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襄陽市普通高中第二次調研統一測試歷史第Ⅰ卷(選擇題 共140分) 本卷共35個小題,每小題4分,共14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24.異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喪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諸侯之制;二曰廟數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數者,皆周之所以綱紀天下。是故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異姓之勢弱,天子之位尊;有嫡庶之制,于是有宗法、有服術,而自國以至天下合為一家……周人一統之策實存于是!盇.作者認為宗法制度是西周一切典章制度的源泉B.作者有一種對西C.作者認為制度創新是西周穩定的核心D.作者認為中國早在西周就已經奠定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格局25.宋仁宗曾說:“措置天下事,正不欲專從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則可,有一不然,難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議,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為便,則臺諫公言其失,改之為易!痹撗哉摲从吵鏊未 A.君主專制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的強化 B.君主專制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的削弱 C.君主專制下的理性精神 D.相權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君權26.以下為中國古代社會①工商雜稅逐漸增長并超過農業稅②人口增長緩慢、土地種植面積縮小使農業稅額徘徊③商品經濟活躍④該時期經濟結構轉變為以工商業為主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③④27.民國某年12月15日,在清華大學工字廳召開了清華教授會臨時會議,朱自清、聞一多等教授共同起草了一份《宣言》。宣言中說:“夫統一之局,成之甚難。而毀之甚易,辛亥迄今二十余年,始有今日之局。此局一壞,恐世界大勢斷不容我再有統一之機會。此次之叛變,假抗日之美名,召亡國之實禍,破民政府迅予討伐外,尚望全國人士一致主張,國家幸甚!毙灾新曈懙氖茿.西安事變 B.偽滿洲國的成立 C.皖南事變 D.福建事變28.五四時期,《東方雜志》主編錢智修感慨道:“濂洛關閩,年湮代遠,不可作矣。問有如黃顧顏王之艱苦卓絕、獨創學風者乎?無有也。問有如江永、戴震之立書著說、發明絕學者乎?無有也。問有如俞樾、黃以周之久主書院、門弟子遍于東南者乎?無有也。問有如李善蘭、華蘅芳之精研歷算、譯著傳于?亦無有也。有之,則載政客為巨魁之學會及元勛偉人之政書尺牘耳!弊髡邽楹斡写烁锌? A.反對傳播西學的立場 B.批判五四運動將學術思想救國導向政治救國 C.對國學衰落現狀的無奈 D.批判當時學術政治化,倡導學術獨立29.下圖是新中國某時期河南省某縣發行的“覺悟票”正面及背面說明,對其解讀正確的是 A.計劃經濟時代商品短缺的產物 B.人民公社時期刮共產風的產物 C.平均主義大鍋飯受挫后的產物 D.大躍進運動的產物30.歷史總是多樣的,但不同之中也偶有一致之處。17—18世紀,當歐洲各國紛紛推行“重商主義”的經濟政策時,中國明清政府仍繼續堅守“重農抑商”的政策,二者的相似之處在于 A.都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B.結果都增強了各國的經濟實力 C.是國家干預經濟的表現D.加強了封建勢力的力量31.“作為現代憲法的基礎的一些普遍原則,即那些為17時的大不列顛尚未獲得全勝的原則,已在新英格蘭的法律上得到全部承認,并被訂于法律的條款之內。這些原則是:人民參與公務,自由投票決定賦稅,為行政官員規定責任,個人自由,陪審團參加審判。所有這些,都未經討論而在事實上確定下來!痹摬牧戏从矨.《權利法案》確立了現代社會的自由原則B.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現代法治原則C.英國式的民主自由在空間上的延伸 D.英國的憲政走在時代的前列32.法國以暴風驟雨式的革命方式向現代民主社會轉型,原因是多方面的,托克維爾認為,“巴黎從外部取得了至高無上的權力,同時,也成為工廠和制造業城市,……這同樣巴黎的特殊地位是40年來在我們眼前不斷更迭的所有政府跨臺的重要原因!f君主制突然之間猛然崩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此”,“恰如人的腦袋過大,一旦中風,整個軀體便將癱瘓!睋牧戏▏蟾锩从 A.舊君主制下社會矛盾長久積累的結果 B.法國的中央集權制度 C.貴族的特權造成社會不平等D.啟蒙思想的巨大影響力33.美國經濟學家萊斯特?瑟羅在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慎明探討蘇聯解體的原因時說:“試想。(教皇)保羅二世今天宣布上帝不存在,明?”他認為蘇聯解體的原因是 A.戈爾巴喬夫宣告蘇聯解體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B.信仰可以不同,但絕對不能懷疑 C.必須堅持西方基督文明才能拯救這個世界 D.不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才導致解體34.下表反映了美國iPhone手機部分零部件的生產情況,分析該表內容可得出的結論是產品/服務成本蘋果Apple()東芝Toshiba()$40.00Samsung()$14.46lnfineon()GPS接收器$11.80Foxconn()≤$6.50 ①跨國公司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②生產資本與資源的優化配置是跨國公司的追求方向 ③利潤因技術層次的不同而存在明顯落差 ④國際分工不平衡,存在著兩極分化的現象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35.傅斯年在《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談到:“凡一種學問能擴充他作研究時應用的工具的,則進步,不能的,則退步!睋耍瑲v史研究應該重視 A.語言研究 B.邊緣學科 C.社會應用 D.擴充知識(非選擇題 共160分)本卷包括必考題和選考題兩部分,第36—41題為必考題,每個試題考生都必須做答。第42-48題為選考題,考生根據要求做答。40.(25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由于歐洲列強竭力尋求新的殖民地,以確保剩余資本和剩余產品有海外市場,經濟上的競爭還激起了對殖民地的爭奪。由于德國人直到1871年國家統一之后才參與殖民地爭奪,所以,他們特別積極,要求建立一個與其日益增長的經濟實力相稱的帝國。泛日耳曼同盟把目標對準了葡萄牙、荷蘭和比利時這樣一些小國的富裕的殖民地,并堅決認為德國還必須擁有“顯要的地位”。但是,德國人發現,他們在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地區都受到了英國遼闊的殖民地的阻擋;他們痛罵英國人是“占著毛坑不拉屎的”的自私鬼。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第一次世界大戰:全球性的影響)材料二 1912年冬,哈尼斯曾坦率地告訴德國駐倫敦大使李奇諾斯基:英國必須竭力維持大陸兩個集團的均勢,決不能聽任法國被搞垮;因此這種爆發時,英國一定會站在法俄一邊。威廉二世也是心里有數的,他曾說:“當斯拉夫族和日耳曼族進行最后斗爭時,盎格魯-薩克森人將站在斯拉夫人和高盧人一邊。” ——趙輝杰《略論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德關系的演變》材料三 有人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亞洲戰爭不過是歐美國家與亞洲國家圍繞是歐美人還是亞洲自己人對亞洲管理權的爭奪,而中國人卻阻止了日本人的“大東亞新秩序”計劃。(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一戰前英德兩國的沖突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及怎樣認識。(13分)(2)結合所學知識如何評價材料三的觀念。(12分)41.(12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美國當代政治學家亨廷頓認為:在處于現代化過程中的國家,由于社會逐漸開放,社會結構開始出現變遷,社會動員擴大,人的自主意識覺醒,人們對改革的期望值隨著改革的進行日愈膨脹,而國家制度和整合機制的變革卻相對滯后,滿足不了人們被調動起來的欲望和訴求,因而民眾中產生了一種相對挫折感,并引發彌散性的不滿情緒,導致社會失序。對此,加強中央權威的力量也就成為一個迫不得已的選擇。該觀念成為新權威主義的理論依據!咀⑨尅啃聶嗤髁x是指主張改革之初就遇到種種問題在舊體制向近(現)代商品經濟秩序和民主政治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建立強有力的有近(現)代化導向的權威政治來協調整合社會秩序,并引導近(現)代化進程。作為學說,新權威主義被用以描述或解釋處于現代化初期階段國家的政治發展現象,而作為政治實踐,新權威主義則是介于傳統權威主義和民主主義之間的一種過渡體制。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新權威主義”的相關觀念。(要求:對該觀念贊成、反對或另有觀念均可,要求觀念明確,史論結合)45.(15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1834年,英國通過了《濟貧法修正案》即新濟貧法,它規定,從1835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時濟貧院外所有壯年男子的救濟,受救濟者必須是被收容在濟貧院中的貧民。建立有三個合適的人組成的“英格蘭和威爾士濟貧法委員會”。同時還規定,地方濟貧管理機構的職責和權限,管理員不再是無薪俸的義務工作者,而由納稅人選舉產生,領取工資。有人這樣描述濟貧院的基本情況:所內的生活條件極為惡劣,勞動極其繁重,貧民望而卻步,被稱之為勞動者的“巴士底獄”。政府就是用這種方法來減少受救濟的人口和濟貧的支出。材料二 過去政府保證的基本人權是說,你可以自由地去爭取你自己的幸福,至于爭取得來,爭取不來,政府管不了了,競爭的結果是,你失敗了、你破產了、你沒飯了,這些不是政府要管的事情,F在把政府的職能轉變過來了,在經濟上的保障,就是說,不餓死人也是政府的職能了,這個最低的保障就是,無匱乏的自由變成了基本的人權。這一點,我覺得在美國的觀念上是一個很大的革命。 ——資中筠談羅斯福新政“大國崛起解說詞”(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的知識,分析1834年英國修正濟貧法的時代背景。談談你對新濟貧法如何認識。(8分)(2)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材料二的美國政府在保障方面采取哪些措施?其重要歷史意義是什么?(7分)46.(15分)【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材料一 他們(指啟蒙思想家)發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則,打算通過這些原則實現大規模的社會改革。其中特別使我們感興趣的是他們在經濟、宗教和政治三個領域中提出的一些具體建議。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材料二 湖北省襄陽市屆高三第二次(3月)調研統一測試 歷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1061908.html
相關閱讀:高三文綜歷史聯考試題(天津市帶答案)
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2015--2015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三歷史試
山東師大附中2014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
廣東省“十二!2013——2014學年度高三第2次聯考文綜歷史試題(
山東省青島市屆高三期末檢測 歷史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