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2屆高考政治文化與社會考點專項復習教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一課文化與社會

【考綱考點解讀】

明確考綱

(1)文化與社會

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文化的形式

文化的社會作用

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文化與綜合國力

課程標準

觀察不同區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階層的文化生活,體察廣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說明現代社會中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的意義。

備考指要

本單元高考的考查的知識主要有:文化的內涵,文化與政治、經濟的關系,文化與綜合國力的關系,考查題型既有選擇題也有非選擇題。所以復習要全面把握。

【考點精講精析】

考點1文化與社會

一、知識梳理

1.文化的內涵

“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2.文化的特點

(1)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

(2)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發形成的。文化素養的形成,離不開生活、實踐和教育。

(3)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文化和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

3.文化的形式:

文化具有非常豐富的表現形式: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化、藝術等;人們進行文化生產、傳播、積累的過程都是文化活動。

4.文化的社會作用

(1)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2)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

(3)具有雙重性質: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5.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1)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但是文化有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獨立性,其發展并不是始終與經濟發展亦步亦趨的。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了,文化修養水平并不必然提高。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經濟,給一定的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不同的文化(地域上的區別、性質上的區別)對經濟、政治的影響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3)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文化產業、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4)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展,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世界范圍內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

6.文化與綜合國力

(1)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中維護自身經濟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

(2)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3)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于弱勢地位的發展中國家,不僅在經濟發展上面臨嚴峻挑戰,在文化發展上也面臨嚴峻挑戰。

(4)增強文化競爭力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優先發展教育和科技,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溫馨提示】

(1)我們所講的文化,既不是與文明等同的“大文化”,也不是文化部所管理的文化企業、文化產業等狹義的文化,而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2)經濟發展是文化的基礎。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亦步亦趨,不能簡單地認為文化是經濟、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屬品。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的獨立性。

(3)并非任何文化對社會的發展都起著促進的作用。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阻礙社會的發展。

二、典型例題

1.(2008海南,17)某地利用當地特色民族文化資源打造旅游業:以民族文化為內容,以民族村寨為載體,以原汁原味為亮點,建立原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圈,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開發原生態文化資源、發展旅游經濟的成功經驗表明()

①原生態文化具有普遍的積極價值②原生態文化具有傳播和發展的價值

③文化與經濟相互聯系、相互交融④文化的價值在于能否創造經濟價值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解析】利用民族文化發展旅游經濟,是發展文化產業、提升國家軟實力的具體體現,反映了文化產業的崛起對現代經濟的拉動作用。

【答案】B

2.(2009江蘇,18)原生態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豐富人們文化消費的同時,也促進了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由此可見()

A.文化對經濟發展具有推進作用B.文化與經濟同步發展

C.文化是經濟繁榮發展的基礎D.文化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解析】本題考查文化與經濟的關系,考查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題干反映了文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故D項正確;但文化有先進和落后之分,只有先進的文化對經濟發展起推動作用,故A項錯誤;經濟決定文化,但并不是亦步亦趨的,故BC項錯誤。

【答案】D

3.(2009福建,31)2008年6月18日,中國郵政發行了《海峽西岸建設》特種郵票和郵資封!逗{西岸建設》特種郵票形象地展示了海峽兩岸經濟區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由此可見()

A.文化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標志B文化能夠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狀況

C.郵票成為展示文化軟實力的載體D.發行郵票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

【解析】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經濟是基礎,文化是經濟政治的反映,故B項正確的反映了題意;A項夸大了文化的作用,認為是經濟發展的標志是錯誤的;C項說法夸大了“郵票”的作用;商貿活動、人口遷徙、教育是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故D項錯誤。

【答案】B

4.(2011福建,26)一切受人民歡迎、對人民有深刻影響的藝術作品,從本質上說,都必須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領人民精神生活,都必須在人民的偉大中獲得藝術的偉大?梢,優秀的文化()

A.彰顯時代的精神,創造時代的未來B.反映時代的潮流,決定時代的走向

C.源于時代的實踐,引導時代的發展D.源于時代的智慧,推動時代的前進

【解析】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文化源自人民群眾的實踐,又對社會的發展產生能動的影響,故選C項;但認為源于時代的智慧是錯誤的,排除D項。文化是主觀的,不能創造時代的未來,也不能決定時代的走向,排除A、B項。

【答案】C

5.(201福建,39)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寶庫重要的思想資源,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有人認為,“‘民本思想’和‘以人為本’的產生都是與當時的社會條件向適應的,其政治運用的目的根本上是一致的!闭埬氵\用文化與經濟、政治關系的知識,對這一觀點加以評價。

【解析】本題以“兩會”提出的人們生活有“尊嚴”為素材,體現的是黨和國家重視民生的民本思想。本問考查文化模塊,知識點為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體現為觀點評析類。既要指出經濟政治決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經濟,還需要結合不同時期的民本思想在不同時期的反作用進行簡要分述。

【答案】①經濟、政治決定文化,文化是經濟、政治的反映。“民本思想”和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都是一定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的產物。傳統的民本思想是剝削制度的產物,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建立在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制度的基礎上。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傳統的“民本思想”有利于緩和當時社會的階級矛盾,根本上是為了鞏固剝削階級的統治。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的實踐促進了我國政治、經濟的發展,根本上是為人民服務。

6.(2010全國新課標,3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世界經濟危機期間。美國極力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涌現出“百老匯”、“好萊塢”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一文化產業大國。90年代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日本和韓國注重發展文化產業,迅速成為文化產業大國。有人據此認為:經濟不景氣成就文化產業發展是一條規律。當前,世界經濟不景氣,對于我國部分省市落實文化強省(市)發展戰略,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也許是不可多得的“良機”。

材科二在我國改革開放的早期,文化成為招商引資的重要媒介。近年來,在很多地方,文化不僅僅是“陪襯紅花的綠葉”,而且直接登上了經濟舞臺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實現了從“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到“文化唱戲”的轉變。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2009年以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勢頭良好,產值月均增幅達l7%,其中電影、圖書和舞臺劇等,收入增長更高達20%以上。

(2)根據材料二,有人認為,從“文化搭臺”到“文化唱戲”,體現了人們對文化功能認識的深化。你贊同這種看法嗎?運用文化知識簡要說明理由。

(3)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提升我國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意義何在?請對制定文化強省

(市)戰略提出方法論的建議。

【解析】第二問考查文化的影響。強調文化對經濟的反作用,但沒有看到文化對政治、對人、對綜合國力方面的影響。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從不同角度回答問題。第三問是文化和哲學的組合題,涉及文化對綜合國力的作用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知識。

【答案】

(2)答案一:不贊同。文化具有滿足人們精神需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智力支持等功能。材料二中,從“文化搭臺”到“文化唱戲”,只強調文化的經濟功能,而忽視了其他功能。

答案二:贊同。“文化搭臺”只看到文化對經濟的服務功能,“文化唱戲”則認識到文化本身的經濟功能。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體現了文化具有滿足人們精神需要的功能。

(3)文化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發展文化產業,能提升我國綜合國力,掌握國際競爭主動權。制定文化強省(市)戰略,可以借鑒經驗,但要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56824.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政治專題復習導學案
2012屆高考政治熱點求索真理的歷程探究復習
2012屆高考政治第二輪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政治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第二輪總復習教案
了解國情立足國情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