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第一中學第一學期期末高二(文科)地理試題一、選擇題(共50小題,每小題1分,共計5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區域是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標和方法也不同。黃河流域作為一個區域,其劃分的方法是( )A.利用單一指標劃分 B.利用綜合指標劃分C.以行政區劃為指標 D.利用氣候、地形等指標2.下列區域的劃分不是以單一指標為依據的有( ) ① 熱量帶 ② 干濕區 ③ 我國三大自然區 ④ 文化區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自行研制的全球衛星定位與通信系統(BDS),是繼美全球定位系統(GPS)和俄GLONASS之后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12月27日,北斗系統空間信號接口控制文件正式版正式公布,北斗導航業務正式對亞太地區提供無源定位、導航、授時服務。結合有關知識,回答第3題。3.有關北斗導航系統的敘述,正確的是( )A.北斗導航系統的關鍵裝置是傳感器 B.是一種專門處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 C.具有全能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等特點D.廣泛應用于資源、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御監測等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完成題 4.下列地理分界線不經過秦嶺—淮河的是A.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 B.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C.區與區的分界線 D.常綠闊葉林帶與落葉闊葉林帶的分界線.制約四大區域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錯誤的是A.a—季低溫 B.b— C.c—灌溉水源 D.d—地形、.A....~A.環境污染嚴重 B.產業結構單一C.失業人率高 D.城市化.資源枯竭型城市尋找新出路,下列舉措的是A.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產業升級B.禁止開采煤炭、石油,尋找替代能源C.堅持經濟發展與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相協調D.大力發展投資少、消耗低、污染小A.a水田 b旱地 c林地 d荒山 B.a水田 b旱地 c草地 d林地C.a水田 b旱地 c林地 d草地 D.a水田 b林地 c草地 d荒山繼“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后,我國又制訂了“實現東部新跨越”的戰略方針,環渤海經濟圈作為東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在加速崛起。讀圖完成14~16題。14.目前,影響環渤海經濟圈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因素是( )A.礦產資源不足 B.水資源短缺C.人口密度較大 ?D.洪水災害頻發15.甲地是我國重要的商品棉基地,其棉花生長的有利氣候條件是( )A.地勢平坦廣闊? B.光熱條件好,雨熱同期C.土壤深厚肥沃? D.降水豐富,水源充足16.天津、青島、大連吸引外資企業紛紛落戶,其共同的優勢區位條件是( )?①水陸交通便利 ②市場前景廣闊 ③接近原料和零部件產地 ④水源、動力充足?A.①②B.①③ C.②③ ?D.③④讀“我國西北地區沙地分布及內蒙古某縣人口增長與荒漠化發展” 圖,回答~題。17.據圖中信息分析,該縣荒漠化不斷發展的主要原因是A. 氣候干旱 B. 過度開墾C. 開采礦產 D. 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針對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不斷發展的問題,應該采取的整治措施是A. 恢復地表植被,退耕還牧 B. 實施人工降雨C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糧食生產D. 發展立體農業材料是20世紀下半葉我國強沙塵暴發生頻率與土地沙化速度統計表,據此回答~題。19.表中顯示我國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斷加快,其原因是 A.西北干旱地區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 B.南方北回歸線附近地區出現沙化 C.長江中上游地區毀林現象嚴重 D.華北地區土地鹽堿化面積擴大.為了制止強沙塵暴次數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趨勢,我們應采取的措施是A.開采地下水灌溉,變沙地為耕地和草地 B.在干旱地區減少耕地,擴大牧場載畜量 C.在農牧交錯地帶,逐步退耕還草 D.在干旱地區禁止任何經濟活動的開展,以保護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提高我國糧食生產效率的有效途徑有 ①加大科技投入 ②加強水利建設 ③增加化肥施用量④擴大種糧面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陜西榆林地區“烏金(煤)遍地”,資源非常豐富。但在5年前,該地“村村點火,處處冒煙”,被人們戲稱為“黑三角”。據此完成13-14題。22.當地在資源開發初期最有可能發展的是A.高耗能工業B.食品工業 C.農產品加工工業D.金礦開采.近年來,該地區逐漸形成圖示的發展模式。有關該模式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實現了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的雙重效益 B.擴大了污染范圍和污染物的來源C.加強了對當地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廣度和深度 D.增大了生產規模,延長了產業鏈26.據圖示信息,敘述正確的是A.第一階段丙國國內對該產品需求少而全部供出口B進入第二階段后丙國該產品的技術水平落后于乙國該產品的生命周期反映了各國技術水平的差異甲國該產品的出口量今后也不會出現減少趨勢品的生命周期理論能夠解釋產業轉移現象,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該產業轉移路徑是由甲國—乙國—丙國B.該產業是向著礦產資源豐富地區轉移C.該產業轉移反映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D.該產業的轉移主要反映的是資本轉移28.世界范圍看,影響高檔圣誕樹生產的主導因素是.熱量條件 .勞動力價格.種植技術.市場距離2檔圣誕樹生產由發達國家至我國深圳再向贛州轉移的主要原因是A.我國圣誕樹銷量快速增長并由沿海向內地擴展B.世界圣誕樹市場由歐美向東亞地區轉移C.發達國家原材料枯竭而我國原材料豐富D.企業追求較低的勞動力成本業將圣誕樹生產由深圳轉移到贛州后,提高了出口圣誕樹的.用地成本 .原材料成本?.運輸成本? D.勞動力成本31. 由上表分析可以看出( )A. 我國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和水資源總量均低于法國B. 我國每萬元GDP耗水量約是美國的10倍C. 我國人均水資源擁有量約占世界平均水平的D. 澳大利亞人均水資源擁有量高是因為水資源特別豐富32. 我國每萬元GDP耗水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A. 工業發達,耗水量大B. 技術水平低和節水意識淡薄C. 人口眾多,生活用水量大D. 水污染嚴重33. 建設節水型社會的主要措施是( )A. 加大水利建設投入 B. 控制城市規模 C. 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D. 優先發展工業34.近年來我國北京等許多城市都提高了用水價格,其主要目的是 ( ) A.促進節約用水 B.與國際水價接軌 C.增加國家稅收 D.增加地方財政收入35.水資源是否豐富的標志是多年平均徑流量的多少。下列城市徑流量比較穩定的是( )A.紐約 B.倫敦 C.羅馬D.東京36.北京市是一個資源性缺水城市,而且近幾年無法有根本性的改變。北京市缺水的自然原因的是( ) A. 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用水量大 B.過量開采地下水C. 水污染嚴重 D. 地表徑流少A B兩省級行政區是我國西氣東輸工程的起止點,兩省級行政區之間的經濟聯系如圖所示。據此回答37~38題。37.與省級行政區B相比,省級行政區①接近棉花產地 ②擁有廉價勞動力 ③水陸交通便利 ④消費市場廣闊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38.建設西氣東輸工程,有利省級行政區B①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②改變能源短缺狀況,緩解因煤炭運輸給鐵路運輸帶來的壓力 ③轉變能源消費結構,改善城市大氣質量 ④實現廣大農村能源氣化的目標,凈化生活環境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讀“該縣農村秸稈利用方式比例圖(左圖)”及“江南丘陵某縣農村生活用能構成圖(右圖)”,回答39~40題。39.該縣農村這種生活用能構成狀況可能帶來的比較嚴重的生態問題是( )A.土地鹽堿化B.水土流失 C.酸雨危害D.大氣污染 40.關于該縣農村秸稈利用方式的敘述正確的是( )A.利用方式多樣化,科學合理 B.主要用于還田,提高土壤肥力C.直接作為生活燃料,燃燒效率高D.利用不充分,浪費嚴重讀右側人類與環境關系圖,回答41~45題。41.圖中②處所填內容應是A.改善環境質量B.人類與環境統一C.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D.物質資料生產.從以上材料判斷下面關于人類的環境觀的敘述,正確的是A.自然環境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B. 人與自然界處于一種依附或順應的關系C.人們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賜,不斷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們的任務D.人應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發展自己.協調人地關系的首要問題是A.控制人口規模 ?B.轉變發展模式C.實現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D.我們每個人積極參與2010年8月31日,國務院發布“關于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提出中西部要發揮其自身的優勢,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據此回答~題。46.中西部地區可以承接產業轉移,其優勢是( )A.勞動力素質高 B.科技實力強 C.礦產等資源豐富 D.市場潛力小47.中西部地區目前不適合大量承接的產業是( )A.勞動密集型產業 B.能源礦產開發和加工業 C.農產品加工業 D.高新技術產業48.下列不屬于珠江三角洲面臨的生態問題是( )A.大氣污染,酸雨嚴重 B. 水污染嚴重,“水源性”缺水問題突出C.耕地銳減,土壤肥力下降 D. 水體富營養化,赤潮頻發49.為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提供契機的因素是( )A.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 B.良好的區位條件C.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 D.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50.下面幾種區域城市化典型模式中屬于珠江三角洲的是( )A.小商品經營→個體私營企業→工業化→城市化B.大城市擴散→鄉鎮企業發展陜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學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地理(文)試題Word版含答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881458.html
相關閱讀:四川省成都市六校協作體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題
湖南省長沙市第七中學高二上學期期中學業檢測地理(理)試題(無
高二地理下冊期末備考模擬綜合測試卷[1]
高二地理下冊第一單元人口與環境單元測試題
廣東省東莞四校2015-2016學年高二上期中聯考試題(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