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天平天國運動的背景、定都天京和天京變亂
理解《天朝田畝制》和《資政新篇》
一、太平天國運動概況
1、背 景:鴉片戰爭后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不斷激化,導致農民暴動此起彼伏。
2.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今南京),建立與清朝對峙的政權。
3.天京變亂:1856年,天京變亂,天平天國由盛轉衰。
二、兩部文件:《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
1.《天朝田畝制度》
(1)基本內容:
根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無處不均勻”原則,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根據“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原則,每戶留足口糧,其余歸國庫。(體現絕對的平均主義)
(2)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吃,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理想社會。
(3)評價
積極性:a.它是太平天國的反封建革命綱領;
b突出反映了農民階級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愿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
局限性:
a.它體現了絕對平均主義的思想;
b.脫離實際,根本無法實施。
2.《資政新篇》――太平天國后期的綱領
(1)作者:洪仁?
(2)目的:為了重新振興太平天國
(3)內容:政治上:向西方學習,以法治國(設新聞官、廣開言路)
經濟上:發展資本主義工商、獎勵技術發明
文教上:設立新式學堂、醫院
外交上:自由通商,平等往來
(4)意義:
進步性――它是先進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局限性――迫于形勢,未能實行。
辛亥革命
1、了解興中會成立、同盟會成立;
2、理解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的成立
3、理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4、探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一、興中會的成立
1、時間、地點、人物、性質:
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它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2、宗旨:“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
(孫中山第一次在中國人面前提出“振興中華”的口號)
二、同盟會的成立
1、時間:1905年,中國同盟會日本東京成立,推舉孫中山為總理。
2、構成、性質:
它由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聯合組成,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3、政治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將其闡發為“三民主義”)
三、武昌起義
1、起義準備:湖北革命團體文學社、共進會在新軍中發展革命力量
2、起義爆發: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起義占領武昌,史稱“辛亥革命”。
四、中華民國成立
時間: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
中華民國定都南京,五色旗為國旗,以中華民國紀元,1912年為民國元年。
五、《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時間、頒布者:1912年,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頒布
2、主要內容:
①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國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權利;
②確立三權分立的政體:
參議院行使立法權,有權選舉或彈劾臨時大總統;
臨時大總統及國務員行使行政權;
司法權由法院獨立行使
③實行責任內閣制。(總理可以駁回總統的意見,總統簽署的法令需由總理副署才能有效。這有利于限制專制局面的出現。)
聯系:如何體現三民主義思想?體現了啟蒙運動時期啟蒙思想家哪些思想主張?
3、影響: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六、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1、它是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2、它推翻清王朝,結束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
3、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4、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條件。
(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也沒有根本改變)
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了解五四運動的主要史實及其影響
2.理解中共“一大”
一、五四運動
1、導火線:巴黎和會拒絕中國正當要求,決定將德國侵占中國山東的權益轉給日本。
2、口號:“外爭國權,內懲國賊”
3、爆發和經過
開始時間中心主力結 果
第一階段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遭軍閥政府鎮壓
第二階段1919年6月初上海工人初步勝利:①釋放被捕學生;
②罷免賣國賊的職務
③拒絕簽訂和約
4、五四運動對近代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
性質:它是徹底的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意義:①它標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②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
③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共成立準備了思想基礎。
二、中共“一大”
1、背景: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并與工人運動日益結合;
2、時間、地點:1921.7.上海
3、正式代表:毛澤東、董必武等13人。
4、會議主要內容:
①規定黨奮斗目標: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私有制。
②確定黨的中心任務: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
4、意義:
中共“一大”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誕生。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1了解國共合作下的國民革命運動
2. 了解南昌起義與秋收起義
3、了解八七會議
4、了解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辟與建設
5、了解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
6、了解人民解放軍挺進大別山、發動三大戰役和解放南京
7、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
一、國共合作下的國民革命運動
1、國共合作的實現:1924年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2、革命運動:(1)1925年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
(2)1926年北伐戰爭(基本消滅北洋軍閥的主力)
二、南昌起義、秋收起義與八七會議
1、南昌起義:
(1)背景:大革命失敗的慘痛教訓,使中國共產黨開始認識到武裝斗爭的重要性。
(2)時間:1927年8月1日
(3)領導人: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
(4)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
2、八七會議:
(1)時間:1927、8、7
(2)內容:清算陳獨秀右傾錯誤;確定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總方針;
決定發動秋收起義;
(3)意義:給中國共產黨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3、秋收起義:1927、9
三、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辟與建設
1、井岡山根據地的開辟:1927年10月,秋收起義后,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到達井岡山,創建革命根據地。
2、建設:毛澤東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開展土地革命。”
3、意義:從實踐上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道路。
四、紅軍的長征和遵義會議
1、紅軍長征:
(1)原因:王明的“左”傾錯誤,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戰略轉移。
(2)概況:
①起訖時間: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②兩次會師
會師地點會師隊伍
第一次陜北中央紅軍與陜北紅軍
第二次甘肅紅軍三大主力
(3)意義:粉碎了國民黨的圍剿,使革命轉危為安;
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
2、遵義會議
①時間、地點:1935年1月,貴州遵義
②內容:糾正王明、博古等人軍事上和組織上的“左”傾錯誤
肯定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取消博古、李德的軍事指揮權
選舉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
③意義:
a.結束了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中央的統治;
b.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c.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五、挺進大別山、發動三大戰役和解放南京
1、挺進大別山
(1)時間、概況: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躍進大別山
(2)意義:揭開了戰略反攻序幕。
2、三大戰役:
(1)時間:1948底~1949初
(2)戰役名稱: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3)結果:共殲滅或改編國民黨軍150多萬,其主力基本被消滅。
3、解放南京
(1)時間:1949年4月23日
(2)意義:國民政府在大陸統治的覆滅;
標志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基本勝利。
4、.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
(1)結束中國半殖半封建社會歷史,建立獨立自主的新中國;
(2)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了社會主義力量。
(3)推動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70552.html
相關閱讀:必修2第4課《古代的經濟政策》學案
第7課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教案
第21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第16課 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教案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教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