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所列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右圖所示犁耕法主要流行于
A.春秋 B.戰國 C.西漢 D.隋唐
2.小農經濟的基本特征是
①個體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
②產品主要滿足生活所需和交納賦稅
③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產
④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官營手工業在中國古代手工業生產中占有優勢,以下不屬于它的主要特點的是
A.由政府直接經營,進行大規模的作坊生產
B.主要生產供官府、貴族消費的生活用品和武器
C.占據技術、人才和原料優勢,生產不計成本
D.主要為市場生產精美商品和為對外貿易提供精品
4.與民營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手工業主導地位同時,當時社會經濟的其他的重要現象還有
A.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B.城市貿易打破坊和市的界限
C.傳統的“重農抑商”逐漸廢止 D.海上絲綢之路開辟
5.北宋東京城與唐朝長安城最大的不同是
A.打破了坊市界限 B.商業繁榮
C.出現了“夜市” D.手工業發達
6.泉州被譽為世界第一大港是在
A.南朝時期 D.隋唐時期 C.宋元時期 D.明清時期
7.下列有關“重農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其目的是維護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
B.商鞅變法明確規定了“重農抑商”的政策
C.重視發展農耕,限制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D.中國古代歷朝大都執行“重農抑商”的政策
8.漢朝和明清相比,“重農抑商”政策中相似之處是
①重要商品由官府壟斷經營 ②禁止商人長途販運貿易
③限制城市商業的時間和空間 ④對民間商業加征重稅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9.恩格斯說:“黃金一詞是驅使西班牙人橫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語;黃金是白人剛踏上一個新發現的海岸時所要的第一件東西!毙潞铰烽_辟前,歐洲人迫切地尋找黃金從根本上反映了:
A.黃金是歐洲人解決商業危機的主要途徑
B.掠奪黃金是新航路開辟的唯一動力
C.《馬可•波羅行紀》對歐洲人的強大影響
D.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對掠奪財富加速積累的需求
10.新航路開辟以后,歐洲主要商路和貿易中心移至
A.地中海沿岸 B.大西洋沿岸 C.萊茵河流域 D.紅海沿岸
11.英國在獲取世界殖民霸權的過程中,先后戰勝了
①法國 ②西班牙 ③荷蘭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②①③
12.在工業革命中,最先發展起來的工業部門是
A.毛紡織業 B.棉紡織業 C.能源工業 D.機器制造業
13.以下對工業革命影響的評述,不正確的是
A.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減少 B.工業資產階級獲得更多的政治權力
C.近代城市化的進程明顯加快 D.自由資本主義制度逐漸衰落下去
14.第二次工業革命給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帶來了重大影響。下列不屬于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新興行業的是
A.機器制造業 B.電力工業 C.石化工業 D.汽車工業15.第二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一變化主要包括
①生產的社會化趨勢進一步加強 ②形成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的壟斷組織
③形成瓜分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的狂潮 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進一步發展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1868年,我國煙葉出口量為737擔,1894年增至113 000擔。這表明
A.我國煙葉產量增加很快 B.我國出口產值增加很慢
C.農產品商品化速度加快 D.我國外貿處于出超地位
17.右圖是份售書廣告,其中有可能受到洋務派關注的書籍是
A.①⑤
B.②④ C.①③ D.③⑤
18.下列事件和現象,對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促進作用的是
①洋務運動 ②太平天國運動 ③辛亥革命 ④實業救國思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9.下圖是著名漫畫家張樂平于1958年畫的《躍!躍!躍!》。它反映了
A.當時漁業高產豐收 B.漁業生態環境良好
C.經濟建設中“左”的錯誤 D.當時的經濟發展的繁榮景象
20.1978-1992年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情況:
1992年 比1978年增長 比1949年增長
國民生產總值 24 000億元 7.18倍 --
國民收入 17 400億元 5.78倍 48.6倍
以上數據變化最能說明我國
A.基本上實現了現代化 B.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迅速發展
C.國民經濟達到了高度繁榮的狀態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確立
2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與八大
①都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精神 ②都明確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任務
③都提出要實行改革開放 ④這兩個會議有一定的繼承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22.中共十四大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這一貢獻主要表現在
A.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
B.作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
C.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
D.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
23.從1980年起,我國先后建立了五個經濟特區,分別位于
A.廣東省、安徽省、海南省 B.廣東省、浙江省、海南省
C.廣東省、浙江省、海南省 D.廣東省、福建省、海南省
24.1985年9月美國《時代》周刊雜志的封面是對毛澤東和鄧小平兩個不同時代的生活進行了對比,一面是游行的隊伍高舉著馬克思的畫像,農民在田地里插秧;另一面是忙碌的上班族、高樓大廈、漢堡包、照相機等。標題是美國人“擔心”中國“正在遠離馬克思”,是因為他們錯誤地認為
A.中國不再是農業大國 B.中國人不再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
C.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特有的東西 D.高檔消費使人們滋長資產階級享樂思想
25.下圖所示票證曾是老百姓購買生活物資的憑證,但現在已經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經濟體制改革深化 B.農業產量穩步增加
C.生活物資日益豐富 D.糧棉物資統一管理
26.下列關于近代中國社會習俗和風氣演變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舶來的近代西方文明使中西文化碰撞、交匯,是近代社會習俗、風氣演變的重要原因
②近代文明的傳播,沖擊了中國傳統文化,使社會生活習俗趨向西化,對中國社會進步起著重要作用,對此應完全肯定
A.①正確,②正確 B.①②都不正確
C.①正確,②不正確 D.①不正確,②正確
27.近代以來,中國交通工具和交通事業的發展產生的影響是
①促進了信息的傳播 ②開闊了人們的眼界
③加快了生活的節奏 ④推動了經濟文化交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8.到2006年6月,我國的移動電話使用總量躍居世界第一位,電話從奢侈品變成了日用品,這個現象不能說明的是
A.我們在現代生活中越來越依賴現代通訊工具
B.改革開放后,我國的國民經濟迅速發展
C.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活質量的提高
D.中國疆域遼闊
29.1909年《大公報》上的一篇文章稱“第一是開眼界,可以當作游歷,看看歐美各國的風土人情……真如同身歷其境,親眼得見一樣……時?纯矗M不比聽戲強的多么?”使人們“開眼界”的是
A.電視 B.電影 C.報紙 D.廣播
30.下列來源于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數據,體現出的社會變化不包括
A.中國與世界的聯
系日益密切 B.信息技術革命在中國得到迅速發展
C.互聯網替代了其他信息傳媒 D.高新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第Ⅱ卷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兩小題,每題各20分,共40分)
3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0分)
材料一 清朝皇帝雍正在上諭中說:“朕觀四民之業,士之外,農為最貴,凡士工商賈,皆賴食于農,以故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則田畝中少一耕稼之人!
(1)材料一中,雍正皇帝如何看待農業與工商業的關系?(4分)
材料二 史學家布羅代爾在其名著《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中認為:“英國農村很早就與島國的民族市場結為一體了。英國農村被納入市場網絡之中,直到19世紀初為止,它成功養活城市與工業居民點……英國農村形成國內市場的主體,而國內市場是正在起步的英國工業首先與天然的銷售產所。這一發展中的農業是煉鐵工業的最佳主顧!
(2)據材料二,分析英國工業革命與農業發展的關系。(6分)
材料三 1935年,中南銀行催申新公司歸還銀行借款,申新總公司致電中南銀行說:“實感農村經濟窘迫,百般兜售,奈終少受主……刻擬將該布仍退裝上海,以期早日了卻此手續!
(3)據材料三,分析阻礙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4分)
材料四 《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經驗時指出:“必須從全局出發,高度重視農業,使農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相互配合、協調發展。堅持以農業為基礎,從政策、科技、投入等方面大力支持農業。首先啟動農村改革,以農村的改革和發展推動城市,又以城市的改革與發展支持農村,這是中國改革的成功之路!
(4)綜合以上四則材料,你認為農業與工商業應該是一種什么關系?(6分)
32.(20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對世界近代歷史影響深遠,請回答以下問題:
(1)說明新航路的開辟在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過程中的作用。(5分)
(2)工業革命是如何影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的。(10分)
(3)簡要評價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影響。(5分)高一歷史期中試卷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所列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選項 C B D A A C A A D B B B D A D
題號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選項 C D C C B A B D C D C A D B C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兩小題,每題各20分,共40分)
31.(1)農業地位高于工商業地位;農業與工商業是對立關系。(4分)
(2)英國農業的發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剩余勞動力和市場,促進了工業革命的發展。(6分)
(3)農村經濟殘破,市場狹窄。(4分)
(4)農業是基礎,但農業與工商業不是對立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農業的發展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工商業的發展又支持了農業的發展。(6分)
32.(1)新航路開辟使世界日益連成一個整體,西方殖民者開始殖民擴張,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形成。(5分)
(2)工業革命后,資產階級在全世界拓展市場和原料產地,憑借經濟和軍事實力,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把越來越多的地區納入到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當中,世界市場基本形成。(5分)
第二次工業革命后,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訊手段,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世界的貿易額增加三倍以上,國際分工日益明顯,世界被列強瓜分完畢,列強開始輸出資本,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建立。(5分)
(3)促進西方世界的發展和富裕;給殖民地人民帶來巨大災難;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改變世界面貌;使世界成為一個聯系緊密的整體。(5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1234195.html
相關閱讀:江蘇省揚州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試題 歷史
廣東省中山市桂山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
福建省清流一中2015-2015 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二塊模塊考試歷史(理
高一年級歷史下冊暑假作業題[1]
遼寧省五校協作體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