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2屆高考歷史復習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單元測試題(有答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單元測試22: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
(時間:90分鐘 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
1.“長鞭呀,那個一呀甩呀,啪啪地響哎,……沿著社會主義大道奔前方……”這是過去的一首老歌的歌詞,它反映了農民滿懷豪情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心情。你知道農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在(  )
A.社會主義經濟居主導地位后
B.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公布之后
C.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第一個五年的編制
解析:三大改造完成后,社會主義經濟居主導地位,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故選C項。
答案:C
2.“一五”的完成,奠定了我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這主要是指(  )
A.加強西部地區交通建設
B.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
C.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
D.實現了對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
解析:“一五”計劃是新中國第一個發展國民經濟的中長期計劃,其指導方針是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1957年,“一五”計劃的完成,為我國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答案:C
3.鞍鋼鐵公司三大工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的建成投產,表明(  )
A.社會主義工業化基礎的初步奠定
B.“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取得成效
C.提前完成了過渡時期總路線規定的任務
D.社會主義工商業改造完成
解析:鞍鋼鐵公司三大工廠等建成投產,是一五計劃的成果,開始改變中國工業落后的面貌,初步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基礎,故選A項。B、D兩項與此無關,排除。C項中還包括三大改造,但中未涉及。
答案:A
4.1952年全國糧食產量比1949年增加49%。這主要是由于(  )
A.人民民主政權的建立 B.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
C.沒收官僚資本 D.農業集體化道路的起步
解析: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農民獲得了土地,大大提高了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A發生于1949年,D發生于1953年,都與“1952年”不符。C屬于工業,與糧食產量無關。
答案:B
5.有學者認為,改革開放前新中國經濟發展僅有兩種典型發展戰略模式,即一五建設模式和“大躍進”模式,前者的實質是(  )
A.堅持工業和農業同時并舉
B.經濟戰略是全面躍進
C.注重市場機制
D.借鑒蘇聯經驗,優先發展重工業
解析:全面躍進是“大躍進”模式,排除B;當時的中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排除C;在一五建設時,也進行了對農業的改造,因此是堅持工業和農業同時并舉。
答案:A
6.新中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實現了“和平過渡”。這里的“和平過渡”是指(  )
A.工商業資本家由剝削者向勞動者的過渡
B.工商業由初級社向高級社的過渡
C.工商業公私合營向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過渡
D.工商業生產資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轉變
解析: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指的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改造,“和平過渡”即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故選D項。
答案:D
7.圖一至圖三是按時間順序反映某一時段中國工業經濟成分的變化情況(以工業總產值為100,不包括手工業),判斷其反映的時段是(  )

A.1927~1949年 B.1950~1956年
C.1956~1978年 D.1979~1999年
解析:從三個圖中看出社會主義工業成分不斷增加,說明的是建國后我國進行的三大改造。
答案:B
8.1958年一些農村吹哨上工,農民聽到后,“頭遍哨子不買賬,二遍哨子伸頭望,三遍哨子慢慢晃”。這一順口溜反映的實質問題是(  )
A.農村的生產關系中已經出現了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環節
B.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C.這是由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最好形式
D.經濟建設的速度超越了客觀規律
解析:題目中反映了人們對生產勞動的積極性不高,主要是由于過于超前的生產關系與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不相適應。B、C兩項都是對材料的高度肯定;D項與題意無關。
答案:A
9.“奇唱歌怪唱歌,養個肥豬千斤還要多。腦殼谷籮大,宰了一個當三個。三尺鍋子煮不下,六尺鍋子煮半個。”這首歌謠體現哪個時期的特色(  )
A.大躍進時期 B.農業合作化時期
C.化大革命時期 D.改革開放時期
解析:從“養個肥豬千斤還要多”等信息可以判斷是大躍進時期,浮夸風盛行。
答案:A
10.1959年某部門根據歷年全國工業生產統計數據制訂了下表。從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實的結論是(  )
年份195319541955195619571958
增長率(%)30.216.25.628.211.466
A. 工業生產取得巨大成就
B.工業生產基礎比較雄厚
C.中國已從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
D.工業生產的最高增長率是最低增長率的近12倍
解析:1953~1957年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這一時期我國進行以重工業為主要內容的工業化建設并取得巨大成就,1958年發動“大躍進”運動,但就工業而言也有了很大發展。
答案:A
11.“中央公布總路線,跳上快馬坐火箭,新的紀錄紛紛傳,報喜鑼鼓敲破天,原子時代搞建設,一天等于二十年!边@段字出現的時期大約是(  )
A.建國后經濟恢復時期 B.“大躍進”時期
C.“化大革命”時期 D.一五計劃時期
解析:材料中“坐火箭”、“一天等于二十年”等信息反映了急躁冒進的思想,故選B項。
答案:B
12.“先抓吃穿用;實現農輕重”,橫批“綜合平衡”。這是1962年周恩總理在中央財經工作會議上的即興對聯。此對聯是對當時黨中央哪一國民經濟建設方針的注解(  )
A.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總路線
B.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C.人民公社化和“大躍進”
D.“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
解析:1958年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給中國經濟造成巨大損失,對此,中央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故選D項。
答案:D
13.下表為“革”期間部分年份工農業總產值變化的情況,這些數據表明(  )
年份1966~19671967~19681972~19731974~1975
比上年增長-9.6%-4.2%9.2%11.9%
A.“革”開始后,經濟開始出現回升
B.“革”雖是政治動亂,但仍促進了經濟發展
C.在周恩、鄧小平主持工作期間,進行了全面整頓,取得了明顯成就
D.八字方針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
解析:從表格中可以看出,1972年以后,工農業總產值逐步回升,而這正是周恩、鄧小平調整和整頓國民經濟的時期。A、B兩項明顯錯誤;D項出現于1960年,皆排除。
答案:C
14.1962年到1965年國民經濟逐漸恢復,在這一過程中城鎮出現了集市貿易,農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農村甚至開始了包產到戶。這一現象說明了(  )
A.中央已經糾正了“左”傾的指導思想
B.中央開始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C.“調整”在農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當時農村的生產關系發生了根本變化
解析:中蘇關系惡化、自然災害、“大躍進”等“左”傾錯誤造成當時農村的極度困難,1960年冬天實行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重點是調整農輕重的比例問題。材料中出現的現象即是“調整”所達到的效果,它促使國民經濟逐漸得以恢復。
答案:C
二、非選擇題
15.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白城縣嶺下、勝利、建政三村階級結構變動情況表(單位:戶)
雇戶貧戶中戶富戶新富農地主其他
1948年83197116180272
1953年3743550407
材料二 1952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農民在分散經營中所發生的困難,要使廣大貧困的農民能夠迅速的增加生產而走上豐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國家得到比現在多得多的商品糧及其他的工業原料,同時也能提高農民的購買力,使國家的工業品得到廣大的市場,就必須提倡‘組織起’”。
——依據中國人民大學農業經濟學系資料室:
《農村政策件選編》(一)
材料三 隨著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現行農村政社合一的體制顯然很不適應。憲法已明確規定在農村建立鄉政府,政社必須相應分開。
——引自《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1983年)
請回答:
(1)運用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反映的農村階級結構發生變動的根本原因。
(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1953年時的農村狀況與國家工業化發展目標之間的矛盾。中國共產黨如何解決這一矛盾的?
(3)材料三中提到的“農村政社合一體制”具體指什么?運用所學知識說明它為什么不適應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
(4)通過對上述問題的回答,你獲得了哪些啟示?
解析:第(1)問,材料一反映出農村階級結構最大的變動是地主和富農消失了,而雇農和貧農的數量也大大減少了,結合時間分析,發生這種變動的根本原因是新中國開展土地改革運動。第(2)問,從材料一可以看出,土改后農村仍然是分散的落后的小農經濟,分散的落后的小農經濟難以滿足國家工業化發展的需要。第(3)問,材料三中提到的“農村政社合一的體制”具體是指人民公社體制。作為一種經濟體制,它必須同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才能夠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第(4)問,這是一道開放式問題,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原理闡明對我國建國以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認識即可;基本的啟示就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必須適應并促進農村生產力的發展。
答案:(1)土地改革。
(2)小農經濟經營分散,與國家工業化對商品糧和工業原料需求急劇增加之間的矛盾。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先后建立了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和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3)人民公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民獲得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而人民公社的經營管理過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義嚴重,不利于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4)啟示:必須實事求是,合乎經濟規律,把握生產關系的變革或調整必須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
16.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3年國民經濟計劃完成情況
工農業總產值3 967億元比上年增長9.2%
國家財政總收入809.7億元比上年增長5.6%
國民收入2 318億元比上年增長8.3%
材料二 1975年國民經濟回升情況(部分)
工農業工業農業
總產值或收入4 504億元3 219億元1 285億元
比上年增長11.9%15.1%4.6%
材料三 “革”十年,我國國民經濟損失總計5 000億元,相當于建國30年全部建設投資的80%,超過建國30年全國固定資產的總和。
請回答:
(1)材料一、二中各項數據上升的原因分別是什么?
(2)結合材料指出,國民經濟與政治局面存在怎樣的關系?
解析:本題以“革”中的國民經濟為主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問要聯系中共中央對“左”傾錯誤的糾正分析。第(2)問要從政治與經濟的關系方面理解分析。
答案:(1)材料一:①九一三事件后,周恩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整頓企業的措施,恢復被破壞的各種規章制度。②在農村,重申必須堅持按勞分配原則。
材料二: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以鐵路整頓為突破口,對交通運輸、鋼鐵工業等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整頓,國民經濟開始復蘇和發展。
(2)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同時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也要靠經濟的持續發展才能持久保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45282.html

相關閱讀: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2015--2015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三歷史試
山東師大附中2014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
高三文綜歷史聯考試題(天津市帶答案)
廣東省“十二!2013——2014學年度高三第2次聯考文綜歷史試題(
山東省青島市屆高三期末檢測 歷史試題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