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西學東漸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21課 西學東漸
課標要求

了解鴉片戰爭后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歷程,理解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所起的作用。

落實課標

一、開眼看世界(鴉片戰爭后)

1、背景:

①必要性: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面臨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機;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來侵略,一些先進的愛國人士為挽救國家民族的危亡,開始在思想文化領域里向西方學習。

②可能性:中國與西方的聯系日益擴大;中國傳統的經世致用思想;

2、代表人物:

①林則徐: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編譯《各國律例》和《四洲志》,比較系統地介紹世界五大洲30多個國家的地理分布及歷史變遷概況;

②魏源:放眼世界的先行者,在《四洲志》的基礎上編寫了《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3、影響:

①“開眼看世界”的思想發展為一股社會思潮;啟迪著人們擺脫閉關鎖國的束縛,面對現實,放眼世界,去重新認識世界,去探索新的救國之路。

②從此,學習西方逐漸成為中國近代的思想主流。

二、體用之爭(19世紀60—90年代)

1、體用的含義:

①體(中學)——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的綱常名教;

②用(西學)——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技文化。

2、洋務派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3、洋務派與頑固派爭論的焦點是:是否要兼采西方文化以為之用。

4、影響:

局限于軍事、經濟等物質文化層面,但沖擊了保守觀念,為西學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

三、早期維新思想(中法戰爭后)

1、背景:

①中國人對西方資本主義的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認識了解逐步深入;②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發展;林則徐、魏源、洋務派的影響;③洋務派失敗教訓。

2、代表:王滔、鄭觀應等

3、主張:

政治上實行君主立憲;經濟上振興工商業;文化上興辦學校學習自然科技。

4、評價:

①積極:反映了新興民族資產階級的要求;突破“中體西用”束縛,使西學東漸的內涵從工商科技轉移到政治制度方面。

②局限:未形成系統的理論;未進行實踐活動。

四、維新變法思想(19世紀90年代)

1、背景:

①必要性:甲午戰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受到中外反動勢力的嚴重阻礙;

②可能性: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形成;西學東漸思潮和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的基礎;康梁維新思想的宣傳與救亡圖存的社會主題產生強烈共鳴。

2、代表:

①康有為:在廣州辦萬木草堂講學;撰寫《孔子改制考》和《新學偽經考》,借用孔子權威宣傳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公車上書;辦報;建立強學會和保國會等組織;上書光緒皇帝等;

②梁啟超:撰寫《變法通議》;積極宣傳民權思想,用進化論闡述君主立憲取代君主專制的必然性。

③譚嗣同:著有《仁學》;以資產階級自由平等的觀念,批判封建綱常禮教和專制君權。

④嚴復:系統介紹西方文化的第一人;翻譯《天演論》等,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3、維新派與頑固勢力的論戰:

①內容:

要不要維新變法;要不要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要不要廢八股改革教育制度;

②意義:

高揚愛國主義、民主主義旗幟,沖破封建頑固思想束縛,促進了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運動,為中國文化的發展和社會進步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82328.html

相關閱讀:第21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第7課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教案
第16課 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教案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教學案
必修2第4課《古代的經濟政策》學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