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山東省山師附中2014屆高三11月期中學分認定考試(歷史)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試卷說明:

2013—2014學年第一學期期中學分認定考試(2011級)歷 史 試 題本試卷分第I卷和第II卷兩部分,共7頁,滿分100分?荚囉脮r90分鐘。答題前,請務必將班級、姓名和考試號填寫(或填涂)在答題卡和答題紙的規定位置。第I卷(必做 共50分)注意事項:1.第I卷共25小題。2.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不涂在答題卡上,只答在試卷上不得分。一、選擇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1.《荀子?儒效》記載:“(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辈牧纤霈F象,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是A.中央集權B.官僚政治C.家國一體D.君主專制2.明清律法規定,若收養異姓為嗣,則收養人和送養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歸宗(即送回送養人家中)。與此規定密切相關的制度是A.分封制B.世襲制C.察舉制D.宗法制3.“新皇帝……廢除了所有的封建國家和王國,將廣闊的國土劃分為若干行政區,每一行政區都配備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負責的官員。”這表明“新皇帝”的重大舉措是A.建立皇帝制度B.廢分封,立郡縣C.設立三公九卿D.統一貨幣、度量衡4.漢武帝時,政府明文規定,地處京畿的河東、河內、河南三郡文武長官不得由王室成員擔任。其意圖是A.預防地方官員結黨營私B.加強國都的軍事防御C.廢除貴族血緣政治D.防止宗室勢力威脅皇權5.宋、明以來中國歷史存在大量“官無封建,吏有封建”的政治現象。有史料載,胥吏們“父以傳子,兄以傳弟,錢糧出處,盡歸掌握”。對這一現象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說明宗法分封制度長期存在B.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發展的結果C.導致國家組織能力被嚴重削弱D.使國家財稅改革往往阻力巨大6.白鋼在《中國政治制度史》中說:“元朝的行省實際上是封建中央集權分寄于地方,……它負責處理境內政治、軍事、經濟等各類事務。此外行省還有一個重要職能是聚集境內財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這種職能的‘中轉站’。”對材料理解準確的是A.行省制容易導致地方勢力膨脹B.行省制下地方權力相當大C.行省制體現了分權和制衡原則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機構7.我校食堂張貼標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边@一觀念自古有之,其形成的主要社會背景是A.小農經濟盛行B.閉關鎖國政策推行C.商品流通不暢D.傳統手工產量不高8.易中天先生在《帝國的終結》一書中寫道:“作為集權主義者,尤其是那些傾向于專制和獨裁的‘雄略之主’,幾乎沒有一個人會認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為過度的集權。他們只會得出相反的結論。因此,他們吸取的教訓,也只能是專制、專制、再專制,集權、集權、再集權。”漢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A.沿用秦朝以來的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B.設立新的中樞權力機構,分割削弱相權C.設立新的中樞權力機構,加強專制皇權D.通過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強官僚隊伍建設9.讀下表《中國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變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西漢(公元2年)唐朝(752年)南宋(1210年)黃河中下游地區42.832.353.2江淮地區15.223.445.6西南地區3.97.19.2通過對該表的分析,從中可以得出的正確信息是①人口數量總體上呈增長趨勢②江淮地區人口變動幅度一直是最大的③黃河中下游地區始終是我國人口最密集的地區 ④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呈現南移趨勢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10.據史料記載,16、17世紀時,西屬拉美國家墨西哥和秘魯的白銀生產量約占世界的85%,其中近半數流入了中國,這主要是因為A.中國手工業高度繁榮B.東西方的經濟交流空前發達C.中國的政治制度先進D.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11.賣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時期的著名晉商,該家族“以商賈興,以官宦顯”,繼而大興土木。這一現象對經濟發展所產生的消極影響主要是A.抑制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B.奢侈之風污染社會風氣C.官商結合導致官場腐敗D.商業壟斷阻礙社會進步12.《論民主》一書指出,“希臘人的政治體制是……一種鄉鎮會議式的民主”。其依據是A.希臘民主面向全體居民B.古希臘小國寡民基礎上的民主制C.財產等級制的推行D.梭倫改革中分區管理民眾的政策13.《十二銅表法》有這樣的規定:“不得為任何個人的利益制定特別的法律”,“任何人非經審判,不得處死!边@體現了A.《十二銅表法》維護了貴族的利益 B.《十二銅表法》蘊含法治的精神C.《十二銅表法》使平民的權益得到保護D.《十二銅表法》使貴族不能隨意解釋法律14.比較下面兩國政治權力結構示意圖,其分析結論正確的是A.都彰顯權力分割與制衡理念B.兩國代議機關的職能不同C.都體現了資產階級民主原則D.國家元首都擁有絕對權威15.有學者認為“就世界大勢論,鴉片戰爭是不能避免的!边@里所說的“大勢”主要是指A.工業文明迅速發展B.英國的船堅炮利C.中國的閉關鎖國D.西方列強加緊擴張16.“對一個民族來說,更重要的是從民族災難中獲得新生。”下列說法符合該觀點的是A.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開始了半殖民地化B.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C.太平天國運動形式上仍是舊式農民運動D.義和團運動是兩種文明的碰撞17.有些日本人認為:甲午中日戰爭是文明之戰、解放之戰、救亡之戰,文明之戰是指一種先進文化戰勝落后文化;解放之戰是指解放中國、光復中原;救亡之戰是指黃種人團結起來,共同對付西方。下列各項對這種觀點認識最準確的是A.提示了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原因B.突出了日本對中國文化的認可C.掩蓋了日本對華侵略戰爭的本質D.表明了中國備受異族壓迫的事實18.下列中國革命的圣地與取得的重大成就搭配正確的一項是A.①——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B.②——中共找到了革命的新路:工農武裝割據C.③——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妥善地解決了黨內問題D.④——提出了工作重心要由農村轉移到城市的要求19.有學者在評論某部著作時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它第一次閃爍著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是中國近代化的先聲,在近代中國具有重要的啟蒙作用!盇.《海國圖志》B.《資政新篇》C.《天朝田畝制度》D.《新學偽經考》20.觀察右側的政治宣傳畫,其表達的主題是A.打倒列強,除軍閥B.政治獨立、經濟自主C.國共合作,民族抗戰D.武裝民眾,農村割據21.陜北民歌《移民歌》唱道:“山川秀,天地平,毛主席領導陜甘寧。迎接移民開山林,咱們邊區滿地紅!痹撁窀杷从车膬热葑钤缈赡馨l生于A.國共十年內戰時期B.抗日戰爭時期C.解放戰爭時期D.三大改造時期22.觀察右表。導致1946—1947年國共軍隊數量變化的直接原因是共產黨軍隊國民黨軍隊1946127萬430萬1947195萬370萬A.抗戰結束,國共軍隊休整B.內戰爆發,共產黨精兵簡政C.中共粉碎國軍進攻,成功進行戰略反攻D.中共打敗國軍進攻,準備進行戰略決戰23.法國前總結吉斯卡爾?德斯坦宣稱:“一個反對美國的歐洲是不可想象的,一個美國庇護下的歐洲是不能接受的。我希望一個站起來的歐洲!逼湟鈭D在于A.努力構建一個統一的歐洲B.建立一個強大的單邊主義的歐洲C.建立平等的歐美伙伴關系D.重新確立歐洲國際政治經濟的中心地位24.右側海報是荷蘭政府于1949年刊印的,由此可知,荷蘭政府意在A.揭露美國利用經濟手段控制荷蘭的陰謀B.希望民眾與政府齊心協力克服經濟困難C.成為美國的盟友,共同遏制蘇聯D.宣傳馬歇爾計劃對荷蘭經濟的重要性25.俄羅斯學者說:“在長達10年的時間里人類已從兩個國家集團的對抗轉向本質上是另一種對抗——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美國和所有其他人的對抗。而且,越是在文化和經濟發展上離美國越遠的社會,這種對抗就越尖銳,其采取的方式就越是殘酷和無情!贝撕诵挠^點認為美國A.面臨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的沖擊B.遭受國際恐怖主義活動的嚴重威脅C.面臨歐洲聯盟成立后競爭的壓力D.建立單極世界的目標不利于世界和平 第II卷(必做 共50分)注意事項:1.第II卷共3道題,26題16分,27題18分,28題16分。2.第II卷所有題目的答案,考生需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答在答題紙規定的區域內,在試卷上答題不得分。26.(16分)社會生活的變遷是歷史發展的一面鏡子。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長安城實行嚴格的“坊”“市”隔離制度。政府規定,“其市當以午時擊鼓二百下而眾大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下散。”市內除了唐人外,還有許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麗人,還有黑人。蜀犬吠日鶻衣裝、胡旋舞、高麗樂等深受唐人喜愛,廣為流行!短魄捌陂L安城的商業》(1)據材料一歸納唐朝前期長安的城市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成因。(8分)材料二 《東京夢華錄》記載,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小勾欄50余座。其中大的可容數千人。在京瓦肆伎藝就有小唱、傀儡、般雜劇、小說等人們喜聞樂見的豐富內容。(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文化現象,據所學知識指出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4分)材料三 閩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邊海之民皆以船為家,以海為田,以販番為命!砸坏┙瑒t利源阻塞,生計蕭條;情困計窮,勢必嘯聚!睹魃褡趯嶄洝罚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邊海之民”生活變化的政策,并分析其對中國后世產生的影響。(4分)27.(18分)古往今來,人類始終在探索最科學合理的政治制度。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唐代制度,在下有……,為政府公開選拔人才,在上有……,綜合管理全國行政事務。這兩種制度,奠定了中國傳統政治后一千年的穩固基礎。——錢穆《國史新論》 (1)材料一中的“這兩種制度”各是什么?(2分)為什么說它們“奠定了中國傳統政治后一千年的穩固基礎”?(4山東省山師附中2014屆高三11月期中學分認定考試(歷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206773.html

相關閱讀:山東師大附中2014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
山東省青島市屆高三期末檢測 歷史試題
高三文綜歷史聯考試題(天津市帶答案)
廣東省“十二!2013——2014學年度高三第2次聯考文綜歷史試題(
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2015--2015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三歷史試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