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啟用前 .11 試題共頁。滿分300分。時間150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2.答選擇題時,必須使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3.答非選擇題時,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將答案書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4.所有題目必須在答題卡上作答,在試題卷上答題無效!啊酢鯇嵲诳梢苑Q為雜家的祖宗,把百家的學說差不多都了”“漢武以后學術思想雖統于一尊,儒家成為了百家的總匯,而實開其先河。①由政府設官管理指導 ②自由勞動力來源充足③資金雄厚,技藝先進 ④不計成本,缺乏競爭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6.(原創)魏晉南北朝上承秦漢、下啟隋唐,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某生在讀書筆記中整理出下列要點,其中不正確的是A.“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大融合” B.“佛教、道教興盛:儒學面臨挑戰” C.“三省制、均田制:隋唐制度的淵源” D.“王羲之、顧愷之:北方文化興盛的代表” 17.右圖所示為《唐書》所載830名進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見,唐代科舉制 A.適應士族勢力發展要求B.未突破九品中正制局限C.兼顧多個階層但不完善D.縮小了人才選拔的范圍 18.(原創)隋朝的建國得到過佛道的幫助,因而隋代的帝王格外重視佛道;李唐王朝為抬高李姓的地位,高祖和太宗都采取“興道抑佛”政策;武則天要“變唐為周”,便“興佛抑道”。材料表明,影響隋唐時期儒、佛、道地位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A. 政治格局的變遷 B. 統治者的個人喜好 C. 儒學地位的強弱 D. 儒、佛、道的競爭19.蘇軾指責王安石“坊郭等第之民,與鄉戶均役;品官形勢之家,與齊民并事”A. 青苗法 B. 市易法 C. 募役法 D. 保甲法20. 某生根據北宋賦稅結構變化表(單位:萬貫),結合所學知識作出了下列四項分析,你認為合理的是農業稅非農業稅997年2408.11567.71021年2641.23874.01077年2021.35117.2 A. 北宋政府推行“重商輕農”政策 B. 農業稅的變化反映了農民負擔的減輕 C. 賦稅的不斷增加使得北宋政府長期保持財政充裕 D. 非農業稅的激增既是抑商的體現,也反映了工商業的發展21.《元史?百官志》載:“行中書省……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省為表里! 行中書省“因事設官,官不必備,皆以省官出領其事!本C合材料判斷,“都省”應指 A.中書省 B.尚書省 C.樞密院 D.內閣22.(原創)明末思想家陳確“天理正從人欲中見,人欲恰到好處,即天理也;向無人欲,則亦并無天理之可言矣”陳確的看法A.繼承發展了程朱理學 B.否認了天理的存在 C.屬于樸素的唯物思想 D.具有個性解放色彩 23.史書記載:乾隆年間,“廣東商人于景德鎮燒造白瓷,運至粵垣,另雇工匠,依照西洋畫法,加以彩繪,于珠江南岸之河南開爐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材料反映出清代前期制瓷業①生產工藝具有地域特色 ②商業資本影響生產過程③受到西方制瓷技術影響 ④不受政府閉關政策限制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②④[]24. 清代史學家趙翼的《廿二史札記》著眼于“古今風會之遞變,政事之屢更,有關于治亂興衰之故者”,時人評其“洵儒者有體有用之學,可坐而言,可起而行也”。據此推斷,《廿二史札記》體現的思想傾向主要是[]A.B.C.D.()材料孝文帝改革政策具體體現了孝文帝怎樣的政治智慧(分)()(分)[]材料三 在制度上,康雍乾盛世的政治制度改革作用明顯。這是封建專制發展得最完善的時期。雍正年間軍機處的設立,加強了中央集權。母后、外戚、宦官、藩鎮的專權在清朝康雍乾時期都沒有。在處理民族問題上,清朝才是真正地鞏固了疆域。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在康雍乾盛世里,經濟發展極其不平衡,有的地區先進,有的地區非常落后;……經濟發展不平衡,利益不同,思想觀念更不同。這就需要強大的中央集權統一管理。而加強中央權力,實際上就加強了皇帝的個人的權力,加強了封建專制主義。在對外貿易上采取閉關政策,也是害怕老百姓和外國人接觸而導致思想領域里對政治統治基礎的沖擊!幾浴洞饕荩嚎登⑹离m遠超漢唐但也有不足》[學,科,]歷史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 13~17 B D A D C 18~22 A C D A D 23~24 C B 二、綜合題39.(22分)()禁用鮮卑語,。(分)()(3)平定三藩之亂。形成了謹慎的執政風格。維護了國家統一()。(分)重慶市重慶一中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943343.html
相關閱讀:高三文綜歷史聯考試題(天津市帶答案)
廣東省“十二!2013——2014學年度高三第2次聯考文綜歷史試題(
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2015--2015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三歷史試
山東師大附中2014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
山東省青島市屆高三期末檢測 歷史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