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懷化市2012-2015年高三期末考試歷史試題第Ⅰ卷 (共5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西周時期出現了我國第一次城市建設高潮,并確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邊長4.3公里)、公國都城九里(邊長3.2公里)、侯伯國都城七里(邊長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邊長1.7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都城規模的差異體現出各國經濟實力的不平衡B.周王室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權機制C.城市建制的確立反映了西周等級分封的特征D.確定了以宮殿、廟壇為中心的傳統都城的建制2. 恩格斯說:“國家和舊的氏族組織不同之處有二:一是‘按地區來劃分它的國民’;二是‘公共權力的設立’”。如果以這兩個特征來考察雅典國家是否真正建立,則最早應出現在以下哪位人物執政時期A.梭倫 B.克利斯提尼 C.庇西特拉圖 D.伯利克里3. 2015年12月8日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歐盟領導人峰會上,卡梅倫拒絕了法、德兩國領導人提出的修改歐盟條約要求,實際上行使了否決權?穫惢氐接罂赡馨l生的情況是A.議會對其進行質詢B.英國女王要求其辭職C.D.內閣拒絕卡梅倫的決定①斥責中國人的抵抗是可怕的殘暴行為,是傲慢的偏見、蠢笨的行動 ②認定中國進行的是保存民族的人民戰爭③否定英國報紙對戰爭的歪曲報道④認為應根據起義民族已達到的文明程度來衡量其采用的手段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5. 1901年1月,流亡于西安的慈禧太后以光緒帝名義發布“變法”上諭,宣布要實施“新政”:“世有萬祀不易之常經,無一成不變之治法。窮變通久,見于《大易》;損益可知,著于《論語》。蓋不易者三綱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變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灿栆詾槿⊥鈬L,乃可去中國之短,懲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師。自丁戊以還,偽辯縱橫,妄分新舊,康逆之禍,殆更勝于紅巾……康逆之講新法,乃亂法也,非變法也……。”該“上諭”表明①仍堅持中國傳統的變易觀 ②用心極誠,盡可取外國之長,去中國之短③三綱五常乃至政治制度是不允許改變的 ④與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嚴格劃清界線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6.1925年3月,孫中山病逝后,有人發表文章,認為孫中山與華盛頓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理所當然也應尊為“國父”。將孫中山與華盛頓并稱為“東西兩國父”是因為 ①都是資產階級革命的著名領袖 ②都推翻了封建帝制 ③都是資產階級共和國的締造者 ④都具有高尚的人格A. 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7. 右圖為我國1920年8月由陳望道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9. 新華網發表《國際關系的三重鏡像》一文,將二戰后國際關系的演變概括為“見山是山,界線分明;見山不是山,世界變平;見山還是山,利益優先”三重鏡像。由“界線分明”到“世界變平”的標志是A. 兩極格局的形成 B. 美國、日本、西歐三足鼎立 C.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 D. 不結盟運動的興起10.讀《西漢手工業分布圖》(下圖),該圖反映了A.黃河流域手工業水平高于長江流域 B.鹽鐵業長江流域水平較高C.紡織業分布較廣 D.集中分布于交通要道11.1933年廣州的報紙報道:漢口市上有三種女人:四寸斗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蓮的鄉間小姐,還有截發而裝腳的改組派。第一種是闊人的姨太太,第二種是紗廠的女工,第三種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該材料說明了A.西方風氣完全改變了中國傳統陋習 B.新文化運動反封建不夠徹底C.近代中國社會風俗呈現出多元化特征 D.民族工業發展徹底解放了婦女12.“20世紀前半期,創新的源泉發生了變化……創新的來源更為多樣:工業部門建立研究和開發機構,使尋求技術變化機會的拿薪俸的工程師、科學家階層的人數增加,而使個體發明家、小企業家人數減少,不過后者作為一種競爭性的創新仍然存在……隨著戰爭與技術創新的關系日益密切,技術創新……同樣會發生于諸如醫療和戰爭之類種種非商業活動中”(查爾斯?辛格等主編、姜振寰等主譯《技術史》)。該材料不能說明A.工業部門建立的研究和開發機構增多B.集體從事科技發明的工程師和科學家的創新作用超過了個體發明家和小企業家C.科學技術發明被運用到非商業活動中D.主要發生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期間13.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說:“中國封建社會內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中國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促進了這種發展。外國資本主義對于中國的社會經濟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基礎,破壞了城市的手工業和農民的家庭手工業;又一方面,則促進了中國城鄉商品經濟的發展!痹摱握撌龅暮诵挠^點是A.中國傳統社會已經孕育出資本主義的萌芽B.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中斷了中國按部就班發展到資本主義的進程C.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與中國自然經濟的解體之間的關系D.中國被納入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材 料1842年,《南京條約》辟為通商口岸1866年,發昌機器廠創辦1872年,輪船招商局創辦1922年,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1990年,浦東開發開放14. 在某中學的“上海鄉土史”課程上,老師要求學生按指定材料(見表)確定一研究主題。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題是上海工業化一瞥B. 上海,中國現代化的縮影C. 改革開放在上海D. 上海,紅色的搖籃7日至1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廣東考察強調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團結奮斗。④克服了失業和通貨膨脹,使“滯脹”不再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17.讀右邊的漫畫:自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以來,由希臘、意大利等國家引發的歐洲債務危機在2015年愈演愈烈。輿論普遍認為,目前歐元區已經面臨倒退和解體的危險。對此,以下說法不正確的 A. 歐元區解體會重創歐盟一體化進程B. 緊急向世界貿易組織求援,穩定歐元區的貨幣體系C. 體現出區域經濟集團化中的某些消極影響D. 建立歐盟財政聯盟,統一財政,是避免歐元區解體的重要措施18.朱元璋認為:“先王不施賞而民觀于善,不施罰而民不為戾,何也?仁義本之也,商變夏,周變商,仁義未嘗改!币虼怂鲝 A.“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 B.“治民不可擾,擾之則不治”C.“生息之道,在于寬仁” D.“治國之要,教化為先”1934年林語堂在其《中國人》中說:“在中國人看來,人生在世并非為了死后的來生,對于基督教所謂此生為來世的觀點,他們大惑不解。……西方人何以竟想不到人生的意義在于純凈平安地享受生活!丫性谑浪椎男腋,這一特性是我們缺乏宗教的原因!睋耍韵路现袊说摹叭宋闹髁x”思想的是①關注和享受現世生活 ②強調從神學束縛中解放出來③追求歡樂的家庭生活、和睦的社會關系 ④實現個人價值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20. 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它對最適者生存和生存斗爭的強調極妙地與時代傾向相適應。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21. 清末,出現了許多反映現實的燈謎,如“論伍子胥之為人”,謎底為“議員”;“ A.體現了實業救國的思想 B.體現了愛國主義的情感 C.體現了階級斗爭的思想 D.體現了追求民主的思想22.右圖是新中國成立后的五個時期科技發展情況(科技成果)曲線圖,對此解讀正確的是A.“一五”計劃促進了①時期的科技發展B.“兩彈一星”成果是在②時期取得的C.“文革”使④時期內沒有取得科技成就D.秈型雜交水稻是在⑤時期取得的重大成果23. 2015年11月29日,十八屆一中全會上新當選的政治局常委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云山、王岐山、張高麗來到國家博物館,參觀大型展覽《復興之路》。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他用三句詩概括了中華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未來:昨天,“雄關漫道真如鐵”;今天,“人間正道是滄!;明天,“長風破浪會有時”,并強調“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以下不能反映出“人間正道是滄桑”“長風破浪會有時”的是A.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B. 建設“五位一體”的美麗中國 C.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D. 堅持推進改革開放、走共同富裕道路 24. 2015年10月11日,瑞典諾貝爾委員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5 was awarded to Mo Yan. ”頒獎詞為:who with hallucinatory(幻覺的,引起幻覺的realism(現實主義 merges (融合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在下列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代表作品中,與頒獎詞 A B C D 25.時下,“神馬都是浮云”“親”“有木有”“ Hold住”“傷不起”“××Style”“元芳,你怎么看?”等網絡熱詞作為一種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虛擬世界和現實生活中,真實地折射出大眾的社會心理,同時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和表達方式。這最能表明A.人們面臨著文化消費的多重選擇 B.人們在實踐中創造和發展文化C.大眾傳媒的商業性影響越來越大 D.大眾文化有很強的娛樂性和藝術鑒賞性第Ⅱ卷(非選擇題 共50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26題16分,第27題12分,第28題22分,湖南省懷化市2015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514214.html
相關閱讀: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2015--2015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三歷史試
高三文綜歷史聯考試題(天津市帶答案)
山東省青島市屆高三期末檢測 歷史試題
廣東省“十二!2013——2014學年度高三第2次聯考文綜歷史試題(
山東師大附中2014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