖表轉換,可能設計實驗,也可能繪圖計算等等,需要很強的綜合能力。
★典例8:考點針對性──物種間的關系的圖表綜合分析
某生物學研究小組觀察到某野外四個物種在一天中的平均活動時間(活動時間以%表示):
休息
與其它物種關系
進食
其它活動
物種A
20%
15%追逐物種B
55%吃種子
10%
物種B
20%
25%被物種A追逐
45%吃種子
10%
物種C
75%
l5%吃物種A
10%
物種D
75%
20%吃物種C
5%
(1)根據表中信息,試表示出該生態系統中可能的營養結構關系。
(2)物種A、B之間的關系屬于 ,物種C與物種A的關系屬于 。從食性角度看,物種C、D一天中進食時間較短而休息時間較長,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依各種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即可繪出營養結構圖(食物鏈和食物網),其中物種A和B為植食性動物,均屬于初級消費者。近幾年的生態學繪圖類試題屬于熱點類高頻考點,值得考生強化重視。
【答案】:(1)
(2)競爭 捕食 物種C、D均屬于肉食性動物,食物中蛋白質、脂肪較多,含有的能量多
★典例9:考點針對性──探究遺傳性狀與環境間的關系
一種以地下莖繁殖為主的多年生野菊分別生長在海拔10m、500m、1000m的同一山坡上。在相應生長發育階段,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無顯著差異,但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隨海拔的增高而顯著變矮。為檢驗環境和遺傳因素對野菊株高的影響,請完成以下實驗設計。
(1)實驗處理:春天,將海拔500m、1000m處的野菊幼芽同時移栽于10m處。
(2)實驗對照:生長于 m處的野菊。
(3)收集數據:第二年秋天 。
(4)預測支持下列假設的實驗結果:
假設一 野菊株高的變化只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實驗結果是:移栽至10m處野菊株高 。
假設二 野菊株高的變化只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實驗結果是:移栽至10m處野菊株高 。
假設三 野菊株高的變化受遺傳和環境因素的共同影響,實驗結果是:移栽至10m處野菊株高 。
【解析】此題注意對照在不同實驗組合之間的差別是核心,不同的對照是本實驗的考察點。此題雖無顯性化表格,但涉及三種海拔極相應株高,都是調查和推理的數據。
【答案】(2)10m、500m、1000m (3)測量株高 記錄數據(4)與10m處野菊株高無顯著差異 與原海拔處(500m、1000m)野菊株高無顯著差異 比10m處矮,比原海拔處高
【解題方法歸納】:設計好實驗思路,梳理好自變量與因變量的關系,是此類型題的關鍵,精煉而簡潔的運用好數據是這類試題中強化的核心。
【同類變式拓展4】
經調查數個不同海岸的笠螺種群,發現其體長分布、種群生物量與種群密度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種群密度愈大,個體的體型愈小
B.種群密度與生物量呈線性關系
C.個體體型差異,隨著種群的生物量增加而逐漸變大
D.在種群密度低于每平方公尺400只時個體間競爭最激烈
【同類變式拓展5】
加拿大一枝黃花屬雙子葉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北美,作為觀賞植物引入我國,現已在一些地區蔓延成災,有“植物殺手”之稱,嚴重威脅這些地區的生物多樣性。為了研究加拿大一枝黃花在某地區的分布與危害性,有人做了如下調查:將調查的地塊劃分成10等份,每份內取1個樣方,分別統計各樣方內的植物種類和數量,計算各種植物的種群密度。近五年植物種群變化的調查結果匯總如下:
(1)該群落中加拿大一枝黃花與其他植物間的關系是_________。
(2)在所給的坐標系中繪出加拿大一枝黃花和繁縷的種群密度的變化曲線。_________
(3)本調查采用的方法是;取樣的關鍵除應考慮樣方的大小和數量外,還應;種群密度的計算方法是_______。
(4)從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角度考慮,本調查結果給我們的啟示是________。
【同類變式拓展答案】
1.B; 2.D ;3.B。4.A.
5.(1)競爭 (2)見圖
(3)樣方法隨機取樣 計算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平均值
(4)某些外來物種的引進和管理不當會導致生態災難。引進外來物種應慎重,加強生物安全性監測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73570.html
相關閱讀:與遺傳和變異相關的探究題型的解法及思維方法
【名師解析】廣東省東莞市南開實驗學校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
河南省唐河一中高二上學期10月第三次月考生物試題
安徽省安慶市五校聯盟2019-2019學年高二上期中生物解析版
高二生物下冊開學初考試題(文科)(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