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3屆高考政治尋覓社會的真諦復習學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十一 尋覓社會的真諦

高考考點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2)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3)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社會發展的實現方式,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特點。
(4)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概念,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考查重點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2)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關注熱點
(1)結合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目標,說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2)結合我國農民的一系列偉大創造,說明人民群眾的地位和作用。

特別提醒:(1)社會存在的決定作用和社會意識的反作用,二者地位不同,前者是根本、是前提,后者受前者制約。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是物質和意識關系在社會歷史領域中的具體表現。
(2)不能認為人民群眾就是勞動群眾。人民群眾不是一個永恒范疇,而是一個歷史范疇。
名師點睛
一個總趨勢: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一個基本觀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兩個基本規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
三個關系: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
狀元筆記
1.[閃記]

2.[圖解]
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的知識聯系

考點一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理解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領悟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知識梳理】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含義
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內容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類社會中各種精神生活現象的總稱,它既包括各種不同的風俗習慣和社會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學、藝術、宗教、哲學等各種不同的社會意識形式。
(2)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著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3)社會意識能夠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社會意識的性質不同,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也不同。
(4)在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中,社會存在的決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會意識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歷史唯物主義既反對抹殺社會意識反作用的形而上學機械論,又反對把這種反作用加以夸大的歷史唯心主義。
2.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1)從根本上說,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
(2)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的主要表現。
①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不完全同步。社會意識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②最突出地表現在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革命的、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落后的、反動的、非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著重大的阻礙作用。
【重點突破】
1.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都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離開了人類的實踐活動,就不可能形成社會存在的根本內容——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也不可能形成反映社會存在的政治結構和思想化。因此,實踐形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形成了全部社會關系。
(2)實踐構成了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有了人類征服和改造物質世界的實踐活動,才有了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才構成了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因此,實踐是打開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也是唯物史觀賴以建立的根本。正是在這一意義上,馬克思說:“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2.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與思維和存在的關系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社會存在和社會
意識的關系思維和存在的關系
區別地位是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基本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作用對二者關系的不同回答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基本依據對二者何者為第一性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依據
聯系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具體表現

★★★★ 本考點是高考的?键c,幾乎每年高考都會在此命題,既可能出選擇題,也有可能出主觀題,出主觀題時主要是要求運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分析社會現實問題。
命題角度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預測題型:選擇題、主觀題]
【典例】 (2011•天津綜,9,4分)近年,幸福成為備受關注的熱門話題。回答下題。
幸福感是人們對生活滿意程度的一種心理體驗,它以一定的物質財富為基礎,但在現實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與物質財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這說明(  )。
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谏鐣庾R具有相對獨立性、凵鐣庾R對社會存在具有促進作用、苌鐣庾R的變化獨立于社會存在的變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幸福感“以一定的物質財富為基礎”,體現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①正確;“幸福感的提升與物質財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反映了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②正確。故選A。
答案 A
對應訓練
【訓練1】 (2011•江蘇單科)《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頒布后,人們認識到,觀念變革是改革的先導,教育改革的第一步應該是轉變觀念。這一認識的依據是(  )。
A.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B.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C.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
D.社會歷史是由社會發展規律決定的
解析 A項表明了社會意識的特點,即相對獨立性,與題意相符;B項觀點雖正確,但強調的是社會存在的決定作用,與題意不符;C項觀點錯誤,正確的社會意識才對社會存在起推動作用;D項強調社會規律的決定作用,也與題意不符。故選A。
答案 A
【訓練2】 (2011•標)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媽祖被譽為“海上女神”。傳說媽祖姓林名默,宋代時出生在湄洲灣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內)。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濟世。媽祖去世后,人們在湄洲島建廟祭祀。宋元以后,隨著閩南海上貿易和漁業不斷發展,船工漁夫越越多,媽祖信仰越傳越廣,媽祖從湄洲逐漸走向世界。據統計,目前世界上有媽祖廟5 000多座(其中中國臺灣800多座、港澳地區50多座),遍布20多個國家和地區,信奉者2億多人。每逢媽祖出生和升天紀念日,福建、臺灣、香港、澳門等地都隆重舉行各種慶;顒樱霌P媽祖信俗蘊涵的傳統美德,促進化交流。近年,到湄洲祭祀媽祖的臺灣同胞、香港同胞、澳門同胞和海外華裔、華僑越越多,媽祖化日益成為凝聚華人、華僑的重要精神紐帶。
2009年,媽祖信俗被評為世界非物質化遺產。
運用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原理,說明媽祖化為什么千余年綿延不絕、不斷發展。
解析 解答此題首先要明確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內涵。在表述時先將基本觀點寫在前面,緊跟其后是對材料的分析,切忌觀點和材料兩張皮。
答案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但具有相對獨立性。媽祖化隨著社會變化而發展,同時又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具有相對穩定性。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媽祖化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積極作用。
考點二 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了解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理解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理解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知識梳理】
1.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1)人類社會的歷史首先是生產發展的歷史。
(2)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
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
(2)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
(1)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含義
經濟基礎指生產關系的總和;上層建筑指一定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以及該社會的各種思想觀點和社會意識形態。
(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
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②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
4.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1)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
(2)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律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重點突破】
社會基本矛盾與社會主要矛盾的關系
社會基本矛盾與社會主要矛盾有聯系也有區別,不能將二者等同起。
(1)區別:社會主要矛盾是在某一社會歷史階段,對社會發展起著領導和決定作用的矛盾。它規定著社會的本質,支配著社會發展的過程,是人們應該首先或著重加以解決的矛盾。
社會基本矛盾,是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因為這兩對矛盾互相聯系、互相作用,共同構成社會這個有機整體,反映社會的全貌,但這兩對矛盾中最重要的還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
(2)聯系:社會基本矛盾和社會主要矛盾兩者之間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個別的關系。社會基本矛盾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自始至終的根本矛盾,它規定著社會發展全過程的本質,也規定著社會的主要矛盾;而社會主要矛盾則是社會基本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直接表現。

★★★ 本考點屬于高考的常考點,復習備考時應重點把握兩個規律,并學會運用這兩個規律分析社會現實問題。
命題角度 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預測題型:選擇題]
在廣泛聽取群眾意見的基礎上,2011年2月25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刑法修正案(八)。該修正案首次將飆車、醉駕、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等嚴重危害群眾利益的行為規定為犯罪。據材料回答下題。
【典例】 (2011•東綜,24,4分)這次刑法修改反映的哲學道理是(  )。
A.生產關系應適應生產力的要求
B.政治制度決定立法實踐的變化
C.上層建筑應適應經濟基礎的要求
D.社會意識能脫離社會存在而發展
解析 本題考查歷史唯物主義方面的內容。刑法修正案屬于上層建筑,不涉及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關系,故C切題,A不切題,答案選C。B錯,政治制度屬于社會意識范疇,它不能決定立法實踐的變化;D錯,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它不能脫離社會存在而發展。
答案 C
對應訓練
【訓練1】 (2011•江蘇單科)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從3 000美元向10 000美元提升的時期是社會結構平衡難度加大的階段。這就要求在該階段尤其要注重
(  )。
A.解決社會的主要矛盾
B.解決生產力發展過程中各要素之間的矛盾
C.推動社會形態的更替
D.變革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經濟基礎的環節
解析 題干中“社會結構平衡難度加大”,表明上層建筑不適應社會發展要求,需要變革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經濟基礎的環節,故D項正確。解決社會的主要矛盾不一定能解決社會結構平衡問題,排除A;也與推動社會形態的更替、解決生產力發展過程中各要素之間的矛盾無關,排除B、C兩項。故選D。
答案 D
【訓練2】 (2012•鄭州質檢)新時期我國農村改革是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展開、遞次推進的,改革大大促進了我國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國農村改革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所包含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有(  )。
①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狀況、诟母锞褪亲兏锷鐣髁x社會的性質 ③改革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苌a力決定生產關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改革不是為了改變社會主義社會的性質,②錯誤;材料強調的是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不是強調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決定作用,④排除。
答案 A
考點三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認識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了解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特點,了解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知識梳理】
1.社會發展的實現方式
(1)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2)實現方式
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
2.階級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
(1)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
(2)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3.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特點及解決
(1)特點: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
(2)實現方式: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即非對抗性的矛盾),決定了它不是通過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階級斗爭的方式解決,只能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
(3)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的改革:①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③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重點突破】
1.社會存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之間的內在關系

2.即使上層建筑適合自己的經濟基礎,也不一定對社會發展起促進作用
(1)上層建筑并不直接對社會的發展起作用,而是要通過經濟基礎這個中間環節才能起作用。
(2)上層建筑對社會的發展是起促進作用,還是阻礙作用,取決于經濟基礎的性質。當上層建筑所維護的經濟基礎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時,則上層建筑適合自己的經濟基礎,對社會的發展起促進作用,反之,則起阻礙作用。
因此,即使上層建筑適合自己的經濟基礎,也不一定對社會發展起促進作用。

★ 本考點屬于高考中的冷點,一般不會單獨出題,如果出題也會結合前兩個考點進行考查,復習備考時一般掌握即可。
命題角度 社會歷史發展的實現方式[預測題型:選擇題]
【典例】 (2011•浙江綜,29,4分)2011年初以,社會動蕩席卷中東、北非眾多阿拉伯國家,一些國家甚至出現政權更迭和內戰。其原因有失業率居高不下、財富分配不公和西方意識形態的影響等。這表明(  )。
①經濟狀況影響社會的政治制度和設施、谝庾R形態對社會變化起重要作用 
③適合上層建筑的經濟基礎推動生產力發展、苌a關系是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該題考查學生對影響社會變化因素的認識。①②是影響社會變化的因素。③錯誤,應為適合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推動生產力發展。④錯誤,生產力是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因素。
答案 A
對應訓練
【訓練1】 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下列圖示不正確的是(  )。
A.生產力 生產關系• 經濟基礎 上層建筑
B.社會歷史發展?????→依靠 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依靠 社會實踐
C.社會實踐?????→推動 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推動 社會歷史發展
D.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解決方式 階級斗爭?????????→解決方式 改革
解析 本題學生易錯選A、B、C而不選D,原因在于錯誤地理解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A項正確反映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B項正確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途徑;C項觀點和B項相似,也是正確的;D項觀點錯誤,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方式不是階級斗爭,而是改革。本題是反向選擇題,因此選D項。
答案 D
【訓練2】 (2012•廣州三校聯考)“我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國社會的基本矛盾是非對抗性的,我們具有不斷促進社會和諧、最終建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政治前提和社會制度保證。”“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更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和諧!边@意味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
①不是通過斗爭的方式解決的、诒仨殘猿置芊治龇ā、凼窃诎l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歷史過程、苁菂f調社會基本矛盾的漸進的過程
A.①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不是通過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階級斗爭的方式解決的,”“階級斗爭”與“斗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強調和諧并不意味著否認矛盾和斗爭,①錯誤。②③④均正確。
答案 C
考點四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知識梳理】
1.人民群眾的概念
(1)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2)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群眾具有不同的內涵,但不論怎樣變化,勞動群眾都是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
(3)在我國現階段,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都屬于人民群眾的范圍。
2.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


人民群眾
的作用具體闡釋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廣大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推動物質生產發展的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泉。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
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創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
3.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群眾觀點地位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
基本
內容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群眾
路線地位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基本
內容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到群眾中去
意義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并成功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
【重點突破】
1.社會發展的動力問題
(1)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社會發展是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
(2)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在社會主義社會,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3)社會發展的主體動力。
社會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迭,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現的;在社會主義社會,人民群眾是通過改革實現社會變革的。
2.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區別
區別
派別  根本
觀點有關人民群眾的觀點有關領袖人物的觀點有關人類社會有沒有自身的客觀規律的觀點
歷史唯
物主義社會
存在
決定
社會
意識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承認領袖人物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指導作用人類社會是有其自身的規律的,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規律
歷史唯
心主義社會
意識
決定
社會
存在人民群眾不過是“氓民”、“阿斗”,只能聽任“英雄人物”的擺布認為個別英雄人物可以“指揮歷史前進”,決定人類命運人類社會的發展沒有規律可循

★★★★ 本考點屬于高考的高頻考點,各省份每年幾乎在此都有命題,既可能出選擇題,也可能出主觀題,復習備考時應重點把握。
命題角度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預測題型:選擇題、主觀題]
某農牧區由于長期濫墾草原、超載放牧,不僅沒有改變經濟落后的面貌,反而導致自然環境的嚴重破壞,草原承載力急劇下降。踐行科學發展觀以,農牧民改變以往的經濟發展方式,根據當地自然條種植沙柳資林,大力發展沙柳加工業,不僅促進了經濟發展,也保護了生態環境;卮鹣骂}。
【典例1】 (2011•全國,29,4分)該地農牧民種植沙柳資林,發展沙柳產業,改變落后面貌的事例表明(  )。
①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主力軍,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②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推動物質生產發展的決定力量、廴嗣袢罕娋哂袩o限的創造力,是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泉、苋嗣袢罕娛菤v史發展的動力,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起主體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人民群眾的作用的準確掌握。該地農牧民通過種植沙柳資林,發展沙柳產業,促進了經濟發展,保護了生態環境,表明了人民群眾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推動物質生產發展的決定力量,而且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是歷史發展的動力,故②④本身正確且切題;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或者說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①說法錯誤。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一切精神財富產生的泉,③說法錯誤。故選C。
答案 C
命題角度 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預測題型:選擇題、主觀題]
為制定一個符合中國國情和時代特點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簡稱《綱要》),政府有關部門通過專題調研、網上征集意見、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廣納群言、廣集眾智;卮鹣骂}。
【典例2】 (2010•安徽綜)《綱要》的制定體現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有(  )。
①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②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壅J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 ④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本題考查歷史唯物主義的知識。題干中政府制定《綱要》通過專題調研、網上征集意見、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廣納群言、廣集眾智,體現了民主科學決策,堅持了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故①正確;②③不屬于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故不選;④中社會意識對應題干中《綱要》,社會存在對應題干中“中國國情和時代特點”,即《綱要》這一社會意識是中國國情和時代特點這一社會存在的反映,故④入選。
答案 C
對應訓練
【訓練1】 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億萬農民完成六大創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村民自治、農民工進城、專業合作社、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這說明(  )。
A.勞動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B.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
C.人民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D.人民群眾是中國改革的主體
解析 背景材料的主體是農民,反映了人民群眾是改革的主體,D正確。A、B、C不切合題意,不選。
答案 D
【訓練2】 在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的基礎上,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于2011年6月30日表決通過了關于修改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從哲學上看,國家決策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
①說明決策機關堅持科學、民主決策、谑且驗槿嗣袢罕娭刑N藏著無窮的智慧 ③說明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④充分發揮了人民群眾的作用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俨环稀罢軐W”這一設問限制;材料沒有體現人民群眾創造物質財富,排除③。
答案 A
【訓練3】 (2010•廣東綜)溫家寶指出,2010年我們要努力工作,切實解決好民生問題,千方百計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持續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使人民群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有所居。這里體現的哲學觀點是(  )
A.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B.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C.在勞動和奉獻中實現人生的價值
D.真理與謬誤相互轉化
解析 本題以我國政府2010年工作目標為切入點,考查政府工作宗旨所體現的哲學觀點,抓住題干中的關鍵點“切實解決好民生問題”并結合教材知識可知,材料體現了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故選A。B、C、D均與題干指向不符。
答案 A
“走、轉、改”活動成為當今社會談論的焦點問題。2013年高考很有可能結合這一活動的開展情況考查有關的哲學知識。既可能出選擇題,也可能出主觀題。

1.植根于什么樣的土壤,就會獲得什么樣的營養。新聞工作者只有扎根廣闊大地、扎根基層一線,新聞報道才能汲取充足養分,新聞“大廈”才能牢固根基。從化生活角度盾,材料告訴我們(  )。
A.化是人類的一種特有的現象
B.要立足社會實踐,參加社會實踐是進行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C.中華化博大精深,遠流長
D.弘揚中華化,必須正確對待外化
答案 B
2.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倡導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風”活動,是因為(  )。
①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②對人民負責是我國政府的活動原則、壑袊伯a黨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④我國公民享有民主監督權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A
3.新華網撰指出,“走基層、轉作風、改風”對于新聞工作者說,應該是永恒的、自覺的事業追求。一方面,作風的轉變和風的改進永無止境;另一方面,基層蘊藏著大量可供報道的新聞事實,像一座永不枯竭的富礦吸引著編輯記者前去開采發掘。持之以恒地深入基層開展報道,必將有利于新聞單位形成扎實的作風和清新的風,更會為新聞報道增添豐富鮮活的內容。
(1)試從化生活角度,簡要分析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風”活動的意義。
(2)從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新聞戰線如何真正開展好“走基層、轉作風、改風”活動。
答案 (1)①個人所具有的化素養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化活動、接受化知識教育而逐步培養出的。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風”活動有利于錘煉新聞工作者隊伍、轉變新聞工作作風、改進新聞工作風。②新聞工作者深入群眾生產生活,挖掘現實素材、采寫現場報道,以深厚的生活積淀豐富報道內涵,有利于進一步增強民族化的感染力。③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中,創造出自己特有的化。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風”活動有利于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化建設。
(2)①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真正把黨的精神、政策帶到基層中去,從而加深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②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在基層新聞宣傳中實現好、維護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③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從群眾中,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善于用群眾的語言,實現新聞的最佳宣傳效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52841.html

相關閱讀:了解國情立足國情
2012屆高考政治專題復習導學案
2012屆高考政治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第二輪總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政治第二輪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政治熱點求索真理的歷程探究復習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