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三歷史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120分鐘第I卷(選擇題)本卷共小題,每題分,共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請將選擇題答案填涂在答題卡上) A.西周是中國“家天下”的開始 B.周代分封制的對象全是王室子弟 C.分封制與宗法制兩者緊密結合 D.周政權是壟斷性的中央集權2. 秦滅六國后,嬴政自稱“賴宗廟之靈”,進而又采用“五德之運”的學說,“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從所不勝,為___德”。上述材料中的空格處應為 A.水 B.木 C.金 D.土3. 許多史書記載,在中國古代,有些事皇帝不在朝會中提出,而“下其議”于一定范圍的官員,如“九卿會議”、“王大臣會議”,然后再將意見上奏,謂之“謂議”。這種說法 A.說明多數皇帝是比較開明的 B.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決策失誤 C.目的在于限制丞相的權力 D.反映皇權經常受到制約4. 《漢書?百官公卿表》載:“大率十里一亭,亭有亭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皆秦制也!辈牧现械摹扒刂啤笔侵 A.三公九卿制 B.專制主義制度 C.中央集權制 D.皇帝制度5. 錢穆在評論中國古代某制度時說,它“可以培植全國人民對政治之興味……可以團結全國各地域于一個中央之統治!边@一制度是 A.郡縣制 B.察舉制 C.科舉制 D.行省制6. 鴉片戰爭對中國而言是正義的戰爭,但卻是英國獲勝。從歷史發展趨勢的角度來看,這主要表明 A.腐朽的封建制度無法戰勝新興的資本主義 B.綜合國力的強弱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條件 C.戰爭性質是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 D.戰爭的結果是與作戰方針有直接的聯系7. 民國學者蔣廷黻指出:“中國當初的目的全在禁煙。……故鴉片戰爭的發生,非中、英兩國所預料,更非兩者所預謀。戰爭雖非偶然的,無歷史背景的,然初不過因禁煙而起沖突,繼則因沖突而起報復,終乃流為戰爭!毕铝杏^點與材料一致的是 A.國人預料到禁煙會導致戰爭 B.戰爭的原因是英國預謀已久 C.禁煙運動是鴉片戰爭的誘因 D.社會制度差異是戰爭的起因8. 學者李澤厚說:“遺憾的是,就在這期間,也就是在1908年,慈禧死掉了。如果早死十年就好了,戊戌變法可能成功;如果她晚死十年也好,就不會有辛亥革命了。”在李澤厚看來 A.戊戌變法的失敗是必然的 B.辛亥革命的爆發是偶然的 C.戊戌變動失敗根源于資產階級力量弱小 D.辛亥革命的爆發與慈禧的死有直接關系9. 洪秀全認為南京“地連三楚,勢控兩江,群山屏圍,長江襟帶,鐘阜有龍蟠之像,石城有虎踞之形”,在他的堅持下,太平天國最終在此建立了政權。由此可見,定都南京最重要的政治意義在于 A.使太平天國運動有了穩固的根據地 B.徹底推翻清政府統一全中國 C.利用交通等優勢發展經濟振興國家 D.占據有利地形與清政府對峙10. 近代某條約規定,“日本輪船得駛入下開各口,附搭行客,裝運貨物:一、從湖北宜昌溯長江以至四川省重慶府;二、從上海駛進吳淞口及運河以至蘇州府、杭州府”。這一規定 A.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條件 B.使列強獲得在長江口岸的通航權 C.使中國喪失了更多領土主權 D.便于列強侵略勢力深入內地11. 有人評價中國近代某場戰爭時說,“這場戰爭,實際上是兩個從事現代歷一代人之久的國家間的一場重大較量!边@場戰爭的后果是 A.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B.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C.大大加深中國的半殖民半封建化程度 D.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2. 1919年10月,孫中山在公開演講中說:“試觀這次學生運動,于甚短之期間,收絕倫之效果,可知結合者強也!贝苏Z表明 A.學生運動是救國的主要力量 B.全民團結才能產生巨大力量 C.工農結合是救國的唯一途徑 D.國共團結合作才能挽救國家13. 1949年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報告中指出:“(新中國成立后)不承認國民黨時代的任何外國外交機關和外交人員的合法地位,不承認國民黨時代的一切賣國條約的繼續存在。”在此指導思想下,新中國成立后制定的外交方針是 A.“另起爐灶” B.“求同存異” C.“一邊倒” D.“和平共處”14. 1954年劉少奇在《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報告》中指出:“我們制定憲法是以事實為依據的……這就是我國人民已經在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和反對官僚資本主義的長期革命斗爭中取得了徹底勝利的事實!边@表明該憲法草案 A.體現了新民主主義的原則 B.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C.體現了民主革命的目標 D.以民主革命勝利為基石15. 列寧在《四月提綱》中指出:“俄國當前形勢的特點是從革命的第一階段向革命的第二階段過渡……使政權轉到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手中!毕铝兄袊录c俄國這一“過渡”性質相類似的是 A.國民大革命 B.抗日戰爭 C.解放戰爭 D.三大改造16. 徐中約在《中國近代史》中說:“除了受日本的外來入侵、派系政客及新軍閥的內部傾軋之威脅外,國民政府還面臨著來自共產黨的更大、更根本的挑戰!毕铝兴姆貓D最能體現這一時期共產黨對國民政府挑戰的地區是 A. B. C. D.17. 港澳問題與臺灣問題在性質上的不同之處是A.前者是中國內政,后者是歷史遺留問題 B.前者是歷史遺留問題,后者是中國內政 C.后者允許保留軍隊 D.前者是不平等的國際問題,后者是平等的國內問題18. “對新貴的認可等于獎勵智慧而非出身……在物質與精神上為雅典黃金時代的到來奠定了基礎……!斌w現這一評價的古希臘梭倫改革措施是 A.設立公民大會 B.發放觀劇津貼 C.保障奴隸主貴族特權 D.按財產的多少劃分等級19. 對于羅馬法在英國的影響,日本學者宮本正雄所說:“無形而繼受其思想,非有形而輸入其制度!庇纱丝梢 A.英國受羅馬法影響的程度較少 B.古羅馬的思想制度等深刻影響英國社會 C.羅馬法的精髓是在其思想和制度 D.英國吸收羅馬法重在實質不追求形式20. 1871年法蘭西國民議會中;逝烧加邢喈數膬瀯荩783名議員中僅有200多名議員是贊成共和的,然而,1875年憲法卻確立了共和體制。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法國政局復雜,共和派占據絕對優勢 B.大革命使封建殘余勢力退出歷史舞臺 C.啟蒙運動民主共和思想廣泛傳播 D.工業化發展使資產階級力量不斷增強21. 英國史學家狄金森指出,“在論爭中,無論是輝格黨還是托利黨,都逐漸認同、神圣的王權應該淡出英國的政治舞臺,人類的幸福憲政的基礎之上。這就使英國避免了兩個方面的極端權力:絕對的王權和絕對的大眾權力!边@一觀點是 A.描繪了三權分立的矛盾和斗爭 B.論述了當時分布憲法的必要性 C.論證了王權不應該“神圣化” D.說明頒布《權利法案》十分必要22. 英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不僅反映了它們本身發生的地區即英法兩國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整個世界的要求。”該論述主要說明英法革命的成功標志著 A.新生產方式的確立 B.新階級的完全勝利 C.新社會制度的勝利 D.舊制度的完全瓦解23. 美國歷史學家弗格森在《美國革命史(1763-1790)》中寫道:“1776年革命派認為自由是保護個人權利,反對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聯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們的理解,則是反對群眾暴政的侵犯!备鶕目捶,創立美國聯邦政府 A.背離了美國革命的原則 B.強化了全國性政府的權力 C.忽視了對個人自由的保護 D.維護了地方政府的權力24. “要尋找出一種結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來防御和保障每個結合者的人身和財富,并且由于這一結合而使每一個與全體相聯合的個人又只不過是在服從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樣地自由!币韵聡业恼螌嵺`中不能充分實現這一主張的是 A.英國 B.美國 C.法國 D.德國25. 以下事件中體現“勞動群眾通過其政治代表當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的是 A.巴黎公社的建立 B.蘇維埃俄國的建立 C.中華民國的建立 D.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建立26. 1962年,法國某報紙說,戴高樂總統應該時刻準備亮出持有的大量美元這張外交王牌,通過向美國購買黃金而對其施壓。美國政府對此頗為重視,認為“法國持有的美元所表現的既是一個政治問題,也是一個經濟問題!边@反映了 A.世界多極化的趨勢 B.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 C.法國與美國的矛盾尖銳 D.馬歇爾計劃引起法國的不滿27. 路透社評論某國際組織時說,“作為一種獨立于美蘇兩國領導的軍事條約組織的道德力量,強調最初在萬隆會議上獲得贊成的和平共處原則!边@一國際組織是A. B. C. D.28. 19世紀中葉,德國人自上而下地完成了法國人曾經“自下而上干的事”。這個“事”的實質是 A.建立君主立憲制國家 B.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掃除障礙 C.反對封建專制制度 D.開拓海外殖民地29. 20世紀70年代,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戰,是因為歐洲共同體和日本 A.在很多經濟領域已經趕上并超過美國 B.軍事力量大大增強 C.開始奉行相對獨立的外交政策 D.推行社會福利制度,緩和了社會矛盾30. 中美建交以來,兩國關系多次出現波折,但經雙方努力又得到恢復和發展。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中美雙方存在廣泛的共同利益 B.中美矛盾已徹底解決 C.中美雙方雖有分歧但無根本利益沖突 D.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正逐漸消失31.錢穆認為“春秋到戰國,世襲特權推翻,制約經濟解放,福建省莆田一中屆高三上學期第一學段(期中)考試歷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1052219.html
相關閱讀:山東省青島市屆高三期末檢測 歷史試題
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2015--2015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三歷史試
高三文綜歷史聯考試題(天津市帶答案)
山東師大附中2014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
廣東省“十二!2013——2014學年度高三第2次聯考文綜歷史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