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高三歷史試卷第Ⅰ卷(選擇題,共50分)一、本卷共25小題,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列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 圖1為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的大盂鼎、大盂鼎拓片(鐘鼎文)及其部分譯文,聯系商周歷史,以下結論正確的是①現存的商周時期青銅器大多為禮器②商周時期的青銅鑄造以煤炭為燃料③鐘鼎文已經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④拓片部分內容涉及到西周王朝建立A.B.C.D.2.一位A.分封制B.中外朝制C.三省六部制D.內閣制度.故宮養心殿有雍正帝手書的一副楹聯“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對這副楹聯理解正確的是反映了統治者集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傳統的民本思想體現了統治者勵精圖治的統治者A.B.C.D.4.圖2是某校學生在開展以“明清商業發展”為課題的研究性學習中收集到的圖片資料。對圖中事物的解讀不正確的是A.它是管理商業貿易的政府機構B.它是行業性活動加強的產物C..A.B.C.D.7.1902年梁啟超在《新民說》里談到國家與政府的關系:“國家如一公司,朝廷則公司之事務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則朝廷為國家之代表,愛朝廷即所以愛國家也。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則朝廷為國家之蟊賊,正朝廷乃所以愛國家也。”這段話A.宣傳了實業救國思想B.反映了社會契約精神C.抨擊了民主革命言論D.提出了救亡圖存要求8. 有軌電車初入上海之時,上海人都說電車乘不得,偶一不慎,就要觸電。電車公司即在車旁標著“大眾可座、穩快價廉”字樣,以資號召,且婦女可出三等車資而坐頭等座位。此后,上海市民逐漸接受了方便而價廉的電車。這段材料說明A.有軌電車最早進入上海B.婦女社會地位十分低下C.廣告推動出行方式變化D.傳統交通工具遭到拋棄9.《禮記?中庸》中說:“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边@段話不適合用來形容A.新文化運動中蔡元培的辦學思想B.蘇俄1921年實行的新經濟政策C.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的講話D.中共一大制訂的最高綱領10.陜北民歌《移民歌》唱道:“。”該民歌A.九一八事變前B.西安事變前C.八一三事變后D.重慶談判后11. 圖3是創作于近代中國的四幅新聞漫畫,按圖中反映的事件先后排列正確的是A.②④①③B.②③①④C.④②①③D.②④③① 12.“1959年六七月間,國務院秘書廳的干部在自由議論學習中,從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性質的規律看,認為 的條件根本不成熟,發展也太急太猛!边@段文字中看不清的“ ”處應該是A.“一五”計劃B.三大改造 C.大躍進D.人民公社 13.圖4《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 圖5上海合作組織成立A.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B.謀求國家的安全與發展 C.體現結伴而不結盟的原則D.順應經濟區域化的潮流14. 1961年6月,毛澤東在一次會談時說:“如果臺灣歸還祖國,中國就可以進聯合國。如果臺灣不作為一個國家,……那么臺灣的社會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談。我們容許臺灣保持原來的社會制度,等臺灣人民自己來解決這個問題!睋瞬牧系贸龅慕Y論中,最恰當的是A.毛澤東當時已經提出“一國兩制”B.毛澤東希望以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C.和平統一臺灣是建國以來的既定方針D.一國兩制是新中國重返聯合國的前提15.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毛澤東在1957年提出“趕英超美”的口號,發動了“大躍進”運動;1978年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提出“發展是硬道理”的主張;進入21世紀后,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種變化主要是由于 A.適應國際形勢由兩極向多極化變化的趨勢 B.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由注重數量到注重質量C.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指導思想不斷發生變化D.中國共產黨對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不斷深入成熟16.皮科在其《關于人的尊嚴的演講》中反復強調,上帝不僅創造了人和宇宙,而且還讓人處于一個中央的位置,使人容易觀察到世界的一切;同時,上帝在用其法則去限制其他一切生靈的本性時,卻賦予人自由意志,讓人按照自己的意愿來“自由地發展和塑造自己!睋伺袛啵た茟茿.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B.宗教改革的領導人C.啟蒙運動時代的思想家D.近代科學的奠基人17.易中天在《美國憲法的誕生和我們的反思》中說:“華盛頓有所為,美利堅民族得以獨立;華盛頓有所不為,美利堅人民不受其害!狈掀洹坝兴粸椤钡氖茿.反對美國獨立之初的邦聯制B.參與制定了聯邦憲法C.嚴詞拒絕由他當國王的提議D.允許奴隸制度的存在從政治經濟結構來看,德意志帝國(1871—1919)呈現的是經濟巨人、政治跛子的半資本主義或者說半專制主義的社會形態。以下能支撐這一觀點的史實包括皇帝擁有主宰議會權力德意志皇帝是國家的元首A.B.C.D.19.某同學在整理“社會主義運動的理論及實踐”這一內容時,自制了一張學習小卡片。其中出現的錯誤有A.0個B.1個C.2個D.3個20.甘地發動了“文明不服從”運動,但后來印度人民和殖民當局發生了流血沖突,因此甘地認為自己犯了“一個喜馬拉雅山般的錯誤”。這說明甘地A.堅持民族獨立至高無上B.認識到了武裝斗爭的重要性C.堅持非暴力抵抗的旗幟D.主張向英國殖民統治者妥協21. 圖是某紀念館的標識,下列選入該館的是《《勃列日涅夫手稿《馬斯特里赫條約》A.B.C.D.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4.在蘇聯斯大林執政時期開創的經濟建設模式,被稱為“斯大林模式”。這一經濟體制的本質特征是A.用政府行政命令來管理經濟 B.權力高度集中,缺乏群眾監督C.忽視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 D.否定價值規律和商品市場關系25. 如果我們要了解圖8這一美術作品,應該查閱下列哪部著作?A.《世界漫畫大師筆下的造型》B.《華麗的回歸:文藝復興的輝煌與榮耀》C.《一戰秘史:鮮為人知的1914-1918》 D.《反傳統的藝術革命:現代主義美術》第Ⅱ卷(非選擇題,共50分)二、非選擇題:第26題18分,第27題16分,第28題16分,共50分。26.(18分)中西思想家的思想推動了社會的進步。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 程朱堅認一草一木皆有理……不僅如此,程朱以為須窮究事物內在之理。其說乃不免以物為外在,析心與理為二。陽明認為其結果是心必將喪失其方向與動力。陽明說,如其理外在于心,則親沒之后,吾心即無孝之理及孝親之心。——陳榮捷《中國哲學文獻選編》材料二 船山(王夫之)視宇宙為一生生不息之歷程。在這個歷程里,氣之陰與陽不斷地融合,如是,氣與理俱日新不已。這種哲學適用于政府與歷史上,導致了反傳統而大膽的結論。理既只是存現于具體事物與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家所制定為歷史與社會之典范之“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悩s捷《中國哲學文獻選編》材料三 法律應當是理性的體現。國家的權力應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國王只能行使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應當分屬議會和法院。如果國王不能給人民帶來幸福,人民就應當推翻他的統治!系滤锅F《論法的精神》(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分析宋明理學相對于傳統儒學所體現出來的新特點。材料一中所論述的兩派思想家的觀點有何不同?(5分)(2)材料二中王夫之反對理學的依據是什么?請以其同時代的思想觀點為材料二中“導致了反傳統而大膽的結論”提供一則佐證。綜合材料一、二,說明明清時期儒學發展的趨勢。(7分) (3)材料三中的“理性”與材料一中的“天理”有何區別?與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反封建方面有何發展之處?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造成以上差異的根源。(6分)27.(16分)100多年辛亥革命后口號從“驅除韃虜”改為“五族共和”(分)高三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一、選擇題(本大題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題號12345678910111213答案ACBABCBCDCDDB題號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BDACACCBAADD二、非選擇題(第26題18分,第27題16分,第28題16分,共50分。26.(1)新特點:增加了儒學的哲學思辨色彩 (1分) 。不同點:關于宇宙本原,二程認為理是萬物本原,王陽明認為心是萬物本原 (2分)。關于認識論,二程主張探究外物,王陽明強調內心自省。(2分)(2) 依據:進步的歷史觀。(或“事物是發展的觀點”。)(1分)佐證:列舉黃宗羲、顧炎武的思想說明即可。(如黃宗羲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君臣平等”、“ 限制君權,以學校作為決定是非的最高機構”、“主張工商皆本”;顧炎武提出“眾治”、 揭露君主專制的弊端、主張“經世致用”等皆可。)(2分)趨勢:一方面理學逐漸走向極端(或“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論任務完成”) (2分)。另一方面出現反傳統儒學,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2分) 。(3)區別:材料三中的“理性”指獨立的思考與自主的精神,材料一中“天理”的實質是封建等級秩序。(2分)發展之處:提出資產階級國家學說。(2分)根源:社會經濟基礎的差異。(2分)27.(1)特點:將西方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創建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領導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成立中華民國;頒布《臨時約法》維護民主共和。(分)(2)推翻滿清后,中國面臨分裂割據的危險(2分)孫中山對民族主義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維護民主共和。高じ考⌒試?題`庫丕顯文王,受天有大命。在武王嗣文作邦,辟厥匿,匍有四方。圖1圖2圖3貪食小犬死不足惜◇《神圣家族》第一次系統地闡明了唯物主義歷史觀◇《共產黨宣言》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擬定的綱領◇ 列寧在“四月提綱”中提出“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吧神問感覺不通。材料三中的家國愛鄉不遭到學生打擊后達到鼎盛。近代◇ 俄國十月革命結浙江省寧波市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試題歷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1041347.html
相關閱讀:山東師大附中2014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
高三文綜歷史聯考試題(天津市帶答案)
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2015--2015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三歷史試
廣東省“十二!2013——2014學年度高三第2次聯考文綜歷史試題(
山東省青島市屆高三期末檢測 歷史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