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概述中國古代商業產生發展的面貌,了解不同時期商業發展的特點;通過學習商業、城市經濟在各個時期的演變,提高學生梳理、分析歷史發展線索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結合教材的圖表、問題探究以及插圖,歸納中國古代城市、商業發展等的演變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商業的產生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反過又促進經濟的發展;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總的看違背了歷史潮流,是造成農耕社會發展遲滯和漫長的主要因素。
二、重點難點:
重點:中國古代商業產生、發展和繁榮的重要表現;市的變遷和城市的發展;
難點:影響商業發展的因素.
三、標要求:
概述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概貌,了解古代商業發展的特點。
四、教學過程:
自主學習
1、請同學們在中注意從總體上把握古代商業發展概況:重農抑商政策下艱難發展。完成下表:
時期 概況原因
商朝 產生????
春秋戰國打破 控制????
秦漢以后商業活動受 限制長期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隋唐 農業、手工業發展, 開通
宋
元繁榮種類增加, 出現,
成政府的主要財
成為國際性商業大都會
明清 商業繁榮 成商品
長途販運 產生
2、請同學們本第二子目內容,了解“市”的形成與發展。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
結合本上的“唐朝長安城平面圖”和《清明上河圖》總結出宋朝前后不同的特點
宋以前宋朝到明清
分布地區在 以上城市設市 更加普遍。興起四大商業市鎮
地點限制特定地點,與 分開 界限被打破
官府管理官府嚴格管理不受
時間限制按時開、閉市時間限制被打破 出現早市、夜市
關于主要的商業城市,可以把它分為兩個方面:
⑴傳統的大城市:長安、洛陽、開封、臨安、大都
⑵經濟重心南移催生的城市:四大商業市鎮和揚州、益州
合作探究
1.想一想,商業產生的根何在?它與農業、手工業關系如何?
2.“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商業還是得到了發展。分析秦漢時期商業有所發展的原因。
3.根據中國宋朝商業發展的原因,概括影響商業發展的要素。
4.外出經商難免要攜帶大量財物,那古人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呢?
5.歸納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主要特點。
五、知識檢測:
1.(2009•棗莊模擬)“壟斷”一詞于孟子“必求壟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網市利”!皦艛唷币辉~反映了 ( )
A.春秋戰國時期商業的發展 B.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的發展
C.春秋戰國時期人們追逐名利 D.春秋戰國時期注重化娛樂生活
2.(2009•淮安等四市模擬)王建在《汴路即事》詩中寫道:“天涯同此路,人語各殊方。草市迎江貨,津橋稅海商”。詩中的“草市”指的是 ( )
A.固定的城市商品交易市場 B.自然形成的鄉村貿易集市
C.通宵買賣的城市夜市 D.繁榮的邊疆茶馬市場
3.電視劇《貞觀長歌》中有很多劇情發生在都城長安的“市”上,下列“市”的場景布置不符合史實的是 ( )
A.“市”的四面建有圍墻 B.“市”里有專職官員管理
C.“市”門內外店鋪林立 D.“市”門在白天定時開關
4.(2011年北京卷,12)在北京曾經發現一處戰國時期的遺址,從中出土了燕、韓、趙、魏等國鑄幣3876枚。遼寧、吉林和內蒙古等地也有燕國貨幣出土。根據以為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確認識有( )
①燕國與北方游牧地區有貿易往 ②各諸侯國的貨幣可以相互流通
③諸侯國之間商業貿易往頻繁 ④燕國都城是戰國時期唯一的商業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2011年天津卷,26)宋人詩云:“東家打麥聲彭魄,西家繅絲雪能白。……東家麥飯香撲撲,西家賣絲糴新谷!庇嬛蟹从沉怂未 )
A.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業僅在鄉村發展
C.開始出現獨立的手工業家庭 D.手工業者脫離農業生產
6.(2011年海南卷,3)下列各項史料中,能夠反映南宋都城臨安面貌的是( )
A.(崇仁坊北街)一街輻輳,遂傾兩市,晝夜喧呼,燈火不絕。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備置官司,稅斂既重,時甚苦之。
C.酒樓歌館,直至四鼓方靜,而五鼓朝馬將動,其有趁早市者,復起開張,無論四時皆然。
D.郭(廓)城繞宮城南,悉筑為坊,坊開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7.(2011年天津卷,25)下列各組古今地名對應正確的是( )
①大都——北京 ②汴梁——開封 ③臨安——蘇州 ④益州——成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2011年浙江綜,16)清乾隆年間蘇州《吳縣永禁官吏占用錢江(杭州)會館碑》記載 :“商賈捐資,建設會館,所以便往還而通貿易,或存貨于斯,或客棲于斯,誠為集商經營交易時不可缺之所”。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該碑反映出蘇杭之間的商貿聯系
B.會館為商人出資建造的地方商業中心
C.會館為旅居異鄉的同鄉商人所組建
D.會館為同一地域商人活動的重要場所
9.(2011年上海歷史,11)有人認為,中國古代某種對外貿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眾小規模的商販活動,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國化傳播之一種光榮禮節而已!毕铝蟹线@一認識的經濟活動是( )
A.漢朝的絲綢之路 B.宋朝的海上絲綢之路
C.明朝的朝貢貿易 D.晚清的中英鴉片貿易
10.(2009•東高考)16世紀晚期,東某地開始出現“地多煙草、木棉,轉賣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況,這說明當時該地 ( )
①農業經濟衰退②農業結構發生變化③商品經濟發展④農產品加工業興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1.(2010•臨沂二模)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有關問題:
請回答:
(1)圖一反映了我國商業在戰國時期的什么發展狀況?反映的政治狀況是什么?這種狀況是怎么結束的?
(2)圖二反映了我國貨幣在北宋時期出現了什么新特點?概括指出這一特點產生的原因?
(3)圖一、圖二反映了我國貨幣的什么發展趨勢?這種發展趨勢與圖三反映的生產方式有什么內在聯系?
六、知識拓展:
閉關鎖國,即嚴格限制中外交往。 由于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穩定,統治者認為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根本原因);當時西方殖民者正向東方擴展勢力,統治者擔心遭受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
其影響: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自衛作用;但中國與世隔絕, 既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不能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和化,中國逐漸在世界上落伍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43268.html
相關閱讀: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教學案
第16課 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教案
第21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第7課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教案
必修2第4課《古代的經濟政策》學案