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八中2015屆高三聯考(二)歷 史 試 題C.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D.表明黨開始將馬克思主義與國情結合10.右圖是中華民國郵政于1939年發行的紀念郵票。發行此郵票的主要意圖是A.借鑒美國的民主共和制度B.感謝美國支持和平解決西安事變C.鼓動美國開辟太平洋戰場D.爭取美國政府對中國抗戰的支持11.下圖是由兩岸故宮博物院組成的專家組共同繪制的發生于上世界三、四十年代的故宮文化大遷移路線圖。下列對各階段的文物遷移表述錯誤的是A.第一次遷移:九一八事變后,日軍進逼華北B.第二次遷移:日軍全面入侵,國民政府內遷C.第三次遷移:抗戰取得勝利,國民政府遷往南京D.第四次遷移:平津戰役勝利結束,北平和平解放12.“在中國適宜于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而不適宜于建立也無法建立民族共和國。歷史發展沒給我們造成這樣的條件,我們就不能采取這樣的辦法!边@一論述A.指出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缺乏歷史基礎B.要求給予民族區域自治地區自主自治C.旨在說明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合理性D.表明建立民族共和國的時機尚不成熟13.有學者認為,“文化大革命”的發展,既有特定時代大氣候的因素,又是國內外、黨內外諸矛盾的蘊聚和總爆發,其中“特定時代大氣候的因素”指的是A.不結盟運動興起B.日本經濟的崛起C.兩極格局的形成D.中國與美蘇關系緊張14.普魯塔克《希臘羅馬名人傳》記錄了一個政治家阿里斯提德被自己忠實信奉的“貝殼法”逐的故事。一天,一位目不識丁的平民因為聽煩了阿里斯提德的名字就要求把這個名字的貝殼上。因為聽煩了一個人的名字行反對意見的民主權利,似乎成了所有民主制度一大難題。該則材料表明雅典A.公民大會是最高司法機關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直接民主制存在著局限性D.所有人都有參政權15.《世界文明史》介紹:(羅馬成文法的組成部分之一)是羅馬城市行政官在執法過程中所的決定……可以根據每一個別案例的情況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關法律條文的面含義進行判決。他的這種決定成為事實上的判例法。由此可見,羅馬法的顯著特點是A.具有較為明顯的習慣法傳統B.內容龐雜且受行政因素影響C.結構松散但有普遍的適用性D.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和實用性16.16世紀以后,“馬尼拉大帆船”滿載中國商品,從馬尼拉(位于菲律賓)橫渡太平洋,前往。這種貿易持續了二百多年。學者認為:馬尼拉大帆船代表著一條特殊的流通路線 ,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絲一銀”對流。上述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地理大發現B.中國商品價廉物美C.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D.世界市場基本形成17.右圖中陰影部分是某個歷史時期德國的疆域圖。直接促成該疆域形成的重大歷史事件是A.拿破侖戰爭結束B.三次王朝戰爭完成C.德意志帝國憲法頒布D.兩德統一完成18.代議制是間接民主的形式。資本主義國家的代議機關是議會,下列有關近代西方議會的表述正確的①英國首相有權解散議會②美國總統對國會負責③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總統由議會產生④德意志第二帝國皇帝有權解散議會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19.“明確限定的工作時間,較大的勞動強度,都使工作和休閑形成強烈的反差……中產階級在政治和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明顯,他們反對各種野蠻或血腥的娛樂方式,試圖取消容易引起騷亂的傳統節日慶典……19世紀初的歐洲,興起一場理性休閑運動!辈牧戏从车膶嵸|問題A.工業革命促進了生活價值觀的變革B.工業革命引起階級關系的變化C.工業革命使傳統節日退出歷史舞臺D.工業革命帶來人們精神的異化20.世界各國現代化的發展道路或發展式樣被稱為現代化模式。在早期現代化理論中。人們往往把“現代化”等同于“資本主義化”。下列重大歷史事件從模式上突破了早期現代化理論的是A.《共產黨宣言》的發表B.巴黎公社的建立C.羅斯福新政策的實施D.十月革命的勝利21.1947年3月,美國國會通過決議,“支持成立一個在聯合國范圍內的歐洲聯合國”,美國還通過“歐洲統一美國委員會”的組織,支持歐洲聯邦主義,丘吉爾號召建立“歐洲合眾國”,還將英國與歐洲大陸的關系定位為“我們與他們在一起,但不屬于他們之中”,要充當歐洲一體的“朋友與監護人”。材料表明英美在歐洲聯合上的主要分歧是A.兩國對馬歇計劃的落實問題B.英美戰時特殊關系的維持問題C.兩國在歐洲聯合中的地位問題D.兩國對戰敗德國處置態度問題22.下圖是1990年和1999年美、英、法、德軍事開支在國民收入總值(GNI)中的比重,出現此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世界和平趨勢的不斷增強B.東西方“泠戰”的結束C.西方取得了防御戰略優勢D.世界多極化局勢的發展第II卷(非選擇題,56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其中23題18分,24題18分,25題20分,共56分)23.(18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鄭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命鄭和率領200多艘海船2.7萬多人七次遠航西太平注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包括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暹羅、阿丹、天方(阿拉伯國家)、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海岸,紅海、麥加,并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美洲和新西蘭,加深了明王朝和南海(今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系!俣劝倏 材料二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之所以歷久彌堅,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從根本上說,就是因為它符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符合國際關系發展的本質要求,符合世界各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五項原則的精髓,就是國家主權平等。在當今國際關系中,只有真正遵循國家主權平等的原則,承認國家無論大小、貧富、強弱一律平等,充分尊重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國際間開展互利合作才有基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才有保障。——中國新聞網 材料三 加強成員國之間的互相信任與睦鄰友好;鼓勵成員國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環保和其它領域的有效合作;聯合致力于維護和保障地區的科平、安全與穩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渡虾:献鹘M織成員國長期睦鄰友好合作條約》 (1)依據材料一,概括鄭和下西洋的特點。(6分) (2)依據材料二,如何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具有強大的生命力”?(6分) (3)綜合以上材料,指出不同時期中國在與周邊國家關系中的地位,并談談你的認識。(6分)24.(18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易?系辭下》材料二 裴李崗遺址出土數量較多,種類比較齊全的農業生產勞動工具,說明我國黃河流域8000年前就開始了農業生產,數量眾多的收割工具石鐮和谷物加工工具磨盤,說明當時農業生產已有一定的水平,出土不少的豬、牛、羊骨骼,以及發現的陶塑豬、羊原始藝術品,說明當時在農業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家畜的飼養也出現了。 ──《光明日報》1979年1月10日《河南省發現一處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 材料三 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開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術也隨之出現,并首先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實行起來,……秦漢以來,隨著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鏵是全鐵外,還創造了犁壁,從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频蹏捌冢诟绲耐晟品矫嬗芯薮蟮呢暙I,這就是曲轅犁(又稱江東犁)的出現。它操作起來較為靈活方便,因而特別適于土質粘重、田塊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這對江南地區農耕經濟的發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陳文華《農具發展史》 材料四 中國的農業雖然發生了細枝末節的變化,某些部分的規;蛸|量方面有了改變,但它的技術與組織,1911年與1870年相去不遠.(甚至進入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它基本上仍保持不變。)這段時期的主要變化是:人口有了緩慢的、但是可以覺察到的增長,但耕地沒有相應的擴大;隨之而來的是每人平均田地面積的縮小,特別是華北更是如此;種植作物類型有了變化,這部分是人與地之比日趨不利所致,部分是對國外市場新出現的機會的反應:作為農民手工業的紡織業出現了絕對的和相對的衰落,…… ——《劍橋中國晚清史(下卷)》 (1)材料一、二是圍繞什么主題選取的?指出哪一則史料最具客觀歷史價值,說明理由。(6分) (2)依據材料三,概括春秋戰國至唐朝農業發展的特點。(6分) (3)結合所學知識,評述材料四的觀點。(6分)25.(20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墨菲對宋朝經濟的描寫打破了西方關于中國歷史“停滯”的觀點。他認為,宋朝開始了一系列基礎性變動,“而且可能達到了質變的程度”。這些變動不但顯示出典型的“現代”特征,而且預示了七八百年后改變歐洲面貌的種種變遷:商業部門林立,貿易持續增長,城市文化興盛,本票、信用證和紙幣普及。宋朝也出現了西方工業革命早期的技術成果,能容納上千人的作坊,以及許多協助生產的機械裝置和原始機器。11世紀初宋朝的財政收入是盛唐的近三倍,南宋海外貿易稅收占國家收入的五分之一,貿易總量不僅遠超當時歐洲的水平,而且一直保持到19世紀!睹绹穼W家眼中的宋朝、中國和東亞》 材料二 1712年,(康熙)皇帝頒布了一條敕令,禁止中國人在東南亞經商和定居……1729年,又頒布了一條法令,規定了回國的具體日期,逾期未歸的那些海外的中國人將不許回國。這同西方國家形成何等鮮明的而又驚人的對照;西方國家不久就積極開辟海外殖民地,創立貿易公司,甚至隨時準備著用武力保衛這些事業,反對任何威脅!度蛲ㄊ贰 材料三 “自由放任主義”的法文愿意是俗語“讓我們自己干”……首先使用這一習語的作家無疑是馬克?D?阿讓松!f,管安徽省合肥八中2015屆高三聯考(二)歷史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459823.html
相關閱讀:廣東省“十二!2013——2014學年度高三第2次聯考文綜歷史試題(
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2015--2015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三歷史試
高三文綜歷史聯考試題(天津市帶答案)
山東師大附中2014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
山東省青島市屆高三期末檢測 歷史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