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工業革命
在2014年的高考中,有上海單科33及39,天津卷10,上海文綜12,海南卷12及13, 四川卷39等5家共7題從不同層面考查了工業革命,是本講在此次高考中命題頻率較高的考點。
(2014?海南卷12)有歷史學家說:“在1870年以后大約40年里,并非僅僅在歐洲人看來,歐洲實際上確實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擴張的現代文明的中心!睂е逻@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擴張
B.資本輸出
C.文化傳播
D.工業革命
【思路點撥】本題主要考查對第二次工業革命這一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材料解讀能力。從關鍵的時間信息“1870年以后大約40年”相對應的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在這個時間段很多歐洲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歐洲的工業文明才真正確立了歐洲人的世界經濟和現代文明的中心。故選D。
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列強的殖民侵略才具有建設性和破壞性的雙重作用——誤以為資本主義列強殖民擴張的作用在開始時就具有雙重性
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各國的社會生產力大大超出了亞非拉地區的落后民族,而工業革命前,這種差距并不明顯,因此工業革命前資本主義列強的殖民侵略,只具有野蠻的掠奪性,并不具有破壞落后地區原有的經濟體系和政治制度、傳播先進的生產方式、思想觀念和政治制度的雙重作用。而工業革命后,正因為歐美資本主義國家與落后民族之間產生了巨大的落差,資本主義列強才增強了自己改造世界的能力,他們的殖民侵略才有了雙重作用。
(原創)有經濟史學家說:“(18世紀后半期)工業革命在漫不經心的觀察者看來,僅僅是經濟和技術問題,實際上它是可怕的非常復雜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的大變動問題。”這里“大變動”主要指( )
①國際分工日益明顯
②沖擊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政治制度、思想觀念
③資本主義制度在全球范圍內確立
④推動了科技進步和文學藝術的繁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④
【思路點撥】本題考查工業革命的雙重影響,但審題要細心, “國際分工日益明顯”是工業革命的影響,符合“經濟和技術問題”的題意要求,卻不符合“非常復雜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的大變動”的題意要求。故選B。
大國崛起
15世紀以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原先割裂的世界開始真正意義上地連成了一個整體,彼此隔膜的世界各國開始相互認識和了解,也展開了相互的競爭。在近現代以來的世界舞臺上,有九個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先后登場,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它們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
中國的幾代領導人反復強調:我們的發展,要吸收和借鑒全人類的文明成果。那么,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應該以什么樣的胸懷和態度來看待曾經在近現代歷史上引領世界潮流的國家?中國的和平發展,可以從中借鑒什么樣的經驗和教訓?
(江蘇省泰州中學2014屆高三歷史摸底考試24)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88年迫于王權膨脹和天主教在英國復活的現實危險性,議會中的輝格黨和托利黨聯合起來,向荷蘭的執政威廉親王發出邀請,請他到英國來接管王位!邮苎埡舐受娫谟顷。……根據議會條件,威廉接受了《權利法案》,隨后和妻子瑪麗一同登上了英國王位。
——《英國:在傳統與變革之間》
材料二 1768年阿克萊特發明機械紡紗機,次年獲得專利。……采用水力驅動,又叫水力紡紗機!1771年阿克萊特與人合作,在德文特河上的克羅姆福特建立了近代的第一家水力紡紗廠。此后一發不可收拾,相繼在德比郡、蘭開夏郡、諾丁漢郡、蘇格蘭開設紗廠和織布廠。
——《世界文明史》中冊
材料三 在遠東的印度,從1793年起東印度公司的貿易壟斷一步步地受到侵略……到1813年時,英國政府徹底廢除了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貿易壟斷權,“自由貿易”原則在未來的帝國中心——印度次大陸初步建立起來。
——《英國:從稱霸世界到回歸歐洲》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指出英國近代形成了什么政治體制?
(2)據材料二,從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兩方面,分析阿克萊特的歷史貢獻。
(3)根據材料三,說明19世紀上半期英國對外貿易制度的重大變化,并指出變化的原因。
(4)從面積不大的島國到世界頭號強國,英國的發展之路給人類留下的最重要的經驗是什么?請結合材料從制度的角度加以說明。
【思路點撥】本題考查近代史上英國的崛起!稒嗬ò浮返念C布標志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第(1)問不難回答;第(2)問審題要細心,注意題中“生產技術”、“經營管理”的角度要求。第(3)問“變化”只要能從材料三中找出有效信息就不難回答;至于“原因”可從題中時間“19世紀上半期”及材料中“1813年”聯系此時與英國有關的重大事件莫過于“工業革命”了。第(4)問是本題的現實意圖,回答時切忌空談,一定要注意題中關鍵詞“經驗”、“制度”,以“制度”說明“經驗”。
【參考答案】
(1)君主立憲制。
(2)生產技術:發明水力紡紗機;經營管理:首創工廠制。
(3)從實施貿易壟斷制度轉變為實施自由貿易制度。原因: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其他國家無法與之競爭。
(4)經驗:制度創新是國家崛起的關鍵。說明:英國正是通過君主立憲制、工廠制、自由貿易制等政治、經濟制度的創新而迅速崛起,成為世界頭號強國。
1.(2014?北京卷21) 16~17世紀,英國物價上漲了256%,工資上漲了145%。地租漲幅遠遠低于物價漲幅。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有( )
①英國成為海上霸主 ②工業革命
③殖民掠奪 ④奴隸貿易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本題考查歷史知識的遷移運用和理解分析能力。16~17世紀英國進行了廣泛的殖民擴張和掠奪,進行罪惡的黑奴貿易,掠奪了大量貴金屬,大量黃金白銀的流入,造成了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由于工場手工業的發展,工人工資開始大幅上升。故答案選D項。
答案:D
2.(2014?全國卷20) 19世紀30年代,印度書店中的英文版書籍暢銷,教科書社在兩年內售出英語書籍達3.1萬冊。這表明當時( )
A.印度社會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
B.西方文化隨殖民擴張在印度傳播
C.歐洲啟蒙思想在印度影響廣泛
D.英語已成為印度人的主要語言
【解析】
本題考查歷史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19世紀上半期,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各資本主義列強加強對外殖民侵略和掠奪,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的殖民侵略給印度帶來災難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技術,迫使印度進入痛苦的近代化進程,故選B項。
答案:C
3.(2014?山東卷15)下圖為1600~1913年西班牙、荷蘭、英國和美國(自殖民地時代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變化曲線圖。其中,代表英國的曲線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歷史知識的遷移和圖表材料的解讀能力。19世紀中期,英國率先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后成為世界工廠,英國的人均工業生產總值最高。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美國經濟超過英國,所以②是英國,①是美國,③是荷蘭,④是西班牙,故選B項。
答案:B
4.(2014?上海卷33) 下圖是一幅創作于1903年的漫畫,其主旨是( )
A.批評洛克菲勒控制全球石油貿易的企圖
B.諷刺洛克菲勒給予芝加哥大學的資助來自于巨額利潤
C.嘲笑芝加哥大學依傍寡頭,接受洛克菲勒的蠅頭小利
D.抨擊洛克菲勒謀求壟斷全球石油貿易,用助學美化自己
【解析】
本題考查歷史知識的理解和圖片解讀能力從圖片“石油,地球,吞下地球”信息來看抨擊洛克菲勒謀求壟斷全球石油貿易,芝加哥大學獲得殘羹冷炙,其用意在抨擊洛克菲勒用助學美化自己。 A、B兩項不全面,不能完全體現吞并的圖片信息。C項無法體現洛克菲勒的野心。故選D項。
答案:D
5.(2014?江蘇卷23) 近代世界史中,英國在政治變革與經濟發展方面遠遠走在其他國家前列,由此成為現代化潮流的“領頭羊”。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業革命之所以首先發生在英國,主要是由于該國在……十七世紀時,政治結構……已經發展到適合于工業化的程度。
——奇波拉《歐洲經濟史》
材料二 從18世紀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紀30年代……英國出現了這樣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義的政治與快速發展的經濟同行。
——劉成等《英國:從稱霸世界到回歸歐洲》
材料三 1796年時,120名下院議員是貴族或貴族子孫,占下院總人數的21%,還有數百人與貴族有親戚關系,或者是在貴族的贊助下當選的,二者加在一起,超過全院人數的70%。
——程漢大《文化傳統與政治變革》
材料四 (英國)開始了產業革命,這一革命把經濟力量的重心完全轉移了!1830年的資產階級,同前一世紀的資產階級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貴族手中并且被貴族用來抵制新工業資產階級的野心的政治權力,已經同新的經濟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須同貴族進行一次新的斗爭。
——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英文版導言
請回答:
(1)依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英國工業革命的原因。
(2)材料二中“保守主義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依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該時期保守主義政治的特征。
(3)材料四中“一次新的斗爭”指什么? 依據材料四,概括這次斗爭的原因。
(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現代化各要素之間的關系。
【解析】本題考查英國的工業革命及其政治制度的變化,考查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難度適中。第(1)問從“政治結構……已經發展到適合于工業化的程度”可看出是工業革命的政治保證,結合所學知識從經濟因素(資本原始積累)、市場因素(市場擴大)、技術因素(生產技術的進步)等方面概括分析。第(2)問由材料二中的時間可知“保守主義的政治”的建立是通過光榮革命;“特征”應結合當時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分析。第(3)問從“產業革命”、“1830年”等信息分析可知“一次新的斗爭”是指議會改革運動;原因可從“仍然留在貴族手中……用來抵制新工業資產階級的野心的政治權力”中分析歸納。第(4)問首先要理解現代化的各要素,再結合材料中涉及的要素分析即可。
【參考答案】(1)原因:君主立憲制(或資產階級代議制)提供的政治保證;資本的原始積累;圈地運動提供的自由勞動力;國內外市場的擴大;手工工場時期的生產技術進步。
(2)建立:通過光榮革命(或《權利法案》)而建立。
特征:議會取代王權成為國家權力中心;貴族控制議會;工業資產階級未能充分參與政權。
(3)新的斗爭:1832年議會改革運動。
原因:經濟發展與政治制度之間出現了矛盾;工業資產階級經濟地位的提高;工業資產階級參政愿望的增強。
(4)關系:政治變革為經濟發展提供保證;經濟發展又會推進政治變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64785.html
相關閱讀:廣東省“十二!2013——2014學年度高三第2次聯考文綜歷史試題(
山東師大附中2014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
山東省青島市屆高三期末檢測 歷史試題
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2015--2015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三歷史試
高三文綜歷史聯考試題(天津市帶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