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一學段模塊監測高二地理試題注意事項: 1.第I卷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的答案標號涂黑。 2.第Ⅱ卷共52分,請將答案填寫在答題紙上。第I卷(單項選擇題,共48分)一、單項選擇題(48分)讀我國自然區劃分示意圖,回答l-4題。 1.圖中各區域,原始自然狀態保存相對較完整的是( ) A.I B.Ⅱ C.Ⅲ D.Ⅳ 2.I自然區的主要形成因素是( ) A.緯度位置 B.海陸位置 C.地形 D.洋流 3.Ⅱ自然區的傳統腌制品多為蔬菜,Ⅲ自然區多為肉類。造成腌制品“北素南肉”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 A.南北物產差異 B.飲食習慣差異 C.氣候差異 D.食用鹽類的不同 4.深秋時節,我國某旅游者乘火車旅游,出發時落葉紛飛,滿目金黃。穿越重重隧道后驀然樹木蔥郁,山清水秀。火車經過的區域是( ) A.I→Ⅱ B.Ⅱ→Ⅲ C.Ⅲ→Ⅳ D.IV→I下圖為我國東、中、西部三大經濟帶(傳統劃分)和新三大經濟帶的分布示意圖(暫未包括臺灣。。讀圖,回答5-7題。 5.新三大經濟帶中的東北及東部沿海地帶,與傳統三大經濟帶中的東部地帶相比,其變化是( ) ①增加黑龍江省和吉林省 ②減少了廣西壯族自治區 ③增加了遼寧省 ④減少了福建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以下省區既屬于西部地帶,又屬于遠西部地帶的是( ) ①新疆 ②內蒙古 ③云南 ④青海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7.制約遠西部地帶發展的最重要原因是( ) A.資金不足、人才匱乏B.農業基礎薄弱 C.水土流失嚴重 D.自然資源不足 8. 6月5日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Think. Eat. Save. 恩前、食后、厲行節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主任阿奇姆。施泰納說:“對于一個人口多達七十億并將在2050年增至九十億的世界而言,每年約13億噸的食物被浪費是毫無道理的。除了種植那些糧食所需的土地、水、化肥和勞動力都被浪費了,更不用說廢棄物填埋場上食物分解和最終被扔掉的食物在運輸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标P于這一主題的理解,正確的是( ) ①糧食浪費應置于社會道德范疇給予更多關注②人類必須轉變生產和消耗自然資源的方式③“思前、食后”是指尊重和傳承先輩的節儉思想④節約糧食是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重要途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下圖表示某區域四個不同時期三次產業的就業結構,讀圖回答9—10題。9.該區域工業化水平最低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階段分別是( ) A.①② B. ④② C.③① D.③④10.按照區域發展演進的一般規律,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④③①② D.③④②①《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提出可持續發展五大支持系統。報告以1995年全國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數為100,下圖表示2010年五大支持系統的能力指數。讀圖回答11-12題。 11. 1995—2010年發展支持系統發展最快,其代價有( ) ①大量消耗資源②大量排放污染物③科教投入不足④人口增長緩慢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為保障各支持系統協調發展,應大力加強( ) ①社會保障建設②經濟基礎建設③農業基礎建設④生態與環境建設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13.碳化氫是汽車尾氣中的主要成分之一,經太陽紫外線照射能夠生成有毒的光純學煙霧。下圖為某學者的有關研究結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治理環境污染的關鍵 B.碳化氫污染水平的主導因素是經濟增長速度 C.人口越多,環境污染必然越嚴重 D.環境保護有賴于公眾環境素養的提高 循環農業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途徑之一。下圖示意某地循環農業模式,讀圖回答14-15題。 14.最適宜該模式的是( ) A.河套平原 B.黃淮平原 C.閩浙丘陵 D.遼東丘陵 15.由圖可知,循環農業對建設美麗鄉村的主要作用是( ) ①提高經濟效益②加快城鎮化進程③提供清潔能源④促進林業發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下圖中陰影部分所示地區以干旱嚴重而聞名,像一條帶子纏繞在渭河北部,被稱為“旱腰帶”。這里人口密集,且貧困人口多,是扶貧開發重點區。讀圖回答16-18題。 16.與渭河平原相比,“旱腰帶”地區午旱嚴重的主要原因是( ) A.低山丘陵地形,地表水難存留 B.溫帶季風氣候,降水變率大 C.地表荒漠廣布,水分下滲嚴重 D.人口密集,工農業用水量大 17.“旱腰帶”地區農業開發導致的惡性循環是( ) A.水土流失加劇→墾荒→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產量降低→擴大墾荒面積 B.土地荒漠化→產量降低→擴大墾荒面積→荒漠化加劇→墾荒植被破壞 C.植被破壞→土地荒漠化→產量降低→擴大墾荒面積→荒漠化加劇→墾荒 D.墾荒→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產量降低→擴大墾荒面積→水土流失加劇 18.我國許多聚落名稱體現了所處自然環境的特點。黃土高原地區有些聚落名為“××川”。《現代漢語詞典》解釋:川地是山間或河流兩邊的平坦低洼的土地。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川地農業區應致力于退耕還林,保持水土 B. 川地的糧食單產不及光照充足的坡耕地 C.川地聚落宜緊臨河岸,方便取水和航運 D.川地聚落宜遠離陡坡,避免崩塌、滑坡假設工業化水平為I,城市化水平為U,利用0.5 - I/U的計算公式,可以分析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關系。讀山東省工業化與城市化關系表,回答19—20題。19.關于山東省城市化和工業化關系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 B.不利于城市第三產業的發展 C.城市化與工業化協調發展 D.城市化與工業化的偏差總體呈縮小趨勢 20.資料所體現的城市化發展特點,對山東省的影響是( ) A.城市化處于初期階段,對區域發展促進作用顯著 B.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人口規模擴大 C.出現逆城市化現象,大城市人口向中小城市遷移 D.城市用地增長過快,限制了工業化的進程下圖示意1978-2004年黑龍江墾區糧食總產量與水稻產量的變化。讀圖回答21-22題。 21.該地區糧食結構變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土壤肥力的提高 B.耕地面積的擴大 C.交通條件的改善 D.市場需求的變化 22.該地區糧食結構變化最可能導致該地區( ) A.土地鹽漬化 B.溫室效應 C.水資源短缺 D.土地沙漠化 “產業空洞化”是指一些國家隨著產業活動不斷向全球范圍擴張,負擔制造加工任務的工廠大量外遷,原有的產業體系出現“空洞”。據此回答23-24題。 23.下列國家中可能出現“產業空洞化”的是( ) A.中國 B.印度 C.日本 D.巴西 24.關于出現“產業空洞化”國家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失業率有所上升 B.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C.生態環境持續惡化 D.社會經濟必然衰退 第一學期第一學段模塊監測 高二地理試題第Ⅱ卷(52分) 25.濟寧市位于魯西南地區,歷史文化悠久,人口眾多,重工業發達。轄區內有鄒城、兗州、曲阜、泗水、汶上、梁山、嘉祥、金鄉、魚臺、微山等10座中小城市,縣域經濟各具特色。結合濟寧市簡圖,回答下列問題。(18分) (1)結合濟寧市的自然環境特點,說明不同地區適宜發展的農業類型。(6分) (2)濟寧市是華東地區著名的能源工業基地,指出其發展的有利條件。(6分) (3)南水北調東線沿京杭運河和南四湖縱貫濟寧全境,曲阜的沂河、泗河均屬于南四湖流域。5月26日,南水北調山東段韓莊運河至南四湖段工程成功試通水。從地理角度分析該工程通水對于濟寧市的重要意義。為確保南水北調的成功,曲阜市應做出什么貢獻?(6分)2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一:黃河支流無定河流域局部圖 材料二:無定河因“河道無定,深淺無定,水量無定”而得名。無定河流域曾是華夏文明的搖籃之一,龍山文化遺址、長城榆林關等均在流域內。 材料三:榆林市位于陜西省的最北部,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能源礦產富集,被譽為“中國的科威特”。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我國陸上探明的最大整裝氣田。以來煤炭價格暴跌,該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受到較大影響。 (l)圖示區域的古長城是我國哪些重要的地理界線?(4分) (2)分析無定河“水量無定、河道無定”的主要原因。(4分) (3)依據材料,提出促進榆林市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合理措施。(8分)27.下圖為我國西北某地區的水系分布圖,F河下游的A湖是咸水湖,B湖是淡水湖。圖乙為圖甲中的虛線方框區域,調水渠北端的海拔為1130米,A湖湖面的平均海拔為1095米,近年來,A湖的湖域面積不斷萎縮。完成下列問題。(18分) (1)4月中旬,該區域出現持續晴朗天氣,但是E河流域出現了洪澇災害,原因是什么?(4分)(2)F河的下游分布著多個大型的現代化農場,是我國西北地區的著名商品糧和商品棉基地;指出該地區農業發展的突出優勢,以及農業開發對地理環境可能產生的危害。(10分) (3)結合材料,分析當地從E河向A湖調水的有利條件。(4分)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師大附中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 地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887608.html
相關閱讀:高二地理下冊期末備考模擬綜合測試卷[1]
廣東省東莞四校2015-2016學年高二上期中聯考試題(地理)
四川省成都市六校協作體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題
湖南省長沙市第七中學高二上學期期中學業檢測地理(理)試題(無
高二地理下冊第一單元人口與環境單元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