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第Ⅰ卷(選擇題,共5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中國人總是作為他家庭中忠誠的成員生活著,非常關心親族關系,對于輩分、男女性別和身份的區別很是敏感,從古代起,女兒都是嫁到別家去,兒子則將媳婦娶進自己家里!睂ι鲜霾牧侠斫庾顪蚀_的是A.體現了宗法制等級森嚴及與分封制互為表里的特點B.宗法制最大的特點是嫡長子繼承制,有利于權力的分配[]C.宗法制的形成有利于宗族內部的穩定和團結D.體現了大宗和小宗的關系,小宗必須服從大宗.“建設服務型政府”和“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成為當前我國科學推進地方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新口號?v觀歷代地方行政機構變遷。下列不屬于其變遷規律的是A.中央集權是推動地方行政機構變遷的主因B.沿襲為主、變革為輔是歷代地方行政機構變遷的主線C.縣作為地方行政層級的基層組織,具有相對穩定性D.地方行政機構的權力不斷增強,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A.4.有些日本人認為:甲午中日戰爭是文明之戰、解放之戰、救亡之戰,文明之戰是指一種先進文化戰勝落后文化;解放之戰是指解放中國、光復中原;救亡之戰是指黃種人團結起來,共同對付西方。下列各項對這種觀點認識最準確的是A.提示了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原因 B.掩蓋了日本對華侵略戰爭本質C.突出了日本對中國文化的認同 D.表明了中國備受異族壓迫的事實5.歷史學家田玄認為:“辛亥革命的走向沒有從南方推進到北方,沒有從長江流域推進到全國!纬筛锩\動沿海、沿江城市先進,內地和邊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進,北方城市落后;先進的城市成為革命的舞臺,落后的城市成為反革命的基地!痹斐蛇@種情況的原因最可能是 A.中國城市現代化動向的不平衡 B.經濟重心的南移 C.清朝統治中心在北方 D.南方交通發達6.周策縱在《五四運動史》中說:“‘五四運動’”是一個復雜現象,它包括新思潮、文學革 命、學生運動、工商界的罷市罷工、抵制日貨運動……這一連串的活動都是由下列兩個因素激發出來的:一方面是二十一條要求和山東決議所燃起的愛國熱情;另一方面是知識分子的提倡西洋文明,并希望能依科學和民主觀點來對中國傳統重新估價,以建立一個新中國!弊髡哒J為,五四運動是 ①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 ③民族意識覺醒下的斗爭 ④重要的思想解放運動 A.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②③④7.某學者評價說:“中國統帥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滬,既削弱了華北抗日力量,又未保住京滬杭地區;而上海、南京失守,長江門戶洞開,對武漢和華中腹地威脅極大!边@一觀點A.贊揚了國民政府的積極抗戰 B.低估了淞滬會戰的戰略意義C.主張集中力量進行淞滬會戰 D.主張以犧牲華北來確保華中A.國民革命時期 B.國共十年對峙時期C.抗日戰爭時期 D.解放戰爭時期9.某中學歷史興趣小組試圖對“世界史?中國夢”這一主題進行探究,經過查閱資料、分析比較和討論總結,大家認識到:“中國夢”的本質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和社會和諧,它符合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與人類的進步緊密相連。因此,“中國夢” ①有別于近代主要西方國家的大國之夢 ②同冷戰時期蘇聯的大國之夢基本一致③有助于推動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發展 ④意味著中國對人類的貢獻將越來越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 為了制定1954年憲法,毛澤東同志親自主持,廣泛征求意見。當時全民討論了近三個月,參加討論的有一億五千多萬人,最后由憲法起草委員會整理的意見共138萬條,為憲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條件。這說明1954年憲法 A.體現了社會主義原則 B.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 C.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 D.落實了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11.[]A.對犯罪的懲處力度 B.法律規定的立足點C.立法的完整全面性 D.打擊犯罪的效果12.A.社會經濟狀況與國際形勢 B.各階級之間的力量對比 C.統治集團和民族國家的利益 D.政府各部門權力機制不斷調整13.有學者說:“俄國革命(十月革命)的影響是很深遠的,……它是歐洲國家,然而它又超出歐洲之外,甚至與歐洲對立!毕铝惺穼嵞苡∽C該學者觀點的有 ①革命推翻了資產階級統治 ②革命沖破了帝國主義陣線 ③革命指導了世界民族解放運動 ④革命第一次實現了無產階級專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4.以下是1925年清華學校大學部招生考試的部分試題:“(1)成文憲法與不成文憲法有何異同?(2)中國國會為何有兩院?……(6)試詳論獨裁制與委員制利弊!8)試擇要批評民國十二年公布之憲法!毕铝邢嚓P推斷正確的是 A.命題者質疑實行兩院制 B.清華學校關注考生公民素養 C.公眾批評《臨時約法》 D.北洋政府實行君主立憲制15.二戰后,日本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制定出適合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到20世紀 80年代,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回顧這段歷史,日本政府將其稱為“機遇與挑戰并存的風雨35年”。 從戰后的國際形勢來看,所謂的“機遇”應該是指 A.在冷戰背景下,日本成為馬歇爾計劃的受援國B.在美蘇對立加劇下,美國急需日本產業技術協助歐洲重建C.在中朝相繼獨立后,反共陣營的日本幸免戰后的賠償責任D.在兩極格局下,美國扶植日本以抗衡社會主義國家 A. 唐代在西北率先實現了生產工具的革新B. 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已影響到西北地區 C. 中國的農業開始確立鐵犁牛耕的模式 D. 土地的日益集中導致人民生活困苦17.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貿易。一位學者曾經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慣熟船務之舵工。水手不能勝任擔負重物,以謀得一朝之食;蜃唠U海中,為賊駕船,圖目前糊口之計;其游手無賴,更無所事事。”這位學者認為海禁造成A.國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強 B.科技發展逐漸停滯 C.政府無法掌握國際變化 D.人民就業機會縮減18.紡織業在商代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選項中可以支持這一判斷的是(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禪衣紡織家黃道婆創造的新式紡車甲骨文中關于祭祀蠶神的內容《說文解字》中有關紡織產品的字美國史學家R.帕爾默在《世界現代史》中描述道,“在口的指導下,國家仍控制著經濟的‘最高指揮權’,保持基本生產企業的國有制,與此同時,也允許大量的為謀取個人利益的私人貿易存在!辈牧现锌谒÷缘奈淖謶撌A.公私合營 B.新經濟政策 C.羅斯福新政 D.斯大林模式C.農村人民公社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1.電視劇《霍元甲》展現了祖籍天津的武術家霍元甲(186l~1910)在上海租界設武館、 打擂比武的生活經歷。當時,霍元甲可能見到的社會現象是A.長袍馬褂與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B.《申報》登載著武昌起義的要聞C.輪船招商局在廣播上做廣告 D.公司職員坐公共汽車上班[]22.《1573年,世界在忙碌什么?》一文這樣寫道:16世紀中葉,在玻利維亞中南部海拔5000米的波托西山發現了富有的大銀礦,貪婪的西班牙人雪片般紛至沓來,引起了震動全歐洲的持續兩個世紀之久的“白銀熱”,高原之城波托西也隨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市之一。當時全歐洲出現“白銀熱”的主要原因是 A.美洲金銀產地的發現 B.殖民掠奪的必然結果C.地理大發現的推動 D.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 A.萬能蒸汽機極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 B.工人獨立完成生產的能力大幅下降 C.手工工場中生產的復雜化和低效率 D.工廠制度下對勞動過程的合理組織24.下圖反映的是中國近代經濟結構的變化,它對近代中國近代化進程所產生的影響有①使中國的社會矛盾復雜化 ②使中國社會的性質特殊化③使中國革命斗爭長期化 ④使中國社會的政治力量多元化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D.①②③④25.晚清的歷史演進過程艱辛而悲壯,曲折而復雜,對此國內學術界進行了不同的解讀和闡釋,涌現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這樣一些著作:《動蕩時代的知識分子》《社會劇變中的近代紳商》《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從邊緣走向中心——晚清社會變遷中的軍人集團》,他們這些著作的研究視角應該是A.社會變遷的角度 B.社會群體的角度C.社會思潮的角度 D.現代化的角度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50分。其中第26題16分,第27題17分,第28題17分)26.(16分)材料一 “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客觀現實,是當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霸谌祟愇拿鹘涣鞯倪^程中,不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閡,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礙和束縛,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見和誤解”!叭祟悮v史發展的過程中,就是各種文明不斷交流、融合、創新的過程。人類歷史上各種文明都以各自的獨特方式為人類進步作出了貢獻”。 “我們應該積極維護世界多樣性,推動不同文明的對話和交融,相互借鑒而不是相互排斥,使人類更加和睦幸福,讓世界更加豐富多彩”。 ——胡錦濤在美國耶魯大學的演講 材料二:材料三 據《國際先驅導報》報道:德國從2007年9月開始對中國實行“價值觀外交”!皟r值觀外交”是默克爾所在德國執政黨的對外政策綱領,其核心是意識形態,其主旨是將外交政策作為推進西方價值觀的工具和手段,其根本目的是確保西方意識形態和政治經濟制度在世界上的支配地位和西方國家在世界體系中的主導作用。為此,默克爾對華采取較強硬態度,指責中國的人權、西藏問題。(1)據材料一中“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浙江省金蘭教育合作組織2014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211993.html
相關閱讀:廣東省“十二!2013——2014學年度高三第2次聯考文綜歷史試題(
高三文綜歷史聯考試題(天津市帶答案)
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2015--2015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三歷史試
山東師大附中2014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
山東省青島市屆高三期末檢測 歷史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