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區普通校第一學期聯考試卷高三 歷史 命題校:北京一中 11月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分,考試用時分鐘?荚嚱Y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祝各位考生考試順利!第卷A.平民成為城邦的最高統治者 B.賦予了平民直接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力 C.貴族在政權中已無足輕重 D.雅典已經建立了完善的公民民主制度【答案】B【gkstk解析】考點:梭倫改革。依據材料中“窮人……只能作為公民大會的成員或作為陪審員來參與國政…他們就漸漸成為法律和城邦的真正主人!,可以得出A項說法與材料不符;C項說法材料無從體現;D項說法也與材料內容不符;結合所學知識,梭倫改革使平民能參加公民大會或作為陪審員,直接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故選B。2. 論文的關鍵詞對內容有著提綱挈領的作用。有一篇評價某歷史人物的論文,關鍵詞有“哲學家”“中庸之道”“三段論”等,該人物最有可能是 A.普羅塔哥拉 B.蘇格拉底 C.柏拉圖 D.亞里士多德【答案】D【gkstk解析】考點:亞里士多德。結合所學知識,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在邏輯學方面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論,其主張中產階級執政,體現了其中庸思想。故選D。普羅塔格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蘇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識”、“認識你自己”。3.關于羅馬法,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十二銅表法》是羅馬法的起源 B.《查士丁尼法典》維護羅馬共和國統治C.羅馬法為調節社會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 D.羅馬法是對后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答案】B【gkstk解析】考點:《查士丁尼法典》。依據所學知識,《查士丁尼法典》是公元六世紀,羅馬大帝查士丁尼頒布的,其有效的維護了東羅馬帝國的統治。故B說法錯誤。其他三項說法均正確。4.德國著名法學家耶林格曾說:“羅馬曾經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則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許是其中最為和平,最為持久的征服。”下列說法全面體現了以上觀點的是A.在羅馬帝國征服擴張過程中羅馬法律所起的作用最大B.查士丁尼法典是世界歷史上第一部系統完備的成文法C.羅馬法使審判、量刑皆有法可依使平民利益得到保護D.羅馬法對近代歐美國家的立法和司法產生了重要影響【答案】D【gkstk解析】考點:羅馬法的影響。依據材料中“第三次征服也許是其中最為和平,最為持久的征服”,結合所學羅馬法的影響可知,羅馬法維系了羅馬帝國的長治久安和繁榮進步,成為近現代資產階級法學的淵源和先驅,其蘊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觀念具有超越時間、地域、民族的永恒價值。故選D。其他三項說法均錯誤。5. 在世界歷史上,首次出現“南北美洲生產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亞洲提供各種奢侈品,西歐則指揮這些全球性活動”。這種現象出現的背景是A.新航路開辟加強了各大洲聯系 B.近代自然科學在歐洲產生C.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D.工業革命在世界的擴展【答案】A【gkstk解析】考點:新航路開辟的影響。依據材料中的首次出現“南北美洲生產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亞洲提供各種奢侈品”,結合所學知識,新航路的開辟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加強了歐洲與美洲、非洲、亞洲之間的聯系,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故選A。B項產生的背景同樣是新航路的開辟,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C、D兩項都是在19世紀中上期,故排除。6.1570—1780年,歐洲國家商船的運載能力發生巨大變化。閱讀下圖(單位:噸)判斷甲、乙兩國分別是 年份國家157016701780甲232000568000450000乙510002600001000000A.英國、西班牙 B.荷蘭、葡萄牙 C.英國、荷蘭 D.荷蘭、英國【答案】D【gkstk解析】考點:荷蘭和英國的殖民爭霸戰爭。依據所學知識,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葡萄牙兩國很快衰落;17世紀,荷蘭以其發達的海上航運業,成為“海上馬車夫”;1651年英國頒布《航海條例》,矛頭直指荷蘭,引發了三次英荷戰爭,荷蘭戰敗,喪失了其海上霸主的優勢。結合圖表中的甲在初期的占絕對優勢的運載能力,到十八世紀有所下降;相反乙國家的運載能力的不斷急劇上升。這反映了荷蘭、英國的發展情況。故選D。7.整個18世紀成為“理性的時代”和“批判的時代”。與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相比,啟蒙思想家的思考更側重于A.由神和自然轉向人類 B.與上帝直接對話C.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 D.批判神學統治【答案】C【gkstk解析】考點:啟蒙運動的主要思想。依據所學知識,啟蒙運動倡導理性和思想自由。古希臘的智者運動將研究的對象由神和自然轉向人類;宗教改革主張人人可與上帝直接對話;文藝復興則側重于批判神學統治,肯定人的價值和自然本性。故選C。8.《海國圖志》中記載:“(某國)都城有公會所,內分兩所,一曰爵房,一曰鄉紳房。爵房者,有爵位貴人及耶穌教士處之;鄉紳房者,由庶民推擇有才識學術者處之。國有大事,王諭相,相告之爵房,聚眾公議,參以條例,決其可否,輾轉告鄉紳房,必鄉紳大眾允諾而后行,否則寢其事勿論。”這段文字描述的制度是A. 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及上下兩院制 B. 法國的民主共和制及國民公會制C. 美國的三權分立制及參眾兩院制 D. 德國的君主立憲制及聯邦帝國兩院制【答案】A【gkstk解析】考點: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依據材料中的“一曰爵房,一曰鄉紳房。”、“國有大事,王諭相,相告之爵房,…輾轉告鄉紳房,必鄉紳大眾允諾而后行”?梢缘贸鲎h會分為兩院制,一是由貴族組成,二是由資產階級組成,選舉產生;國家權力的中心在“鄉紳房”。同時制度中存在國王。故應是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和議會的上下兩院制。選A。德國的君主立憲制中權力中心在國王。9.關于英國《權利法案》和美國1787年憲法共同點的敘述正確的是①是資產階級革命成果的法律總結 ②為國家的穩定發展奠定了政治基礎 ③以法律形式確立了近代資本主義政治體制 ④都賦予了議會至高無上的權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gkstk解析】考點: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依據所學知識,英國的《權利法案》和美國1787年憲法都是資產階級革命成果的法律總結,以法律形式確立了近代資本主義政治體制,為國家的穩定發展奠定了政治基礎。英國的《權力法案》確定了議會高于王權的原則,議會是國家權力的中心;美國憲法加強了中央集權,其權力中心在總統。故④錯誤。選B。10.10月12日,美國參議院投票否決了總統奧巴馬4 470億美元就業方案,這意味著奧巴馬政府推動就業方案整體獲得通過的希望落空。這表明A. 美國總統要對國會負責 B. 美國總統由國會中的多數黨領袖擔任C.美國國會對總統有制約作用 D.美國國會擁有最高權力【答案】C【gkstk解析】考點:《1787年憲法》?聯邦制的權利結構。依據所學知識,美國總統由選民選舉產生,對選民和憲法負責。美國的政治體制按照三權分立的原則構建,總統有最高行政權,國會有最高立法權,最高司法權屬于聯邦法院;三權相互獨立又相互制約。材料內容體現了國會有權否決總統的行政提案,體現了制約作用。故選C。11.美國《獨立宣言》和法國《人權宣言》這兩大文獻產生的共同歷史背景是①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反對封建專制統治③受到啟蒙思想的影響 ④抗擊外國殖民侵略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答案】B【gkstk解析】考點:《獨立宣言》與《人權宣言》。依據所學知識,美國《獨立宣言》的背景是反抗宗主國英國的北美獨立戰爭;法國的《人權宣言》是在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的法國大革命的背景下頒布的。故②、④兩項說法不是其共同點。故選B。12.英國的漫畫家創作了題為《瑪麗安娜女郎(法國的象征)終于挑好帽子了》的漫畫。畫中的房間衣物凌亂,女郎站在鏡子前面,終于挑好并戴上了象征共和制度的三色帽。這幅漫畫的含義是 A. 法國的政治制度像女郎的時裝,可以隨時改變B. 法國的共和制度像女郎的帽子,只是裝飾品C. 法國的政治制度像女郎一樣軟弱無能D. 法國的共和制度經過長時間的變動才確定下來【答案】D【gkstk解析】考點:法國共和政體確立的過程。材料中的“畫中的房間衣物凌亂,女郎站在鏡子前面,終于挑好并戴上了象征共和制度的三色帽”,反映了法國最終確立的共和制度,但過程是漫長的。故選D。13.馬克?認為“英國革命和美國革命對現代民主政治的創新具有重大意義”。這里的“創新”主要指A.確立了資本主義國家現代化的政體典范 B.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C.第一次完成了民族民主革命的雙重任務 D.建立起中央集權制的民主共和國【答案】A【gkstk解析】考點: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題干問的是英國和美國革命對現代民主政治的創新。結合所學知識,英國最早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君主立憲制;美國開創了新的政治制度即民主共和制。B項是經濟方面,與題干要求不符;C、D兩項都是美國。14.某班歷史學習小組在探究“工業文明的前奏”這一課題時,下列材料應該排除的是A.《物種起源》 B.《權利法案》C.《十日談》 D.《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答案】A【gkstk解析】考點:工業革命的背景。“工業文明的前奏”指的是工業革命的背景。B項是工業革命開始的政治前提;C項是文藝復興解放了人的思想;D項是牛頓的經典力學,為工業革命提供了理論基礎。A項《物種起源》是1859年達爾文發表的,體現了工業革命促進了自然科學的發展,屬于工業革命的影響。故選A。15.下列對該推理判斷表述正確的是 材料理解結論英國社會比較開放,善于吸收別國的先進技術;英國實行比較寬容的北京市東城區普通校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聯考_歷史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1083103.html
相關閱讀:山東省青島市屆高三期末檢測 歷史試題
山東師大附中2014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
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2015--2015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三歷史試
高三文綜歷史聯考試題(天津市帶答案)
廣東省“十二!2013——2014學年度高三第2次聯考文綜歷史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