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學附中2014屆高三歷史測試 2014.2
一、:(每小題4分,共140分)
24. 史載周公制禮樂,以宗法維系封建制度的運作。有百世不遷的大宗,有五世則遷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魯國,魯國內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國為例,以下有關封建與宗法關系的說明,何者最為恰當‘
A.周天子為魯國大宗,魯國內部再分封諸國也以周天子為大宗
B.魯國國君是魯國內部再分封諸國的大宗,周天子則為其小宗
C.周天子是魯國的大宗,魯國國君則是內部再分封諸國的大宗
D.周天子為一族,魯伯禽另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無關系
25.八卦是我國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義的符號,卦字的右邊“卜”字,是象形,表示在地上豎桿子,右邊那一點是太陽的影子!柏浴弊肿筮叺摹肮纭弊质浅咦樱脕頊y量影子的長度位置。通過長期測量,勞動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種季節規律。這表明
A.中國文化博大精深
B.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
C.八卦是我國古代農耕文明下的智慧結晶
D.八卦是我國古代計算季節和時間的唯一方法
26.有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政治制度的特色是秉持儒家道德價值觀的文官系統。它是惟一能夠與今天的現代政治接軌的。不能接軌的是傳統的君主制度,不合理處是任命來自上面,不由人民決定。該觀點有褒有貶,貶的主要是針對
A.宗法制 B.科舉制 C.郡縣制 D.皇帝制
27. 威爾?杜蘭在《世界文明史?希臘人的生活》寫到:“幾乎30年的時光中,除了短時期外,一代雅典人曾一再選舉他為十名司令官之一;……雅典在他的領導下,享受一切民主的權利外,同時也獲得貴族與獨裁的優點!辈牧现械摹八笔
A.梭倫 B.克利斯提尼 C.伯里克利 D.屋大維
28.馬丁?路德這樣描述他在奧古斯丁修道院塔樓的“福音體驗”:“我夜以繼日地思索‘上帝公義’的問題,直到我看出它與‘義人必因信得生’的關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義’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憐憫使我們因信稱義。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樂園的門大開,讓我進入。圣經的一切話語有了新意義。”馬丁路德“福音體驗”的重大意義在于
A.動搖了上帝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B.是人類自我意識的第一次覺醒
C.使人們獲得精神自由和靈魂得救的自主權
D.使宗教神權、專制王權和貴族特權遭到沉重打擊
29.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道格拉斯?C?諾斯認為,“產業革命的技術不是出現在結構變遷以前,而是在其之后”。這里的“結構變遷”主要指
A.地理大發現 B.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
C.啟蒙運動的開展 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30.大型電視專題片《大國崛起》中認為,“近五百年來,真正意義上擁有過世界霸權的只有三個國家;即荷蘭、英國和美國。這三個國家對市場經濟進行了接力棒式的創新和發展!庇鴮κ袌鼋洕膭撔掳l展主要表現在
A.國家實行獎勵對外貿易的政策
B.創立一系列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
C.推行自由貿易,逐步確立自由市場經濟模式
D.加強政府干預,開創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模式
31.“在先進的國家,革命引起觀念;在落后的國家,觀念引起革命”,羅素的這一觀點在中國近代開始出現在
A.鴉片戰爭后 B.辛亥革命后 C.新文化運動后 D.五四運動后
32.1927年陳炯明所著的《中國統一芻議》提到:“三民主義及其發表之政綱,類皆東抄西襲,絕少獨立之思想,一貫之理論,而于國情亦未適合。在今日視之,已屬陳腐不堪,亟待修正。有何神圣而必強求青年,桎其心思,梏其趨步耶!”陳炯明對三民主義的評論主要反映了
A.三民主義是不適合中國社會實際的空想
B.陳炯明是背叛三民主義的罪人
C.三民主義作為資產階級革命綱領有局限
D.三民主義制造了新的個人崇拜
33.英國記者杰克?貝爾登在《中國震撼世界》一書中說:“一般的美國人都認為,中國戰爭主要是一場民主與共產主義之間的戰爭……似乎沒有人意識到,那么多中國人支持共產黨,支持著抗日戰爭期間人民自己建立的政權!彼目捶
A.帶有強烈的殖民主義色彩
B.揭示了中國政局變動的本質
C.是冷戰思維的體現
D.反映了抗日政權的社會主義性質
34.臺灣曾經有幾座戰俘營,監禁一些英國、澳洲及荷蘭的軍官與士兵。許多士兵被迫在礦場勞動,在山中伐木。這些戰俘的來源應當是
A.1860年英法聯軍之役中被俘虜的官兵
B.1917年日本與德國開戰時虜獲的官兵
C.1942年日本在東南亞戰區俘虜的戰俘
D.1972年越戰期間臺灣收容的各國戰俘
35.1928年,傅斯年先生在談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時,指出:“近代的歷史學只是史料學。……我們只是要把材料整理好,則事實自然顯明了!倍兰o初,法國一位研究古代社會的學者,談到歷史家在歷史寫作中的角色時,說:“并不是我在說話,而是歷史透過我的口在說話!睂τ谶@兩段材料的理解正確的是
A.分別表現出對史學研究的樂觀精神和悲觀心理
B.兩者重點分別是史料和史家,彼此并無關聯
C.兩者資料都否定歷史學家在歷史研究中的作用
D.兩位學者都受到近代歐洲科學實證主義的影響
二、:
40.以下材料:
材料一:《史記》以前,我國已有《尚書》、《春秋》、《左傳》等史書。在體裁方面,也已出現了“本紀”、“世家”、“表”等。但各個著述者的歷史觀點極不一致,又受視野的限制,記載的面也很狹隘!抉R遷的父親司馬談擔任太史令時,就曾計劃撰寫一部通史。談死,遷繼任太史令,便著手為撰寫這部通史進行準備。他一方面對皇家所藏的大量古代文獻和朝廷檔案,加以整理;一方面根據早年遍游名山大川的實地見聞,對文獻資料加以訂補,終18年而成。
——周予同《中國歷史文選》
材料二:法國啟蒙運動領袖伏爾泰不僅是著名的哲學家、小說家、詩人和劇作家,而且還是理性主義歷史學派的奠基人。他指出,要摒棄宗教迷信的束縛來研究全人類的歷史,反對將《圣經》作為解釋歷史的最高權威;他的《論世界各國的風俗和精神》一書,歷來被認為是創立新型世界史的最初嘗試;他的《路易十四時代》被西方學者認為是近代歷史編纂學的開山之作,迄今仍被人們認為是研究這個時代的權威之作。書中以軍政大事為綱,不僅記載路易十四的雄才大略、顯赫武功和卓越政績,而且還包括該時代內政、司法、商業、治安、科學、習俗等各方面的情況。
材料三:20世紀初年梁啟超對封建史學展開猛烈批判,張起資產階級“新史學”的旗幟,提倡史學革命,認為史界革命是救國的頭等大事。
——白壽彝《中國史學史》
“于今日泰西通行諸學科中,為中國所固有者,惟史學。史學者,學問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國民之明鏡也,愛國心志源泉也。今日歐洲民族主義所以發達,列國所以日進文明,史學之功居其半焉。然則,但患其國無茲學耳,茍且有之,則國民安有不團結,群志安有不進化者?雖然,我國茲學之盛如彼,而其現象如此,則又何也!
——梁啟超《新史學》
(1)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史記》在史書編纂上的重要地位,并概括該書誕生的歷史背景。(8分)
(2)據材料二歸納伏爾泰對西方史學發展的貢獻;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歷史背景。(10分)
(3)據材料三,簡述19世紀末20世紀初所謂“史學革命”的含義及其意義。(7分)
41. (12分)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和英國革命比較起來,法國革命顯得更經典一些,因為它對封建因素的革除最為徹底——實際上惟有法國革命才真正實現了對封建社會的革命性改造,因而惟有法國革命才能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的“革命”。由于法國革命具有這種特殊的經典性,它在現代民主政治創制方面的貢獻自然也非同一般。事實上它歷來被認為是世界政治發展史上的一塊劃時代的里程碑,是全球性的政治民主化潮流開啟的標志。
——馬克?《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當法國大革命開始之時,此前的15年中已經發生了很多動蕩,他們動搖了美洲和歐洲的社會秩序。其中最重要的風暴發生在北美,那里的英國移民反叛倫敦,并在1776年宣布獨立。在歐洲,1770——1780年間的騷動呈現出兩種面目,這與歐洲大陸兩部分之間既存的反差有關:在它的“東方部分”,社會主要由被奴役的農民構成,而其西方部分則更為發達、更為自由!19世紀初)法蘭西共和國已經死亡,而在整個舊大陸,這個共和國的繼承者和舊制度力量之間產生了對抗,前者就是拿破侖體制,它捍衛了共和國統一化和理想化的建設成果,但放棄了政治和宗教方面再生的抱負;而后者在法國軍隊尚未滲入的地方看起來仍然是安然無恙。從邏輯上說,法國大革命的身影掩蓋了它此前或隨后的各次運動。但這些運動同樣在現代世界的誕生中扮演了重要作用。
——雅克?索雷《18世紀美洲和歐洲的革命》
評述材料中關于法國大革命對民主制度發展的影響的論點(12分)(要求:圍繞材料中的一種或兩種觀點展開評論;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ks5u
歷史選做:要求在44、45兩題中任選一題作答。
材料一 擺脫英屬殖民地地位及“星(新)馬”合并后,馬來西亞聯邦政府與新加坡自治邦政府在經濟等多項政策上很快就產生嚴重的分歧。雙方多次協商未果,導致新加坡最終在1965年被驅逐出馬來西亞聯邦,并于8月9日被迫宣布獨立。世界對于新加坡是否能繼續存在表示疑問。
材料二 新加坡改革大事記ks5u
經濟設立經濟發展局,開發裕廊、紅山等工業園區;大力發展旅游業和服務業
政府機構成立廉政公署
社會創立公積金制度;成立建屋發展局,負責建筑所有的政府組屋,廉價提供給民眾。
教育決定使用英語為主要教學媒介語
法律、習俗嚴厲處罰隨地吐痰、嚼口香糖、喂養鴿子、亂扔垃圾、在公共場所吸煙和說粗話臟話;倡導的行為:微笑、禮貌待人以及在公共廁所主動沖水
外交1967年8月新加坡積極協助成立并加入東盟
材料三 新加坡提倡“亞洲價值觀”,認為亞洲國家不需要完全依照西方的價值觀行事。李光耀因此也一直對西方國家對他專制的批評不加理會,認為西方民主不能強加給亞洲人民。
——據網絡資源整理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新加坡改革的背景。(5分)
(2)依據材料二、三,結合所學知識,簡要闡述新加坡改革的可取之處。(10分)
45.【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 1914年一戰爆發,中華民國北洋政府高級官員梁士詒就敏銳的覺察到,這場世界大戰是中國的大好機會,力主中國加入協約國一方。袁世凱先是準備派兵參加歐戰,但日本害怕中國參戰將使戰后中國的國際地位增強不利日本在華利益。在日本的蠻橫威脅下,梁士詒不得不改變策略。在一戰期間,共有14萬中國人作為勞工被派往歐州去作戰爭勤務。這些“華工兵團”在戰爭前線挖戰壕,修工事,每天報酬僅僅5法郎,并先后有2萬多人被德國的炮火炸死在戰場上。
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熙稱贊華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們在現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艱難,保質保量地完成各種任務……提供的援助彌足珍貴!1918年美國出版的《中國學生月刊》則寫道:“一戰赴法華工乃中國派往世界的信使,他們回國后將成為傳播歐洲文明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橋梁!蓖瑫r,他們也把中國的太極拳傳到了歐洲。也有人這樣評價:“一戰后中國在巴黎和會的地位,不是外交家在辭令中爭來的,而是被中國人輕視被外國人踐踏的華工用血肉之軀爭來的。”
——《文明的交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在法華工》
(1)分析梁士詒力主中國加入協約國一方參加一戰的理由。中國最后采用什么樣的方式參戰?闡釋以該種方式參戰的原因。(9分)
(2)分析一戰華工的歷史作用。(6分)ks5u
歷史參考答案
答案:24——28:CCDCC 29——33:BCDCB 34——35:CC
40.(1) 地位:第一部紀傳體通史。(2分)背景:封建大一統建立;前代史學積累;家學淵源及司馬遷自身努力(6分)
(2)貢獻:批判神學史觀,(使史學變成新興資產階級的思想武器);否定傳統世界歷史體系,將人類歷史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打破以政治、軍事史為主要內容的史學傳統,拓寬歷史研究領域與范圍,重視文化史研究。(6分)
背景: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的壯大;啟蒙思想的傳播。(4分)
(3)含義:變傳統史學為現代史學。(1分)意義:推動近代學術發展;促進思想解放;增強民族危機意識和民族凝聚力;為近代政治變革奠定基礎。(6分)
41. (12分)(略)ks5u
44.(1)剛擺脫殖民統治,求發展鞏固獨立成當務之急;“星(新)馬分治”,國小、自然資源缺乏。(5分)
(2)改革措施全面而有效;注重發揮政府社會職能,以保障民生;注重政府廉政建設;依法治國;重視教育,強調國民素質的提高;積極依托區域優勢,走區域經濟集團化道路;堅定地走自主創新之路,不照搬西方模式。(言之成理1點2分,滿分為10分)
45.(1)理由:中國可借此改變弱國地位,擺脫受世界強國聯合宰割的局面;協約國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優勢。(4分)方式:“以工代兵”或“勞工參戰”。(2分)原因:日本竭力反對中國直接派兵參戰;英法在戰爭中人員死傷慘重,兵力、勞力短缺。(3分)
(2)作用:為一戰中協約國方面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與融合;有利于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6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69293.html
相關閱讀: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2015--2015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三歷史試
山東省青島市屆高三期末檢測 歷史試題
山東師大附中2014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
高三文綜歷史聯考試題(天津市帶答案)
廣東省“十二!2013——2014學年度高三第2次聯考文綜歷史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