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時間:90分鐘 試卷滿分:100分 .12.17注意事項: 準考證號碼填寫說明:準考證號碼共九位,每位都體現不同的分類,具體如下:11000答題卡上科目欄內必須填涂考試科目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商代甲骨卜辭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內容。這反映了當時A.農業的收成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 B.農業生產已是重要的經濟活動 C.巫師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組織者 D.自然環境惡化影響農業生產 2.下面是漢字“律”的四種字體,其中直接取代篆書而流行的字體是 3.雍正帝統治時期,清朝中央機構出現三足鼎立狀態,下列表示正確的是? 4.中國古代學術史上曾發生過一次著名的理學家辯論,甲方批評乙方做學問“支離”,乙方批評甲方做學問“太簡”。下列各項中,屬于當時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觀點的是A.格物致知 B.發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 5.《十二銅表法》第9表規定:“不得為了任何個人的利益,制定特別的法律……對刑事判決不服的,有權上告……任何人非經審判,不得處死刑!痹摋l款體現了A.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 B.審判程序保障了所有人的權益C.制定法律的權力掌握在議會手中D.所有人都得到了成文法的保障 6.人們在研究歷史中,由于立場和觀點的差異,對歷史事件的解釋(評價)往往會有不同,如關于鴉片戰爭這一事件:過去,英國史學家總以英國利益為中心來理解;我國史學家則從民族命運來思考這一戰爭;在當今文明史觀認識下,人們又會有新的結論。能正確反映上述說法的排列是A.英國史學觀/侵略戰爭,中國史學觀/文明沖突,文明史觀/商業戰爭B.英國史學觀/侵略戰爭,中國史學觀/商業戰爭,文明史觀/文明沖突C.英國史學觀/商業戰爭,中國史學觀/侵略戰爭,文明史觀/文明沖突D.英國史學觀/文明沖突,中國史學觀/商業戰爭,文明史觀/侵略戰爭 7.以下對上海租界的描述中,最能說明租界為“國中之國”的事實是A.租界內公園禁止讓華人入內,引發華人抗議B.美英等國聯手成立了工部局C.租界內租地建屋、開設店鋪等事,須先由外國領事發給執照D.租界有下水道、自來水、路燈和平整的街道 8.《十三行史料展》記述鴉片戰爭前夕廣州十三行的興盛說明9.以下表格內容是某同學的歷史研究論文提綱,由此判斷該論文的主題應該是A.工業革命對亞洲的影響B.反對殖民侵略的變革C.富國強兵的革命浪潮D.現代化改革是救國之道 10.武昌起義后全國有15省先后宣布獨立,各省先后擔任最高軍政長官(都督)者背景不盡相同,其中新軍將領13人,革命黨5人,咨議局議長3人,巡撫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練公所總參議1人。據此可知辛亥革命A.具有廣泛社會基礎 B.具有明顯的妥協性 C.屬于資產階級革命 D.屬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11.一位學者評價說:“當時知識分子不但沒有全盤反傳統,而且使不少被塵封或淹沒了的傳統重現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話小說,成了中國文學史的重要內容;作為傳統文化的民間文學,第一次真正進入了大學的學術殿堂。”這一觀點認為新文化運動A. 反對舊道德崇尚現代文化 B. 混淆了先進與落后的界限C. 充分肯定了白話文的價值 D. 存在對舊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12.閱讀《申報》的部分記事,可以得出的結論有A....—17世紀在歐洲被稱為。用全球史觀審視所產生的影響主要是.(南極洲除外)面積的比例(%)變化的解讀,不正確的一項是A.第①段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擴張始于新航路的開辟B.第②段英法完成工業革命加緊殖民擴張 C.第③段成為最大的殖民帝國是英國D.第④段說明了第二次科技革命把殖民擴張推向頂峰 18.右圖反映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化情況。 “甲線段”所示時期的經濟高速增長,主要得益的經濟理論是A. 社會主義的高度計劃經濟 B. 自負盈虧的分配管理制度C. 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D. 和平與發展的世界形勢觀 19.1958年4月,《人民日報》發表《大規模地搜集全國民歌》的社論,各地報刊紛紛開辟民歌專頁、專欄,僅半年時間,全國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種。數月內旅客們在上海列車段“旅客意見簿”上寫下的詩歌達5300多首。這一現象主要反映了A.新中國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社會經濟發展推動了文化進步C.政治活動強烈影響到文化藝術 D.社會主義的文學創作空前繁榮 20.十月革命后,蘇維埃政權頒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為全民財產,禁止土地買賣、出租等。糧食稅頒布后的1922年,全俄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頒布了《土地勞動使用法》,允許出租土地和使用雇傭勞動。該政策的出臺和實施表明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徹底廢除 B.農村個體經濟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認C.農業改革進一步發展 D.商品經濟的主導地位得到鞏固 21.1933年羅斯福實行新政后,美國商品獲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場,國內商品價格也有一定提高,債務人特別是農民的債務負擔減輕了將近一半。對這些變化起直接作用的新政措施是 A. 整頓財政金融B. 調整農業結構. 復興工業生產D. 實行社會救濟 24.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主權正在越來越多地向政府間國際組織轉移。比如,向聯合國、地區組織轉移政治、外交和軍事權利,向WT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全球公司轉移經濟權利。此現象反映了A.區域集團化趨勢加強 B.全球一體化趨勢加強C.政治多極化趨勢加強 D.國際組織多元化趨勢材料一 內閣位于英國行政組織這座金字塔的頂端,是實際上的最高行政機關,擁有最高的行政權,被稱為“立法與行政的連鎖”、“政治拱門的基石”!慝I成《英國政體與官制史》(1)結合18世紀上半期的相關史實,指出英國內閣被稱為“立法與行政的連鎖”的具體表現。(4分)材料二 一個國家使用的所有商品,應該在國內加工制成……應日日夜夜地尋找機會把國家的剩余貨物以制成品形式推銷給這些外國人,以換取黃金和白銀……除非出于重要的考慮,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允許進口國內有充分供應且質量良好的商品!T?霍尼克(1638—1712)(2)概括材料二的基本觀點,指出其觀點反映了什么經濟思想?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近代英國政府踐行這一經濟思想的具體措施。(7分)材料三 1976年,工黨卡拉漢政府被迫采取了一些帶有貨幣主義色彩的政策,并公開宣布與凱恩斯主義和充分就業原則決裂……1979年英國廢除外匯管制,1986年取消對證券交易所的管制……到20世紀90年代,英國經濟體制中,市場力量發揮作用的范圍越來越大,政府干預的范圍越來越小!叩虏健妒澜缃洕ㄊ贰罚3)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上世紀70年代后英國政府調整經濟政策的時代背景。根據材料二、三,概括英國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發揮作用的主要特點。(7分) 32.(15分)雖然戰爭的噪音從來沒有在人類生活的這個星球上停止過,但全世界人民從來也沒有停止過對和平的追求。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科爾和施密特70年代訪華時,鄧小平作為副總理曾經會見過他們。在會談中,當時中國曾堅持戰爭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觀點,但德國客人則表示了不同意見。毛澤東在會見施密特時曾說,他知道蘇聯要干什么,將要發動一場戰爭。而施密特則認為大的戰爭不可能發生。(2)運用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對材料二的觀點進行論證。(12分)(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33.(19分)一個民族的未來取決于年輕一代綜合素質的提高,而綜合素質的提高則取決于教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孔子是私學教育的鼻祖,但在《史記?孔子世家》的記載中,有許多同時代的隱士對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孔子極盡嘲笑之能事,或諷刺他“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壘壘若喪家之犬”等。(1)依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孔子創辦私學的重大貢獻,分析當時“矮化”孔子的原因。(4分)材料二 北宋私人講學的書院興盛,書院作為教育的特殊組織形式,在宋朝非常興盛。究其原因,既有社會環境的推動作用,又有文人群體的不懈努力和開拓。在這兩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之下,宋代書院呈現出了一個輝煌發展的局面。(2)根據所學知識,概括宋代書院興盛的原因。(3分)材料三 要達到幸?鞓返拇笸,必須推行“公養”“公教”“公恤”的社會福利制度!瓋和6歲入“小學院”,11歲入“中學院”,16歲入“大學院”,20歲畢業。經過長達14年的義務教育培養,使每一個年輕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專門的技術訓練。 ——據康有為《大同書》整理(3)依據材料三,歸納康有為有關教育的主張。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思想根源。(5分)材料四 16世紀以前,德國教育相當落后,學校大都掌握在天主教會手中。17世紀初各封建公國把初等教育由教會控制變為國家管理,并開始頒布自己的強迫義務教育!18世紀初開始,德國出現了適應工商業資產階級活動需要的實科中學,這是一種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質,又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新型學校。最早的一所是1708年新教的虔敬派牧C.澤姆勒創辦的“數學和機械實科學!!@一時期,德國的大學也增加了人文學科(歷史、哲學、法律等),人文主義精神開始占據重要地位,改變了以神學宗教為主要學科的狀況。 ——劉新科《近現代德國教育發展概述》(4)依據材料四概括德國教育發展的特點,并分析其原因。(7分)福州八中—高三畢業班第四次質量檢查歷史答題紙題號一二總分得分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有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請將答案填涂在機答卡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學屆高三第四次質量檢測歷史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752659.html
相關閱讀:山東師大附中2014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
廣東省“十二!2013——2014學年度高三第2次聯考文綜歷史試題(
高三文綜歷史聯考試題(天津市帶答案)
山東省青島市屆高三期末檢測 歷史試題
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2015--2015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三歷史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