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2屆高考政治學案與測評復習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二單元 文化傳承與創新
第三課 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2011年的元旦,世界各國的人們都以其別出心裁的方法迎接新年的到來。在德國,很多人會爬到椅子上,待新年的鐘聲傳來,就跳下來跑到椅子背后,以示甩去災禍。新年打井水則是英國中部鄉村流傳已久的風俗,據說第一個打到井水的人是一年中的有福之人。這些都說明(  )
①世界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規律�、诟髅褡逦幕g只存在著差異性 ③世界文化具有多樣性�、芨髅褡逦幕加凶约旱膫€性和特點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 木槿花是韓國國花,象征著大韓民國歷盡磨難而矢志彌堅的民族性格。美國人認為玫瑰是愛情、和平、友誼、勇氣和獻身精神的化身,因而將其定為國花。俄羅斯選向日葵為國花,表達了俄羅斯人民向往光明、厭惡黑暗的情感。這反映了(  )
A. 文化的繼承性和發展性 B. 文化的多樣性和民族性
C. 文化的傳承性和創新性 D. 文化的穩定性與時代性
3. 2010年11月28日,德國駐上海領事館有關官員一行來到黃山與徽州,文化遺產專家就中外遺產文化進行了交流。我們重視保護文化遺產(  )
①有利于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谑前l展本民族文化、繁榮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凼侨祟惿鐣嬖诤桶l展的基礎 ④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4. 透過各民族的傳統節日及習俗,我們可以領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韻味。春節對于中國人來說,是頭等重要的節日,無論富有還是貧窮,人們總是早早地就為春節做準備,在外有事的人在除夕總要千方百計回到家中與家人團聚。這是因為(  )
①民族節日蘊含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诿褡骞澣帐且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 ③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④春節是漢族人的節日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5. (2011?濱州模擬)漫畫《孔乙己》的變遷,啟示是(  )
A. 文化交流要尊重文化多樣性
B. 以外來文化改造民族文化
C. 文化交流應認同本民族文化
D. 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
6. 魯迅先生在20世紀30年代展望中國現代藝術的走向時指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一令人警醒的著名論斷體現了(  )
A. 文化可以分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兩部分
B. 民族文化都具有自己的個性特征
C. 民族文化都值得發揚光大
D. 正是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才構成了世界文化的豐富多彩
2010年11月26日,一列懸掛中國國徽和“文化交流號”字樣的紅色列車,從廣西南寧開出。這列承載中華文化“走出去”使命的火車,搭載著中國出版代表團一行119人和上萬冊中國圖書,駛往越南首都河內。本次專列在越南、柬埔寨舉行了為期10天的2010年“中國圖書展銷會”。據此回答7~8題。
7. 中國與其他國家文化交流體現了(  )
A. 各民族文化之間差異在縮小
B. 中國與這些國家的政府和人民的價值觀趨同
C. 大眾傳媒是現代文化傳播的手段
D. 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8. 各國文化交流應提倡“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說明(  )
A. 認同本民族文化就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B. 消除各民族間的文化差異是文化交流的終極目標
C. 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D. 發展民族間文化交流的目的是為了建立“大同社會”
9. 中華文化與世界其他國家的民族文化是相通的,這是因為(  )
A. 文化具有多樣性
B. 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征
C. 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
D.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其共性和普遍規律
10. 我國城市建設中“南方北方一個樣,大城小城一個樣,城里城外一個樣”,這種“千城一面”現象(  )
A. 體現了當代世界建筑文化的發展趨勢
B. 是批判繼承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結果
C. 不符合人們對城市建筑文化多樣化的需求
D. 符合城市建設統一規劃的需要
11. (2011?福州模擬)“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上海世博為多種“核心價值”的“文明對話”提供了交流的平臺。這啟示我們,推動文化交流必須(  )
①吸收和借鑒一切外來文化 ②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
③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芡苿又型馕幕瘜崿F融合統一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12. (2011?東城模擬)2010年6月12日是我國第五個“文
化遺產日”,其主題是“非遺保護,人人參與”。之所
以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因為(  )
①文化遺產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②對展現世界文化多樣性具有獨特的作用
③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 
④文化既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13. 報紙、電臺、電視、網絡等文化傳播模式向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轉變,使信息成為普遍的社會資源和社會財富。這說明(  )
A. 大眾傳媒是當前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B. 大眾傳媒具有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
C. 大眾傳媒的出現導致舊的傳媒難以發揮作用
D. 大眾傳媒只會促進、不會阻礙社會文化的發展
14. (2011?湖南師大附中模擬)2010年9月3日晚,“中國文化節”在莫斯科河畔的“中央美術宮”正式拉開帷幕。在俄羅斯舉辦中國文化節(  )
①有利于消除世界文化的差異 ②能促進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塾欣谑怪袊幕蔀橹髁魑幕、苡欣诰S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5. 當前,網絡加快了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傳播速度,擴大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輻射面,增強了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經濟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等文明價值觀的普及力度。網絡之所以會起到這樣的作用,是因為(  )
①它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谒形幕瘋鬟f、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鬯俏幕瘋鞑サ奈ㄒ皇侄�
④它能迅速匯集各地的信息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二、非選擇題(共40分)
16. 2010年5月21日是世界文化多樣性促進對話和發展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呼吁人們共同致力于倡導和保護世界的文化多樣性,促進對話,為所有人建設可持續的未來。
(1)分析為什么要維護、尊重文化的多樣性。(8分)
(2)應該怎樣正確地對待文化交流與合作?(12分)

17. 為把2010年上海世博會辦成一次“成功、精彩、難忘”的盛會,全申城人民都積極投身“迎世博會行動”。
情景一 世博會是當代人類文明的精彩論壇。2002年12月3日蒙特卡洛世博會陳述現場,申博宣傳片中通過展示古樸的江南古鎮、浦江兩岸流光溢彩的夜景、大劇院輝煌的交響樂演奏和街頭青年人的勁舞……將上海特有的多元文化、多重色彩盡融其中;中國申博代表團的“形象大使”丁曉軍拿著一摞裝著一把小梳子的紀念封分送給客人,她說,這種梳子是中國在日內瓦世界博覽會上的獲獎產品,西方諺云:好主意來自梳子,送梳子給客人寓意吉祥美好。
情景二 公眾對世博會的熟悉程度,比不上奧運會;許多人還不明白去世博會究竟干什么、看什么。在世博會150多年的歷史上,上海世博會首次選擇了“城市”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我們不只是看展館建設、看展出物品,也要看內涵展示。
情景三 浦東金楊社區發出行動倡議書,要求“金楊的青年們更應當在世博舉辦期間的主旋律中唱響青春的聲音”。
(1)上海存在多元文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樣理解丁曉軍送給客人梳子的做法?(6分)

(2)某中學為此舉辦世博知識的推廣活動。請你為他們的推廣活動形式提供可行方案。(6分)

(3)如果你是金楊社區青年,你認為自己應該如何“唱響青春的聲音”?(8分)

第四課 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2011?溫州模擬)“青水磚墻、烏漆大門、雕花門楣”的朔門古街是甌越歷史文化的縮影。溫州市政府在城市規劃和改建中保留了朔門古街的古風古韻,使其成為集中展示溫州城市歷史、民俗和文化的窗口。市政府此舉是因為(  )
A. 傳統文化是現代思想的源頭
B. 傳統文化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C. 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D. 傳統文化是歷史發展的積淀
2. 關于中國古代建筑的說法,正確的是(  )
①結構體系獨特�、谒囆g造型優美 ③藝術裝飾豐富
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3. 中國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包括眾多諸家思想在內的傳統思想體系經過幾千年的沉淀和積累發展至今,有其深刻的社會現實和歷史意義。下列關于中國傳統思想,說法正確的是(  )
A. 它是在長期歷史沉淀中形成的理論觀點、學術思想和道德觀念
B. 它對社會和人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C. 全面繼承并運用于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之中
D. 它凝結了傳統文化的精華
4. 到2010年9月,黃梅戲進課堂這項活動在安慶七中開展四年了,深受安慶七中廣大師生一致歡迎。對于黃梅戲進課堂,下列認識正確的是(  )
A. 有利于全面繼承我國的傳統文化
B. 有利于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C. 有利于保護和弘揚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
D. 有利于抵制流行文化
5. (2011?西城模擬)2010年9月16日,在北京開幕的首屆兩岸漢字藝術節,旨在通過兩岸共同搭建漢字藝術交流平臺,繁榮兩岸漢字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增進兩岸同胞情意。這說明(  )
①傳統思想是兩岸人民的精神紐帶 ②兩岸人民對中華文化具有強烈認同感、歸屬感�、壑腥A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④傳統文化對社會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6. (2011?濰坊質檢)剪紙作為我國最為普及的民間藝術之一,承載著中華民族遠古文明的寶貴遺存。現如今,傳統剪紙藝人正用古老的剪紙藝術表達著現代人的生活和情節,這體現了傳統文化具有(  )
A. 民族性 B. 相對穩定性
C. 多樣性 D. 繼承性
7. (2011?杭州模擬)為進一步落實“戲曲進高校”的舉措,扎扎實實對大學生開展戲曲教育,教育部委托上海大學在2010年暑假期間舉辦了全國高�!稇蚯b賞》課程高級研修班。推動戲曲進高校,有利于(  )
①發揮教育選擇、傳遞和創造文化的功能�、诟玫亓私鈧鹘y文化,做到對傳統文化批判繼承�、劬S系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增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 ④革除傳統文化,實現文化新的發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8.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每一次社會變革,都會涌現出一大批著名文學家、詩人、畫家等文藝工作者。這說明(  )
A. 每次社會變革,都出現了一大批著名的文藝工作者
B. 社會制度的更替是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C. 社會制度更替時,文化會經歷一個新文化形態取代舊文化形態的過程
D. 文化的發展影響社會制度的更替
9. 2010年7月11日,是國學大師季羨林與世長辭一周年。季老在生前曾強調:一個國家應該重視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搶救、保護和傳承。這是因為(  )
①本民族傳統文化是至高無上的,是優越于其他民族文化的�、跊]有文化的繼承,就沒有文化的積累,文化也就不能豐富發展 ③傳統文化代表了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軅鹘y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10. 我國古代婚禮分六個階段,稱為“六禮”,依次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與現在的婚禮有巨大的差別。關于這種變化,說法不正確的是(  )
①這種變化與生產力的發展無關�、趥鹘y文化的內容應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 ③這種變化對社會發展起著積極作用�、苓@種變化對人的發展起著消極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11. 繼承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正確的態度是(  )
①取其精華 ②去其糟粕�、叟欣^承 ④古為今用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2. (2011?濱州模擬)漫畫《取之不盡》啟示我們(  )
A. 文化繼承是文化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B. 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C. 傳統文化是寶貴的精神財富
D. 傳統文化都是糟粕
13. 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有(  )
①自然環境 ②社會制度�、劭茖W技術 ④思想運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4.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其中“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是指(  )
A. 教育通過對受教育者的“傳道、授業、解惑”,把文化傳遞給下一代
B. 教育能夠使人們在有限的學習生涯中獲得既有的文化財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從事文化創造
C. 教育促進人的思想水平的提高
D. 教育可以濃縮并重演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
15.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在本土文化基礎上產生了“新客家文化”。這體現了(  )
A. 新文化在發展中偏離了本土文化
B. 文化在批判中繼承
C. “新客家文化”已取代本土文化
D. 文化在繼承中發展
二、非選擇題(共40分)
16. (原創)2010年6月11日,山東省十大民間文化守望者網站投票活動正式啟動。此次“國珍杯”首屆山東十大民間文化守望者評選活動,旨在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實現我省從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的目標,積極主動地做好我省民間文化的保護工作,表彰、促進來自民間的保護、研究、開發力量,保護、提升對民間文化的“守望”熱情。本次活動自3月份啟動以來,通過各主流媒體的大力宣傳,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參與,收到申報材料近百件。
(1)如果你作為主辦方成員,請你闡述此次活動舉辦的意義。(8分)

(2)你認為該怎樣做到對民間文化的保護。(12分)

17. 2010年9月安徽省黃山市教育局發文指出:為了能讓孩子們在記憶的黃金時代,直面經典,獲得中華古詩文的熏陶和積累,使之成為他們終生受益的文化準備,配合黃山市中小學校所開展的古詩文誦讀活動,決定在全市小學生中開展“讀詩誦經”活動。
從文化傳承的角度談談你對開展學生“讀詩誦經”活動的看法。(20分)

第五課 文化創新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前幾屆世博會的主題分別是:“海洋?未來的財富”;“人類?自然?科技?發展”;“水與可持續發展”;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從世博會的這些主題中,我們可以看出上海世博會既繼承了關注自然這個主題,又鮮明表達了生活更美好這個新的創意。這體現了(  )
①實現文化創新需要博采眾長 ②世博會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畚幕诶^承中發展�、軅鹘y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 在南京舉行的第31屆世界戲劇節上,來自五大洲16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個劇目登臺亮相,贏得了廣泛好評。這表明(  )
A. 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都可以為我所用
B. 尊重文化的多樣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C. 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相互融合、走向統一
D. 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平等交流、相互借鑒
中國演藝品牌《功夫傳奇》自出國首演至2010年12月,先后在美國、加拿大、日本、俄羅斯、英國等國精彩演出近1 000場,宣傳、弘揚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是中國出口商演次數最多的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品牌劇目,成功進入西方高端演藝市場。事實證明,要更好地走出去,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創新。據此回答3~4題。
3. 下列對文化創新的認識正確的有 (  )
①離開社會實踐,文化創新就成了無源之水�、谖幕瘎撔率俏幕陨戆l展的內在動力 ③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是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軐崿F文化創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 《功夫傳奇》是針對外國觀眾專門設計的,既有中國特色又能滿足國際市場需求。 這一做法體現了(  )
A. 文化創新來源于社會實踐
B.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 不同民族文化逐漸趨同
D. 文化創新需要繼承傳統
5. 我國改革開放的生動實踐,人民群眾的銳意進取、奮發有為的創造活力,為文化藝術創作提供了廣闊舞臺和豐富素材。這表明(  )
A. 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
B. 人民群眾是文化藝術作品的直接創造者
C. 實現文化創新需要博采眾長
D. 文化創作的成果要服務于社會實踐
6. 根據圖片信息,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特定的文化環境
B. 文化創新需要吸收各民族文化
C. 全面繼承傳統文化是繁榮民族文化的前提
D. 實現文化發展和創新需要推陳出新、博采眾長
7. 山東文化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實力,不僅已成為當代中國最具影響的地域文化,更是在多個領域引導著時代新潮流。山東文化要保持這一優勢,就必須(  )
①在社會實踐基礎上,堅持文化創新�、诶^承傳統,保持地方特色�、勖嫦蚴澜�,博采眾長 ④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當前工作的首要任務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8. 社會實踐是文化創造和發展的基礎。對此理解正確的有 (  )
①文化創新的需要來自社會實踐 ②文化創作的靈感最終來自社會實踐和創作者的聰明才智�、畚幕瘎撟鞯膭恿碜陨鐣䦟嵺`�、苌鐣䦟嵺`是產生優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9. 要保證文化創新沿著正確的方向、采用正確的方法進行,必須克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以及“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傾向。這兩種態度的共同錯誤在于(  )
A. 否定了傳統文化鮮明的民族性
B. 違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C. 否定了傳統文化的相對穩定性
D. 違背了對待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
10. (2011?福州模擬)《印象大紅袍》以其獨特的創意、新穎的演出方式和現代演藝技術,展現了武夷山的歷史、民俗、山水以及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印象大紅袍》的成功主要在于(  )
A. 廣泛運用了大眾傳媒手段
B. 充分尊重了文化的多樣性
C. 大量吸收了民間文化資源
D. 正確處理了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11. 沒有本民族的靈魂又何來創新?經典的文學作品被改編成娛樂大片,除了名字與原著相同之外,其他都改得面目全非了,這算是創新嗎?當下,最重要的是讓中國人都熱愛和熟悉自己的傳統文化,而并非無厘頭的創新。網友的觀點表明(  )
A. 創新要立足于社會實踐
B. 創新要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C. 創新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D. 創新要反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
12. 以孔子學說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在國外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而中國一些專家學者卻在肆意“惡搞”�!皭焊恪敝袊幕o世界帶去的是對優秀文化認同秩序的破壞,給中國留下的是國家“軟實力”的“硬傷”。這告訴我們對待傳統文化應該(  )
A. 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B. 摒棄傳統文化,積極創新
C. 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
D. 賦予傳統文化時代精神
13. “送您一枝鮮花,請把火種留下�!�2010年清明節,許多地方的市民以鮮花和植樹等文明祭奠方式,取代了上墳燒紙、燒香、燒花圈等陳規陋習。各地政府表示應大力提倡文明祭祀,讓“綠色掃墓”取代傳統陋習。這說明(  )
A. 文化創新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過程
B. 傳統習俗是世代相傳的風尚、禮節和習慣
C. 陳規陋習是阻礙社會進步的落后文化
D. 文化創新必須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14. (2011?杭州模擬)2010年12月13日,2010兩岸四地文化傳媒發展論壇在澳門舉行。探討以澳門為平臺,加強與臺灣的文化交流和媒體合作,謀求四地文化互融、媒體交流創新。這啟示我們要實現兩岸四地的文化發展必須(  )
①重視科學技術在文化發展中的基礎作用 ②加強文化交流,做到博采眾長�、劭朔忾]主義和守舊主義 ④積極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徹底改造本民族文化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15. 2010年5月29日,在“越南第二屆國際兒童藝術節”上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推出了兒童舞臺劇《十二生肖》,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十二生肖為核心內容,以國際化的舞臺語為表達方式,以環境保護為主題,演繹了國際現代藝術概念與中華民族傳統藝術的最完美融合。從文化創新的角度看,給我們的啟示是(  )
①完全繼承中國的傳統文化�、诖竽懳战梃b國外優秀文化 ③學習借鑒國外優秀文化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④將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相結合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二、非選擇題(共40分)
16. (原創)《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提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就讓我們走進中華文化,感知我們應該肩負的歷史使命。
【中華文化走出去】
2010年10月7日,中意建交40周年慶祝活動暨意大利“中國文化年”開幕式在羅馬歌劇院隆重舉行。中國美術館作為國家美術館,承辦了意大利“中國文化年”的多項美術展覽,預計2010年至2011年期間將陸續在意大利舉辦 “超越傳統??中國畫大師展”、“新中國美術60年展”、“農民展”、“皮影展”、“中國當代女性藝術展”等多個重要的藝術展。
(1)如果你作為中國美術館的館長,你將如何辦好這次展覽?(8分)
【文化財富的積累】
促進文化產業振興的“2010泰山論壇”于2010年11月5日至7日在山東省泰安市舉行。論壇將舉辦專題研討活動,并發布《泰山宣言》。本屆論壇主題為“中華文化與產業的融合發展”。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是一個民族的標志,也是一個民族的驕傲�,F在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寶貴遺產,值得加以挖掘整理,使之轉化為當代的資源。
(2)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地對傳統文化進行挖掘,使之轉化為當代的資源。(8分)

17. 探究題:網友myhmya在某論壇上將“韓國人發明了漢字”這篇韓國人的英文文章翻譯出來后,引起了激烈的反應。 某網站圍繞韓國人稱“韓國人發明漢字”是“可笑的!”話題進行了網上調查。正方認為:繼中韓端午、中醫之爭后,韓國人又宣稱漢字是古代韓國人發明的,簡直是夜郎自大到了無恥不可救藥的地步。為韓國人的做法表示可悲,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就是證明,無需爭辯。反方認為:我們應該更多地反思和思考!國人對自己文化的重視程度確實不夠。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我們身邊這個國家,開始有計劃地篡取我們的文化遺產來證明自己的偉大,從中醫到孔子,從端午節到活字印刷,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某校高二(2)班的學生準備結合這一問題,舉辦一次關于對待傳統文化態度的演講比賽。
(1)如果讓你參加這次演講,你如何確定演講的要點?(20分)
(2)為增強演講的說服力,需要收集相關材料,你準備通過哪些途徑去收集材料?(4分)

參考答案
第三課

6. D 【解析】“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一理念體現了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正是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才構成了世界文化的豐富多彩。A、B、C三個選項不符合題意。
7. D 【解析】中國與其他國家大力發展文化交流的事實表明不同的國家能夠互相借鑒,互利雙贏。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D正確。A、B、C的說法均是錯誤的。
8. C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化交流的態度,我們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C正確。A、B、D的說法均是錯誤的。
9. D 【解析】本題考查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關系。中華文化與世界其他國家的民族文化是相通的,這是因為不同的文化有其共性和普遍規律。
10. C 【解析】“千城一面”反映了我國城市建筑文化的單一,缺乏創造性和多樣性,是對城市建筑傳統文化的拋棄,故A、B、D不選。建筑文化應該體現不同傳統、地理、功能以及審美的需要,“千城一面”恰恰忽視了人的這種需求,故選C。
11. D 【解析】文化交流必須吸收一切外來優秀文化,排除①。文化交流在于實現本民族文化的繁榮,只有凸顯文化多樣性,才能實現世界文化繁榮,排除④。
12. D 【解析】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排除①。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利于傳承民族文化,通過民族文化展示凸顯世界文化多樣性,故②正確。重視文化遺產保護,有利于見證民族文化發展歷程,可見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質載體呈現,故③正確。此題沒有凸顯文化的世界性與民族性,排除④。
13. B 【解析】材料中的關鍵詞是“普遍的社會資源和社會財富”,這就涉及到大眾傳媒所具有的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等功能,故B正確。A強調的是大眾傳媒的地位,與題意不符合;C、D兩項本身都是錯誤的。
14. D 【解析】文化交流的目的在于發展本民族文化,凸顯世界文化多樣性,故排除①。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故排除③。
15. C 【解析】③錯在“唯一”,①②④符合要求,應選C。
16. 【解析】第(1)問考查文化多樣性的意義,主要涉及到發展本民族文化和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第(2)問考查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態度和原則。
【答案】(1)①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根基。(4分)②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4分)
(2)①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堅持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3分)②在對外交流中,要吸收借鑒世界文明的一些成果。(3分)③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3分)④既要反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又要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3分)
17. 【解析】本題考查文化多樣性與文化傳播的相關知識。第(1)問以上海的多元文化特點考查文化多樣性的表現以及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第(2)問考查文化傳播的途徑;第(3)問則引導學生做文化傳播的使者、文化生活的主人、文化建設的主體。
【答案】(1)上海地區特有的歷史與現實、政治與經濟決定了上海文化的多元性;丁曉軍送給客人梳子的做法是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做法,增進中西文化之間的理解與寬容,因而也為申博成功作出了貢獻。(6分)
(2)推廣世博知識,可以在學校網站開辟互動性的世博知識交流頻道,可以制作相關影音節目,可以舉辦演講會、知識講座、散發世博知識小冊子等。(6分)
(3)要做中華文化傳播的使者、上海文化建設的主人,既要努力學習西方文化,便于和來參展的外國朋友融洽交流,又要努力學習中華文化,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8分)
第四課

6. B 【解析】用剪紙藝術表達現代生活和情節,可見剪紙的基本特征不變,但是所蘊含的內涵發生了變化,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相對穩定性,故選B。
7. A 【解析】文化的發展必須做到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割裂文化發展與傳統文化的關系,會使文化發展失去根基,故排除④。
8. B 【解析】A是對題目簡單的重復;C與題意不符;材料強調社會變革對文化的作用,D強調文化發展的作用,排除D。
9. D 【解析】本題強調重視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從兩方面考慮,一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二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據此可知②④符合題意;①③表述錯誤,應排除。
10. D 【解析】①說法錯誤,與生產力的發展有關;④說法錯誤,對人的發展應起著積極作用;②③說法正確。
11. D 【解析】此題考查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由教材不難選出D。
12. B 【解析】漫畫主要反映了不能一味地借鑒傳統文化,要懂得去發展創新,故答案為B。此題沒有凸顯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排除A。傳統文化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故排除C、D。
13. B 【解析】此題考查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由教材可知②③④都是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不難選出B。
14. B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教育特定功能的認識,教育的創造文化這一特定功能就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文化的創造,所以B觀點符合題意;A、D不符合題意,因為它們講述的是文化的傳遞功能;C觀點表述不科學,也不符合題意。
15. D 【解析】題中強調在本土文化基礎上產生了“新客家文化”,故只有D符合題意。A、C表述有誤不選;B強調文化在批判中繼承,而題目表明繼承中發展。
16. 【解析】民間文化守望者評選,實際上是在保護民間傳統文化,所以設問一指對傳統文化進行保護的意義。保護傳統文化,可以從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文化與民族的關系,文化與人的關系三個角度來分析。設問二主要考查了具體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保護傳統文化,首先要繼承,繼承過程中保持其特征和民族性不變,其次要發展。
【答案】(1)①有利于做到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為民族文化發展、創新,奠定基礎。(2分)②有利于推動民族文化發展,展現民族個性,維系民族的生存與發展。(3分)③有利于打造傳承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圍,讓每個公民都成為自覺的文化傳承者和享用者。(3分)
(2)①保持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不變,同時結合時代發展的需求,給其注入時代內涵。(3分)②保持傳統文化的民族性不變,保持其民族特色、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3分)③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政治的變化,做到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3分)④把握好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關系,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3分)
17. 【解析】開展學生“讀詩誦經”活動有利于弘揚傳統文化,引導學生用科學的觀點發掘和繼承傳統文化,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
【答案】(1)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F代文明不能割裂傳統�!八臅褰洝钡戎腥A傳統名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必要發揚。(5分)
(2)要分清傳統文化的精華和糟粕,引導學生用科學的觀點發掘和繼承傳統文化的合理部分,不可照單全收。(5分)
(3)教育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應該注意方式,不要搞一刀切。(5分)
(4)創新與繼承是文化發展必須面對的問題。既要重視傳統文化,又要學習借鑒外來文化。(5分)

化生活》道理。其次,根據信息聯系教材中的我國文化的區域性即可回答第(2)問。
【答案】(1)①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各地區文化有明顯的區域特征。②不同區域的文化,有其精華,也有不足。③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和交融。不同區域文化影響著區域發展模式。(10分)
(2)①要正確對待本區域和其他區域文化,既要看到各自長處,也要看到各自短處,揚長避短。②要與其他區域的文化和諧相處;同時加強相互交流、借鑒、吸收、取長補短。(10分)

第五課

1. A 【解析】②的說法錯誤,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④不符合題意。①③正確且符合題意。
2. D 【解析】“五大洲16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個劇目登臺亮相”,充分體現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平等交流,D項符合題意。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都可為我所用,A說法太絕對;尊重文化的多樣性首先要尊重本民族的文化,B錯誤;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和活力,C錯誤。
3. A 【解析】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是不斷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③觀點錯誤,用排除法可以選A。
4. B  【解析】C說法錯在“趨同”上。A、D說的是文化創新的途徑,不符合題意。
5. A 【解析】注意題干中的“生動實踐”,為文化藝術創作提供了廣闊舞臺和豐富素材,說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A正確。B、C、D均不符合題意。
6. D 【解析】此題通過展示亞運會的吉祥物、圖標,見證了文化創新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同時又是對亞運精神的融入,做到了博采眾長,故答案為D。A脫離題干。文化發展需要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排除B。對傳統文化應該批判繼承,排除C。
7. D  【解析】④錯誤,現在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8. B  【解析】②錯誤,文化創作的靈感來自社會實踐,而不是創作者的聰明才智。
9. D 【解析】本題綜合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對知識間關系的把握�!懊褡逄摕o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這兩種態度的共同錯誤在于沒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都違背了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原則。
10. D 【解析】《印象大紅袍》以現代演繹技術,體現了傳統的歷史、民俗,以及茶文化,可見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實現了文化的創新,故答案為D。
11. B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文化創新的途徑,材料中強調創新要有本民族的靈魂,既要繼承傳統,又要推陳出新,A、C、D不合題意。
12. C 【解析】題干材料主要強調我們繼承傳統文化時要堅持正確方向,反對任何形式的“惡搞”,C符合題意。A、B、D都不對。
13. A 【解析】材料強調的是用“綠色掃墓”取代傳統陋習,A符合題意。B、C、D三項說法正確,但沒有反映材料的主要意思。
14. D 【解析】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礎,排除①。文化交流的目的是發展本民族文化,而不能徹底改造本民族文化,排除④。
15. C 【解析】①說法本身不對,②③④符合要求,應選C。
16. 【解析】第(1)問,主要考查了學生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辦好展覽,實際上就是在考查如何將中華文化推向世界。要想讓世界接受中華文化,首先必須認同中華文化,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個性。同時著眼于世界文化的共性,推出能夠為其他民族所接受的中華文化。其次要端正態度,貫徹一律平等的原則。每個公民更要認識到自身的使命,做中華文化傳播的使者。第(2)問,主要考查了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所以我們首先應該立足繼承與發展,明確態度。要想使傳統文化成為當代資源,還必須通過創新發展傳統文化,同時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實踐。更要反對兩種錯誤傾向。
【答案】(1)①首先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文化的個性。(2分)②文化既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著眼于世界文化的共性。(2分)③堅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2分)④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積極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2分)
(2)①立足社會實踐,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要不斷發展創新。(2分)②著眼于繼承,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2分)③著眼于發展,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體現時代精神。(2分)④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封閉主義和守舊主義。(2分)
17. 【解析】本題是一道新穎的半開放性試題,答案的構成既要靈活又不能偏離教材的內容;材料要求圍繞繼承與創新這一主題�;卮鸬�(1)問一定要根據課本,按照教材原理來確定演講要點,切不可拋開課本泛泛而談�;卮鸬�(2)問也要切合學生和生活實際,通過科學合理的途徑去收集材料。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69455.html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政治專題復習導學案
2012屆高考政治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第二輪總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政治熱點求索真理的歷程探究復習
2012屆高考政治第二輪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復習教案
了解國情立足國情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