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涼山州2014屆高三第二次診斷性測試歷史試題第I卷(選擇題48分) 第I卷(選擇題,48分)本卷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右圖為西周早期青銅文物、文物內銘文拓片,銘文記 載了周王……畢地的土地“方五十里”賞賜給召的史實。 這一文物( ) A是研究我國甲骨文的直接證據 B反映了士地側澎制度已經形成 C、是研究西周冶金技藝的原始資料 D說明周王實現了對全國的直接管理2《起居注》是由職業史官(記注官)記錄皇帝言行的檔案。漢時皇帝不允許觀看《起居注》。唐朝開了觀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觀閱成了慣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記注官泄密”為由,停止編纂《起居注》。這最能說明(。 A歷朝皇帝歷史知識日益豐富 B皇權呈現出不斷加強的趨勢C清代君主的權力不再受制約 D《起居注》史料不夠真實3某同學在研究性學習中引用了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中的一句話:“唐宋以來附舉盛句一旦廢止士才無所用……適雜劇之新體出遂多從事于此……充其才力.遂為千古獨絕之文字!睋伺袛,該同學的研究主題應是( 。 A元雜劇興盛的根本原因 B社會環境對文化發展的影響 C科舉考試在元代的發展 D.元雜劇空前絕后的歷史地位4、1514年.廣東布政司參議陳伯獻奏說:“近許官府抽分(注:征收進口稅).公為貿易.遂使奸民數千駕造巨舶,私置乓器,縱橫海上”。據此可知() A陳伯獻反對海禁政策 B明政府加強海禁力度c明代東南沿海遭到西方侵略 D明政府曾經放松海禁5從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絕大部分學成歸國后在軍政和實業部門就職.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擁護者。1905年前后留日學生近萬名,其中公派生的相當部分轉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現此種轉變的主要原因是(。 A科舉考試制度的廢除 B清廷革新能力的喪失C國內武裝起義的推動 D.中日甲午戰爭的影響6、讀下表,從表中信息,我們可以看出《申報》( ) A已經成為一種政論性報紙 B開始關注全國及國外的時政 C正在擺脫鄉土意識的束縛 D成為當時發行量最大的報紙7. 1940年9月7日,蔣介石下令“各戰區應以十八集團軍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漢各路之游擊破壞動作為法則……加強敵后游擊戰,專以鐵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線與兵站、倉庫、飛機場等實施有計劃、有組織之長期破壞!辈牧戏从吵觯ǎ A防御階段敵后戰場的抗戰 B國民黨在正面戰場全面開展游擊戰 C國共兩黨均開展敵后抗戰 D國共兩黨的抗戰路線逐漸趨向一致8.蘇格拉底曾說“我認為,想要得到正確的判斷,要根據知識,而不應根據多數。”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蘇格拉底批判雅典民主制的弊端 B蘇格拉底認為知識掌握在少數人手里 C蘇格拉底反對民主制度 D蘇格拉底認為知識等同于法律9在一場轟轟烈烈的政治運動過后,人們驚奇地發現運動的參與者有:王公貴族、平民、商人、店員、農民、地主、工廠主、工人、教師、學生、殘障人士等等。這場政治運動最可能屬于什么性質(。〢社會主義 B法西斯主義 C自由主義 D民族主義10梁啟超曾從一個中國人的角度來考察美國的憲政制度,他在(新大陸游記》中寫道:“彼美國者有兩重之政府,而其人民有兩重之愛國心者也。質而言之,則美國者以四十四之共和國而為一共和國也。”這里主要是指美國實行(。〢共和制 B聯郎制 C代議制 D三權分立11. 19世紀,一位到英國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對煤燃燒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煙霧,感覺到與她家鄉那種“單調的純凈”不同,這種舒服的煙霧“為空氣增加了一種可靠性和營養,讓你似乎能感覺到肺在咀嚼它”。這種感受的產生反映了她( ) A對英國環境污染的漠不關心 B對化學和醫學知識茫然無知 C.為本國的空氣純凈深感自豪 D為工業文明到來而興奮不已12以下海報是荷蘭政府于1949年刊印的,由此可知,荷蘭政府意在( ) A揭露美國利用經濟手段控制荷蘭的陰謀 B宣傳馬歇爾計劃對荷蘭經濟的重要性 C成為美國的盟友,共同遏制蘇聯D希望民眾與政府齊心協力克服經濟困難 第II卷(非選擇題,52分)13.(28分)危機一詞,含有險境和機會并存的意思。某種意義上,改革就是倒逼促進的,危機成為改革的催化劑。面對社會巨變、社會危機,應當審時度勢,堅持合乎潮流的制度創新,化解危機,促進社會轉型,實現民族振興。閱讀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秦國在春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落后于關東的齊、楚、燕、趙、魏、韓這六個大國。其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和賦稅改革,都比關東各國晚了很久。如魯國“初稅畝”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國的“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落后186年……。 戰國時期,隨著鋒利的鐵制兵器和強弩的發明,騎兵和野戰取代了車陣戰,軍隊主力由大量的農民取代了少量的“國人”,戰爭的領導權由擁有專門知識的將軍和兵法家取代了國君或卿大夫。秦國為首的國王任命官吏去管理新征服的土地,為了吸引農民參戰,出現了“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一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根據劉建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十六講》和《史記?商君列傳》等選編 (1)依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戰爭促進了秦國哪些制度變革?(4分)產生了哪些重大的政治影響。(4分)材料二 羅斯!靶抡笔窃诖笪C威脅美國的形勢下,用常規療法再也不能奏效,而被迫采用了試驗性療法,以保證資本主義的穩定與發展。…“新政”作為挽救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的救急藥方,其直接效果雖不十分顯著,但卻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摘自吳于厘濟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篇》(2)你怎樣理解材料二中提出的“留下了深遠的影響”。(6分)材料三:中國進口貿易激增,從1926年的17億多元增加到1932年的22億元。出口卻大大 下降,由1929年的將近16億元降到1932年的7億多元。1932年入超增加到8.6億元,比1926年增加了114.6%。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投資在1930年到1936年的6年中, 平均每年增加1.33億美元!1936年中國產業資本總額為55.46億元(不包括東北地 區在內),其中外國資本所占比重由20年代的51.6下降為35.3%;本國資本由20年代的48.4%上升為64.7%,其中官僚資本比重由26%上升為35.9%;民族資本主義資本比重由22.5%上升為28.8%. —摘編自《中國經濟史論壇》(3)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指出1936年中國經濟所面臨的背景和發展狀況。(8分)說明1936年民族工業獲得發展的原因和影響。(6分)14.(24分)“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第一需要,它的變化可以折身出社會的變遷。 材料一:《鳳岡陳氏族譜》載;“萬歷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比至,酋長延禮賓客, 每宴會,輒饗土產曰薯者,味甘美。公凱其種,賄于酋奴,獲之。……未幾伺間遁歸!檬欠N播天南,佐粒食,人無阻饑” 《維基百科?番薯》載:“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從呂宋攜帶甘薯回中國,試種后,‘甫及四月,啟土開掘,子母鉤連,大者如臂,小者如拳’,福建巡撫金學曾大力推廣! 李時珍(本草綱目》載:“海中之人多壽,亦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薯故也! (1)結合材料一分析當時甘薯大規模引入對中國所產生的作用(4分) 材料二;早在1930年代,季羨林在德國學習梵文的時候,便開始注意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歐美許多國的語言中(即所謂印歐語系的語言),表示“糖”這個字,英文是sugar,德文是Zucker,法文是were,俄文是caxap,其他語言也大同小異。這些字都是外來語,根源就是古印度梵文的sarkara。根據語言流變的規律,一個國家沒有某一件東西,這件東西從外國輸人,常常連名字也帶了進來,在這個國家成了音譯字。在中國,此類例子就多得很, 比如:咖啡、可可、、啤酒、蘋果派等,舉不勝舉!疤恰苯栌猛鈦碚Z,就說明歐洲原來沒有糖, 而印度則有。實物同名字一起傳進來,這就是文化交流。這個發現,在季羨林的腦子里留下了深刻印象,促使他產生了寫一部《糖史》的念頭。 —摘自季羨林(糖史》概述材料三:直至五、六百年前,食糖在歐洲代表著“享樂”、“糜爛,在歐洲仍牽起不少道德爭 議,就如人們今天爭論應否吸煙一樣! —摘自季羨林成書于1998年的《糖史》(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五、六百年前,食糖在歐洲代表著‘享樂’、‘糜爛”’的原因。(4分)結合具體史實,說明隨后三四百年間這種觀念是怎樣被逐步突破的。(6分)材料四:中國1958-1963年糧食產量、征購比率與人均占有糧食量(3)據材料四及所學知識,說明造成1959-1961年城鄉人均占有糧食存在較大差距的原因,(6分)并分析其影響。(4分) 每天發布最有價值的高考資源 每天發布最有價值的高考資源 每天發布最有價值的高考資源四川省涼山州2014屆高三第二次診斷性測試歷史試題(WORD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122499.html
相關閱讀:山東師大附中2014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
高三文綜歷史聯考試題(天津市帶答案)
山東省青島市屆高三期末檢測 歷史試題
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2015--2015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三歷史試
廣東省“十二!2013——2014學年度高三第2次聯考文綜歷史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