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類型:A高三年級質量檢測歷 史 試 題 .11本試卷共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第I卷1至6頁,第Ⅱ卷7至10頁。考試時間為90分鐘,滿分為100分。第I卷(選擇題45分)注意事項:1.答第I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學號、考試科目涂寫在答題卡上。2.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第Ⅱ卷答在答題紙規定位置內,超出部分無效。4.考試結束后,監考人將試卷答題紙和答題卡一并收回。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5分。共45分。在每小題所列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新全球史》寫道:“其目的在于確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現類似于漢朝的土地兼并。這項制度根據土地貧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將土地分配給個人及其家庭”。材料中提到的這一制度是A.井田制 B.均田制C.地主土地私有制 D.農民土地私有制2.《漢書》記載:“(張)安世尊為公侯,食邑萬戶,然身衣弋綈(黑色),夫人自紡績,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內治產業,累織纖微,是以能殖其貨,富于大將軍(霍)光!辈牧戏从吵鑫鳚hA.私人紡織作坊頗具規模B.民營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C.官營紡織作坊非常發達D.政府鼓勵民間手工業的發展3.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寫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時期值得注意的是,發生了一場名副其實的商業革命,對整個歐亞大陸有重大意義!毕铝袌D片與這一論斷無關的是4.山西平遙是晉商的發源地。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國第一家現代銀行的雛形“日升昌”票號在此誕生,隨后它在中國很多省設有分支機構,到19世紀40年代,其業務擴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羅斯等國家。下列結論錯誤的是A.明清時期商品經濟有了新的發展 B.晉商注重探索經濟交往的支付方式C.山西是當時中國的經濟重心 D.新型匯兌業在中國開始發展5.下面是我國古代某地區居民的職業結構表。這里的“某地區”應該是職業自耕和地主佃農工場工人商人、工場主占人口比例24%36%30%10%A.漢代江南地區 B.唐代關中地區C.宋代太湖地區 D.明末蘇杭地區6.黃遵憲有詩“國初海禁嚴,立意比驅鱷。借端累無辜,此事實大錯!薄按箦e”產生的最深遠的影響是A.限制外商來華阻礙中外貿易 B.自我封閉扼殺了社會進步的可能性C.禁止國人海外經商限制了商品市場 D.隔絕大陸與臺灣的正常往來7.一位美國歷史學家這樣寫道:“在歐洲的海外擴張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而是那些擁有資本的企業家們!睂@一觀點最恰當的解釋是A.國內資本的大量積累是海外擴張的根本原因B.凸顯了企業家的作用C.企業家參與航;顒,并為海外擴張提供了物質支持D.否認了航海家們的貢獻8.從全球史觀的角度來看,殖民擴張的積極意義主要表現在A.促進了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 B.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方式C.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 D.促進了世界各地的平衡發展9.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在談到英國工業革命時寫道:“工業革命不能僅僅歸因于一小群發明者的天才,天才無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紀后期起了作用的種種有利力量的結果!薄胺N種有利力量”應包括①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生產技術的進步②海外殖民擴張和海外市場的擴大③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④工廠的出現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10.習慣上把第一、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分別稱之為“蒸汽時代”和“電氣時代”,這樣劃分的主要依據是A.機械特色不同 B.構成材料不同C.交通工具不同 D.能源動力不同11.至20世紀初,“外貨風行,土布漸歸淘汰”,洋布戰勝土布的直接原因是A.洋布價格低廉 B.洋布廣告充斥C.洋布引領時尚 D.洋布外觀漂亮12.某歷史學習興趣小組為研究洋務運動確立了一個“守舊與創新”的主題,下列對該主題的理解正確的有①守舊是指洋務運動不愿引起西方先進科技②創新是指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③守舊是對洋務運動維護封建統治的目的而言的④創新是指洋務運動對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變革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13.1873~1910年,我國農產品出口總值呈不斷上升的趨勢。促成這種趨勢的因素不包括A.列強對華經濟掠奪加強 B.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自然經濟進一步發展 D.世界市場最終形成14.下圖是某學生繪制的“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曲線圖”。該圖中有一處明顯錯誤,它是A.①~②段B.②~③段C.③~④段D.④~⑤段15.據《中國近代經濟研究》統計,1912~1919年全國注冊工廠在各省分布比例如下:直隸(含天津)江蘇(含上海)浙江廣東山東福建湖北奉天其余省份58%19.82%5.37%4.22%3.96%2.56%2.43%2.43%1.02%該組統計數據表明A.民族工業的發展受到嚴重挫折B.民族工業在地區分布上嚴重不平衡C.民族資本較之于外國資本仍處于劣勢D.民族工業的發展只是沒有前途的經濟奇跡16.維新派人士發起女權運動的主要原因是A.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響 B.外國教會的宣傳C.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要求 D.清政府政策的影響17.某學校歷史探究小組在圖書館搜尋資料時找到了以下一組圖片,該小組成員為它們確定的主題中,最恰當的是A.民族工業的曲折歷程和新的春天B.“實業救國”道路在近代中國行不通C.民族工業在近代中國的發展困難重重D.民族工業在近代中國的主導地位和作用18.“耐潑曼”(Nepman)是20世紀初期出現在俄羅斯的一個新名詞,它指“能雇傭勞力,并能保留他們在經營中獲得的利潤的農民和新商人”。這一名詞的出現是由于A.國家工業化的推行 B.新經濟政策的實施C.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施 D.農業集體化政策的推行19.史學家認為,蘇聯一貫的致命錯誤之一,也是它垮臺的關鍵原因之一,就是把農村看作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殖民地”。對材料理解正確的是A.蘇聯片面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B.蘇聯建設長期忽視輕工業和農業C.蘇聯農民思想覺悟水平太低D.蘇聯為發展工業,對農村和農民索取太多20.1945年英國工黨上臺執政后,大力推行社會福利等政策,目的是為了A.強化自由放任主義 B.改變資本主義性質C.減輕政府財政負擔 D.擴大消費、刺激經濟恢復發展21.“頂上陰謀家的帽子剛脫,頭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進門庭,蠻干家的門牌就已掛出!边@是對蘇聯一位政治家的評價,這位政治家“蠻干”主要表現在A.實行余糧征集制 B.進行政治體制改革C.實現農業全盤集體化 D.開展種植玉米運動22.下圖是一張股票,發行這張股票有利于A.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B.建立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C.建立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D.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23.《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記載:“……集體農業的痕跡,大量從中國農村消失了。”在這里“消失”的原因應是A.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開展 B.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建立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 D.農民土地所有制的實現24.下圖為“中國對外開放空間擴展示意圖”,對此圖的理解正確的有①率先從東南沿海四個經濟特區起步②逐漸開放到東部沿海地帶③進一步開放沿江、沿邊和內陸省會城市④形成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④25.某組織于2010年9月27日表示:“英國政府收緊財政的計劃有利于長期經濟復蘇,但將損害短期經濟增長,如果此風險顯現,英國的貨幣政策需要快速作出反應!睆钠潢P注的內容看,該組織很有可能是A.世界銀行 B.國際貨幣基金組織C.世貿組織 D.關貿總協定26.形成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有三大支柱——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關貿總協定。對其歷史地位相同點的概括,最全面的是①美國經濟勢力膨脹的產物②美國都占有特殊地位③穩定了世界經濟秩序④抑制了貿易保護主義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27.2010年2月,歐盟連續召開三次重要會議,討論如何應對希臘債務危機給歐元區帶來的影響。下列有關的敘述正確的是①歐元正式啟用于兩極格局解體后②歐元區的形成標志著歐洲一體化的完成③歐元的使用有利于歐洲經濟的穩定發展 ④歐元的使用引發了希臘等國的債務危機A.①②③ B.②③④C.②④ D.①③28.由于成員國之間經濟實力存在較大差距,它們之間既存在“水平形態的經濟合作與競爭”,又存在“垂直形態的經濟合作與競爭”,開創了一種有別于其它區域經濟集團的“另類”合作新模式。該組織是A.東南亞國家聯盟 B.歐洲聯盟C.北美自由貿易區 D.世界貿易組織29.在一場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全球經濟發展趨勢”的討論中,同學們各抒己見。其中與當前學術界主流觀點明顯不符的是A.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是一把雙刃劍B.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C.經濟區域集團化是經濟全球化的最終歸宿D.世界貿易組織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30.下圖所反映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是A.國際經濟秩序不合理 B.發展中國家人口過剩C.發展中國家教育落后,人口素質低 D.經濟全球一體化的結果高三年級質量檢測歷 史 試 題 .11第Ⅱ卷(非選擇題55分)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第31題13分,第32題14分,第33題13分,第34題15分,共55分)31.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宋)范成大材料二材料三 英國著名經濟史學山東省泰安市屆高三期中考試試題 歷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1136173.html
相關閱讀:高三文綜歷史聯考試題(天津市帶答案)
廣東省“十二校”2013——2014學年度高三第2次聯考文綜歷史試題(
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2015--2015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三歷史試
山東省青島市屆高三期末檢測 歷史試題
山東師大附中2014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