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級歷史學科必修Ⅱ教學案
專題三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一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程標準】
概述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其經驗教訓。
【教學要求】
1、概述我國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下列實踐活動:過渡時期總路線、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以及十年“革”等。
2、20世紀50—70年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
3、認同實事求是,關注國情。
【知識梳理】
一、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1、過渡時期(1949-1956)是指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也就是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時期。
2、三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1949-1952)
3、過渡時期總路線(1953年)(指導方針: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造并舉)
內容: “一化三改造”/“一體兩翼”: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4、實踐(1)一五(1953——1957年)
①主要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②影響: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由此起步,新中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為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社會主義改造(1953-1956)
農 業--參加農業合作社,走集體化道路
①內容 手工業--參加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工商業--全行業公私合營(政策:和平贖買)
②實質:將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③意義:標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消滅了剝削制度,實現社會性質的根本變化;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成為中心任務。)
④局限:要求過急、改變過快、形式過于簡單劃一,遺留了一些問題。
5、政治上: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我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提供了法律保證。
二、曲折發展的十年(1956年底至1966年)——十年探索時期
1、1956年,《論十大關系》的,提出了開辟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重大問題。
2、中共“八大”(1956年)
(1)主要內容
①基本國情: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我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解決;
②基本矛盾: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③主要任務:集中力量解決這個矛盾,把中國盡快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④建設方針: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
(2)意義:中共八大創造性地提出了正確的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是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在它的指引下,社會主義建設蓬勃開展起。
3、“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
(1)出現的原因: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剛剛起步,人們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重大問題還沒有深刻的認識;毛澤東等中央人片面追求經濟建設中的高速度。
(2)概況:1958年,黨中央發動了以大煉鋼鐵為中心的“大躍進”和以“一大二公”為特點的人民公社化運動。
(3)影響:①在經濟建設中以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和“ 共產風”為主要標志的“左”傾錯誤嚴重泛濫起。
②不但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費,而且使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受到嚴重挫傷。
③導致我國出現了連續三年(1959--1961年)的嚴重經濟困難時期。
4、調整:八字方針
(1)八字方針:1960年冬,黨中央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
(2)結果:到1965年,國民經濟得到一定恢復和發展。
5、期間經濟建設的成就
曲折發展的十年,中國經濟建設雖然遭到嚴重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如新修鐵路約八千公里,全國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區都有了鐵路;石油已經實現自給,中國人靠“洋油”過日子的時代宣告結束。
三、“十年動亂”(1966-1976)中的國民經濟——劫難
1、原因:“左” 傾錯誤膨脹,干擾了國民經濟建設。
2、“化大革命”對經濟破壞的表現:
3、周恩和鄧小平對經濟的整頓
4、“革”的影響
(1)給中國的經濟建設造成極其嚴重的破壞,使正常的生產和社會秩序出現嚴重混亂。
(2)拉大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寶貴的發展機遇。
【合作探究】
1、列舉1956—1966年,探索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與失敗。
成功:①《論十大關系》的發表②中共八大的正確決策③調整國民經濟八字方針的提出
失。孩俅筌S進運動②人民公社會化運動
2、“革”十年,留給我們哪些重要的教訓?
①實事求是,正確分析國內形勢和主要矛盾;②社會主義建設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③保持社會安定團結,抓住發展機遇;④必須加強民主法制建設。
【本測評】
一、選擇題
( B )1、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標志是
A.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B.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
C.中共八大的召開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 D )2、1956年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這一結論的主要依據是
A.中共八大的召開 B.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確立
C.第一個五年基本完成 D.公有制經濟占主導地位
( D )3、1956年,中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期間,某資本家擔任某廠的副廠長。一時間,工人議論紛紛。以下四種意見,唯一正確的是
A.他是資本家,怎么可以擔任我們的副廠長
B.資本家是要剝削的,我們一起把他拉下馬
C.工人階級當家作主,他說的話我們不聽
D.他懂業務,他說得對,我們還是要聽的
( A )4、中共八大關于國內主要矛盾的論斷是正確的,因為這一論斷
A.反映了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基本解決的客觀實際
B.明確了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
C.強調了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D.借鑒了蘇聯的經驗教訓
( C )5、中共八大指出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國內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這實際上就是
A.國家利益、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矛盾
B.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
C.先進的社會制度與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D.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矛盾
( D )6、造成1959~1961年我國國民經濟嚴重困難的多種因素中,主要是
A.空前嚴重的自然災害B.帝國主義的封鎖
C.中蘇關系的破裂 D.“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 C )7、“谷撒地,薯葉枯,青壯煉鋼去,收禾童與姑,年日子怎么過?”詩中反映的20世紀50年代末的社會現象,造成這一現象主要由于
A.經濟建設缺乏經驗 B.自然災害迅速蔓延
C.“左”傾錯誤嚴重泛濫 D.蘇聯政府背信棄義
( A )8、“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化大革命”的共同教訓是
A.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B.不能以階級斗爭為綱
C.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 D.生產關系的變革,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二、閱讀下列
13、閱讀下列,回答問題
材料一 今天農業生產的發展,還有許多困難的條限制了它,約束了它,要在現有基礎上提高一步,就必須幫助農民解決以下三個問題:1、必須幫助貧困農民解決生產資料的困難……2、幫助農民減少自然災害……。
用什么辦法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這些困難呢?當然,國家要大力幫助!硪粭l道路是新道路,是農民組織起,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
——鄧子恢《在全國第一次農村工作會議上的總結》
材料二 1953年到1955年,農業互助合作繼續穩定發展。這一時期建立起的合作社,80%以上增產增收,15%持平,5%減產減收。
材料三 在農業合作化的過程中,一些干部滋長了急于求成的情緒,在合作社的發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強迫農民入社。結果出現了一些農民殺豬砍樹,賣羊賣牛,不積極生產,甚至破壞農具的現象。
——林志堅《新中國要事述評》
回答:
①料一指出農業生產發展困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新道路”指的是什么?
農民貧困,生產資料缺乏,自然災害嚴重;“新道路”指的是實行互助合作,引導農民走
集體化道路。
②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情況?
互助合作符合農民的愿望,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③材料三反映出工作中存在什么問題?你認為對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應當遵循什么樣的原則?
農業合作化的速度過快,強迫農民入社,超越了當時生產力的水平,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對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應當從當時生產力水平出發,實事求是。
【史論共享】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經驗教訓:
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共八大提出了許多富有創造性的方針和設想,是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體現了中共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20世紀70年代,正是國際局勢趨向緩和、許多國家經濟起飛或開始持續發展的時期,受化大革命的影響,中國不僅沒能縮小與發達國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從而失去了一次寶貴的發展機遇!盎蟾锩睆姆疵鏋橹袊纳鐣髁x建設提供了極其沉痛的教訓。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42068.html
相關閱讀:第16課 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教案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教學案
第21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必修2第4課《古代的經濟政策》學案
第7課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