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屆高考政治第七課 我們的民族精神專項復習學案
◆知識網絡
◆考點闡釋
考點24: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1.中華民族之魂
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綿延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 、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
2.什么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發展過程形成的中華民族精神。
(1)團結統一
①團結統一是指一個民族為了實現共同的理想和目標,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維護統一、顧全大局的互助合作精神。
②團結統一精神的形成源于先民生存和發展的實踐;
③中華民族的團結統一精神不僅表現在祖國面臨危難、生死存亡的關頭,在國家順利發展、興旺發達的時期也進發出強大的力量。
(2)愛好和平
①愛好和平是指一個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對待,友好相處,求同存異,團結合作,為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而努力奉獻的精神。
②在當代國際社會中,中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發展道路,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廣泛贊譽。
(3)勤勞勇敢
①勤勞勇敢是指一個民族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表現出來的不懼艱難的精神。
②中華民族歷來把吃苦耐勞、勤儉節約、艱苦奮斗、不畏強暴、英勇頑強視為重要的優良品格。正是這種勤勞勇敢精神,奠定了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立業根基。中國共產黨人在自己長期的奮斗歷程中,將勤勞勇敢精神發揚光大,使艱苦奮斗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領導中國人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令人矚目的業績。
【溫馨提示】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與黨的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兩者之間是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民族精神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關系。
(4)自強不息
①自強不息是指一個民族所具有的獨立自主、奮發向上、不斷進取的精神。
②中華民族所具有的永無止境的創業追求、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是鞭策中華兒女不斷開拓進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溫馨提示】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比較表
含義歷史(形成)現實(作用)
團結統一指一個民族為了實現共同的理想和目標,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維護統一、顧全大局的互助合作精神在復雜多樣的環境中,個體必須結成整體,才能求得生存和發展。這種整體意識在全民族得到普遍認同和升華,成為團結統一精神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無論在國家順利發展、興旺發達的時期,還是在祖國面臨危難、生死存亡的關頭,都迸發出強大的力量,使如何征服或分裂中華民族的企圖本不能得逞
愛好和平指一個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對待,友好相處,求同存異,團結合作,為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而努力奉獻的精神中華民族素來以熱情好客、睦鄰友好、崇尚交流著稱于世,一“禮儀之邦”享受于史在當代國際社會中,中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發展道路,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廣泛贊譽。
勤勞勇敢指一個民族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表現出來的不懼艱難的精神中華民族歷來把吃苦耐勞、勤儉節約、艱苦奮斗、不畏強暴、英勇頑強視為重要的優良品格。正是這種勤勞勇敢精神,奠定了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立業根基中國共產黨人在自己長期的奮斗中,將勤勞勇敢精神發揚光大,使艱苦奮斗成為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領導中國人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令世人矚目的業績
自強不息指一個民族所具有的獨立自主、奮發向上、不斷進取的精神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警言,它反映了中華民族永無止境的創業追求、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在歷代中國人民的創業實踐中,自強不息精神逐漸積淀為中華民族的內在氣質,成為鞭策中華兒女不斷開拓進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溫馨提示】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支柱。
辨析: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綿延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所以,中華民族精神是一成不變的。
民族精神作為民族文化的結晶,其形成和發展是長期歷史積淀的過程,同時又是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的過程,近百年來,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主要體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歷程之中,體現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因此,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既要珍惜和愛護中華民族歷史上形成的優秀文化傳統,又要繼承和發揚我們黨在長期革命斗爭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
【典型例題】(2007年海南卷第16題)瓊州勝景五公祠有副膾炙人口的對聯:“只知有國,不知有身,任憑千般折磨,益堅其志;先其所憂,后其所樂,但愿群才奮起,莫負斯樓!边@副對聯生動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中( )
①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 ②公正廉明、崇尚平等的民主精神
③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的超然胸襟 ④自強不息、堅韌不撥的頑強斗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本題以對聯為載體,體現了高考命題形式的靈活性。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爸恢袊恢猩怼薄跋绕渌鶓n,后其所樂”,體現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任憑千般折磨,益堅其志”,體現了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頑強斗志。②③不為材料所反映。
答案:C
考點25: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1.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愛國主義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相輔相成,無不體現著愛國主義這個主題。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
【溫馨提示】愛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精神的關系
(1)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它貫徹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v觀歷史,沒有一個推動了社會進步的歷史事件,不是在愛國主義的旗幟下進行的。愛國主義從來就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抵御外來侵略和推動社會進步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下,我們的國家和民族自強不息,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2)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無不體現著愛國主義這個主題。團結統一是愛國主義精神的最基本要求,是愛國主義體現在處理本民族內部、各兄弟民族之間、各民族成員之間關系上的要求,是中華民族的立身之本,是維護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牢固紐帶。愛好和平是愛國主義精神內涵的拓展和延伸,是其體現在處理本民族與世界其他民族之間關系的基本要求,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勤勞勇敢是一種吃苦耐勞、勤儉節約、艱苦奮斗、不畏強暴、英勇頑強的精神,是中國人民的優良品格,它奠定了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立業根基。自強不息則是一種獨立自主、奮發向上、不斷進取的崇高追求,它是一種為了國家的繁榮而銳意進取、不懈奮斗的愛國主義精神。)勤勞勇敢、自強不息是愛國主義精神的根本體現,是實踐愛國主義精神的必要前提,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脊梁和脊髓。它們相輔相成,共同服務于愛國主義這個主題。
2.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在當代中國,愛國與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溫馨提示】考查一種言行是否愛國。必須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進行審視,否則,很難得出正確的結論。
【溫馨提示】愛國主義與愛社會主義的關系
在當代中國,愛國與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
(1)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鞏固和發展了新民主主義的成果,為我國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了可靠的保證,展現了光明的前景。
(2)社會主義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只有愛國主義與愛社會主義有機地統一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才能在改革開放中勝利實現中華民族的全面振興。
(3)我們黨為完成祖國統一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我們并不要求所有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都贊同社會主義制度,只要他們贊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我們就要同他們加強團結。
【典型例題】(2007年海南卷第15題)“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臺灣詩人的一首《鄉愁》,在海峽兩岸廣泛流傳,引起兩岸同胞的廣泛共鳴。這種激蕩在兩岸同胞心中的情感( )
①表達了海峽兩岸人民熱切盼望祖國統一的心情
②表明海峽兩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③表明海峽兩岸的所有人都贊同一個中國的原則
④體現出愛國主義深深地植根于海峽兩岸人民的心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題可用排除法。一個中國的原則符合海峽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海峽兩岸人民熱切盼望祖國統一。但“海峽兩岸人民”并不等于“海峽兩岸的所有人”,現在仍有極少數臺獨分子妄圖分裂國家,故③錯誤,應排除。
答案:D
考點26:民族精神的時代特征
1.民族精神作為民族文化的結晶,其形成和發展是長期歷史積淀的過程,也是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的過程。近百年來,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主要體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歷程之中,體現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民族精神永不泯滅。因為它熔鑄于輝煌的古代中華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國人民救亡圖強前仆后繼的奮勇抗爭之中,更彰顯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之中。
2.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就已經成為現代中華民族精神的主體,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鮮明的時代性和先進性。這個時期中華民族精神突出表現為: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具體民族精神。
【溫馨提示】
主要內容
井岡山精神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
長征精神堅忍不拔、自強不息、勇往直前。
延安精神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紅巖精神勤奮達觀、堅忍不拔、棄舊圖新、勇于奉獻、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西柏坡精神敢于斗爭、敢于勝利,實事求是、敢于創新、軍民團結、同舟共濟、民主集中、協作統一、謙虛敬慎、艱苦奮斗精神
3.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特別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繼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不斷為中華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時代內容,把中華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個新水平。這個時期的民族精神突出表現為: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抗洪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抗震精神等。
【溫馨提示】
主要內容
雷鋒精神愛憎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斗志
“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
大慶精神愛國主義、艱苦奮斗、求實和奉獻精神
抗洪精神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于勝利。
載人航天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
4.五千多年來,在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既有對中華民族爭取進步發展斗爭實踐的總結,也有對中華優秀文化的繼承,有對其他民族優秀民族精神的汲取,更有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對民族精神的凝練、升華和創新。
考點27: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徑和意義
1.途徑(怎么辦)
(1)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發揮 “主心骨”的作用。中華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應對世界范圍相互激蕩的各種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2)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既要珍惜和愛護中華民族歷史上形成的優秀文化傳統,又要繼承和發揚我們黨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
(3)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
既要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先進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長處,又要警惕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的圖謀。
(4)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剛果臣下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相輔相成,相互支撐,統一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只有不斷注入時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眾長、日益豐富。只有堅持培育民族精神,才能使時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2.意義(必要性)
(1)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
一個民族的發展,不僅取決于經濟、科技發展水平,而且取決于民族的綜合素質。民族精神是民族綜合素質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集中體現。在現代化建設和社會進步過程中,高昂奮進的民族精神能產生巨大的力量,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2)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
有沒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重要尺度。中華民族精神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動員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保證。
(3)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
面對西方敵對勢力加緊以各種手段和方式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的挑戰,要頂住霸權主義的種種壓力,抵制外來腐朽思想文化的影響,必須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大力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就是鑄造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強基固本。
辨析: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就必須抵制一切外來文化的影響。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既要注意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先進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長處,又要警惕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的政治戰略?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與汲取世界先進文明成果二者具有一致性,統一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
辨析: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會導致狹隘的民族主義。
(1)中國共產黨具有開放的心態和博大的胸懷,歷來反對狹隘的民族主義,既堅持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和民族文化,同時也主張尊重其他民族的利益與文化,學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同世界上各民族共同進步和發展。
(2)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中華民族的發展和振興。但是,中國的發展不是走西方發達國家那種依靠經濟掠奪、軍事擴張實現現代化的民族擴張主義道路,而是通過振奮民族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和平發展。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我們國家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目的是為了吸取世界各國的長處,促進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互惠互利、共同發展,而不是掠奪和侵略。
(3)西方國家的一些人害怕我們因為弘揚民族精神而發展得更快,就居心叵測地將弘揚民族精神污蔑為搞狹隘的民族主義,這只不過是所謂“中國威脅論”的一個翻版。所以,這種看法是片面的。
◆熱點透析
1. 2007年7月7日是“七七事變”70周年紀念日,北京、西安、沈陽等地社會各界舉行各種活動,紀念這一歷史事件。
1937年7月7日,日軍攻打北平郊外的盧溝橋,標志著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史稱“七七事變”。在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廣泛的民眾覺醒、空前的民眾團結和真正的人民戰爭,決定了中國人民必須取得最后的勝利,并在抗戰中形成了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精神,即團結一致、同仇敵愾,顧全大局、共同對敵,不畏強敵、不怕犧牲,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我們今天要大力弘揚抗戰精神,最主要的就是弘揚中國人民一往無前、不屈不撓的頑強斗爭精神,以此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七七事變”承載了中國人關于抗日戰爭的記憶。某校高三(1)班學生為紀念“七七事變” 70周年,開展了以《勿忘國恥 面向未來》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活動。
(1)從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說明如何弘揚抗戰精神。
(2)請以《勿忘國恥 面向未來》為主題,設計一項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活動方案。
【思路點撥】
本題以“七七事變”70周年紀念活動為背景材料,考查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第(1)問,要結合材料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徑來回答;第(2)問為開放性題目,設計活動方案時要緊密圍繞弘揚抗戰精神這個主題進行。
【參考答案】
(1)弘揚抗戰精神,要堅持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的指導地位,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要與弘揚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結合起來,要落實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去。
(2)說明:設計的活動方案應做到活動名稱新穎,指導思想符合主題,活動過程具體、完整。(提示:活動方案應包括名稱、指導思想、活動過程等)
2. 2007年6月24日,山東省第九次黨代會在山東會堂開幕。省委書記李建國指出,我省將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抓好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加強國情省情和形勢政策教育。深入挖掘和整合山東豐富的文化資源,繼承和發揚齊魯兒女忠厚正直、豁達淳樸、崇尚禮儀、勇敢堅韌、勤勞智慧的優良傳統,著力培育改革創新、開放包容、忠誠守信、務實拼搏、敢為人先的新時期山東精神。
結合材料談談新山東精神與中華民族精神之間有何關系?為什么要弘揚和培育山東精神?
【思路點撥】
本題以“弘揚和培育新時期山東精神”為背景材料,考查學生對教材基礎知識的調動和運用能力。第(1)問,新山東精神與中華民族精神之間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第(2)問,要從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來分析。
【參考答案】
(1)新山東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中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內容。新山東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也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中華民族精神的繼承、豐富與發展。新山東精神和中華民族精神是一種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
(2)①弘揚新山東精神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有利于促進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有利于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有利于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②中華民族精神是維系中華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有利于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有利于抵制資本主義思想文化侵蝕,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55679.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政治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第二輪總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政治第二輪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復習教案
了解國情立足國情
2012屆高考政治專題復習導學案
2012屆高考政治熱點求索真理的歷程探究復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