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郡中學局二歷史備課組組稿(考試范圍:必修1、必修2、必修3、選修2) 本試題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共8頁。時量90分鐘,滿分100分。第I卷選擇題(共5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意的。)1.《春秋?公羊傳》記載:“隱長又賢,何以不宜立?立逋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负我再F?母貴也!边@一說法 A.遵循了西周的宗法制度精神實質 B.嚴重破壞了嫡長子繼承制度 C.是春秋時期宗法制度崩潰的表現 D.表明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繼承2.東晉的孫盛討論《三國志》與《世語》有關袁紹出兵人數的差異!度龂尽穼懙剑骸霸B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曹操根據地)許!薄妒勒Z》則記載:“袁紹僅有步卒五萬,騎八千!睂O盛指出:“根據曹操曾對崔琰說,冀州戶籍曾有人口三十萬,再加上幽、并、青等州,更是不少。袁紹用兵,必然大舉出動,所以他出兵十萬攻打曹操應屬可信!鄙鲜鰧O盛所說的內容,在歷史學中稱為 A.敘事 B.考證 C.褒貶 D.史論3.唐初以三省長官為宰相,三省長官在中書門下舉行聯席會議確定軍國大事。高宗時,允許三省中四品以下文官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名義進入中書門下,參預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舉取士 B.緩和矛盾,抑制朋黨之爭 C.分工協作,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相權,加強君主專制4.《唐律疏議》中關于化外人(外國人)的規定:《永徽律》首篇《名例律》中規定:“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法律論。”這一規定反映了唐朝 A.尊華鄙夷的思想 B.天朝上國的心態 C.對外開放的程度與信心 D.農耕文明因包容而發達5.糧食收獲量與播種量之比,據羅馬時代《克洛米拉農書》記載為4~5倍,據十三世紀英國的《亨利農書》記載為3倍,而從《齊民要術》看,我國六世紀粟的收獲量為播種量的24~200倍,麥類則為44~200倍。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古代 A.最早采用鐵犁牛耕 B.農業的精耕細作技術發達 C.水利灌溉工程形成網絡 D.糧食的單位面積產量居世界領先地位6.公元1302年,元朝中書省批評各行省“不詳行體輕重,無問巨細,往往作疑咨稟,以致文繁事弊甚非所宜”,要求各行省自主處事,如非重要事情,應白行解決。元朝中書省這樣做的目的是 A.擴大行省權力 B.強化君主專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強地方監察7.明史記載:“夏四月壬寅,帝聞山東及淮、徐民乏食,有司征夏稅方急,乃御西角門詔大學士楊士奇草詔,免今年夏稅及科糧之半。士奇言:‘上恩至矣,但須戶、工二部預聞!墼唬骸让裰F當如救焚拯溺,不可遲疑!牧戏从趁鞒 A.皇權空前強化 B.內閣參與決策 C.內閣統領六部 D.六部之位形同虛設8.晚清時,一些學者發表了自己對時局的看法。曾廉認為,“中國一切皆非為制度之不良,而但為人心之敗壞而已”。葉德輝說:“與其言變法,不如言變人!毙熘孪檎J為“變人”之道無他,只須給皇帝開經筵講理學就行,因為孟子說過“一正君而國治矣”。下列主張與三人思想一致的是 A“托古改制” B.“變者古今之公理” C.“祖宗之法不可變” D.“中體西用” 9.右圖是某展覽中的“東漢書信紙”展品.它原襯墊 于銅鏡之下,故呈圓形,據推測為家書的殘片。它 以麻為主要原料,并通過施膠等加工技術,改善了 紙面的白度和平滑度,使得紙張厚薄均勻。以下 對該展品的說明和論證,正確的是 A.紙最早發明于東漢 B.東漢時已出現印刷 C.當時造紙術已較成熟 D.展品上的字體是草書10.“凡當收成時,兩司馬督伍長,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則歸國庫,凡麥、豆、苧麻、布帛、雞、犬備物及銀錢亦然。蓋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則主有所運用,天下大家處處平均,人人飽暖矣!睂@個方案理解正確的是 A.對解放農村生產力有積極作用 B.體現農民對理想社會的向往 C.廢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滿足了農民對土地的需要11.鴉片戰爭后,清政府的官僚體系發生了一些變化,m現了“五口通商大臣”“總稅務司”“總理衙門”’等官職或機構。這些變化 A.說明原有的官僚體系遭到否定 B.是殖民主義沖擊專制主義禁錮的結果 C.是中國社會半封建化的表現 D.無益于近代中國的發展12.梁啟超說:“以社會主義運動之立場而論,欲此主義之傳播與實現,不能不以勞動階級為運動主體。勞動階級不存在之國家,欲社會主義之實現,有道無由。而勞動階級之發生,恒必與資本階級相緣。故必有資本階級,然后有勞動階級,有勞動階級,然后社會主義運動有所憑籍……”“資本主義必非社會終極目的明矣,不過借以為過渡”。這表明他 A.從根本上否定社會主義 B.認為當時的中國還不具備實現社會主義的條件 C.沒有認識到無產階級的革命性 D.還沒有認識到西方資本主義的弊端13.史學家陳旭麓指出:革命過后的社會民眾心理是“呼喚一個能迅速結束動亂、穩定政局的人物……”他還說:“袁世凱是選舉出來的,于法有據。”陳旭麓的論證旨在說明 A.袁世凱上臺符合法律程序 B.辛亥革命引發社會動蕩 C.袁世凱上臺具有必然性 D.改良更有利于社會穩定14.近代史上某著名學者說:“我國人無論治何種學問,皆含有主觀的作用,從不肯為歷史而治歷史,而必侈懸一更高更美之目的,如‘明道’‘經世’等。一切史跡則以供吾目的之芻狗,其結果必至強史以就我,而史家之信用乃墜地!备鶕@則材料,該學者主張 A.肯定傳統史學對現代史學的借鑒意義 B.抨擊講求褒貶筆法的傳統史學,追求史學的客觀性 C.提倡史學研究應著眼于“明道”“經世” D.主張托古改制,為維新變法制造理論依據15.“以為不要城市T人而用農村包圍城市可以取得勝利,這無論在理論上與事實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沒有城市做領導,則任何鄉村都是不能‘聯合起來’的。并且,沒有城市工人激烈斗爭,則一切‘包圍城市’的計劃完全是空談。”(中共中央機關刊物《紅旗》,1930.5.24)這說明當時 A.對中國革命道路認識有分歧 B.農村包圍城市道路宣告失敗 C.中國尚未找到適合國情的革命道路 D.俄國革命道路符合中國實際16.在1953年出版《毛澤東選集》時,毛澤東對其于1945年發表的《論聯合政府》的報告進行了大規模修改,其中明確提出無產階級、中國共產黨在未來國家政權中的領導地位(而這在原來的報告中是沒有明確提到的),并刪去了有關“聯合政府不是國民大會中的多數黨組織一黨的政府”的論述。與上述變化有著直接關聯的歷史背景是 A.社會主義三大改造開始實施 B.中共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制度已經形成 C.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已經初步建立 D.社會主義工業化開始起步17.建國初期的歷史教學,關于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認識主要借鑒蘇聯經驗。1953年,通行全國的歷史教科書參照蘇聯課本編寫;1959年《歷史教學》雜志開始公開談論學蘇聯“必須結合”中國“教學的實際”,要防止簡單的機械的類比和牽強附會。導致50年代中國歷史教學發生變化的原因是 A.左傾思潮出現 B.一五計劃完成 C.中蘇關系惡化 D.社會主義制度確立18. 1982年,中央在溫州開展了打擊嚴重經濟犯罪的運動,即“八大王事件”。溫州第一批成功的個體戶,被戴上“投機倒把”帽子,遭到整肅。這一行動對民眾中剛剛涌動的致富熱情,無疑是致命一擊。而1984年鄧小平第一次南巡之后,“投機倒把”這個詞沒人提了,而“下!钡仍~匯流行開來。這說明 A.領導人的言行是經濟發展風向標 B.經濟體制改革逐漸沖破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 C.鄧小平此次南巡提出了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 D.社會主義商品市場體系基本建立19.以下是兩則有關羅馬帝國時代的資料: 資料甲:“羅馬前期皇帝甚少主動采取影響全帝國的措施,通常于地方社群或個人要求后才作回應;实叟c人民的接觸最主要的模式為‘要求與回應’! 資料乙:公元112年小亞細亞總督普林尼寫信向羅馬帝國圖拉真請示如何對待基督徒。圖拉真回復:“你處理基督徒的方式很正確;要規定一個普遍原則,以為處理這類事的標準是不可能的! 比較兩則材料,下列哪一說法是不合理的 A.兩者角度不同,甲是整體的概論皇帝所為,乙是一則皇帝作為的具體例證 B.兩者觀點不同,甲說明羅馬皇帝角色較為消極,乙凸顯皇帝角色較為積極 C.兩者可以印證,甲有關羅馬皇帝的分析論點能從乙的具體實例中得到支持 D.兩者可以對應,甲對皇帝角色的分析有助于理解乙中地方官和皇帝的關系20.盧梭說:“國家最高權力屬于全體人民,人民是國家主權的主體擁有者和行使者,主權是完全絕對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主權永遠不可轉讓,并且主權者只是一個集體的生命,所以只能由他自己來代表本人。”“正如主權是不能轉讓的一樣,主權也是不能代表的。”材料反映了盧梭 A.天賦人權的思想 B.直接民主的思想 C.代議制民主思想 D.社會契約的思想21.某國政府重視貴重金屬,除立法禁止輸出金、銀外,還規定外國商人前來貿易時,須以金、銀支付貨款。為振興經濟,又取消國內貿易障礙,已建立單一市場,并補貼本國商品獎勵出口,同時還限制殖民地僅能與母國貿易。某國是指 A.十五世紀的荷蘭 B.十七世紀的法國 C.十九世紀的日本 D.二十世紀的英國22. 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后,美國總統胡佛在一篇演說中說:“我們的銀行家和準備金體系確保了這個國家渡過信貸……風暴而沒有任何損失。湖南省長沙市長郡中學2015屆高三上學期第四次月考試卷 歷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400900.html
相關閱讀:遼寧省大連市第三中學2015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
廣西武鳴高中2014屆高三歷史第二次模擬調研檢測試題
貴州省六校聯盟2015屆高三第二次聯考歷史試題
2015綿陽二診歷史(僅試題)
山東省濟寧市梁山一中2015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