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3年秋季學期高三歷史模擬試題(帶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高考歷史模擬試卷
王抗戰
一、(每題2分,共5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是正確的,多選、錯選均不得分)
1.“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獨治也,獨治之而刑繁矣,眾治之而刑措矣。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窮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間宗子治之。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閨之內!辈牧媳砻鳎 )
A.統治者應減輕刑法實行開明統治 B.家庭教育有利于社會穩定
C.宗法制具有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 D.君主專制難以治理好國家
2.2011年8月22日,安徽正式宣布撤銷地級巢湖市居巢區,設立縣級巢湖市。以原居巢區的行政區域作為新設的縣級巢湖市的行政區域,由安徽省直轄,合肥市代管;原地級巢湖市管轄的廬江縣劃歸合肥市管轄。早在兩千多年前,秦朝在全國范圍推行郡縣制,在今合肥、巢湖分設合肥縣和居巢縣,同屬九江郡。根據所學知識判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
A.九江郡守需要定期向皇帝匯報工作 B.郡縣制并非秦朝首創
C.郡守、縣令、縣長均由皇帝直接任命 D.郡、縣長官不得世襲
3.“元代的行中書省,就是一個行動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駐在這個地方來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動的中央政府。換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辈牧弦庠谡f明元代的行中書省( )
A.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B.使地方保持相當大權力
C.調動了地方政府的積極性 D.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權
4.柳宗元《封建論》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國,以郡縣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卻成就了“天下之公”。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批評皇帝是“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公”,以滿足君主“一己之私”。以下對柳、黃二人的觀點,理解正確的是( )
①柳宗元的目的是肯定帝制的合理性
②黃宗羲對帝制的批判符合當時的社會現實
③二人所處時代不同,批判的內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
④兩種觀點恰好相反,所以其中應該有一個是錯誤的
A.①②③④ B.② 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5.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統治者為了維持皇權的“萬世一系”和宗法等級社會的長治久安,特別重視以明人倫為核心的道德倫常教育,并使之與選官制度相結合。下列最符合材料觀點的是( )
A.嫡長子繼承制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
6.羅馬人征服了希臘人之后,建立起地跨歐、亞、非洲的大帝國。然而,古羅馬學者賀拉斯說,被征服的希臘人最終俘虜了羅馬人。賀拉斯所說的“俘虜”是指( )
A.商業征服 B.宗教皈依 C.財富侵蝕 D.文明同化
7.同屬海洋文明,古希臘有法律但倚重民主,古羅馬有自由選舉但更崇尚法律,之所以產生如此差異的根本原因是( )
A.政治家的執政理念不同 B.商品經濟發展的水平不同
C.城邦體制與帝國的政治需要不同 D.人文主義的弘揚程度不同
8.古羅馬法學家西塞羅在《論義務》中指出“處于國家領導地位的人應該具有這樣的義務感:第一,他們不論做什么,都要符合公民的利益;第二,他們應該維護國家的整體,而不要為維護某一個部分而忽略了其他的部分!绷_馬法律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統治者的治國理念,以西塞羅的觀點評價古羅馬法律,正確的是( )
A.習慣法源于社會生活實踐,有利于維護公民利益
B.《十二銅表法》是統治者自覺維護公民利益的表現
C.由公民發到萬民法體現了維護國家整體的精神
D.經過不斷發展,羅馬法基本實現了國民平等
9.馬克思、思格斯指出:“即使在英國,為了私法特別其中關于動產的那一部分的進一步發展,也不得不參照羅馬法的諸原則!庇纱丝傻贸 ( )
A.羅馬法是近代西方國家法律的源泉 B.近代英國非常重視法制建設
C.自古至今西方國家一直崇尚民主 D.羅馬帝國曾擴展到英國版圖
10.在英國的歷史中,國王喬治三世以權力欲旺盛而著稱,到1770年,隨著被譏稱為“國王之友”的宮諾斯勛爵被任命為財政大臣(事實上的首相)后,喬治三世的個人統治達到頂峰,在他的統治時期,沒有一個首相能夠完全擺脫國王的控制。這表明( )
A.喬治三世實行的是君主專制
B.新制度的確立、完善需要經歷一個過程
C.英國首相沒有制約君主的能力
D.英國政體的特點是立憲為虛,君主為實
11.觀察右側漫畫,站在美國總統奧巴馬肩頭的山姆大
叔說:“大家可以慢慢挪到中間嗎?”為防止出現
稅收增加和開支削減的“財政懸崖”,美國共和黨
和民主黨必須盡快達成妥協方案,但目前雙方仍
然互不相讓,僵持不下。材料直接表明了( )
A.美國兩黨本質都是代表資產階級利益
B.兩黨對壘輪流執政是美國政治的特色
C.美國的政治體制存在嚴重的內耗
D.美國的政黨制度是各利益集團之間相互制衡的機制保障
12.1880年7月法國政府規定:“凡1880年7月6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違反新聞法行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北簧饷庹呒扔邪屠韫鐟鹗,也有君主派人士。這表明在當時的法國 ( )
A.政府力圖借助工人階級確立共和制
B.國民議會中有多數議員希望恢復君主制
C.政府欲通過緩和社會矛盾鞏固共和制
D.憲法規定議會有立法、締結條約和特赦權力
13.太平天國領導人曾對在華的外國使節說,“如幫助滿人,真是大錯,但即令助之,亦是無用”,“(太平天國勝利后)不惟英國通商,萬國皆通商,….害人之物為禁。今后還可以成為親密的朋友”。這表明太平天國政權( )
①反對西方國家支持清政府 ②主張與各國通商貿易
③反對外國人侵略中國 ④希望西方各國與太平天國結成同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資政新篇》提出:“治國必先立政,而為政必有資取”。它所“資取”的主旨是“因時制宜,審勢而行”地學習西方,即根據本國國情,不失時機地學習西方先進的事物與制度。但《資政新篇》并沒有在軍民中引起積極的反響,這主要是因為( )
A.《資政新篇》的主張不符合中國社會發展的趨勢
B.其作者對西方資本主義了解膚淺
C.其主張未能體現農民起義的現實愿望和要求
D.當時中國缺乏進行重大改革的環境和物質條件
15.著名歷史學家章開沅曾說:“1895年中國有三個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選擇:康有為選擇了變法,孫中山選擇了革命,張謇選擇了實業!边@三人的共同目標是( )
A.挽救中華民族危亡 B.實行君主立憲制度
C.推翻清政府的統治 D.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16.著名學者蕭功秦指出:“從清末改革三階段來看,洋務運動由于士紳保守勢力過于強大而遭受失敗,戊戌變法則由于激進改革精英的不當戰略而失敗,而清末新政是中央權威的急劇流失,由于不適當的分權化的立憲改革而失敗。從本質上看,清末三個階段改革失敗的共同原因是( )
A.傳統君主體制創新能力減弱 B.頑固派勢力遠遠超過了改革勢力
C.改革措施背離了時代發展的潮流 D.缺乏地方實力派的強有力支持
17.右圖是1909年春刊發在上!稌r務報》上諷刺清政府的漫畫。
某學習小組對此進行解讀,最恰當的是( )
A.靈活的策略 B.洋人的朝廷
C.無奈的選擇 D.末日的徘徊

18.下列圖示反映了中國共產黨某一時期黨員數量和成分構成變化的情況,導致a年到b年變化的原因有( )

a年 b年 a年上半年 a年下半年 b年6月
圖一 黨員成份構成變化 圖二 黨員數量變化
①國民革命失敗 ②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
③農村革命根據地建立 ④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開展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19.2011年7月,習近平在慶祝西藏和平解放60年的講話中指出,“只要我們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民族區域白治制度,堅持走有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發展路子,西藏必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毕铝杏嘘P西藏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我國五個省級自治區都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建立起來的
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一項長期的根本的政治制度
C.民族自治地方自主管理本地區內部事務,行使自治權
D.1954年憲法確認民族聚居地區都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20.1992年7月31日,臺灣當局頒布了《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系條例》,條例第一條指出,“國家統一前,為確保臺灣地區安全與民眾福祉,規范臺灣地區與大陸人民之往來,并處理衍生之法律事件,特制定本條例!边@反映出( )
A.臺灣當局力圖阻礙兩岸人民的交往 B.臺灣當局認同兩岸是一個國家
C.隨著兩岸交往臺灣對大陸敵意增加 D.兩岸人民交往面臨著嚴峻考驗
21.1960年1月28日,中緬兩國總理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政府關于兩國邊界問題的協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之間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中緬邊界條約是新中國與亞洲鄰國簽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為今后解決類似問題樹立了良好范例。這表明( )
A.中國開始放棄“一邊倒”的外交方針
B.中國開始重視發展與周邊鄰國的關系
C.中國與鄰為善,首次打開了與亞洲國家友好交往的大門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規范國際關系的重要準則
22.新中國外交經歷了一個曲折發展的過程:50年代聯蘇抗美,60年代既反蘇又反美,70年代聯美抗蘇,80年代不結盟。1994年中俄簽署《聯合聲明》,形成了一種“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為主要原則的睦鄰友好、互利合作關系;2011年中美確定致力于建設互相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伙伴關系。這表明( )
A.中國外交政策不斷根據國際形勢和自身利益的變化進行調整
B.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C.中國堅持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D.合作取代對抗是中國與美蘇(俄)關系發展的方向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23.右邊漫畫《革命后的俄國士兵》,指出士兵在革命勝利后不可能遇到的現象是( )
A.政府退出一戰,自己不必去前線打仗
B.殘酷威嚴的沙皇再也不能胡作非為?
C.首都出現了兩個政權并存的怪現象?
D.許多大城市逐漸被布爾什維克黨控制

24.《全球通史》稱:“當美國在撤離歐洲時,蘇聯卻正在使自己在其東歐保護區處于穩固地位!捎谔K聯努力追求這些目標,便與西方列強發生了直接的愈來愈尖銳的沖突。”這種“沖突”產生的最深遠的影響是 ( )
A.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B.兩極格局逐漸形成
C.世界多極化趨勢形成 D.歐共體的出現
25.美國參謀長聯系會議主席布萊德雷說日本“這個曾是敵國的國家,對我國來說不僅是太平洋上最強大的堡壘,而且作為太平洋戰爭勝利的果實,是留在我們手中唯一有價值的地方!倍鸷笕毡镜摹皟r值”主要體現在( )
A.成為美國的最大商品市場B.成為遏制蘇聯、中國的前哨
C.為美國提供廉價勞動力D.提供反面教材,警示戰爭

二、非(共50分。26題18分,27題18分,28題14分)
26.(18分)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受了皇帝的稱號,皇帝之下設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統仍是郡、縣、鄉、亭、里?び锌な亍⒖の镜,分掌政治、軍事、監察之權?h分大小,萬戶以上設縣令,萬戶以下設縣長。
——樊樹志《國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漢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淵源。(4分)

材料二 祖……矯秦縣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連邑,有逾古典!边@些受封的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兩大特權: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賦斂”。
——摘編自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據材料二,說明漢初“矯秦縣之失策”的措施及具體內容,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一措施導致的后果。(3分)

材料三 規定諸侯王除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這些侯國的名號,分別隸屬于漢郡;茨贤鮿仓\反,“國除為九江郡”;衡山王劉賜謀反,“國除為郡”。又頒布律令,規定王國官員地位低于一般官員,限制人們與諸侯王交游。從此,王國與漢郡無異。
——摘編自邱樹森、陳振江主編《新編中國通史》
(3)依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漢武帝解決王國問題的措施,并分析其意義。(6分)

材料四 (雅典)最初是實行君主政體,以后讓位于由九個執政官主持的寡頭政治。這九個執政官是主要執政官,全部屬于貴族。……后來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發展。急速發展的貿易創造出一個強有力的中產階級,他們同失去產業的農民聯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梭倫尋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違背公正必然要擾亂公眾的生活。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于是,權威的根基就被摧毀了。
——摘自【加】哈羅德•伊尼斯《傳播的偏向》
(4)怎樣理解材料四中“權威的根基就被摧毀了”?并分析其進步作用。(5分)

27.(18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中國從西周就開始了權力監督的制度建設。秦漢時期已有大量相關法規,如關于官吏任用與銓選的《置吏律》、關于官吏調任與監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為政情況的《上計律》等。唐朝時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專門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為行政監督提供了完備的法律根據。在此基礎上,宋朝不僅大量充實各項監察法規,諸多行政制度也體現了權力監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過了“避親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約束官員權力。明清兩朝也制定了專門的行政法典和比較完善的監察法,對監察考課機關的職掌權限、官員的條件及責任義務等做出詳細的規定。
——白鋼《中國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宋英宗欲擢王疇為樞密副使,封駁官錢公輔認為王疇“素望淺”,不宜擢升。英宗不僅不采納其意見,反而貶錢公輔為滁州團練使。
——賈玉英《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發展史》
(1)根據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國權力監督的突出特點。根據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國權力監督的作用與局限。(7分)

材料三
英國政治制度史大事記(部分)
1215年 《大憲章》限制王權,保障貴族特權,保護部分騎士與市民的利益
1265年 孟福爾議會召開。英國議會產生的標志
1628年 《權利請愿書》
1689年 《權利法案》
1701年 《王位繼承法》
1721年 沃爾波爾主持內閣會議,開創了多數黨領袖組閣的先例
1747年 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決權1832年 《議會改革法案》
19世紀50年代 責任內閣制趨于完備
19世紀中葉 兩黨制度形成
第二次議會改革
19世紀晚期 內閣權力膨脹,人稱議會“第三院”
第三次議會改革
1911年 《阿斯奎斯法案》,上院權力進一步削弱
1948年 議會通過《人民代表法案》,確立“一人一票”制度
(2)根據材料三,指出近代英國限制王權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事件。說明近代英國政治體制的權力制衡關系。(8分)

(3)英國民主政治的發展呈現出鮮明的漸進性、靈活性等特點,任選其一結合史實予以說明。(3分)

28.(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后(武則天)欲以武三思為太子……二人(狄仁杰與王方慶)同辭對曰:“……姑侄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廬陵王(武則天兒子李顯),則千秋萬歲后常享宗廟;三思立,廟不袱(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焙蟾形,即日遣徐彥伯迎廬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帳中,召見仁杰語廬陵事。仁杰數請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還爾太子!”
——《新唐書•狄仁杰傳》
材料二 中華民國建立之初,孫中山提出“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國民,合一爐以冶之,成為一大民族”;南京臨時政府將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為國旗;在國家統一基礎之上容納中國各民族的“中華民族”觀念初步形成。
1934年,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對日作戰的基本綱領》中提出:“中國人民只有自己起來救自己——中國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國的方法,就是大家起來武裝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就是中華民族武裝自己。”此后進一步指出“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中華民族是代表中國境內各民族之總稱”。于是“中華民族”概念完全明確了。
——摘編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過程》
材料三 中國的少數民族公民不僅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所有公民權利,還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權益保障!2000年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國家把支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首要任務。

(1)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一中使武則天“感悟”的歷史因素。(2分)
(2)概括材料二中關于民族問題的兩種主張,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進步意義。(6分)
(3)材料三體現的我國處理民族問題的原則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國民族關系的演進趨向,論述其對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影響。(6分)

高 三 年 級 歷 史 答 題 卷
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5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是正確的,將正確的選項填涂于合題卡中,答在試題卷上無效。)
二、非選擇題(共50分。26題18分,27題18分,28題14分)
26、(1)

(3)
參考答案
題號12345678910111213
答案CAABBDBCABCCB
題號141516171819202122232425
答案CAABCCBDCABB

26.(18分)(1)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3分)淵源:承襲秦制。(1分)
(2)措施:分封諸侯王國。(1分)內容: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員、收取賦稅。(1分)后果:王侯權力過大,危害中央集權。(1分)
(3)措施:頒布推恩令分割王國封地;剝奪犯法諸侯王封地,改為郡縣;頒布律令加強對諸侯的防范。(3分)意義: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中央集權得到加強,鞏固了國家統一。(3分)
(4)理解:開始以財產取代血緣關系作為權利分配的標準。(2分)進步作用:擴大了民主權利的范圍;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有利于工商業發展。(3分)

27.(18分)(1)特點:權力監督制度建立時間早;制定了相關的監察法律法規;相關法規不斷發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應舉措。(3分,每點1分,任答3點即可) 作用:有利于監督官員規范執政、防治腐敗。(2分) 局限:在皇權專制制度下,監察制度服務并受制于皇權,實際效能有限。(2分)
(2)重要事件:通過《權利法案》;通過《王位繼承法》;開創多數黨領袖組閣先例;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決權。(4分)
權力制衡關系:議會掌握立法權,擁有對內閣的行政監督權;內閣掌握行政權,通過控制立法提案權、財政權等手段控制議會;選民通過投票制衡執政黨,進而制衡內閣;兩黨輪流執政,反對黨制衡執政黨。(4分)
(3)漸進性:許多機構和制度通過漸變的方式逐步確立和完善。如下議院權力擴大、選舉權逐步擴大、內閣制度完善等。(3分)
靈活性:不受單一成文法的限制,根據形勢發展不斷進行調整以適應時代需要。如工業革命后隨著階級關系的變化實行議會改革,適時調整選舉權范圍;再如通過一系列慣例,促成內閣制的形成與完善等。(3分)

28.(14分)(1)父系血緣關系或“家天下”政治等;禮樂制度等。(2分)
(2)主張:資產階級革命派主張“五族共和”;中國共產黨主張各民族團結一致對外。(2分)進步意義:資產階級革命派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各民族成員成為中華民國的“國民”;中國共產黨完善了“中華民族”的概念,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實現各民族共同抗戰。(4分)
(3)原則: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共同繁榮發展。(3分)重大影響:各民族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促進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共同開拓了廣袤的疆域;共同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共同創造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3分。列舉相應史實,亦可酌情給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79008.html

相關閱讀: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2015--2015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三歷史試
山東師大附中2014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
高三文綜歷史聯考試題(天津市帶答案)
山東省青島市屆高三期末檢測 歷史試題
廣東省“十二!2013——2014學年度高三第2次聯考文綜歷史試題(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