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年第一學期奉賢區高三歷史期終試卷 .1.考生注意:1. 本考試設試卷和答題紙兩部分,所有答題必須寫在答題紙上;做在試卷上一律不得分;答題紙與試卷上的試題編號一一對應,答題時應特別注意,不能錯位。2. 考試時間120分鐘,試卷滿分150分。第Ⅰ卷 選擇題(共75分)以下每小題2分,共60分,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的選項。1.下列能反映古代兩河流域文明成就的圖片是2.某政權“政治里有著濃厚的貴族色彩,形成了‘共主’名義下的地方分權體制”。這句話評論的是A.西周分封制 B.秦朝郡縣制C.西歐莊園制 D.英國君主制3.右側為古代雅典居民結構的比例圖。觀察圖示信息,關于雅典民主與居民的政治聯系,下列敘述準確的是A.雅典超半數的居民擁有公民權B.自由民是雅典民主的社會基礎C.少數奴隸主貴族獨享雅典民主D.外邦人享有雅典最廣泛的民主4.“公元前5到4世紀,他們表述了西方世界長期以來所說的美的概念,而且首先思索了政治自由的問題”。文中的“他們”當指A.希臘人 B.埃 及 人 C.羅馬人 D.巴比倫人5.考古顯示,西周時期的墓葬有嚴格的等級規定;到了戰國,秦國地區君王墓葬規模宏大,其余墓葬無明顯等級差別,而在經濟發達的東方六國地區,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級差別明顯。這表明A.經濟發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維系的關鍵 B.分封制中的等級規定凸顯了君主集權C.秦國率先消除分封體制走向集權統治 D.東方六國仍嚴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6.右圖為西漢末年郡國形勢圖,黑色區域代表當時的封國。此圖表明A.西漢末年王國有死灰復燃之勢B.王國對中央已不構成嚴重威脅C.郡縣制暫時又讓位給了分封制D.封國存在有利于抵御外族入侵7.某歷史教科書描述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三個辦公機構構成中央政府的主要機關:秘書處負責制定政策,內閣審議,國務院執行”。其中的“國務院”指A.門下省 B.中書省C.尚書省 D.禮 部8.右圖為“中國古代部分都城示意圖”。據此判斷下列表述正確的是A.漢武帝在②頒布推恩令B.北魏孝文帝從③遷都到②C.②和④先后是兩宋的都城D.明太祖在①廢除了丞相制度9.清代檔案史料撰擬者是A.中書省 B.內閣 C.軍機處 D.禮部自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漸被削弱B.國家行政權逐漸轉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漸退出權力中心D.世卿世祿的貴族政治逐漸被打破1788年7月10日,紐約某報紙以《船訊——號外》為題發布通告:萬世聯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載著十三包“聯合、和平和友誼”進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載著地方偏見、不和的種子等出港。它贊美的當是A. B.C. D.A.議員 B.首相 C.貴族 D.資本家18.近代西方某場運動中首次出現了“左派、右派、女公民 、公民的愛國心、嫌疑分子、斷頭臺”等流行詞匯。據此推斷,這場運動應是A.英國革命 B.獨立戰爭 C.法國革命 D.十月革命19.我國歷史上某憲法規定:本國采行“君主立憲政體,以議院協贊立法,以政府輔弼行,以法院遵律司法”。這部憲法當出現于A.洋務運動時期 B.戊戌變法時期C.清末新政時期 D.辛亥革命時期20.毛澤東說:“我在師范學校學習的時候,就開始讀這個雜志了。我非常欽佩胡適和陳獨秀的文章。他們代替了已經被我拋棄的粱啟超和康有為,一時成了我的楷!。毛澤東所說的雜志是A.《時務報》 B.《國聞報》 C.《民 報 》 D.《新青年》21.在一場內戰后,戰勝陣營主張:各邦人民不僅是邦的公民,也是聯邦公民;邦政府未經法律程序,不得剝奪該邦人民的生命、自由或財產,但“法律程序”須由聯邦政府制訂。這場內戰是A.光榮革命 B.法國革命 C.南北戰爭 D.倒幕運動22.日本某歷史著作提到:日本為了快速跨出南進步伐,控制南太平洋,聲稱不惜與這兩國一戰。文中的“兩國”是A.美國與英國 B.中國與蘇聯C.俄國與德國 D.英國與荷蘭23.右圖是1933年刊登在《華盛頓星報》上的一幅漫畫,用以宣傳當時美國政府的某項措施。位于畫面中間的人物代表美國政府,“NRA”是“全國復興管理局”的縮寫。這項措施旨在A.恢復銀行信譽B.鼓勵建立工會C.加強社會保障D.調整勞資關系24.“此時此刻,為了自衛,只有自由派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暫時攜手,起來合作迎戰,方才挽回了民主的一條小命”。文中“自由派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攜手迎戰的是A.同盟國 B.協約國 C.法西斯 D.恐怖主義25.1950年代初期,歐洲某城市中,一位住在英國占領區的居民,一大早先通過檢哨站,到蘇聯占領區上班。下班后,經常要繞到美國占領區購買日常用品,然后搭電車回家。這個人最可能生活在A.維也納 B.華 沙 C.柏 林 D.布拉格26.一位政治人物呼吁:全國各黨各派要放棄成見,停止內戰及一切敵對行為;團結一致,抵御外侮,集中力量來奮斗救國。這種情況最可能出現在A.曾國藩對太平天國將領的招降公告 B.民國初年袁世凱稱帝時的登基宣言C.九一八事變以后毛澤東的抗日聲明 D.抗戰勝利后將介石對共產黨的談話27.下列口號中出現最早的是A.“扶清滅洋” B.“誓死力爭,還我青島”C.“民主、團結、和平建國” D.“停止內戰,一致對外”28.右圖為國慶35周年(1984年10月1日)群眾游行時北京大學學生自發打出的標語。這一標語表達了人們對A.結束文革的期待B.改革開放的擁護C.祖國統一的企盼D.市場經濟的肯定29.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中國戰士高唱“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入朝參戰。入朝部隊的名稱是A.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B.東北野戰軍C.中國人民解放軍 D.中國人民志愿軍30.據新華社對1972年1—9月外交情況統計,中國接待外國官員和政府代表團三十多起, 訪問中國的有來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團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達88個,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內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國A.重點建立與亞非的外交關系 B.開始獨立自主地步入國際舞臺C.切實推進新型區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國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以下每小題3分,共15分。每個選項分值可能為0、1、1、3分。選出最佳一項,多選不得分。31.美國1787年憲法規定:“最高法院與低級法院之法官如忠于職守,得終身任職,于規定期間應受俸金,該項俸金于任期內不得減少”。作出這種規定的最主要目的是A.確保司法至上 B.提高法官地位C.保障司法獨立 D.體現司法權威32.1902年,梁啟超在《新民說》里談到國家與政府的關系:“國家如一公司,朝廷則公司之事務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則朝廷為國家之代表,愛朝廷即所以愛國家也。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則朝廷為國家之蟊賊,正朝廷乃所以愛國家也”。下列對這種說法的理解最準確的是A.愛朝廷即是愛國家 B.不愛朝廷也可能是愛國家C.朝廷與國家并非一回事 D.合法政府方能代表國家33.關于古巴導彈危機,1980年出版的某歷史著作提到:“肯尼迪贏了!蘇聯政府退讓,同意拆除飛彈基地并移回蘇聯”。而1971出版的《赫魯曉夫回憶錄》寫到:“我們告訴美國人我們同意拆除飛彈,前提是總統要保證不會入侵古巴。最后肯尼迪讓步了。這是蘇聯外交政策的一大勝利……”。兩份資料對究竟誰是最后獲勝方的看法不同。下列解讀最準確的是A.兩份資料中都呈現了美蘇兩國同意拆除飛彈的訊息B.兩份資料沒有相同的訊息,可見兩份數據均為造假C.兩份資料的論點不同,但都有他們各自論述的目的D.兩份資料都對己方不利的事實采用刻意回避的態度34.1950年,法國提出歐洲應超越國家的藩籬聯合起來。這一提議得到聯邦德國等國家的支持,但英國等反對成立超國家的機構,只有法、德、意等六國實現了聯合。六國率先實現聯合的直接原因是這些國家A.屢遭戰爭重創 B.社會制度相似C.生活水平相似 D.歷史淵源緊密35.某學者評價說:“當時知識分子不但沒有全盤反傳統,而且使不少被塵封或淹沒了的傳統重現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話小說,成了中國文學史的重要內容;作為傳統文化的民間文學,第一次真正進入了大學的學術殿堂”。文中的核心觀點是,新文化運動A.發掘出了傳統文化的新亮點 B.混淆了先進與落后的界限C.肯定倡導白話文的歷史作用 D.是對舊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第Ⅱ卷 非選擇題(共75分)36.宋人話本中的王安石變法(共12分)王安石微服赴江寧,遇一老嫗喂雞豕,喚“?,?,?,王安石來!”雞豕俱來就食。問其故,老嫗曰:自王安石為相公,立新法擾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錢,錢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為業,……今桑麻失利,只得蓄豬養雞,等候吏胥里保來征役錢,或準與他,或烹來款待他,自家不曾嘗一塊肉。故此民間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據《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1)王安石為什么要變法?(3分)(2)你如何看待這段宋人話本中的王安石變法?(9分)37.“兩個聾子之間的對話” (共11分)1793年乾隆皇帝接見馬戛爾尼使團后,在給英方的回信中說:咨爾國王,遠在重洋,傾心向化。朕披閱表文,詞意肫懇,具見爾國王恭順之誠,深為嘉許上海市奉賢區屆高三第一學期期終歷史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809147.html
相關閱讀:廣東省“十二校”2013——2014學年度高三第2次聯考文綜歷史試題(
山東省青島市屆高三期末檢測 歷史試題
高三文綜歷史聯考試題(天津市帶答案)
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2015--2015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三歷史試
山東師大附中2014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