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4屆高考歷史復習創新檢測題及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M
宜賓縣白花中學2014級歷史創新試題(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史)
第五組
1.《新全球史》記載,公元前6世紀,鐵制農具在中國驟然增加,鐵犁、鐵鎬、鐵鍬、鐵鋤、鐵鐮刀和鐵耙在鄉村里成為日常用具。與這一現象直接相關的史料是
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B、“除井田,民得賣買”
C、“一人治之,十人食之” D、“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2.下列是從古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中讀出的信息,其中錯誤的是
A.農民棄農經商 B.農副產品進入流通領域
C.農民生活艱辛 D.生產模式體現耕織結合
3.在我國古代,“社稷”是國家的代稱,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關于國家的這種理解,主要反映了我國古代
A.非常重視祭祀 B.以農業為立國之本C.農業與土地的關系 D.小農經濟的特點
4.明清時期,制瓷中心景德鎮發展迅速,從事商品生產的民窯,其數量和規模逐漸超過專門為官府服務的官窯,出現了官府委托民窯代燒瓷器的現象。這表明這一時期
A.官府力圖控制民窯生產 B.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
C.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D.生產技術提高,商品經濟發展
5.歷代盛行的官營作坊,在明清時期受到沖擊。江南城鎮附近農戶不事農耕,“盡逐綾綢之利”,漸成風尚,城鎮中“絡瑋機杼之聲通宵徹夜”的情形亦載于史籍。這體現了
A.自然經濟的解體 B.商品經濟的發展 C.人身依附關系松弛 D.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6.《唐摭言》載:“進士科始于隋大業中,盛于貞觀、永徽之際。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以至歲貢(注:“歲貢”指由地方貢入國學監的生員)常不減八九百人。”此則主要說明了:
A.隋唐時期官吏主要來源于科舉選官 B.唐朝進士科地位重要,為世人敬仰
C.科舉制是維護君主專制統治的工具 D.科舉制促進了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
7.西歐糧食收獲量與播種量之比,據羅馬時代《克洛米拉農書》記載為4 —5倍,據十三世紀英國的《享利農書》記載為3倍;從而《齊民要術》看,我國六世紀粟的收獲量為播種量的24—200倍,麥類則為44—200倍。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古代
①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 ②農業科學技術領先 ③精耕細作技術成熟 ④中央集權統治加強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8.有學者提出:大體而言,自宋元時期,一種新型經濟的發展實際上已經在自然經濟的“死水”中泛起了“微瀾”。其“微瀾”主要表現為
A.手工工場興起 B.城市商業經濟繁榮
C.地域性的商人集團形成 D.貨幣經濟占據主要地位
9.文化是一個民族歷史的沉淀與累積,又是現存社會經濟和政治的反映,而文化反過來又能給社會的經濟和政治帶來巨大的影響”。下列文化現象與城市經濟繁榮、市民階層擴大密切相關的是
①唐詩的繁榮 ②理學的形成 ③宋詞的興盛 ④話本的出現
A.①③④ B.①③ C.③④ D.②③④
10.古代中國人對牛有著特殊情感:吃豬肉但很少吃牛肉,楊柳青年畫等民間風情畫很多以牛為題材,民間有“牛郎織女”、“太上老君騎牛入函谷關”等傳說……造成這一現象的關鍵原因是
A.宗教信仰塑造文化 B.牛可以體現勤勞精神 C.以農業為經濟基礎 D.統治者實施愚民政策
11.明朝時“北土廣樹藝而昧于織,南土精織而寡于藝,故棉則方舟而鬻于南,布則方舟而鬻于北”可見當時
①南北方分工日益明顯 ②南方紡織業比北方發達 ③農產品大量進入市場 ④全國統一市場逐步形成
A.①② B. 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
12.政治制度的不斷創新是保障社會穩定、政治統一的重要因素。史學界普遍認為,“宋承唐制”是宋代制度的主要特點。唐宋時期為維護統一局面所采取的重大措施的共同點是
A.在邊疆設立軍鎮 B.分化事權使各部門之間相互牽制
C.置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 D.設通判監督地方長官
123456789101112
宜賓縣白花中學2014級歷史創新試題(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史)
參考答案
第五組:CABDB BABCC BB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72211.html

相關閱讀:山東師大附中2014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
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2015--2015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三歷史試
廣東省“十二!2013——2014學年度高三第2次聯考文綜歷史試題(
高三文綜歷史聯考試題(天津市帶答案)
山東省青島市屆高三期末檢測 歷史試題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