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課 文化創新
一、考點解讀
1、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2、文化創新的意義(作用)
3、文化創新的途徑 4、創新與繼承的關系(如何理解傳統文化與文化創新的關系)
5、創新與借鑒、融合 6、堅持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
二、考點講解
1、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1)文化發展的實質: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
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
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傳播,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都包含著文化創新的意義
(2)如何理解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礎?
①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中,創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離開了社會實踐,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人們就不能作出有價值的文化創造。)
②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一方面,社會實踐不斷出現新情況,提出新問題,需要文化不斷創新,以適應新情況,回答新問題;另一方面,社會實踐的發展,為文化創新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準備了更加充足的條件。)
注意:
A不能說文化創新的淵源和源泉是一回事。(文化創新的淵源是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中的一切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文化創新的源泉是社會實踐,是唯一的來源,也是文化創新的本質。)
B不能說文化創新的淵源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文化創新的淵源是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中的一切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是我國當前文化創新的源泉。)
(3)文化創造的主體: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的主體!
2、文化創新的意義(作用) 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重要保證。
①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源于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我們進行文化創造、實現文化創新,是適應社會實踐的需要,為社會實踐服務。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
②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不斷發展和的繁榮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斷前行的文化創新之旅。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
總結:A為什么要進行文化創新
(1)必要性: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傳播,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都包含著文化創新的意義。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
(2)重要性:①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②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③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B文化創新與社會實踐的關系
(1)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文化創新的源泉是社會實踐,同時,社會實踐也是文化創新的動力。一方面,社會實踐不斷出現新情況,提出新問題,需要文化不斷創新,以適應新情況,回答新問題;另一方面,社會實踐的發展,為文化創新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準備了更加充足的條件
(2)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所在。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
問題:“文化創新來自創作者的靈感,主要靠文化創作者的聰明才智”,你如何理解?
這個觀點不正確。
①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礎。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文化工作者應該自覺地投身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當中。
②只有充分認識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意義,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刻苦鉆研,銳意創新,才能創造出無愧時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這是當代中國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職責。
3、文化創新的途徑
(1)根本途徑(實踐):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和基礎。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2)基本途徑之一: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古今):文化創新必須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努力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一方面,我們不能離開傳統,空談文化創新;另一方面,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
(3)基本途徑之二: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中外):加強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做到博采眾長。學習、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文化成果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4)堅持正確方向,反對錯誤傾向:文化創新要把握好當代文化(今)與傳統文化(古)、民族文化(中)與外來文化(外)的關系。反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立足于社會實踐。
補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的關系
(1)區別:①含義不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指要辯證地認識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 “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是指在文化繼承中,不斷革除陳舊的、過時的舊文化,推出體現時代精神的新文化。②側重點不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側重于對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 “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側重于對文化的繼承、發展和創新,是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
(2)聯系:“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是“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的前提和基礎;“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必然要求,二者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
4.文化創新的主體
人民群眾從來就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誰想成為一個有作為的文化創造者,誰就應該自覺地投身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當中,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才能創造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5、創新與繼承的關系(如何理解傳統文化與文化創新的關系)
①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文化創新既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 又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過程!袄^承傳統,推陳出新”是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一!
②文化創新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繼承是創新的必要前提。我們不能離開傳統,空談文化創新。(任何時代的文化,都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棄傳統文化而從頭開始。一個民族和國家如果漠視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就會失去文化創新的根基。)
③創新是繼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創新,表現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的努力之中。(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社會實踐的發展,帶來了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變化,要求文化體現新的時代精神。文化創新,表現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6、創新與借鑒、融合
(1)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為什么要交流、借鑒與融合?
①文化具有多樣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榮。
②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實現文化創新,需要博采眾長。
③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
△文化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
(2)文化如何做到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①在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過程中,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熔鑄百家的氣魄、科學分析的態度。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鑒,才能共同推動世界文化創新。)
②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因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競爭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我們要躋身于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就必須深深根植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斷推動中華民族的文化創新)。
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文化創新既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又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既是一個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過程,又是一個借鑒、汲取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發展民族文化的過程。
6、堅持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 怎樣堅持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
要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
①既要反對“守舊主義” 和“封閉主義”,又要克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傾向!
②我們要立足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于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歷史與現實、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匯點上,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a.“守舊主義” 和“封閉主義”:一味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拒絕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來文化;b. “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一味推崇外來文化,根本否定傳統文化!
7、建設“學習型社會”
(1)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必然性
①教育在文化傳承中起著特殊重要的作用;(P46)(P56)
②建設“學習型社會”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
③人類知識的總量激增,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要求改變傳統的教育和學習方式;
④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為教育和學習方式的改進提供了物質條件。
⑤建立學習型社會是科技進步的必然要求,也意味著文化傳承方式的新變革
(2) “學習型社會”的核心內涵
A.“學習型社會”的核心內涵:全民學習、終身學習。(橫向+縱向、社會+個人)
B.“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含義:全民學習,就是人人都有便捷的學習條件、強烈的學習愿望和自覺的學習行為,學習、工作、生活相交融;終身學習,就是“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僅是一種美德,而且成為人們實際生活的“第一需要”,伴隨人的一生。
C. “學習型社會”的特點:①人人是學習之人,時時是學習之時,處處是學習之所,事事是學習之機;②只有終身學習,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③現代信息技術的進步,為學習創造了更好的條件,人們需要學會利用現代傳播技術進行學習。
(3)建立“學習型社會”的要求
①社會:推動教育信息化和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是建立學習型社會的內在要求)。
②個人:讓學習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65682.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政治熱點求索真理的歷程探究復習
2012屆高考政治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第二輪總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政治專題復習導學案
了解國情立足國情
2012屆高考政治第二輪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復習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