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關小農經濟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出現于春秋時期,以家庭為單位經營農業
B,是我國古代社會的主要生產方式
C,男耕女織是其基本特征,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
D,有利于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
2,我國農耕經濟最早出現在:
①黃河流域 ②長江流域 ③珠江流域 ④淮河流域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春秋時期,促使從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個體經濟產生的主要條件是:
A,鐵路,牛耕使用 B,社會人口的增加
C,國家分裂的作用 D,統治階級的提倡
4,春秋戰國時期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可從下列哪些史實中得到印證
①公田化為私田 ②相地而衰征 ③初稅畝 ④廢分封行縣制 ⑤廢井田,開阡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5,西周初年的土地情況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春秋是諸侯"奪田"現象不斷發生,這反映出的本質問題是:
A,西周王室走向衰微 B,王室占有的土地增加
C,諸侯爭霸斗爭激烈 D,土地私有現象的發展
6,關于租佃方式的土地經營方式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它產生于戰國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結果
B,到宋代,租佃經營成為超過自耕農形式的重要經營方式
C,租佃制下的佃農對地主的依附關系相對減弱
D,明清時期佃農與商品經濟發生關系,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7,《明代地契》的出現導致租佃制下的農民發生很大變化,這些變化不包括:
A,生產關系的重要調整 B,在選擇雇主方面有很大自主權
C,和商品經濟發生關系 D,雇傭關系取代了租佃關系
8,史書記載:光武帝在位時,令郡縣檢核田地,竟無人敢認真執行.這一現象的反映的根本問題是:
A,連年戰爭實無良田可言 B,豪強地主的田莊勢力強大
C,地方官吏大都貪污腐敗 D,檢核制度形同虛設
9,中國古代曾出現過大規模的流民浪潮,造成流民浪潮的原因有:
①天災 ②政府徭役,兵役繁重 ③戰亂 ④土地兼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我國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窯體系開始形成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1,中國古代官營手工業的特點不包括:
A,一直占據古代手工業的主導地位 B,資金雄厚,規模大,分工細
C,不計生產成本,產品不進入市場 D,在生產關系上出現了雇募關系
12,至遲從何時起,陶瓷開始大量出口,取代絲綢成為中華文明新的象征:
A,西漢 B,唐代 C,宋元 D,明清
13,關于中國古代民營手工業特點的敘述,錯誤的是:1,有關小農經濟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出現于春秋時期,以家庭為單位經營農業
B,是我國古代社會的主要生產方式
C,男耕女織是其基本特征,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
D,有利于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
2,我國農耕經濟最早出現在:
①黃河流域 ②長江流域 ③珠江流域 ④淮河流域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春秋時期,促使從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個體經濟產生的主要條件是:
A,鐵路,牛耕使用 B,社會人口的增加
C,國家分裂的作用 D,統治階級的提倡
4,春秋戰國時期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可從下列哪些史實中得到印證
①公田化為私田 ②相地而衰征 ③初稅畝 ④廢分封行縣制 ⑤廢井田,開阡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5,西周初年的土地情況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春秋是諸侯"奪田"現象不斷發生,這反映出的本質問題是:
A,西周王室走向衰微 B,王室占有的土地增加
C,諸侯爭霸斗爭激烈 D,土地私有現象的發展
6,關于租佃方式的土地經營方式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它產生于戰國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結果
B,到宋代,租佃經營成為超過自耕農形式的重要經營方式
C,租佃制下的佃農對地主的依附關系相對減弱
D,明清時期佃農與商品經濟發生關系,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7,《明代地契》的出現導致租佃制下的農民發生很大變化,這些變化不包括:
A,生產關系的重要調整 B,在選擇雇主方面有很大自主權
C,和商品經濟發生關系 D,雇傭關系取代了租佃關系
8,史書記載:光武帝在位時,令郡縣檢核田地,竟無人敢認真執行.這一現象的反映的根本問題是:
A,連年戰爭實無良田可言 B,豪強地主的田莊勢力強大
C,地方官吏大都貪污腐敗 D,檢核制度形同虛設
9,中國古代曾出現過大規模的流民浪潮,造成流民浪潮的原因有:
①天災 ②
②政府徭役,兵役繁重 ③戰亂 ④土地兼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我國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窯體系開始形成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1,中國古代官營手工業的特點不包括:
A,一直占據古代手工業的主導地位 B,資金雄厚,規模大,分工細
C,不計生產成本,產品不進入市場 D,在生產關系上出現了雇募關系
12,至遲從何時起,陶瓷開始大量出口,取代絲綢成為中華文明新的象征:
A,西漢 B,唐代 C,宋元 D,明清
13,關于中國古代民營手工業特點的敘述,錯誤的是:A,春秋戰國時期私營工商業勃然興起
B,明代中葉以后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
C,唐代以前,私營手工業生產主要以農村家庭副業和城鎮家庭小作坊的形式進行
D,唐宋以來,農村家庭手工業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減弱
14,明清時期手工業的發展,最重要的影響是:
A,促進地區或行業新的社會分工 B,促進城鎮集市的發展
C,促進生產規模的擴大 D,促成雇傭勞動關系的產生
15,唐朝后期,有"天下之盛,揚為首",又有"揚一益二"的諺語.這說明當時的揚州和益州(即成都):
A,工商業城市地位的重要性 B,是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
C,是唐朝重要的外貿港口 D,是著名的造紙中心
16,明清時期,江南地區經濟出現的新現象有:
①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②區域性的商人群體涌現 ③工商業市民蓬勃興起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17,商鞅主張"重農抑商",黃宗羲主張"工商皆本",根據他們所處的歷史時代,兩者的主張: A,都反映了自然經濟的重要 B,都反映了中央集權的需要
C,都有利于當時的經濟發展 D,都是脫離當時經濟階段的經濟思想
18,我國封建社會長期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其原因不包括:
A,商業的不穩定性 B,商人流動性大,不易管理
C,加強耕作,中央集權的需要 D,鼓勵海外貿易
19,明清時期,我國農耕經濟高度發展的表現主要有:
①玉米等高產農作物的引進和推廣 ②私營手工業開始占據主導地位 ③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貸幣 ④出現了一些專門性的工商業城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明朝中后期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主要標志是:
A,出現了不少工商業繁榮的城市 B,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
C,商品經濟發展,對外貿易擴大 D,出現了以自由雇傭勞動為特征的工場手工業
21,火藥,指南針和印刷術在西方,對于推翻封建統治,開拓世界市場,推動科學革命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它們在明清時期的中國卻未能推進社會變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當時的中國: A,固守農耕經濟生產方式 B,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國侵擾
C,國家分裂,國力衰弱 D,經濟停滯倒退
22,明清政府實行的下列措施中,違背世界發展趨勢的是:
①鼓勵墾荒 ②推廣農作物品種 ③實行海禁 ④對商品征重稅
A,①②③ B,②③④ D,③④ D,①②③④
23,在新航路開辟的過程中,走在前列的是:
A,封建國家 B,資本主義國家 C,世界霸主 D,歐洲大國
24,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說:"美洲的出現,繞過非洲的航行,給新興的資產階級開辟了新天地.東印度和中國的市場,美洲的殖民化,對殖民地的貿易,交換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業,航海業和工業空前高漲.因而使正在崩潰的封建社會內部的革命因素發展.馬克思說的這種情況發生在:
A,歐洲 B,北美洲 C,亞洲 D,非洲
25,哥倫布與麥哲倫航海活動的共同點是:
①他們都得到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②他們都得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③他們都相信地圓學說向西航行 ④他們都橫渡了大西洋和太平洋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6,17世紀,荷蘭掌握世界商業霸權主要依賴于:
A,商船的數量世界第一 B,海軍的實力天下無敵
C,銀行的資金支持商業 D,政府的政策傾向外貿
27,17世紀中期,英國頒布的《航海條例》規定:
"自公元1671年12月1日起及從此以后……無論為英國人或別人的殖民地所生長,出產或制造的任何貨物或商品,如非屬于本共和國人民所有的任何種類船舶載運,皆不得輸入或帶進英吉利共和國,如違反條例,其全部進口貨物,應予沒收;運載該項貨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應一并沒收."上述材料說明:
A,英國政府鼓勵發展本國商船運輸以打擊荷蘭
B,英國利用海上霸權打擊別國商船
C,外國商船壟斷了英國的進口運輸
D,英國擴大對外開放以發展資本主義
28,早期的殖民
擴張對歐洲產生的最大的影響是:
A,增強了殖民者的實力 B,滿足了封建主的奢侈生活
C,引起了商業革命 D,加速了歐洲資本的原始積累
29,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創新措施就是,將印度的棉織品介紹給歐洲.1619?1625年,運回歐洲的棉布為22.15萬匹,到17世紀末,這項貿易直線上升.棉織品不僅比毛紡織品輕,而且便宜…….這是一種銷售范圍很廣,需求量巨大的商品,它足以帶動一場工業革命. ??戴維?蘭得斯《國富國窮》
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可以說明:
A,殖民掠奪引發工業革命 B,資本流動帶動工業革命
C,市場需求刺激技術革新 D,經濟發展要求工業革命
30,蒸汽機的發明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因為蒸汽動力的使用:
①帶來了交通運輸的革命 ②解決了工業生產的動力問題 ③加快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速度 ④刺激了國際貿易的迅速增長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
31,第二次工業革命最重要的推動力是:
A,科學研究 B,市場競爭 C,資本集中 D,人才流動
32,第一次工業革命給英國社會生活帶來了重大變化,下列符合實際情況的是:
A,汽車在馬路上奔馳 B,人們可以坐火車外出
C,電燈照亮了千家萬戶 D,電話成為重要的通訊工具
33,"衣冠楚楚的紳士和淑女與衣衫襤褸的下層人民同擠一列火車,還得到處給別人讓路.……"這個材料反映出,早期鐵路運輸業的發展:
A,對當時的社會關系造成極大的沖擊 B,使英國出現了平等化
C,標志封建主義一去不復返了 D,促進了工業城市的興起和發展
34,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出現的大企業的特點是:
①控制一個或多個部門的生產與經營 ②采取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方式 ③控制行業的產品價格獲取高額利潤 ④奉行自由競爭的信條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
35,下列對世界市場的形成關系密切的有:
①新航路的開辟 ②第一次工業革命 ③第二次工業革命 ④殖民擴張與掠奪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6,美國專使顧盛在《望廈條約》簽訂后得意洋洋地宣稱:"現在英國及其他國家也須感謝美國,因為我們將這門戶開放得更寬闊了."以下與之有關的是:
A,美國打開了中國的大門 B,美國使外國的經濟勢力由此深入內地
C,美國迫使中國降低了稅率 D,美國迫使中國同意變更稅例須與各國官員商議
37,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主要依據是:
A,中國社會經濟此后發生根本性變化 B,中國的綜合國力此后逐漸走向衰落
C,中國從此向整個資本主義市場發展 D,清王朝成為中國歷史最后一個王朝
38,1852年,英國駐廣州代為密切爾曾說:
"經過和這么一個大國家開放貿易10年之久,并且雙方都已廢除了一切獨占制度,而擁有如此龐大人口的中國,其消費我們的制造品竟不及荷蘭的一半,也不及……只比歐洲大陸上某些小王國如比利時,葡萄牙或那不勒斯稍微多一點點,這好像是一個奇怪的結局."
造成這種"奇怪的結局"的主要原因是:
A,英國商品價格昂貴 B,中外消費觀念不同
C,小農經濟自給自足 D,中國市場沒有開放
39,與洋務運動有關聯的事件有:
①太平天國運動 ②第二次鴉片戰爭 ③甲午中日戰爭 ④第一次工業革命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0,洋務運動選擇"自強""求富"的途徑是:
A,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 B,采用傳統的官辦形式
C,改變清朝的經濟政策 D,放寬民間的辦廠限制
41,與私人投資的民族工業產生無關的是:
A,外資企業 B,洋務企業
C,實業救國熱潮 D,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
42,近代茶葉從漢口運至張家口要經過63個厘金分卡,沿途捐稅達13種之多,稅率高達40%到50%.厘卡的稅吏被稱為"螞蟥的后代".它反映出:
A,封建主義對資本主義的阻礙 B,外國資本主義對民族工業的阻礙
C,清政府稅收政策不合理 D,關稅自主權喪失不利于民族工業的發展
43,"面粉大王"榮宗敬在開辦保興面粉廠時遭到當地保守勢力的阻撓,說工廠的興建破壞了"風水",將官司打到縣衙.知縣感到左右為難,只得向上稟報.最后在兩江總督劉坤一的支持下工廠才得以辦成.這件事主要說明了:
A,劉坤一是一個進步的官員 B,地方官昏庸無能
C,外國資本主義不利于民族工業的發展
D,民族資本主義有時不得不尋求本國官府的庇護
44,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總的來講始終未能充分發展,其根本原因在于:
A,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內
市場 B,民族資產階級沒有政治地位
C,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兩面性 D,近代中國社會形態的制約
45,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中國民族工業很快蕭條下去的最主要原因是:
A,帝國主義加緊對中國的侵略 B,國內外市場沒有形成
C,封建主義的嚴重阻礙 D,民族資本主義的軟弱性
46,1912年,中華民國工業建設會成立,它在《旨趣書》中說:"今茲共和政體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運會,建設我新社會,心境勝爭存,而所謂產業革命者,今也其時矣!".上述材料說明 A,辛亥革命引發了中國的產業革命 B,民國建立促進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C,共和政體保證了國內的公平競爭 D,民主共和激發了民眾的愛國熱情
47,在抗日戰爭爆發前,官僚資本對民族工商業進行排擠,采取的主要手段是:
A,實行法幣政策 B,經濟統制C,掠奪勞動力 D,對工礦業實行軍事管理
48,1848年王韜到上海時驚嘆道:"一入黃歇浦中,氣象頓異",他主要是針對:
A,上海經濟的高度繁榮 B,中國國勢的蒸蒸日上
C,西式建筑的與眾不同 D,西式餐館的涌現
49,近代以來,晚清政府與民國政府曾多次下令廢除纏足,但屢禁不止.這種現象說明 A,列強侵略破壞了中國社會的進步 B,小農經濟保護著封建社會的陋習
C,資產階級革命沒有深入廣大農村 D,民眾的思想文化觀念仍然很落后
50,下列現象中,變化反映了民主,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的是:
①大城市出現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 ②大量報刊雜志進入普通民眾生活 ③民國以來握手鞠躬成為常見禮節 ④新式學堂以不纏足為入學的條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51,1890年,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小吏這樣感慨:"任載之重如此,腳費之輕如彼,如果各處仿行,其利于民生者正非淺顯."它說明:
A,航空運輸利于國計民生,政府提倡大力發展
B,民間反對修建鐵路的人仍然很多
C,鐵路事業的發展對國家無足輕重
D,鐵路以其無比的優越性為時人所接受
52,京張鐵路在中國近代史上地位突出,是因為:
①具有愛國主義性質 ②顯示了中國人民無比的智慧 ③具有極大的科學價值和經濟價值 ④鐵路所在的地理位置無比重要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53,近代以來,影響鐵路建設的國內因素有:
①陳腐觀念的反對 ②連綿不斷的戰爭 ③政治局勢的混亂 ④筑路人才的短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4,古代的驛傳和近代的郵政,最大的不同是:
A,服務的對象 B,傳遞的方式 C,覆蓋的范圍 D,機構的性質
55,1914?1920年,中國生產的植物油,面粉等工業品出口數量大幅度增加,同時期進口貨物的數量卻大幅度減少,導致這一現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五四運動 B,中國民眾的抑制日貨運動
C,第一次世界大戰 D,中國工人階級的罷工斗爭
56,下列關于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它開始于英國,18世紀末向外擴展
B,一些國家主要依靠從英國引進技術進行
C,它使各國迅速實現工業化
D,英國由此成為"世界工廠"
57,從19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末,在歐美社會主義中人們的生活方式的變化不包括: A,可乘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遠游 B,可通過電話聯系業務
C,市場上出現化學纖維的衣料 D,可到醫院通過X射線透視
58,第二次革命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點是:
A,整個革命的進程時間短 B,先進國家幾乎同時進行
C,社會生產獲得極大的提高 D,科學與技術結合得特別緊密
59,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①斷發與不纏足運動都帶有鮮明的反封建色彩 ②里弄屬于中西結合的建筑 ③中國近代以來西式軍服的采用開始于清政府 ④電影于20世紀初傳入中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1234198.html
相關閱讀:福建省清流一中2015-2015 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二塊模塊考試歷史(理
遼寧省五校協作體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
江蘇省揚州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試題 歷史
高一年級歷史下冊暑假作業題[1]
廣東省中山市桂山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