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寧夏銀川一中2013屆高三上學期第三次月考
綜歷史試卷
第Ⅰ卷(,140分)
一、。(共35題,每小題4分,共140分)
24.一份考古發掘報告說:“最令人震驚的發現是一個如真人尺寸大小的銅像,他有一張瘦削的臉,臉上有巨大的眼睛;另外還有41個大小不一的青銅銅像,其中有一些還戴著黃金面具。其宗教活動和商朝以及周朝初期的情況判然有別”。根據這份考古報告,學者可以做怎樣的合理推測?
A.證明夏朝明曾經存在 B. 宗教儀式始于周朝后期
C.古代中國明的多元性 D. 銅像制作技術較商周高
25.從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約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眾的懲罰,大部分控告的起因是由于作戰失利。為此,柏拉圖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眾為你治病呢?還是去找醫術醫術精湛的大夫呢?”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A.伯利克里、柏拉圖等代表精英貴族,仇視群眾
B.公元前4世紀前后雅典政治腐敗,矛盾激化
C.群體決策的感情用事可能影響民主政治的質量
D.雅典民主完全體現了人民主權也保護了城邦利益。
26.《史記》有《河渠書》,《漢書》有《溝洫志》,主要針對黃河患害的嚴重而寫的。但是,《后漢書》到新、舊《唐書》都沒有《河渠書》或《溝洫志》等篇章。學者歸因于黃河基本上安流無事,無需專辟一篇。請問此一時期黃河安流的最可能原因是什么?
A.北方朝廷政治清明,治理黃河成效顯著
B.北方胡人政權重用漢人,不乏水利專家
C.黃河中游西側農業大為進步,水利發達
D.黃河中游西側多屬胡人居處,變農為牧
27.三國時期,孫權要呂蒙多讀書,呂蒙讀了一段時間后,魯肅對呂蒙關于時局的分析,大為欽佩,并說呂蒙“非復吳下阿蒙”。根據以上所述,請問孫權要呂蒙讀什么書?
A.《詩》、《書》、《易》、《禮》、《春秋》,這些基礎典籍,屬于學者必讀
B.《孫子》、《左傳》、《史記》、《漢書》等典籍,培養見識與能力
C.《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明白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D.《周易》、《老子》、《莊子》,了解這些最近風行一時的學說思想
28. 十九世紀前期,英國對美國、中國的貿易情況,以下何者敘述最為恰當?
A.英國自中國購絲,賣至美國,買回棉花,并以棉花賣至中國
B.英國自中國購茶,賣至美國,買回棉花,并以鴉片賣至中國
C.英國自中國購茶,賣至美國,買回玉米,并以鴉片賣至中國
D. 英國自中國購絲,賣至美國,買回玉米,并以棉花賣至中國
29.一位西方人記錄他在中國旅行的見聞,指出:“這個城中,男女比例為1:2,很多人新近才從外地遷,與我先前看到的中國城市不同。此地的婦女徒步或騎馬公開地在大街上招搖過市,一點也不害怕外國人!边@應當是何時何地的情況?
A.1750年的北京 B.1810年的上海
C.1860年的南京 D.1900年的廣州
30.有學者稱:東歐國家和蘇聯經濟改革的理論依據,如同一個人不能“分兩次跨越同一條鴻溝”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卻呈現“分兩步跨越同一條鴻溝”的奇跡,“分兩步跨越同一條鴻溝”是指中國
A.蘇東改革失敗教訓,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B.直接由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
C.將調整生產關系和優化產業結構同步
D.先試點后推廣、先農村后城市漸進式進行
31.“這是一個多彩多姿而變化萬千的時代,和中國的戰國時代最可相比擬。在這個時期的形形色色中,有不少仍是中世的,有不少顯然已是近代的,但也有不少為這時期所特有。這個時期上承中世,下啟近代,同時也自成一個時代,充滿了強烈的政治、社會和思想的活動。”這最可能是哪個時代的特征?
A.希臘羅馬 B.藝復興 C.啟蒙運動 D.工業革命
32.英國思想家洛克(JohLocke)認為,政府權威的正當性是建立在被統治者同意的基礎上。下列哪項敘述與洛克這項主張的意涵最為接近?
A.民意機關的代表必須由公民選舉產生 B.統治者透過選舉獲得人民完全的授權
C.政府的決策必須經由公民投票決定 D.政府組織的分工應配合被治者的需求
33.德國表現主義戲劇大師萊希特1948年的名劇《巴黎公社的日子》以巴黎公社為歷史背景。該劇主題并非正面謳歌巴黎公社精神,而是冷靜地回望,是對歷史的反思:假如公社的領導者作出若干的決斷,假如國際形勢有著微妙的不同,假如起義的爆發提前或后延若干時間,都有可能形成完全不同的結果。但決定這些“假如”都不可能出現的客觀原因是
A.工業革命深入發展,資本主義的弊端日益暴露
B.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舞臺,成為的主力軍
C.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指導國際工人運動
D.當時的生產力水平還沒有成熟到足以廢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程度
34.1935年,墨索里尼出兵占領衣索匹亞,消息立刻傳遍意大利,當時民眾最可能通過哪一個媒體,實時獲得此一訊息?
A.廣播 B.報紙 C.網絡 D.電視
35.湯因比說:“人們將記住這個時代,這主要不是因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惡,也不是因為它的令人驚訝的發明,……人們要敢于認為讓明的益處為整個人類所利用是行得通的!庇纱丝梢,作者觀察歷史的視角主要側重于
A.把握歷史的發展方向 B.全球責任和明角度
C.多角度認識和考察史實 D.辯證看待歷史的發展
第Ⅱ卷(非選擇題,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題和選考題兩部分。第36~41題為必考題,每個試題考生都必須做答。第42~43題為選考題,考生根據要求做答。
(一)必考題(5題,共135分)
40.(16分)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拋棄西方傳統的以國家為單位的分析模式;在世界史進程中,不以某一國家的進步代替全球的發展;社會交流的意義日益受到重視;從學術發生學的角度批評歐洲中心論……同時,全球史……忽視了各個社會內部的發展動力;把跨化互動作為全球史發展的根本動力,但化和跨化的概念還不夠清晰等。
——摘編自劉新成《全球史觀與近代早期世界史編纂》學術講演
材料二 和中國古代那種靜態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會不同,中國近代是一個動態的、新陳代謝迅速的社會;和西方從中世紀到近代是通過自我更新的機制實現社會變革也不一樣,中國近代社會的新陳代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的外力沖擊,又通過獨特的社會機制由外變為內在,推動民族沖突和階級對抗,表現為一個又一個變革的浪頭,迂回曲折的推陳出新(即推封建主義之陳而出民主主義之新)。所以,中國近代社會的演變有其很大的獨特性……
---摘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1)材料一反映了何種史觀?根據材料分析用這一史觀進行學習、研究的利弊(不得摘抄材料原句)(6分)
(2)根據材料二陳旭麓認為近代中國社會新舊變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840年以“接踵而至的外力沖擊”和中國近代社會演變的“獨特性”各指什么?(10分)
(3)在“接踵而至的外力沖擊”下,中國社會內部“迂回曲折的推陳出新”。結合20世紀第二個十年中國所發生的重大事件,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看法。(9分)
(要求:①觀點明確;②史實充分;③論述透徹;④條理清晰,結構完整;⑤不少于150字)
41.(12分)
1789年,法國制憲會議通過了《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對針對這份宣言,1791年女作家奧普蘭•德•古日發表了《婦女和女公民權利宣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
第一條:在權利方面,人們生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顯出社會上的差別。
第二條:任何政治結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動搖的權利。這些權利就是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
第三條:整個主權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國民。任何團體、任何個人都不得行使主權所未明白授予的權力。
材料二 《婦女和女公民權利宣言》
第一條:女人生是自由的,在權利的享有方面和男人是平等的。社會地位的差異,只能根據對公益所做的貢獻評定。
第二條:一切政治結合的目的,都是為了維護女人和男人的自然權利,這些權利是:自由權、財產權、安全權,尤其是反抗壓迫權。
第三條:國家的主權的本原,實質上存在于由女人和男人聯合而成的國民。任何團體和任何個人均不得行使未經國民明確授予的權力。
根據以上材料,評價1789年《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12分)
(二)選考題:共15分。請考生從給出的4道歷史題中每科任選一題作答。并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題目的對應題號涂黑。注意所做題目必須與所涂題目一致,在答題卡選答區域指定位置答題。
45.【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 康有為在受光緒皇帝召見時稱:“泰西講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強,吾中國國土之大,人民之眾,變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則蒸蒸日上,富強可駕萬國”
——摘自《戊戌變法》
材料二 戊戌變法期間,光緒皇帝工計發布變法詔令184條,包括政治、經濟、化教育等各個方面。對此,時任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指出:“他們把足夠的東西不顧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個月之內,都填塞給它吃了!笨涤袨榈摹缎聦W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發了極大震動,不僅頑固派堅決反對,而且不少維新派人物如唐才常 黃遵憲也難以接受,帝黨領袖翁同?也斥之為“說經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緒皇帝下令毀版。
——摘自《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等
材料三 戊戌變政,首在裁官。京師閑散衙門被裁者不下十余處,連帶關系因之失職失業者將及萬人,朝野震駭,頗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夢蕉亭雜記》 回答下列問題。(15分) (1)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康有為希望“變法三年可以自立”的歷史背景。(5分) (2)戊戌變法的失敗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據上述材料,分析維新派在變法中的失誤之處。(10分
46.【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15分)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國王是法律的創造者,而非法律創造國王……假如臣民認為國王濫用權力,他們只能祈求上帝開導國王,把他們引導到正確的道路上去……正像爭論上帝能做什么是無神論和瀆神一樣,作為一個臣民去爭論國王能做什么,或者國王不能做這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的侮辱。
——詹姆士•斯圖亞特《神權》(1603年)
材料二 人們參加社會的理由在于保護他們的財產,他們選擇一個立法機關賦予其權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樹立準則,以保衛一切社會成員的財產……當立法者們圖謀破壞人民財產或貶低他們的社會地位,使其處于專斷權力下的奴役狀態時,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處于戰爭狀態。人民因此應就無須再予以服從,而只能尋求上帝給予人們抵抗強暴的共同庇護。
——約翰•洛克《政府論》(1688年)
(1)根據材料一、二分析兩則材料思想傾向的不同。(6分)
(2)根據史實說明這兩種思想在其所處時代的作用。(9分)
47.【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15分)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61年9月5日,赫魯曉夫同美國記者茲貝格談到:美國和蘇聯“都是世界上最強的國家,如果我們為和平而聯合起,那就不會有戰爭。那時,如果有某個瘋子想挑起戰爭,我們只要用手指嚇唬他一下,就足以讓他安靜下!
材料二 我們必須強硬對付俄國人,他們不知行止,好似水牛闖進陶瓷店,他們建立政府只有21年,我們已逾100年,英國更是有數百年悠久歷史。我們必須教導他們如何知行而止……我們贏得的勝利把領導世界的持續重擔放到了美國人民的肩頭,全世界應采取美國制度,不管我們喜歡與否,未的經濟格局將取決于我們!
——杜魯門
(1)據材料一,概括二戰后蘇聯的外交策略。(4分)
(2)據材料二,分析美國在戰后的政治意圖。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美蘇爭霸的原因。(11分)
48.【中外歷史人物評說】(15分)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貞觀四年,就如何處理東突厥的政策問題,唐太宗與君臣進行了一番爭論)朝士多言:“北狄自古為中國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兗、豫之間,分其種落,散居州縣,教之耕織,可以化胡奴為農民,永空塞北之地。”禮部侍郎李百藥以為“突厥雖云一國,然其種類區分各有酋帥,今宜因其離散,各即本部署為君長,不相存屬。過分則弱而宜制,勢敵則難相吞滅,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國。仍請于定襄都護府為其節度使。此安邊之策也!睖貜┎┮詾椤搬阒诤幽蟽、豫之間,則乘違物性,非所以存養之也。請準漢武故事,直降匈奴與塞下,全其部落,順其土俗,使為中國幸蔽,策之善者也!薄 彥博曰“王者之于萬物,天翻地載,靡有所遺,今突厥窮歸我,奈何棄之而沉不受乎!孔子曰有教無類。欲救其死亡,授以生業,教之禮儀,數年以后悉為吾民,選其酋長,使入宿衛,畏威懷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彥博策,處突厥降眾。上戒之曰:“……今令爾為都督,爾宜善守中國法,勿相侵擾,非欲中國久安,亦使爾宗族永全也!
——《資治通鑒》
請回答:
⑴根據材料,分別歸納提煉材料中的三種“民族政策” 觀點。(6分)
⑵評價唐太宗的民族政策(9分)
銀川一中2013屆高三第三次月考歷史參考答案
242526272829303132333435
ACDCBCDBADCB
40、參考答案:
(1)全球史觀(或整體史觀)(2分)
利弊:①利:以整體世界或全球視野看待世界歷史的發展;重視明間交流的意義;批判歐洲中心論;分析歷史發生的必然性。②忽視了各個社會內部的發展動力。對化和跨地區化的概念解釋不深;對全球發展的根本動力認識不準確。(4分)
(2)主要原因:“接踵而至的外力沖擊”。(2分)
“接踵而至的外力沖擊”指①自1840年以西方國家對中國發動的一系列侵略戰爭戰爭及戰爭后簽定的不平等條約及其影響;②不斷東漸的西洋物質明、制度明、精神明等,自異域的政治、經濟、軍事、思想、化急速地滲入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4分)
獨特性指①正是在“接踵而的外力沖擊”下中國社會內部的自身變革開始啟動,從而推動了近代中國社會的轉型或變化。②因此,近代中國社會的變更是外因與內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是與中國社會、近代歐洲社會的轉型所不同的,也就是近代中國社會的特殊性。(言之有理即可)(4分)
(3)注意史論結合。事實的原因---事實的內容---事實的影響---觀點。①三民主義與辛亥革命的原因及其影響。②民主科學與新化運動原因及其影響。③馬克思主義與五四運動原因及其影響。綜合上述內容得出觀點。(9分)
41、參考答案:本題采用分層評分法,按以下五個遞進的層次評分
第一層:只有結論而沒有用材料加以論述,或回答與材料無關。
第二層:從一個角度用一個材料進行論述。如:人權宣言是進步的,它指出了人的權利是自然的和不可動搖的。
第三層:能從一個角度用多個材料進行論述。如:人權宣言是進步的,它明確指出人的權利是自然的和不可動搖的,列舉了人的不受侵犯的權利內容,如自由、財產、安全,人的權利是平等的,和主權在民的原則等。
第四層:利用材料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論述。如:人權宣言是進步的,它論證了自由、財產等人的權利的幾項內容,人的權利是平等的,國家主權與人的權利的關系等,但為什么在人權宣言之后還要發表一個“婦女人權宣言”呢?這表明人權宣言本身還是有缺陷的,它沒有在內容中提及婦女的權利,因此婦女人權宣言針對人權宣言的條特意用了“女人和男人”加以補充。
第五層:利用材料綜合不同的角度進行充分論證。如:如何評價“人權宣言”?這取決于你對“人權”這個概念的理解。在專制統治下,人的權利被剝奪,而“人權宣言”肯定了“人”的權利,確立起人的不可剝奪的權利,以此反對專制制度,捍衛人的權利。從這個意義上說它無疑是進步的。然而,這樣的權利僅僅只是抽象的人的權利,在對這些權利的理解上,不同的群體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如婦女就認為她們的權利并沒有得到規定,抽象的“人”的權利實際上成為了“男人”的權利,這違背了人權宣言所提出的權利平等的原則,因此,婦女特意要發表一個權利宣言,并在宣言中把婦女的權利列舉出。在對“人權”的理解上為什么會出現這樣大的分歧?其原因很多,但有一點是重要的,我們必須從不同方面理解和評價人權宣言,理解它的復雜性和多重性,甚至內在的矛盾性。
45!練v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答案要點: (1)西方和日本變革取得成功;甲午戰敗,中國民族危機加深;康有為希望通過變法,獨立自強,盡快擺脫被瓜分的命運。 (2)變法過程中急于求成;變法內容上貪大求全;觸動了既得利益者,樹敵太多;變法理論有偏激之處,內部意見分歧。
46.【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答案要要點:
(1)材料一認為:“君權神授”,人民無權議論國王;材料二認為立法權是人民賦予的,法律應體現人民的利益,否則人民有權反對(6分)
(2)材料一力圖維護君主專制,導致資產階級、人民群眾與統治者矛盾激化,是引起革命的原因之一。材料二為反對專制和建立資本主義制度提供了理論依據。(9分)
47.【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答案要要點:
(1)和美國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4分)
(2)在全球推行資本主義制度,維護世界霸主的地位。(3分)國家利益的沖突;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不同;美蘇雙方價值觀念不同。(8分)
48!局型鈿v史人物評說】答案要點
⑴觀點:①主張強行內遷少數民族于中原的策略,把游牧民族變成農民②主張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分散各部,在其舊地設都督府管轄③主張采取懷柔政策,對歸附者不加歧視,保全其部落,順從其習俗,教之禮儀。(6分)
(2)評價:唐太宗實行的是開明團結的民族政策;促進了各民族間的經濟化交流:;加強了民族融合,鞏固發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9分)
j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42702.html
相關閱讀:高三文綜歷史聯考試題(天津市帶答案)
廣東省“十二!2013——2014學年度高三第2次聯考文綜歷史試題(
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2015--2015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三歷史試
山東師大附中2014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
山東省青島市屆高三期末檢測 歷史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